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宋老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288220</p> <p class="ql-block"> 外滩,又称中山东一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 外滩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全长1300米。东面紧邻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外滩是上海的象征,展示了上海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融合的能力,百余年来,它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p><p class="ql-block"> 近几十年来,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今天的外滩地域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分为狭义和广义的外滩(或称老外滩和新外滩)。广义的外滩,现今已向北延伸至黄浦路,称为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称为南外滩,全长四千米。而本篇则是根据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正式确定的路名中山东一路一号至三十三号来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 外滩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貌,西侧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这些建筑包括英国领事馆、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和平饭店等,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哥特式等多种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初,当时的建筑师们借鉴了欧洲的建筑理念,同时也融入了东方的审美情趣。例如,外滩12号的中国银行大楼采用了新古典主义设计,而顶部则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琉璃瓦元素,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在外滩的建筑中屡见不鲜。↓</p> <p class="ql-block"> 外滩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希腊式等。哥特式建筑以尖顶为特征,巴洛克式建筑则以华丽装饰著称,古希腊式建筑则以立柱为标志。这些建筑风格各异,每栋建筑背后都有独特的历史背景,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中国最牛掰的百年老街,触摸历史肌理,感悟岁月变迁,品味多种建筑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唤醒了沉睡的黄浦江,外滩在晨曦中迎来了新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雨后的外滩地面如镜面一般,远处的高楼大厦倒映在明丽的镜面上,像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外滩除我之外,另有一群人在为拍摄广告片忙碌着。↓</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信号塔:</i>外滩气象信号台是上海市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延安东路外滩,最初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设立,主要用于传递气象信息。这是一座“阿托奴博”式的圆柱形建筑,总高约50米。信号塔的斜对面便是外滩一号,按照民国时正式确定下的中山东一路的号牌来计算,这里应该是老外滩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外滩一号:</i>中山东一路一号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原名麦边大楼,建于1916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兴建。大楼最初由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租用,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史称“外滩第一高楼”。大楼的底段与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上海高层建筑中最年长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楼高8层(初建时为7层,1939年加盖1层),建筑面积11723平方米。大楼采用的是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建筑物的平面呈现为“回”字形,这使得大楼犹如井壁。↓</p> <p class="ql-block"> 建筑的立面基座为花岗岩饰面,东、南两个入口均有爱奥尼式双柱支撑的弧形断山花门楣,用曲面、曲线、断折、疏密等多种手法,突出了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运动感,视觉效果雄奇而华丽。↓</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二号:</i>中山东一路二号现为东风饭店,曾是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有“东洋伦敦”之称。该建筑由在沪英侨于1861年发起创设,最初名为“皇家总会”或“英国总会”,后改称为“上海总会”。设计上仿效英国古典主义,也参照日本帝国大厦。