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核心是“阅读理解——聆听王荣生教授讲座记录

刘志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理解的本质——不仅是文字的解码,更是心智的跃动,融合了背景知识的海洋与思维火花的碰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理解的条件——文本的透彻解码为基,背景知识的广泛积累为翼,心智活动的灵活运用为魂,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理解的过程——从初读的粗略感知,到精读的深度剖析,再到反思的总结提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理解的方法——因文而异,因材施教,紧扣语篇特点,灵活运用策略,让阅读成为智慧的启迪之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0月28日上午,现场聆听学习了王荣生教授所做的主题报告《语文课程的核心词“阅读理解”》。对这些具体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说: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在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刻意遮蔽“阅读理解”这个核心词,导致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缺失“阅读理解”,而缺失“阅读理解”这个核心词,我们就难以分辨“阅读活动”和“学习阅读”,难以明晓“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具体所指,因而难以明晰地把握语文课程阅读领域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在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刻意遮蔽“阅读理解”这个核心词,确实给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不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阅读理解”的重视正在逐步加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理解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它关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语文课程的核心在于阅读理解,语文学科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整体提升。这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理解,通常指的是狭义的阅读活动,即读者与具体语篇发生反应和交流的过程,从呈现的文本中推导出意义。它要求学生具备解码能力、背景知识和心智活动三方面的综合素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素养,则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还涵盖阅读习惯、阅读策略、阅读速度、阅读广度与深度等多个方面。阅读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针对以往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遮蔽“阅读理解”核心词的问题,近年来教育部门已经在逐步进行调整和完善。例如,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视,并通过设置学习任务群等方式来加强阅读教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同时,教师们也在积极应对这一变化,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整合学习资源、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利用数字化元素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来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以及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语言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的报告从五个方面展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阅读:阅读活动、阅读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阅读理解的三个条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阅读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策略的运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学习阅读与阅读教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从阅读活动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对“阅读”做了阐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老师指出,国民阅读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培养并持续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无论对国家还是学生个体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的阅读即“阅读活动”,指阅读的行为、做阅读这件事情。“阅读是读者所做的作为其生活的一部分的事情。”我们平常所说的 “推动全民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等,就是指做阅读这件事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活动涵盖阅读之前、阅读之中和阅读之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之前,涉及阅读的观念、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主动阅读的态度、阅读活动的参与度以及挑选读物、阅读的准备工作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之中,核心是“阅读理解”,也包括阅读过程的行为调节,比如明确阅读任务、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圈划评注、保持专注、积极思考的阅读习惯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之后,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输出,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参与文学生活、获得思想和精神的启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都是阅读之前的事,比如温儒敏教授反复讲要带着学“生连滚带爬地读”,让他们热爱读书多读书;再如树人教育研究院为了推广阅读做群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读书来学习。</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的能力表现,可称之为“广义的阅读能力”。在阅读研究和阅读教学领域,广义的阅读能力通常表述为“通过阅读来学习”,例如《牛津阅读手册》就将“熟练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获取有助于回答开放性问题、解决问题或制定决策的内容知识”。广义的阅读能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阅读素养”:“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力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评价、反思文本并参与阅读活动的能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老师指出,狭义的阅读即“阅读理解”,指从文字、图表等视觉材料(语篇)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具体语篇的阅读过程,是“从呈现的文本中推导出意义的复杂交流行为”。