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在好莱坞参与《余烬》电影审片

飞天魅影张齐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0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早有定数,有人一见如故,有人一生交不熟,这是什么原因?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首先,缘分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安排,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和相处,很多时候是命中注定的,一生中肯定会遇见自己该遇见的人;缘分浅的人,虽然认识只能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所以说缘分的背后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牢牢牵引,使得某些人可以诚心交往,披肝沥胆,而另一些人完全可能是一辈子人心隔肚皮。其次,缘分也与个人的心态和行为有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有时候素未谋面偏一眼万年,有时朝夕相处却抵不过时间‌洗礼。因此缘分不仅是命中注定,还与个人心态和行为密切相关。此外,缘分还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机缘和相遇的偶然巧合,就像大自然的循环往复和生生不息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操控一切。缘分的释义,为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机会或可能,这意味着缘分不光是命中注定,还包括各种机遇和可能性。有人从生下来就带着任务,自觉接受神圣的洗礼,用自己破碎的心和忏悔的灵遵守上帝的诫命,珍惜眼前人,把握好每一次良机,或许能让生活过得更美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0月23日下午,我先到西科维纳美国鹰龙传媒公司副总裁、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卢威老师办公室领取第20届中美电影节和中美电视节开幕式暨“金天使”颁奖典礼入场券,然后顺路前往圣盖博市政府,赴约美国加州南湾华人协会主席王薇的邀请,声援市议员候选人赫乔治(Jorge Herrera Avila)和家人以及支持者聚集在圣盖博市政府门前举行记者会的正义行动。当晚,我还应邀参加了哈岗支联会会长亲自主持的圆桌会议,许浩纯会长特邀与会人员明晚出席大概有200名各族裔成员欢聚一堂的万圣节,品尝白人弟兄烹制的精美本土食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突然,我接到美国北京联谊会会长北奥电话,他邀我明天下午同去好莱坞电影院审查好朋友、《北京故事》作者之一王亚平先生出品和凯特.博汉导演的电影《余烬》,这部影片将于10月27日在好莱坞电影院首映,并已列入奥斯卡参赛影片名录。说白了就是4个人(北奥会长、王亚平出品人、凯特.博汉导演以及撰稿人)审片。对我而言,审片是很久以前的回忆,主要是对影视作品进行严格的审查,以专业的眼光,将内容、价值观、技术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判和考量。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一部电影需要反复观看、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这不仅需要高度的专注力,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还需确保影片没有不良内容,如暴力、色情、恐怖过度等,同时更要检查是否存在错误、价值观偏差等。确实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正确价值观的重任,每一个建议都可能影响一部作品的价值。对于一些涉及敏感题材的作品,审片时更是要格外谨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权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余烬》故事梗概:莉莉在丈夫罗恩不幸去世后,发现自己和儿子凯文一起面临充满挑战的艰难。当她在临租的公寓房安顿下来,莉莉与邻居马蒂的相遇,带来了有关罗恩可疑死亡的意外启示。马蒂是一个酒鬼,他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仅次于对乖巧而漂亮的女儿克洛伊的疼爱。当莉莉深入探究罗恩之死的谜团时,马蒂给予她无私的帮助,从而使她收获了一份新的恋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北奥会长跟王亚平先生交往了几十年,属于那种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至交朋友。我回忆起8月10日美国北京联谊会在安大略万豪酒店召开庆祝大会的一幕感人情景,王亚平为了给北奥捧场,他以最高竞拍价夺到中国女排原总教练、美国北京联谊会总顾问郎平签名的一个排球,这位当兵出身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编剧给我留下了豪情仗义的深刻印象。眼前浮现出我当年在北京为了公益活动把曾任江西省副省长、中国保险公司原董事长、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原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孙希岳的一幅书法作品竞价拍卖的情景;还有跟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领导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与厂领导商谈合作拍摄法院题材影视剧事宜,而这些刻骨铭心的事情,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02】</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王亚平的小说《神圣的使命》,发表在1978年第9期《人民文学》杂志上,那年我16岁,绝对是个文艺青年,对《人民文学》《收获》等杂志上发表的散文和小说有一种顶礼膜拜的特殊感情,凡是那个时代触及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人们读过之后都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亲切感受,毕竟和他们的苦乐人生经历发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因此小说《神圣的使命》在全国各地的青年读者中如火如荼地传播开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和强烈反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当年《人民文学》杂志社以大无畏的勇气和精神慧眼识珠,发表了“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神圣的使命》。1979年春,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第一届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活动,刘心武的《班主任》、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和卢新华的《伤痕》等25篇被史称“伤痕文学”的作品同时获奖‌。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获得第二名,并很快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这在当时是罕见的情‌况。