三角形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已有90余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设计上仿效英国古典主义的风格,大楼共六层,三四层贯以爱奥尼克式柱头,南北两侧室壁凸出,顶层上南北两端各建瞭望亭一座,墙面装饰为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外滩三号:</i>中山东一路三、四号,建于1916年,最初作为英国有利银行使用。故称“有利大楼”。目前底层为意大利乔治阿玛尼中国旗舰店,往上分别为沪申画廊、依云水疗中心,黄浦会上海餐厅、Jean Georges法国餐厅、新视觉西餐厅及陆唯轩等高档餐馆。↓</p> <p class="ql-block"> 此建筑风格是折中主义风格,局部带有巴洛克风格。折中主义风格是一种将多种建筑风格融合在一起的设计方法,通常包括古典、巴洛克、文艺复兴等多种元素的混合使用。外滩四号的建筑风格正是这种折中主义的体现,其纵向三段式设计,底段与上段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风格,整体感觉简洁而典雅。↓</p> <p class="ql-block"> 由于外滩的建筑编号并不是连续的,而是根据历史和地理特点进行编号。因此,现在的外滩三号实际上是由过去的四号改编过来的,故称此楼又称为中山东一路三、四号。↓</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外滩五号:</i>中山东一路五号原名日清大楼,建于1925年,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最初由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犹太商人合资建造,用于上海分行。解放后由上海海运局使用。九十年代,海运局迁往东大名路新楼,此楼由锦都实业公司装修后作为商务楼出租。2006年,外滩5号开始改建,成为集高端餐饮、休闲场所为一体的时尚地标。↓</p> <p class="ql-block"> 外滩5号采用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外观为“日本近代西洋式”,内部装饰豪华,具有古典立柱和浮雕图案的窗框。建筑立面用花岗石贴砌,各层房间高敞开阔,具有独特的“日犹式”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外滩六号:</i>中山东一路六号原为中国通商银行所在地,是上海外滩的一座重要历史建筑。该建筑是一座4层高的精致小楼,具有哥特式风格,其小尖顶和老虎窗在外滩独树一帜,仿佛来自19世纪的童话世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5月27日在这座大楼里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金融史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外滩6号是由英国玛礼逊洋行设计,呈现维多利亚式哥特风格的大建筑,主入口有漂亮的连拱廊。各层窗洞自上而下,分别采用尖券、平券、弧形券和半圆券,和谐中充满细节的微妙变化,优美而灵动。↓</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七号:</i>中山东一路七号原名大北电报大楼。1882年大北电报公司在此建立了上海第一个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所。1922年成为中国通商银行的新办公大楼;1949年后长期交由长江航运公司与长航医院使用;1995年泰国盘谷银行通过置换入驻。 ↓</p> <p class="ql-block"> 外滩7号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建筑高四层,主立面完全按照欧洲文艺复兴建筑的规则,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横向和竖向均呈现典型的三段式结构。每层窗框上都有椭圆形式窗楣,窗的两侧设置大小不同的巴洛克立柱。顶部两端的黑色穹窿与白墙形成强烈反差,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九号:</i>中山东一路九号原为轮船招商总局大楼,1846年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将总部迁至此地。1877年,卖给中国轮船招商局。1901年,盛宣怀投资白银220万两重建该楼,现在为招商局集团上海总部和台湾服饰品牌“夏姿·陈”旗舰店。↓</p> <p class="ql-block"> 外滩9号前身为上海早期的旗昌洋行之后花园,1901年,招商局在花园地基上建造了一幢三层的办公楼,因花费了约9900两银子,故把原本8号、9号的门牌号登记为9号。↓</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十二号:</i>中山东一路十二号现为浦东发展银行所在地,原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于1923年。大楼底层中部突出一个八角形门厅,由此进入宽敞的营业大厅。门厅的顶部有8幅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筑风貌,画旁有文字“四海之内皆兄弟”。此楼耗资800万两白银,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考究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1949年上海解放后,汇丰大楼被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直到1995年,市政府迁往人民广场,浦发银行才进驻这座大楼。整栋大楼采用纯净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主体为五层,中间局部为七层,结构为钢框架。这座建筑不仅是上海外滩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还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三扇青铜大门和两旁的铜狮子,由英国专门铸造,据说铸成后立刻将铜模毁掉,狮子成为绝版珍品。