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抗美援朝

闲庭信步

<p class="ql-block"> 作者:罗晓军</p> <p class="ql-block">  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上甘岭》,让那场载入史册的战役,重新回到国人视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是永远令人仰望的丰碑,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  英雄渐老或已逝,只要记忆传承,英雄就永远年轻。我也不禁想起了作为原志愿军15军一名普通老兵,父亲罗自彦在朝鲜战场的一些经历和往事。</p> <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父亲考入四川省重庆相辉学院(也称复旦大学重庆分校)银行会计系,和同时考入农学系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既是同届校友,也是校游泳队队友。</p><p class="ql-block">  50年代院系调整,袁隆平的农学系并入现西南大学,父亲的银行会计系并入现西南政法大学。</p> 1950年9月,‌‌父亲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投笔从戎考入西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直辖西南炮纵(炮兵第九团)文教大队。<div> 两个月军政培训结束,任炮9团3营副排级文化教员。  </div> 毛泽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文化教员是人民军队的一个特殊群体,抗日战争时期,部队就配备专门的文化教员。新中国刚解放,绝大多数战士出身贫苦,文化水平亟待提高。父亲主要教干部战士识字写字突击扫盲、简单测绘和识图等。 <p class="ql-block">  11月,炮9团接到命令,划归15军建制。</p><p class="ql-block"> 1950年12月,奉15军命令,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乘坐当时民生公司提供的轮船顺长江三峡到汉口后,立即乘军用专列赶往冀中军事要地河北邢台,进行抗美援朝战前集训。</p> <p class="ql-block">   集训中,除了自己的政治军事训练,父亲继续完成文化轮训工作,并加教一些简单英语和朝鲜语。白天和战士们一起训练、上课,晚上加班备课、批改作业。部队战士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半数以上文盲。大家珍惜学习机会,非常刻苦。</p><p class="ql-block"> 有的战士困了,用冷水把毛巾弄湿捆在头上接着学。有一个排长学习跟不上,父亲就用午休时间给他补课;他学得非常认真,考试获优秀成绩。不少战士能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家信时,很有成就感,都激动得哭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父亲调任15军军属炮9团1营文化教员。</p><p class="ql-block"> 3月16日,15军开赴东北边境安东市集结待命。3月28日18时,15军属炮9团2000多名指战员,跨过鸭绿江。此时,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还在进行中,入朝参战的15军经新义州、平壤、涟川、春川,昼夜兼程赶往预定作战地域。</p> <p class="ql-block">  连续不断的高强度夜行军,部队疲惫不堪。脚上磨出水泡,用针挑破,布包起来继续走。困了,盯住前面战士手臂绑着白毛巾,边打瞌睡边走路不掉队。</p><p class="ql-block">  过青川江七八百米宽的渡口时,水深齐腰,冰冷刺骨,稍不留神就会被湍急的水流冲走。</p> <p class="ql-block"> 最大的危险来自敌人的空袭。</p><p class="ql-block"> 朝鲜战争期间,有11位志愿军高级将领牺牲,其中9位牺牲就在美军飞机轰炸中。</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父亲所在炮九团拉野战炮的骡马车队,遭美军飞机狂轰滥炸和疯狂扫射。美军肆无忌惮地超低空飞行,甚至连飞行员的鹰钩鼻子都看得见。美军燃烧弹把天空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炸弹急速在身边连续追逐爆炸。</p> 骡马受惊狂奔,拦截惊马和保护装备战士,立刻成为美军的流动射击目标,不断有战友倒在血泊之中。父亲一位19岁好战友当场中弹牺牲,就倒在父亲怀里。<div>  直到晚年,其惨烈的悲壮,父亲依然刻骨铭心。<br></div> <p class="ql-block">   15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担任中线突击任务。</p><p class="ql-block"> 先是突破临津江,然后向三八线以南、汉城以北的美3师驻防的涟川发起猛攻;用8天时间将美3师逼过汉江,并且击退了对方的一切反扑。</p> <p class="ql-block">   部队转移途中,5月3日,敌照明弹把15军230里交通线照得夜如白昼,美军飞机整夜不计成本地往返扫射,打火箭炮。</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每一个战士一样,每晚要负重50斤,克服极度疲劳连续行军作战60里。</p><p class="ql-block"> 在朝鲜战场,死亡是司空见惯的事。</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去朝鲜就没想能活着回来,时刻准备以身报国。