读者对具体语篇的理解,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解码能力,即认字识词断句,建立符号和语义的链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 背景知识,指理解语篇所涉主题(话题、内容)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阅读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包括寻找明显信息、推论隐含信息、综合和解释篇章、评价篇章内容及语言形式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理解与阅读策略的知识,是对成熟读者的阅读经验的系统化提炼。它们根源于阅读者的阅读经验。学习、消化关于阅读理解和阅读理解策略的知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反思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王老师以一年级下册《一分钟》这篇课文为例,分析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看到标题“一分钟”,借助于预视(眼睛瞟一眼),我们大致能预测(猜想)这是一篇关于一分钟的儿童故事。联系阅读经验,几乎无意识地选择按故事(文体)的模式(图式)去理解,比如,我们不会去质疑“元元”这个名字(学生的名字应该是有姓有名),我们也不会去质疑“元元”的父母在哪儿——如果一年级小朋友课上问“爸爸妈妈怎么不管元元呢?”,说明学生对“故事”还缺乏必要的阅读经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丁零零,闹钟响了”,联结日常经验,推论,阅读理解:该起床了。注意,所读的文字是“丁零零,闹钟响了”,但我们的阅读理解是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到了必须起床的时间了;而且,这个时间点是他自己定的。“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联结日常经验,推论,阅读理解:没睡够,没有起床,看来也不想马上起床。“心想”,推论,阅读理解:找不起床的理由呢。“再睡一分钟吧,就睡一分钟,不会迟到的”,推论,阅读理解:要求不高嘛,有底线。从三个方面找理由:“再睡”,意思是比规定起床的时间“多睡”;“就睡一分钟”,意思是“只”一分钟;“不会迟到的”,这是底线,也是所抱有的希望。三个方面的理由说服了他自己。推测:如果我们从阅读这个语句的时间来看,从三个方面来说服自己,差不多一分钟也过去了,“再睡一分钟”其实是在床上多躺一分钟,并不是“睡”,也睡不着,躺着也很不踏实。图像化,想象元元赖在床上说服自己的样子。猜测:接下来可能要出麻烦事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老师指出,流利阅读是为了阅读理解,对语篇(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必须以阅读理解为前提,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反思和利用文本。“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共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有两个核心,第一个核心是流利阅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如何理解“流利阅读”?比如学生读经典的文言作品,第一关就是要理解知晓文言的词汇词义,他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文言文的词语,这就是流利阅读。小学阶段尤其是低中段的语文教学,主要就围绕学生的流利阅读——认识字、能够流利的朗读,能够比较通畅地去默读、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但流利阅读又是为了什么?为了阅读理解。这就是阅读的第二个核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从呈现的文本中推导出意义的复杂交流行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对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我们认识到,阅读确实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交流行为。它不仅仅是眼睛在文字上简单地扫过,更是心灵与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的深度对话。当我们阅读时,就像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作者进行着一场无声却激烈的交流。我们通过文字的表面,去理解、去感受、去推导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让阅读成为一次独特的心灵之旅。所以,阅读真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它更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不断探索、不断成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一般是狭义的,特指阅读理解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老师指出,“阅读理解能力”有三重含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统指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包括解码能力、所必需的背景知识、阅读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这三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专指解码能力,即认字识词连贯语句的基础阅读能力。具有解码能力,才能“流利阅读”,包括流利朗读和连贯默读。培养流利阅读是小学低中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特指阅读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在解码几乎自动化、对语篇所涉主题内容不陌生的前提下,影响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是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小学中高段以上语文教学中所说的 “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指这一个含义的阅读理解能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老师指出,《童年的馒头》这篇文章,作者在开篇说的“那时候”是什么时候?大家可以反思下头脑中的反应,你联系上文——请注意这就是阅读方法——理解这是指作者小时候;再联系下文,理解这是指家里很穷的时候。作者没有在文字中告诉你这些信息,是你在阅读理解中产生出来的。但它们还不是作者说的“那时候”,于是我们再注意到后面的内容“娘起早摸黑挣工分”,稍微年长一点的老师可能有背景知识,会意识到这是指的某个特定时代。以上这个演绎的过程我用红色指代,就是阅读时你头脑中的反应。</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关键点看出东西是头脑中的活动。还是以《童年的馒头》为例。小学教记叙文会讲到文章六要素,我在上海听一节课时把文中的这句话划了出来:“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我认为上海的小朋友理解不了这句话。第一,他们没有“村”的概念;第二,他们判断“五里外”是远还是近时,会根据生活经验认为五里就是不到三公里,就是出租车的起步价而已,不远;第三,他们也不理解作者走的这五里路是条什么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要走多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文章中还有一句话:“日子清平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不仅孩子,老师也不一定理解。空笼花是喻体,但这个喻体是什么?有位河南的老师告诉我:空笼花就是灯笼花。灯笼是什么样的?薄薄的一层纸里面一点灯芯,现在这薄薄的一层都干枯了,里面的灯芯也萎缩了。读者有了这个具象,大概就能想象出作者家穷成什么样子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老师指出,语文教师一篇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最后教的课文都不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是高考不会考平时教的内容吗?