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二)中华石鼓园,中国青铜器博物院

锦新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6日,先游览中华石鼓园</p> <p class="ql-block">从西门进,东门出。</p> <p class="ql-block">远眺石鼓阁</p><p class="ql-block">中华石鼓园坐落在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出土地的宝鸡市石鼓山上。东临茵香河,南靠秦岭主峰鸡峰山,西望市区,北瞰渭河。是融“遗址保护、青铜器展览、石鼓文化展示、园林观光、考古研究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生态公园,中华石鼓园2014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利用自然崖体做成的周秦文化墙,展示了周秦民族发展壮大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p> <p class="ql-block">登山,上石鼓阁。</p> <p class="ql-block">雕塑秦王</p> <p class="ql-block">秦国士兵</p> <p class="ql-block">中华石鼓园,位于宝鸡市石鼓山上,是一个集遗址保护、青铜器展览、石鼓文化展示、园林观光、考古研究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生态公园。</p> <p class="ql-block">石鼓阁是中华石鼓园的两大标志性建筑之一,高56.9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仿秦汉建筑风格,采用外五内九的层级设置,喻示着周秦文明在中华民族史上的尊崇地位,主要展示石鼓文化和历代优秀书法作品,并供游人鸟瞰市貌,是宝鸡市地标性建筑。石鼓阁建成后,对弘扬石鼓文化,完善宝鸡周秦文化体系,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中华石鼓园景区的历史文化主要围绕其核心——石鼓而展开。石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园中的石鼓阁便得名于此,是园中的标志性建筑。阁上所悬的“石鼓阁”三个大字,是由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所题写。</p> <p class="ql-block">唐朝贞观年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有一种石头,形似鼓,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表面还刻有如同花纹样弯弯曲曲的文字。这种石头,人称石鼓,石头上的文字,则称石鼓文,石鼓文刻于春秋先秦时期,出自于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石鼓弥足珍贵,堪称国宝,而它的千年命运,竟然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康有为先生誉它为中华第一古物,是中国历史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石鼓文为先秦时石刻作品,唐初发现于古陈仓石鼓山,故又名陈仓石鼓或陈仓猎碣,陈仓石鼓阁因此而得名,其北临渭水,南依秦岭,高56.9米,阁顶距滨河路相对高度110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仿秦汉建筑风格,采用外五内九的层级设置,气势雄伟,喻示着周秦文明在中华民族史上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堪称西北第一阁,是宝鸡市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正值宝鸡菊花展</p> <p class="ql-block">石鼓广场宝鸡各区县展台展示其特色。</p> <p class="ql-block">秦公祭祖敬天</p> <p class="ql-block">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五德园景区,阐释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和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p> <p class="ql-block">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p> <p class="ql-block">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p> <p class="ql-block">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p> <p class="ql-block">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p> <p class="ql-block">晋国的建立,要从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说起。西周时,叔虞为周成王的弟弟,一天,年纪都还尚幼的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将一片桐叶剪成玉圭的样子,对叔虞说:“这个玉圭送给你,封你到唐国当诸侯。”这本是小孩子过家家般的一句戏言,可旁边记录天子日常起居言行的史官却当真了,并当场记录了下来。</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天,史官请求成王选择一个吉日分封叔虞,成王说:“我只是跟叔虞开玩笑。”史官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就应该按礼节完成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了叔虞,史称唐叔虞。到了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汉书·地理志》说:“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父)以晋水改为晋侯。”</p> <p class="ql-block">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因此言:必信者无义。</p> <p class="ql-block">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中华石鼓园内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是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周秦时期青铜文化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主体墙面设计采用了接近土坯墙的材质和颜色。黄土是陕西地区常用的建筑材料,厚重的土坯墙体是当地的建筑特色之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设计也采用了这一元素。具体运用的是福建的黄色天然锈石板材,每一块面材的色彩都不一样。