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随笔【8】:俭以养德

虞慎勇

连日来,一张图片萦绕心头,久久不去……<br>  那是李先念故居纪念馆内陈列的一张图片,反映的是1960年10月,全国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刻,已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李先念第二次回家乡红安视察期间,为了防止县里在伙食上给他搞特殊,他亲自向县委负责人嘱咐“三不准”(不准炒荤菜,不准煮米饭,不准搞酒喝),他同随行人员一样,吃的是荞麦粑,咽的是青菜炒豆渣。看完照片上的文字介绍,内心深深触动。说实话,作为这个级别的国家领导人,到家乡视察,不说吃什么山珍海味,炒两个荤菜,吃一顿正常的客餐,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李主席却严格要求自己及随行人员吃粗粮咽豆渣,从中能看到他老人家对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有真实的了解,能看到他老人家什么时候都没有忘本。 除此以外,橱窗中摆放的主席生活遗物——一杯一壶一碗一碟一筷,多年不换,令人看过无不感动。如果说,建国初是因为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话,那么,到了主席生活后期,经济条件其实有了大幅提升的,可见,主席的节俭早已刻进骨子里。 因为各种原因,我此前对李先念主席并不怎么了解,通过此次红色教育活动,走进李主席的家乡,走进他老人家的故居及纪念馆,才知道他为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才知道他的伟大,才知道他高尚的精神修养。尤其是他对自己及子女的严格要求,更是值得所有党员干部学习。 李先念长期兼财政部长,但他给所有子女划下红线:谁都不允许经商,永远不许,否则就打断他的腿。<br> 我们在故居纪念馆观看了主席之女李小林在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时所撰写的纪录片《大爱》,该片文稿用质朴的笔触抒写的主席对国家,对人民,对部队,对子女的爱,现场观众莫不感动噙泪。<br>  伟人已去,但他留下的精神永远照耀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