刘心武的《班主任》获得了第一名,而卢新华的《伤痕》则贴上了“伤痕文学”这一流派公认的最恰当的标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亚平说:【当时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读者来信,每天有几千封,这些信,寄到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因为写信的人没有作者的地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了读者对《神圣的使命》的评论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一些省市的广播电台连续很多天广播了这部小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来,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且拍摄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电影上映和电视剧播出后,连续获奖也让参加电影、电视剧的团队成员异常的开心快乐。而这些成绩和成果离不开《人民文学》杂志社的各位主编、编辑和文坛名人的帮助与指导,如张光年,冯至,冯牧,李季,刘剑青等名人的大力支持。《神圣的使命》不可能以火箭的速度横空出世,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也不可能赶上那场重要的全国评奖活动并获得殊荣,奠定这部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取代的位置。那时候,中国最高文坛历史上首次邀请读者填写《人民文学》杂志里夹带的评奖表,其实就是自由投票选出读者心中最喜爱的作品和作者,几位评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事后告诉我,《神圣的使命》获得了全国读者们最多的投票。因而《神圣的使命》获得了中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b></p><p class="ql-block"><b>之后我又参加了同名电影《神圣的使命》的剧本创作,电影播出后在观众中受到了广泛的赞扬,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电影华表奖前身),还获得了优秀故事片奖。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神圣的使命》时,引起了更大的轰动,万人空巷,收视率创下新纪录,同时也收获各项大奖。中国作协和中国影协邀请作者加入了这两个著名的中国艺术家协会,成为当时协会里的最年轻的会员。接着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刑警队长》,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1980年全国发行量最高的文学作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连续广播,听众如云。电影、电视剧和其他各种《刑警队长》改编的作品获得了许多成功和多方面的好评。再接再厉又写了小说《辩护人》《血橙》《生活的信念》《疯人之恋》《神秘的事件》《奇案背后》《非生理性癌扩散》《沿着红河的流水》和《怪商的掘墓人》等,由各出版社出版发行,有的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和地方戏曲,小说被国内外各出版发行机构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等不同语种,给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读者分享。</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03】</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从东方到西方》,由央视,迪士尼,哥伦比亚电视网等以中英文版在国内外与各地观众见面。中、港、台、美、日、俄、法、德、澳等国媒体的采访、评论、报道让我的作品广为人知。《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天津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报纸刊登了我的小说连载或评论。报道。各种文集收录我的小说,各地图书馆收藏我的作品,这一切都源起于《神圣的使命》,这一鸣惊人,让文坛注意了我,让出版界,影视界和话剧舞台等和我结缘。这一鸣惊人也惊醒了我,让我一发不止,写了不少东西,乐在其中。所有的作品写出来了就有出版社迅速出版,还在酝酿之中的作品还没写就有出版社盯着催要稿子。我十分珍惜《神圣的使命》给我的文学生涯带来的巨大改变,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飞跃成为人们心中的"著名作家"被一些大学和各种会议邀请讲演并出席各种中外文学的论坛和学术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的生活节奏顿时变得飞快,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分身乏术,疲倦不堪的感觉让我决定暂时和文学说一声再见。需要休息一下,静下心来,继续学习、提高、进一步充实自己,不允许有欠稿、欠约等情况,我想过上一种轻松、悠闲、自在、安逸的生活,以后想写什么的时候再来写好了。于是,我停止了写作和各种应酬,辞去了工作,开始了一段封笔的长休假,把中国的好山好水好风光重点地看了一遍,后来又远赴重洋,出国留学,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亚平,北京人,美籍华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研究生。华文作家,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基金经理、投资人、创业人、企业管理人,政府和企业顾问,社会公益机构捐助人和义工。王亚平请我们到洛杉矶市中心最高的楼顶吃西餐,我想象他当年就是站在中国文学顶峰的传奇人物。“您是我仰望的偶像啊!”他跟我聊军旅生活、聊八一厂、以及老友卢新华、刘心武、唐国强、卢奇等成绩斐然的人民艺术家。竟然有一个时段我还抢了北奥会长的风采,甚至有点越俎代庖的意思,把胸怀宽广、豪爽仗义的他晾在一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情到深处显本性,话至真心动感情。凯特.博汉导演不失时机抓拍了3位曾是军人的凝固瞬间。我注意到王亚平有两个细节令人难以忘怀,作为出品人第一次审片时看到动人的桥段就用手机录制下来,散场后他的豪车找不到了。吃完西餐他要北奥陪同去寻找,我无所顾忌问他是什么意思?潜台词是“无非想跟老朋友多找一个聊天话题。”但这话到了嘴边我又咽回肚子里,“我要把您跟北奥见面时激动的居然找不到豪车的事实记录下来。”他微笑着不接茬,尽管未置可否,反正就是个笑话,想必他不会为难新朋友。中国人的含蓄主要是讲究艺术,即俗话说的响鼓不用重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只有体验过崇高荣誉的名人,一旦过上平静清闲的生活,自然看透了红尘的虚幻,识破了万事万物终归是空的结局。真正的世外高人,把人生起伏和苦难与辉煌当成是磨炼自己的修行。看看眼前这位曾经功成名就、红遍龙族的青年作家王亚平,他的成功可是凡夫俗子难以想象的存在?绝对是冲破层层难关到达了文学的峰顶,成为一个金光闪闪的成功人士,而他又以惊人的勇气让自己回归平凡,如今他的生活状况与感情世界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和舒适。由此可见,无论你曾经获得了什么样的荣耀,都已是过眼烟云。其实自己经历的每件事,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心中的那个光荣伟大的神派来度自己的。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做好人当坏人,这些都是修行的参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