不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出示的都是学生没见过的陌生材料,但这些材料涉及的字词学生基本都认识,出题者也假设全体考生都具有或者应该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所以它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就是两件事:第一件,眼睛看到应该看到的地方;第二件,从应该看到的地方,结合阅读者的生活背景和上下文,运用阅读策略和方法产生理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理解也能这样转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眼睛“看到”(注视)语篇关键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大脑“看出”(理解)关键点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不同文体,眼睛看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小学课文《黄山奇松》,读第一段时如果教师问学生:“假如我在这个题目上加一个‘的’字,会加在哪里?”结果会怎样?我们做了很多案例,发现学生会加在两个位置,且大部分学生都加在“奇”的后面——“黄山奇的松”。为什么?因为课文后面有道练习题:“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学生一读这道题,自然就把“的”字加在奇的后面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对此,教师要如何解释?这就与阅读方法、语文知识有关了。黄山有“四绝”——温泉、云海、奇松、怪石。黄山悬崖峭壁,松树的树种落在哪里树就长成啥样,所以每棵松树都不一样,每棵松都叫奇松。如果学生还是理解不了,我们再看下文:“山顶上、悬崖边处处都有。”处处,每一处,就是每一棵松树。这样把关键语句、关键词和关键语段产生联系,结合生活背景,最终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阅读理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心智活动是关键。心智活动涵盖了读者在阅读时进行的解码、背景知识运用以及深层次的思维与理解过程。解码能力是基础,它帮助读者识别字词、断句,理解文本的基本含义。然而,真正的理解还依赖于读者自身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为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上下文。更为关键的是,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心智活动,它涉及读者如何运用阅读方法和策略,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和推断。这种心智活动不仅要求读者能够“看到”文本的字面信息,更要能“看出”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构建出文本的情境模型,从而实现对文本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他们在进行心智活动时的思维与策略运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方法受制于语篇类型。这一观点揭示了阅读方法与语篇类型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我们理解阅读的本质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了重要启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语篇类型,指文本的具体形态,包括形式(如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绘本等)、体裁(如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抒情散文等)、流派(如现实主义小说、现代派小说等)、风格和语体等元素。不同的语篇类型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新闻时,我们需要快速捕捉信息,关注新闻的时效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可以采用快速阅读、扫读等方法;而阅读文学作品时,则需要深入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精读、细读等方法,甚至需要多次阅读以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强调,有效的阅读方法是紧扣典型的语篇类型特点的阅读方法。这意味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一般的阅读技巧,更要引导他们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方法的知识来源是程序性知识,它反映了具体学科的知识或具体学科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阅读方法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帮助他们形成与特定语篇类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方法受制于语篇类型是王荣生教授关于阅读方法的重要观点。它提醒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语篇类型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帮助他们形成与特定语篇类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从而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理解策略,是阅读中所使用的策略,它们来源于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受优秀读者对阅读理解过程的“出声思维报告法”启示,阅读心理学家精心设计心理实验,证实了一些优秀读者普遍使用的阅读理解策略,并在实验性教学中证明其对发展学生理解能力确实有效。心理实验中所使用的文本,是为了验证某个假设而特意制作的文本,主要是较浓缩的说明性短文和民间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所提炼的阅读理解策略,各种译著大同小异,主要包括八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其一,预测,即在阅读起始阶段,基于标题和关键词等来预测将要阅读的内容;故事文本阅读中,对人物、事件、故事结局等进行预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其二,联结,即在阅读过程中调取已有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其三,提问,即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都能够提出基于文本的或从文本出发的问题,从而更深刻理解文本的含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其四,推断,即能够利用文本提供的线索,合理进行补充假设和合乎常理的推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其五,图像化,即在阅读过程中,由其“思维之眼”创造出“多重感官图像”,从而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其六,确定重点,即根据文本的组织结构特点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重要和不重要的分类,并细读重要的内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其七,释疑,即能够意识到自己遇到了理解困难,并为了读懂而停下来,回头重新阅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其八,综合,即能够分析信息,整合文本和自己的认识或经验加以思考,并得出结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此八项阅读理解策略前后没有必然的顺序,它们相互联系并在实际的阅读理解过程中综合地运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中的“看”,与其说是眼睛在看,不如说是大脑在“看”,人脑获得语句和语篇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条视线,一条是(眼睛)生理性的外部视线,一条是(大脑)心理性的内部视线。”