↓</p> <p class="ql-block"> 作为外滩万国建筑群中的经典之作,大楼的穹顶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体现,更是上海金融和商业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十三号:</i>中山东一路十三号现为海关大厦,原是汇丰银行大楼的姊妹楼,建于1927年,仿造英国议会大厦的大钟(大本钟)制造,在英国造好后到上海组装,此楼楼外立面的大钟为亚洲第一大钟,世界最著名的大钟之一(全球现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钟之一),每逢整点奏威斯敏斯特报时曲,于文化大革命时改为东方红。↓</p> <p class="ql-block"> 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为希腊式新古典主义风格。东面外墙砌花岗石,西面一二层以石砌就,形成基座,以上三层贴褐色面砖。大门前有四根希腊多立克式柱,柱上端为方形,雕刻花纹。↓</p> <p class="ql-block"> 海关大楼不仅外观精美,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它是上海终结复古主义样式、尝试“新潮”或“摩登”的第一座建筑。大楼顶部的大钟仿英国伦敦国会大厦大钟式样制造,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钟之一。↓</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外滩十四号:</i>中山东一路十四号,原为交通银行大楼,现为上海市总工会的办公地。该大楼建于1940年,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是一幢近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因其落成年份较晚,故被称作“最年轻”的老建筑,为外滩建筑群中“老么”。↓</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外滩十五号:</i>中山东一路十五号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由华俄道胜银行于1902年兴建,故被称作“道胜大楼”或“华胜大楼”,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归中央银行使用,又被叫作“中央银行大楼”。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航天局使用。1994年上海外汇交易中心进驻此搂至今。↓</p> <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由德商培高洋行设计,采用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具有厚重的砖石结构和精美的装饰1。尽管只有三层,但其独特的风格和装饰使其在外滩的建筑群中显得尤为突出。↓</p> <p class="ql-block"> 大楼装饰精致,以正门为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外墙底层用苏州花岗石砌筑勒脚,白色釉面砖与花岗石镶嵌,色调和谐。底层有4个券窗,大门为雕花铁门。↓</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十六号:</i>中山东一路十六号大楼原为日商台湾银行的办公楼,落成于1926年。该建筑由德和洋行设计,融合了东、西方多种建筑风格元素,外观为简化的希腊神庙建筑式样,属于折衷新古典主义建筑。楼高4层,主立面面向黄浦江,设有四根粗大的欧洲古典主义式的立柱。↓</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外滩十七号:</i>中山东一路十七号曾是《字林西报》的总部所在地,因此也被称为“字林西报大楼”。是德和洋行设计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钢筋混凝土建筑。该建筑于1921年开始建设,大楼的设计结合了近现代主义风格,主入口上方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浮雕壁画,分别描绘了记者撰稿、五大主题和印刷过程等场景。大楼内部装饰豪华,采用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墙面和金色马赛克穹庐顶,显得气派非凡。↓</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十八号:</i>中山东一路十八号曾是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的总部。渣打银行创建于1853年,本部在英国伦敦,1858年在上海设立分行,首任经理为麦加利(John Mackellar),因此被称为麦加利银行。大楼的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立面构图呈现古典主义风格,横竖面都有严格的三段式划分。↓</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十九号:</i>中山东一路是和平饭店南楼,原名为汇中饭店。该建筑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最初名为中央饭店,后来改名为汇中饭店。汇中饭店是上海最早的带餐饮的酒店之一,正门设在南京东路23号,边门则是外滩的19号。↓</p> <p class="ql-block"> 大楼建于1906年,由英国建筑师Walter Scott设计,建筑风格以仿英国安妮女王时代样式为主,融合了多种历史因素,外观华丽且独特。该建筑不仅是上海最早带有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大型公共建筑,还创造了上海两项第一:第一座屋顶花园和第一台电梯。↓</p> <p class="ql-block"> 汇中饭店在1909年曾作为万国禁烟会的会址,并在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这座建筑具有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以花岗岩和白色大理石装饰,顶部有一个三角形的山花。