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记忆

大山

<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我的家庭,就像一本厚重的书,充满了欢笑、泪水和无尽的回忆。今天,我将翻开这本书,与你分享我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蒋东村。蒋东村和蒋西村是两个行政村,组成了一个自然村——蒋店村。我的祖父段运明,曾祖段天聚,高祖段萬元,天祖段长兴,这是父亲编制的简易家谱记载的。</p><p class="ql-block"> 祖父姊妹五个,他排行最小。 记事起,祖父经常坐在老家堂屋的罗圈椅里,一边抽着纸烟,一边大声的咳凑,表情严肃,晚辈们都很怕他。</p><p class="ql-block"> 听母亲讲,堂祖父年轻时,颇有本事,善赶马车,置下了丰厚家产,家里有气派的马车,有高头大马,有十几亩土地,也是一方大户人家。后来,堂祖父抽起了大烟,致家道败落,却也因祸得福。1952年底国家对农村阶层划分时,未划为地主,划为了下中农,省却了许多批斗之苦,实乃不幸中之万幸。每每忆起,常叹世事沧桑,命途多舛;常思兴衰之道,天意人为。然皆成岁月印记,令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祖母韩村何门村人,她是一个很讲究的老人,一头花白的头发,在脑后挽着圆圆的发髻,发髻上插着一根银簪子,穿着粗布大襟上衣,裹着一双小脚,走路从容优雅。每次见到我祖母都会开心的拉着我说,大孙子来了。然后就会走到里屋,给我拿一些她舍不得吃、留给我的糕点。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吃的特别珍贵,更别说糕点了。吃着甜甜的糕点,满满的幸福。这时奶奶就会唠叨一番,说些要听话、要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的话。至今每每忆起依然甜蜜幸福难忘。</p><p class="ql-block"> 父亲,1941年腊月十一生,排行老大,兄妹六个。父亲天资聪明,学习勤奋。蒋店村小学毕业后考入许昌市四中读书,1956年6月,初中毕业后考上郑州市卫校,报道后学校停办,便返回老家务农。次年到老家蒋店小学代课,做了一名民办教师。1992年转为公办教师,后任学校教导处主任,1998年秋调到邻村于庄村小学任教,2003年7月年退休。</p><p class="ql-block"> 民办教师是历史的选择。从1992年始,国家提出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著名的“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至2000年,民办教师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民办教师这一群体成为历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民办教师”为乡村基础教师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做出了巨大贡献。父亲便是其中的一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治学严谨。他工作勤奋,在43年的教书生涯中,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或辅导学生,或批改作业,或认真备课,或处理事务,风雨无阻,从未因家里农活耽误过学校的工作,对此母亲总是耿耿于怀,埋怨有加。他教书有方。长期的教书实践让他积累了独到的教学方法,讲课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详略得当,如行云流水,所教算术学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最终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 父亲处事热情。他有学问、懂习俗,村里的红白喜事,大都请他去操持。每每此时,父亲端坐在正堂上,把大小事宜,因人制宜,安排一番,众皆领命行事,虽繁忙却也秩序井然,周到圆满。父亲写得一手好字,经常义务给邻里乡亲义写春联,写请柬,写婚书帖,虽辛苦劳累,却也乐此不疲。对于到家请求辅导的学生,父亲总会立即放下手里的家务农活,认真给求教学生解疑释惑,辅导作业,直至学会弄懂为止。</p><p class="ql-block"> 父亲治家勤俭。父亲是民办教师,平时忙于教书。但家园建设、家庭副业、家务农活也周密安排,梯次推进。为了解决家里的住房问题,父亲带领全家,自力更生,日积月累,先后打了四万块土坯,烧了两次窑,前后五次建房,期间吃的苦、受的累、经历的磨难难以言表。在家庭副业上,每一年的初春,父亲就会去赶集买回来一两头小猪,每天精心饲养,至春节杀了卖肉赚钱。记得有一年,父亲买的小猪生病了,虽经多次治疗,最终还是病死了,对此全家人难过了许久。为了弥补损失,父亲又买了一头半大的猪饲养,总算挽回了一些损失。此外,家里还养了几只山羊,也是一笔收入。在农业方面,父亲每一年都要种一亩西瓜,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带领全家人加班加点,精心侍弄。烈日炎炎下打瓜头、压瓜穰、浇水施肥。待西瓜成熟了,还要早出晚归,拉架子车步行三十里地到许昌市卖西瓜,个中滋味,非经历难以体会。</p><p class="ql-block"> 父亲家教严格。记得很小时候,父亲吃饭时就把我叫到旁边,用筷子在地上写字,教我认字。他写一个“快”字,说这是快跑的快,然后再写一个“筷”字,说筷子是竹子做的,所以加一个竹字头。他每天去上课之前,总在墙壁上留几道加减法算术题,放学回来了要检查提问。等我上小学时,他教我算术课,深切记得四年级上课时,一道题目我几次都算错了,他气的狠狠的揍了我一顿,并让我到教室外反省。对此,我们姊妹四个都很怕他,一旦听到他回家的声响,便立即停止打闹,各就各位,认真的学习。这时父亲往往会威严的看看我们几个,检查一下作业。如果写的不好,轻者批评,重者挨打。父亲不允许我下河洗澡,不允许我爬高上低。记得有一次周末,我爬上梯子掏鸟窝。被父亲发现了,他抄起扫帚就追着打我,我拼命逃跑,最后还是被追上,被暴打一顿。事后父亲说,掏鸟窝很危险,爬那么高,鸟窝里还有“长虫”(蛇),摔住了就悔之晚矣。原来父亲严格的背后,是盼我们成才、护我们周全啊!</p><p class="ql-block"> 母亲姊妹三个,大姐嫁于邻村马庄村,小妹嫁于许昌市东关街。母亲十几岁时便没了父亲,吃尽了生活的千般苦,历尽了谋生的万般难,也养成了倔强不服输的坚毅性格。 母亲一生倔强,事事争先,不甘人后。</p><p class="ql-block"> 她吃苦耐劳。生产队挣工分从来不落人后,锄地割麦出红薯,样样领先。土地包产到户后又开荒种地,河坡沟底哪里都有,多时达三四亩荒地。后又进城拉煤,付出了超出常人数倍的辛劳。 </p><p class="ql-block"> 她纺花织布。母亲织得一手好布。生产队劳作之余,她白天纺花,晚上织布至深夜,数年如此,不知疲倦。母亲还是织布高手,能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布。记得有一次,母亲喊住我到里屋,指着床上的四堆布说,这是你们姊妹四个将来结婚的被面、被里和床单等。今天回忆起来,仍会满眼泪水,母亲为了儿女既拼尽全力,又计之长远。</p><p class="ql-block"> 她赶会卖鞋。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三姨在许昌市塑料厂上班的缘故,母亲又开始赶会卖塑料鞋底,后来又发展到卖凉鞋。那时没有机动车,母亲就艰难的登着自行车或三轮车奔波在农村集会上。下午还要去许昌思故台进货,每天早出晚归,忍饥挨饿,历尽了严寒酷暑,尝尽了苦辣辛酸,看尽了人间百态。1997年家里买了摩托车,我就抽空帮母亲拉车进货。有次进货,我用摩托车拉着母亲的自行车,走到邓庄时因情况紧急,刹车不及,母亲重重摔了一跤,爬起来忍着痛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 岁月不言,时光飞逝,今天回头看这段历史颇多感慨,颇多温暖。但我坚信经历过昨天的艰难困苦,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