外部视线的“注视点”,其实就是内部视线的“意识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中的“理解”问题,可以看成是“注视点”和“意识点”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眼睛的“注视点”,应该看到语句和语篇的关键点,“注视点”要与“意识点”同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老师指出,阅读的目的,是为获得阅读理解的结果;但学习阅读,则需从阅读理解过程入手,即学习有效地运用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基本具备解码能力、对语篇所涉主题内容比较不陌生的前提下,可以认为:语篇的理解主要来源于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即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运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阅读理解的过程与结果,相辅相成;对语篇的阅读理解结果与理解这一语篇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互为因果。也就是说,适当运用阅读方法和策略,会产生较好的理解结果;而不能够运用与阅读目的相应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则导致较差的理解结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们用具体语篇的阅读理解结果,来推测阅读方法和策略运用的心理过程,即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我们又用所推测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即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来解释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阅读理解结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不是为了教阅读方法、阅读理解策略而教,之所以要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并参与阅读活动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既然学生是阅读的学习者,教师必须去教学生,那该怎么教?可以以结果为主要途径,就是把老师知道的告诉他。比如一篇文章要紧的地方要这么去理解,要联系这里联系那里;让学生明白他要学的是什么,知道如何面对高考试卷里的陌生材料、能读懂一篇论文里阐述的概念。但以结果为主的途径是基于学生的维度,语文教师必须从过程中去教,教阅读策略、阅读方法,这就是高中语文教师的职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在100年前就有详细的阐述:用今天的话来理解,第一句话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就是阅读素养和写作素养。”什么是阅读素养和写作素养?第一就是阅读方法和策略,“明白通晓、摄取精华”是学生的目的,语文教师要教的是怎样阅读、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让学生心知其故”,不仅明白,更要理解。最后,“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行的习惯”,也就是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够把中小学所学的那一套本领能力带着走,并不断去发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今天有幸现场聆听王荣生教授的《语文课程的核心词“阅读理解”》主题报告,真是一次深刻而启发的学习体验。王教授从五个方面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阅读理解在语文课程中的核心地位,让我们对阅读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阅读与阅读理解的部分,王教授明确指出了阅读活动与阅读理解的区别与联系,让我们意识到阅读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浏览,更是对文本意义的深入探究和理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接着,王教授详细阐述了阅读理解的三个条件,包括文本的解码、背景知识的运用以及心智活动的参与,这三个条件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为阅读理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讲到阅读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时,王教授强调了思维与策略的重要性,这让我们认识到阅读理解不仅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更是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加工和构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此外,王教授还深入探讨了阅读能力的构成,特别是阅读方法和策略的运用,这让我们明白了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最后,王教授对学习阅读与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的这场主题报告,真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一次思维的碰撞、一回心灵的洗礼!它深度剖析,广度覆盖,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既澄清了阅读理解的迷雾,又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向;既强调了心智活动的重要性,又突出了阅读策略的关键性。这场报告内容丰富、逻辑严密、语言生动,让人受益匪浅,回味无穷,不仅加深了我们对阅读理解的认识,更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要将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融入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明确阅读理解的核心地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首先要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明确告诉学生,阅读理解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其次要树立阅读理解的目标。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设定明确的阅读理解目标,包括解码能力、背景知识运用和心智活动提升等方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注重心智活动的培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首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其次要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教授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提问、总结、联系个人经验等,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强化背景知识的积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首先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课外阅读、主题研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积累更多的背景知识。其次要建立知识与文本的联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文本内容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首先是教授有效的阅读方法。如快速阅读、精读、略读等,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任务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其次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养成定时阅读、做笔记、分享心得等良好的阅读习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首先是模拟真实阅读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模拟真实的阅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其次是结合生活实际。