↓</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二十号:</i>中山东一路二十号原为沙逊大厦,现为和平饭店北楼。是由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沙逊大厦的设计风格独特,采用了艺术装饰主义风格,这种风格以其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为特征,常用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建筑设计。沙逊大厦不仅是一座重要的商业建筑,还见证了近代上海的辉煌与变迁,被誉为“远东第一楼”,1956年改为和平饭店北楼。↓</p> <p class="ql-block"> 和平饭店南门:位于南京东路上,是主要的游客入口。↓</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二十三号:</i>中山东一路二十三号是中国银行大楼,是外滩上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现使用单位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大楼的建设始于1928年,当时中国银行迁入外滩23号的原德国总会办公。1937年,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大楼的设计由公和洋行的威尔逊和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共同完成,采用了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带有浓郁的中国元素。↓</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二十四号:</i>中山东一路二十四号是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营业部的所在地。这座大楼始建于1924年,最初是横滨正金银行在上海的分行大楼。2000年,工商银行对大楼进行了装修,保留了其原貌,如大厅中央的玻璃穹顶和老金库大门,同时运用新型高素质材料进行再创新,如大厅东侧新增4根立柱,与黑色大理石护墙板形成了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这座大楼的外观采用了三段式构图手法,强调对称,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大楼的外立面使用浅色花岗岩与黑色铁门形成鲜明对比,铁门上有青铜雕刻的古代日本武士,窗下的锁石形似低垂双目的古佛,这些设计元素体现了日本近代西洋风格。↓</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外滩二十六号:</i>中山东一路二十六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其前身是扬子保险公司的办公楼。扬子保险公司最初由美商旗昌洋行大班爱德华·金能亨(Edward Cunningham)于1862年创办,目的是为了减少水上航运风险事故的损失。1905年,扬子保险公司买下了外滩26号的资产,并在1917年开始在此建设新的办公楼,即现在的外滩二十六号。↓</p> <p class="ql-block"> 该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简洁风格。该建筑由公和洋行设计,底层为平梁式入口,二层变化为半圆形券窗,三至五层有壁柱贯通,六层中部设有爱奥尼克式双柱柱廊,屋顶花园提供了绝佳的视野。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体现了当时建筑的高标准和精细工艺。↓</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滩二十七号:</i>中山东一路二十七号现为外贸总公司大楼,原属英商怡和洋行。1845年,怡和洋行在今北京东路北租了一块地,拿到英租界一号土地证,建造了一座3层楼房。到了1861年,洋行在原址重新建了一幢东印度式建筑。1920年,怡和洋行在“老怡和洋行”原址上翻建成了高6层,这就是现在的外滩27号。↓</p> <p class="ql-block"> 外滩27号的建筑细节也非常丰富,一、二层门窗呈罗马拱券形,墙面由大块拉毛花岗石堆砌而成,是上海最早采用石料做外墙面的大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外滩二十八号:</i>中山东一路二十八号建于1922年,原属香港德商禅臣洋行,后为英商格林邮船公司所有,故称“格林邮船大楼”。1951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入这幢楼,称为“广播大楼”。现为央行上海清算所。↓</p> <p class="ql-block"> 该建筑的风格为新文艺复兴式建筑。东部临外滩面较窄仅有20米,东西方向则长达70米,加之业主为邮船公司,公和洋行在设计大楼外形时即引入了邮船形象的理念。东侧的屋顶塔楼象征邮船的指挥塔,形成了建筑东高西低的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外滩二十九号:</i>中山东一路二十九号最初由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于1914年兴建,现为中国光大银行外滩支行和私人银行大楼。该建筑只有三层,但平均层高达7米以上,是外滩建筑中平均层高之首,同时也是上海少有的法兰西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相结合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大楼的设计融合了巴洛克装饰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外观精美,雕刻细致。↓</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外滩三十三号:</i>中山东一路三十三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9年,是上海租界及现代城市发展的起点。