<p class="ql-block"> 曾闻一典故,说的是: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听了,感到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呀,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初听颇觉怪诞,细思方悟其妙,吃饭睡觉本属常事,开悟点化只在当下。有道是:昨日已逝不可追,明天未到思伤神,今日之事今日了,心无二用乐其中。活在当下,无虑其它,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持积极情绪,专心致志,拥乐观心态,心无旁骛,而后认真作为,细细品味,小处着手,慢慢消受,待得水到渠成,自能得其乐也。</p> <p class="ql-block">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如果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容易引发出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笔者以为,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专注,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快乐。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心里便无杂念,无杂念就少压力,少压力自然就会愉悦。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干着这件事,想着那件事或更多的事,其压力势必就会增大,而压力愈大,焦虑感就越强,愉悦感自然也就愈少。</p><p class="ql-block"> 大思想家王阳明曾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说,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在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们有什么益处呢?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他还依据上述典故写过一首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其感悟之深,确为我辈楷模,若能学而习之,必定身心俱爽。</p><p class="ql-block"> 其实,快乐的词汇里是没有贫富、尊卑、权势之分的,快乐来源于每个生灵最美好的天性。这种天性就是本心,本心清明,可不就是“饥来吃饭倦来眠”吗?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想那么多干嘛,独劳心神尔。可遗憾的是,这世上偏偏就有许多人喜欢反其道而行之,吃饭的时候,就是要想这饭合不合口味、有没有营养、荤素搭配合不合理等等,甚至还会想起睡觉的事情来……睡觉的时候,又要去想这会儿睡觉合适不合适、要不要先洗把脸再泡泡脚、要不要打理一下床铺睡着更舒服等等,甚至还会想起吃饭的事情来……呵呵,如此劳心费神,到头来恐怕这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自然也就快乐不起来。</p> <p class="ql-block"> 现代科学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一个人如果快乐,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提升身体状态。一个人如果抑郁、郁闷,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所以,活在当下并专注于当下的人,一般不会太计较过去的得失,也不会杞人忧天担心尚未发生的事情,更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他们懂得轻重缓急,内心宁静而清明,所以快乐。我们常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干,可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是囫囵吞枣地吃饭,手忙脚乱地做事,我们总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干好,可结果却往往是,事事干不好,件件不满意。如此,又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想获得快乐,就得先修出一颗清明的心来。一是活在当下,清除杂念,专心做事;二是节制欲望,减少欲求,懂得知足;三是理清轻重,分清缓急,学会知止。用此三条来修心,心自清明,事便圆满,快乐也自然就在其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源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