覆土屋面上设置绿化,使建筑基座犹如黄土中生长出来一般。</p> <p class="ql-block">何尊于1963年在宝鸡贾村镇贾村西街出土,为西周早期文物,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何尊的口径为29厘米,圈足底径为20×20厘米,通高38.5厘米,重14.6千克,在西周时用作盛酒器,呈椭方形,圆形大敞口,口沿外卷,较宽,厚方唇,束颈。它整体可分为三部分,颈腹间以素面凹带间隔,腹微鼓,圜底。腹与圈足亦有素凹隔带,圈足外撇,又垂直向下起台。圈足内壁与尊外底之间有四个三角形支撑,分置于圈足内壁四边正中。俯视尊口,外圆内方,颈、圈足、腹部截面为圆角方形,将尊体分为前后左右四面,四面正中,自上而下,各饰一道雕扉棱脊。</p><p class="ql-block">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成王在其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gào],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佐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中国”在这里的含义,是指西周王朝所辖领土,即“天下”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一个区域概念。</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于1978年在宝鸡太公庙出土,为春秋时期文物、国家一级文物,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三展厅“帝国之路”展出。</p><p class="ql-block">每件镈鼓部各有单篇铭文135字。所有铭文字体大小一致,是春秋时期秦国具有代表性的书体,属于秦金文的开篇之作。铭文记述了先祖襄公被周王“赏宅受国”,以及文公、静公、宪公治国兴邦的业绩,是研究秦国早期历史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秦公镈与同出的秦公钟配套使用为秦公室宗庙祭祀乐器</p> <p class="ql-block">逨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包括12个重文符号、1个合体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西周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铭文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共12代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内容包括文王、武王兴周灭商,成王、康王开拓疆土,昭王讨伐楚荆,穆王征伐四方等,将天子的丰功伟绩与单氏家族的功劳结合在一起,既歌颂了周王的丰功,又昭示了家族的伟绩。同时,逨盘内的铭文还印证了《史记》中西周诸王世系,证实了《史记》的真实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青铜史书。2013年,逨盘被公布为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墙盘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文物,国家一级文物。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庄白村。</p><p class="ql-block">文物尺寸:高16.2cm、口径47.3cm、深8.6cm。</p><p class="ql-block">墙盘尺寸比较大,底部有铭文共284个,其铭文内容丰富,被誉为“青铜史书”“史墙盘”等。</p><p class="ql-block">墙盘器型巨大,制作精美。它也因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被视为国宝级的重器。</p> <p class="ql-block">胡簋又作“㝬簋”,于1978年5月在宝鸡扶风县齐家村出土,为西周晚期文物,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二展厅“周礼之邦”展出。胡簋通高59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千克,是已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青铜簋,为盛食器。因胡簋形体庞大,被誉为“簋中之王”。它的双耳呈象首形,簋体下有正方形方座,腹围和方座上均饰直棱纹,颈部和圈足饰一周窃曲纹。圆形的簋身与方形的底座相连,整体造型上圆下方,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p> <p class="ql-block">四十三年逨鼎一组共10件,为宝鸡眉县杨家村窖藏,年代属于西周晚期,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一展厅“青铜器之乡”展出。十件器物的大小不同,高度为22.6厘米-58厘米,重量为3.9千克-44.5千克。该组器形、纹饰与四十二逨鼎相同,但耳部纹饰略有差异。</p> <p class="ql-block">秦公钟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文物,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出土于宝鸡县太公庙</p><p class="ql-block">文物尺寸:高48cm,,重24kg。</p><p class="ql-block">高45cm,重21.5kg。</p><p class="ql-block">高45.7cm,重24kg。</p><p class="ql-block">高38.5cm,重6公斤。</p><p class="ql-block">秦公钟一共出土五件,其铭文的书法艺术水平亦很高,其铭文内容与秦镈相同。是春秋时期早期秦文化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秦公钟、镈制作精良,纹饰精美,铭文内容重要,字体秀丽,具有先秦史、音乐史、书法史等多方面研究价值。被誉为”先秦重器“</p> <p class="ql-block">戈</p> <p class="ql-block">剑</p> <p class="ql-block">箭镞</p> <p class="ql-block">陈仓老街</p><p class="ql-block">陈仓老街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故事的发生地,宝鸡市地标之一。总占地86亩,建筑面积约5万㎡,投资超过8亿元,陈仓老街涵盖宝鸡1941民国风情街、九县九院西府院落民俗区、丝路明珠大剧院、石鼓文化娱乐广场等特色街区。陈仓老街内有多种美食,包括本地的肉夹馍、醪糟、擀面皮等,还有全国各地美食,通过烹、煮、煎、炒、炸等不同做法,满足游客的味蕾欲望。</p> <p class="ql-block">陈仓老街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由一排排两层高的青砖、红砖小楼房、古香古色的红木门窗及墙体雕花组成。</p> <p class="ql-block">一桥横跨渭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