最初,这里是英国领事馆的所在地,后来经过重建,形成了现在的建筑群。外滩三十三号不仅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还因其独特的花园景观而闻名,成为黄浦江畔最美的花园之一。↓</p> <p class="ql-block"> 该建筑风格是英国文艺复兴风格。该建筑由英国建筑师格罗斯曼和伯依斯设计,具有典型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征,包括米白色的砖木结构、拱形走廊以及百叶窗似的窗户,整体外形设计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外白渡桥:</i>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同时这里也是传统概念上的外滩终止处。↓</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的外滩仅有西侧“万国建筑博览群”可供游人欣赏,而东侧的黄浦江对岸却是一片荒凉景象。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如今的外滩不仅保留了历史建筑,还融入了现代元素,西侧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与对岸的陆家嘴现代化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今天的外滩已不在是过去的单一的欧式建筑景观,而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和现代都市风貌于一体的绝佳景观带。↓</p> <p class="ql-block"> 经过30年的发展,浦东已经成为聚集了各类全球金融的中心。今天的浦东拥有众多地标性建筑,如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大厦、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这些建筑不仅是建筑奇观,更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入夜,黄浦江两岸光影交错,流动绚烂,“一河两岸”灯光秀的璀璨夜景,点亮了外滩两岸的夜空,也展示着这个城市的豪迈与激情,令无数来到外滩的游人为之惊叹。↓</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外滩的观景平台上仿佛穿越到了旧日老时光,入目皆是老建筑。夜晚灯光亮起时,每栋建筑都增添了别样韵味,似乎都在默默讲述着自己独特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外滩夜景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灯光秀成为了中国最美的江景夜景之一。灯光是外滩夜晚的灵魂,它将这片区域装扮得如梦似幻,每一盏灯都像是为这座城市量身定制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浦东陆家嘴是中国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夜晚的景色更是令人陶醉。当夜幕降临,璀璨的灯光点亮了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夜景画卷。↓</p> <p class="ql-block"> 夜幕里,林立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灯光闪烁,色彩斑斓、变化多样,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构成了陆家嘴壮丽的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 夜晚东方明珠塔的华丽灯光是其魅力的核心所在。在黑夜的笼罩下,整个大楼点缀着五彩斑斓的灯光,绚丽多彩地闪烁着。从基座延伸至塔顶的巨大支架犹如一条闪亮的项链,将整座塔楼装点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灯光变化多样,时而柔和温暖,时而炫目耀眼,给整个城市增添了一抹迷人的浪漫氛围。↓</p> <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后记:</i>在我国众多的都市景观中,我与外滩是最有缘的。这份因缘源自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我第一次岀差去上海,入住的就是与外滩相隔不远的江西中路上的一家招待所。工余之时,外滩便成了我的休闲之处。那时随身虽然携带着照相机,但那是公物,拍几张到此一游照,已是心虚不已,拍风景纪录片,自是免谈了,外滩只能留在脑海里。(下图为疑是当年入住的招待所,时隔40年,当年的小招待所早已不复存在,改做他用,只能凭印象感觉这栋楼,像是当年曾经住过的小楼。)↓</p> <p class="ql-block"> 后来的几十年中,虽多次往来于外滩,但因皆行色匆匆,也大多是留下个到此一游的片片,外滩的印象还只能是留在脑海中。及至2017年随女儿赴上海办事,孩子在网上预定了位福州路与江西中江交汇处的锦江都城饭店。入住后因酒店客房内禁止吸烟,无奈之下,只能下楼过瘾。谁知站在大街上却意外地发现,此地段竟是如此的熟悉,离当年的招待所非常之近,且福建路是我当年去外滩时常走之路。如此的巧合,从而激发了我记录外滩的念想。于是,利用了一个清晨的时间将外滩的1至33号拍了个遍。↓</p> <p class="ql-block"> 外滩与我虽是熟地,但若想完整的记录出外滩的全貌来,却是非一日之功可就。2017所发布的“外滩记忆”当时觉得还行,可若干年之后发觉,当年的记录尚有不尽如意之处,重修此篇便又成了我的一个念想。说来也巧,今秋战友重逢,席间有战友提议再赴上海,重温我们五十年前在上海的激情岁月,众人一致赞同,在上海籍战友的安排下入住距外滩不远处的金门大酒店。于是,就有了重新修订过的“外滩的记忆”,了却了我一番心愿。↓</p> <p class="ql-block">图片:宋老头</p><p class="ql-block">编辑:宋老头</p><p class="ql-block">文字:宋老头(部分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p>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