和很多战友一样,父亲在里衣的前胸后背和四肢上缝块布,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籍贯;这样,即便被炸成碎块,也能证明自己的忠诚。</p> <p class="ql-block">  秦基伟在日记中写到:“深夜里翻山越岭。北朝鲜的每一条公路上几乎都是像白天的太阳一样,敌机投下的照明弹在公路的上空,从黄昏到天明很少中断的间隙。前面的炮弹声和后面的飞机声与汽车声,整夜都是轰动着的声音。人们精神无时不是在紧张的环境中生活”。</p><p class="ql-block"> “白天在防空洞里,夜间行军,这就是朝鲜战场上的艰苦。战士们除了枪支子弹和一袋炒面再也没有别的东西。有时连炒面都接济不上,老天下着雨,住不到房子,吃不上饭,一不慎即遭敌机空袭;这种生活和艰苦只有亲自参加朝战的人,才真正感到深刻具体”。</p> <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21日,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结束,“联合国军”大规模反扑欲围歼我主力。</p><p class="ql-block"> 5月27日,15军奉命在芝浦里阻击敌人。29师86团防守角屹峰、45师134团防守朴达峰。</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上甘岭》第一集,柴云振就是在这次阻击战中成为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的。</p> <p class="ql-block">   角屹峰是联合国军进攻主要方向。</p><p class="ql-block"> 炮9团参谋长赵梗带领一营、二营,配合29师防守角屹峰,父亲随一营参加这次战斗。 </p><p class="ql-block"> 等美军10多辆坦克和几十辆满载步兵的汽车进入云川里。我所有火炮迅速发射出密集炮弹,美军顿时死伤大片。</p> <p class="ql-block">  美军出动大批轰炸机,对第86团和炮9团防御阵地进行狂轰乱炸。</p><p class="ql-block"> 炮9团始终坚持用强大炮火,掩护86团坚守角屹峰。</p> <p class="ql-block">  此次阻击战的惨烈程度仅次于上甘岭战役,所有的山头打到最后都成了白刃战、肉搏战。</p><p class="ql-block"> 15军在芝浦里殊死苦战10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美军的钢铁洪流。击退美第3师、第25师、加拿大旅和南朝鲜第9师的轮番攻击,歼敌5748人。</p><p class="ql-block"> 参加阻击的炮兵部队荣立集体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  关乎生死存亡的芝浦里阻击战,15军打出光环、赢得信任。</p><p class="ql-block"> 彭总极为罕见地发来感情色彩浓厚的电报:“秦基伟,我十分感谢你们!彭德怀!” </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争中,享受彭总这一“待遇”的,除了“万岁军”38军,只有15军!</p> <p class="ql-block">  五次战役后,15军整补‌休整9个月。</p><p class="ql-block"> 1951年7月父亲回国,先后在辽宁昌图和河北内丘,参加15军军部随营学校参谋训练队学习。</p> <p class="ql-block">  这两天,因为在美篇上看到杨林先生写的关于父亲抗美援朝时的战友、原志愿军15军司令部作战室作战参谋张靖宇的文章,联系到张叔叔。</p><p class="ql-block"> 91岁高龄的张叔叔看到当年和父亲的合影,一眼就认出了父亲,感到非常亲切。分别70年后意外得知老战友及家人情况,非常高兴;并加微信联系。从张靖宇叔叔寄来的作品《眷念》一书中,知道了张叔叔转业去北大荒为祖国建设再立新功的拼搏奉献。</p> <p class="ql-block">  张靖宇叔叔1958年,同15军1270名军官转业去黑龙江,参加王震将军领导的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行列。</p><p class="ql-block"> 张叔叔曾任晋阳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和百万新老北大荒人一起,把曾经荒芜的北大荒建成了富饶美丽的北大仓。离休后写的40多万《眷念》一书,获丁玲文学奖。</p><p class="ql-block"> 父亲当年的很多战友都失去了联系,但父亲一直都很想念他们,如果知道当年的战友也依然惦念,一定会很欣慰。</p> <p class="ql-block">   张靖宇叔叔告诉我:“五次战役后,我和你父亲被组织调回15军随校学校参谋训练队学习。随营学校,指随部队流动的军校,是战争年代专门培养部队军政干部的训练机构,每一个军都有一个分校;实际上就是军大,等于过去的抗大。” </p><p class="ql-block"> “在参训队除了学习战术技术等基础课程以外,主要学习参谋业务,如制图识图标图;各类文书写作,如通知、通报、命令、指示、报告、总结、作战方案和战时备要报告等。” </p> “难度较大的是制图,也就是测量绘制地图。大学里这是一门专业,武汉有测绘学院,学习四年。我们只能速成加速成。学习了制图,识图就容易了。标图则是用总参颁发的军队符号,把敌我兵力部署,每天的战斗发展情况,准确地标在地图上,供首长作战指挥参考。这些都是最常用的参谋业务。” <p class="ql-block">  “你爸爸很优秀,学习成绩很好。我的印象,他文化基础好,脑子灵活,平时言语不多,稳重诚恳,话语有分量,与同学亲密相处。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我们军转移到朝鲜东海岸元山地区,执行抗登陆海岸防御任务,军司令部驻地是蕃之里。同你爸爸的合影,就是在蕃之里照的,我们俩一起走过的吊桥旁边的帐篷,就是军司令部的炊事班。”</p> <p class="ql-block">  1952年暑期,随营学校参训队毕业重返朝鲜,父亲调15军属炮九团军务股,参加上甘岭战役。