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7日,时值深秋,七彩云南昆明阳光明媚,应云南翰文教育投资集团董事长,民营教育领军人杨红卫女士的邀请,到其集团所属单位参观交流,并于中午相约在梅贻琦先生旧居品尝“步步高”过桥米线。</p> <p class="ql-block"> 梅贻琦先生旧居属于保护性建筑,但没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其古色古香的庭院,门口竖着蓝底白字的“梅贻琦先生旧居”的牌子,颇有些民国时期的风格,牌子上还标注着“民国茶楼”,“民国过桥米线”字样。</p> <p class="ql-block"> 进院后步行约100米,再走上几级台阶,就进了院门,只见一栋两层楼的正房与两侧的厢房,组成了一个雅致的小院。一楼正厅门两侧,挂着岀自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对联;二楼正厅门楣上方,则挂着“民国家宴”的匾额。其他房间门口,分别挂着“清华学堂”,“水木清华”,“黄老之治”,“盛唐音韵”,“荷塘月色”等木牌。如果不往室内探个究竟,只看外在,颇有几分西南联大的遗韵和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 进入室内,便看到餐桌、餐椅、茶台、茶饼、酒水,还有在墙上粘贴的反映西南联大历史和人物的老照片、书法作品,以及摆放的一些老物件。一类是厚重的历史人文,一类是现代的餐厅陈设。</p> <p class="ql-block">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早年就读于南开学堂。1909年,以第六名考取清华首批留美生。1910年春,进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1915年受聘于清华学校,讲授物理,后任教务长,代理校长。1928年任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1931年12月,任清华大学校长。1938年国立清华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合并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他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敢向清华的同仁校友说一句'幸告无罪”。1945年三校复员后,继续担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创办台湾清华大学并出任校长。梅贻琦先生一生,对三四十年代的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参观惠家大院美术茶艺馆</p><p class="ql-block"> 惠我春(1877-1948),字云岑,别号大我,云南宣威人。幼年家贫,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后赴昆明,考入云南陆军小学堂任国文教官。辛亥革命中,积极参与宣传活动,宣扬民主,提倡西学,崇尚科学,兴办实业,改良社会。1915年,他创办《义声报》,揭露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积极参与护国运动。由于护国有功,被授予嘉禾勋章。1922年,云南省省长唐继尧创办私立东陆大学,受聘为东陆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东陆大学建成后被聘为名誉教授。1927年,《义声报》被查封后,惠我春退出报界,隐居龙院,置地建房,课读子弟,倡办小学,仗义疏财,修筑村道,引流灌溉,绿化村舍,为民解难,村民尊称他为"惠老师"。他亦关心家乡民众疾苦,凡是宣威旅昆遇到困难的乡亲找到他,他都尽力帮扶,被推为宣威同乡会会长。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迁昆后,日机时常轰炸昆明,梅贻琦校长来龙院村躲避空袭,与惠我春相识,成为至交。惠我春先后真诚地邀请了14位西南联大的教授来大院居住,与他们共同度过了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云南翰文投资集团旗下占地500余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的云南经济管理学院。</p> <p class="ql-block"> 在集团副总、云南理工职业学院院长刘相的陪同下,参观云南翰文投资集团旗下占地500余亩,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的云南理工职业学院。</p> <p class="ql-block"> 漫步校园, 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知识的芬芳, 每一面墙壁都诉说着青春的梦想。<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办教育,大有可为。为国育才,功在千秋。</span></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6日,云南翰文教育投资集团董事长,云南民营教育领军人杨红卫女士一行,来访澳门云南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含芳阁。双方就有关文化、产业合作进行了交流沟通,并相约次日到云南翰文教育投资集团参观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