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共鸣,提升阅读兴趣和理解深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六、注重评价与反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首先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次是给予具体反馈。针对学生的阅读表现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将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融入课堂,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的报告《语文课程的核心词“阅读理解”》不仅在理论层面高屋建瓴,更在实践应用上脚踏实地,以其独特的魅力震撼着每一位听众的心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具有极为宏大的理论高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的报告,犹如一座巍峨的理论大厦,矗立于语文教育的广袤天地之间。他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以深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学术直觉,揭示了阅读理解在语文课程中的核心地位。他不仅仅是在阐述一个概念,更是在构建一个体系,一个关于阅读理解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既包含了阅读活动的本质特征,又揭示了阅读理解的内在机制,还涉及了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与王教授的理论相比,传统的阅读理论显得零散而片面,仿佛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而王教授则用一根坚韧的理论之线,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串璀璨的项链。他的理论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更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为语文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具有极为有效的实践宽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如果说王荣生教授的理论是一座灯塔,那么他的实践指导就是一条光明的航道。他深知,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又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因此,他在报告中不仅阐述了阅读理解的理论,更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这些策略既包括了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如何教授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也涵盖了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设计阅读教学活动等。这些策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具有极为震撼的剖析深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的报告,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阅读理解的内在结构。他不仅从宏观层面揭示了阅读理解的三个条件,即文本的解码、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心智活动的参与,还从微观层面深入剖析了阅读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如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这种剖析不仅深刻而且全面,仿佛是将阅读理解这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进行了解构和重组,让我们看到了其内部的精细结构和运作机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具有极为广阔的视野广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的报告,犹如一幅宽广的画卷,展现了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他的视野不仅局限于阅读理解本身,还延伸到了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如阅读心理学、阅读教育学、阅读社会学等。他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和比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阅读理解。这种广阔的视野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理解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与王教授的视野相比,传统的语文教育显得狭窄而封闭,仿佛是一个孤立的岛屿,而王教授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具有极为精细的操作精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的报告,犹如一台精密的仪器,对阅读教学进行了精细的校准。他不仅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还关注到了阅读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和环节。他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教学示范,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理论和策略。这种精细的操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阅读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也让我们看到了王教授对语文教育的深厚情感和精湛技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六、具有极为深远的启示远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王荣生教授的报告,犹如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语文教育的未来之路。他的报告不仅让我们对阅读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们对语文教育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他提出的许多新观点和新理念,如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阅读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这些启示不仅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也对我们未来的语文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综上所述,王荣生教授的报告《语文课程的核心词“阅读理解”》在理论高度、实践宽度、剖析深度、视野广度、操作精度及启示远度上均展现了非凡的造诣。这场报告不仅赋予我们珍贵的理论宝藏与实践指南,更为我们勾勒出语文教学未来的宏伟蓝图与前行轨迹。它宛若璀璨星辰,于茫茫夜空中引领我们破浪前行;又似一座雄伟城堡,为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思想的火花在其中自由碰撞;还如一场及时春雨,细腻入微地滋养着我们求知若渴的心灵土壤。在王教授的引领下,我们满怀激情与憧憬,携手在语文教育的广阔舞台上,共同编织属于我们的辉煌梦想与传奇篇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