</p><p class="ql-block"> 上甘岭战役是唯一收入在美国军事院校教科书中的中国战例。</p><p class="ql-block"> 志愿军将士以其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不仅打出了军人的血性,更打出来一个民族的气节;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国的钢铁还要硬。</p> <p class="ql-block">  大家从电影、电视剧以及书籍资料中,对志愿军血战上甘岭的英雄事迹都已耳熟能详,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这里说一下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炮兵。</p> <p class="ql-block">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成为在这之后数十年中让人潸然泪下的名言。</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我军的步炮协同,王成和于树昌烈士这样的志愿军步谈机员,才能呼叫“大家伙”从天而降,将侵略者炸得有来无回。</p> <p class="ql-block">  在上甘岭战役中,除了志愿军步兵的浴血奋战,炮兵同样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志愿军炮兵以准确、及时、史无前例的火力支援,配合步兵用一场威震世界的胜利,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p> <p class="ql-block">  在整个战役期间,志愿军炮兵发射炮弹40万发,创造了朝鲜战场志愿军单位火力密度的纪录。</p><p class="ql-block"> 共毙伤敌人12801人,取得了炮兵歼敌占总歼敌人数一半以上的纪录。击毁坦克28辆,汽车33辆,毁伤火炮112门,毁伤敌机201架。</p><p class="ql-block"> 志愿军炮兵打出真正的实力与威风,充分展现了炮兵作为“战争之神”的巨大威力。</p> <p class="ql-block">  对此,毛泽东在1952年12月16日指出:“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致胜的要素”。</p><p class="ql-block"> 美国战地记者坦言:“上甘岭战斗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大炮发挥了惊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战役后期,志愿军炮兵创造过一天发射9.3万发炮弹的记录,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步兵的作战。距离很远的炮阵地上,就能听到步兵在喊,炮兵万岁!炮兵万岁!</p> <p class="ql-block">  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炮九团自始至终坚持战斗。</p><p class="ql-block"> 父亲随军属炮9团3营,在临时炮兵司令部统一指挥下,参加敌炮阵地、物资堆放处及集结地摧毁。</p><p class="ql-block"> 通过各类反击,摧毁敌表面工事和大量消耗敌有生力量,恢复、巩固上甘岭阵地。</p> <p class="ql-block">   随时支援步兵坚守坑道作战。</p><p class="ql-block"> 如炮9团3营9连直接负责2、8号坑道口,以及主峰大坑道口等。当敌人通过爆破、毒气等手段破坏坑道时,步炮协同作战,呼炮即至。</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炮兵强大火力的支援,志愿军接连击退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大规模军事攻击,打出了国威军威。</p> <p class="ql-block">  在炮兵反击间隙,父亲和军部临时组织的两千名年轻战友一起,从15军指挥所所在地五圣山山脚下,用人手相传的方式,往山上我军炮兵阵地徒手抢运炮弹。</p><p class="ql-block"> 每一名战士要手抱一发21公斤重的炮弹,以20至30米的距离不停地来回传送。为了抢运更多的炮弹,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每一趟都是百米冲刺。因无人替换,大家几乎几天几夜没合眼。</p> <p class="ql-block">  敌人严密的封锁,曾经使上甘岭坑道断水断粮、缺医少药、弹药匮乏。</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后勤保障,秦基伟抽15军各级机关、文工团演员和后勤人员组成一支8500多人的徒步运输队。</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运输队员们冒着敌人炮火封锁,不惜流血牺牲,把包括饮水在内的各种急需物资送往上甘岭,再把伤员和烈士遗体抢运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上甘岭战役中有一条著名的立功标准,“谁能送进坑道一袋苹果,就给谁记一个二等功”。听起来很简单,却知易行难。</p><p class="ql-block"> 敌人发现物资运输部队,就疯狂投弹射击;后勤运输部队准备了八万斤苹果,最终只送进一个坑道。</p> <p class="ql-block">  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火线运输人员伤亡率平均达50%以上。运送一箱子弹一袋干粮一个苹果,往往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通往上甘岭的山路上,洒满了火线运输人员的鲜血,牺牲了一千七百多人;他们虽然没有在上甘岭高地与敌人面对面地战斗,却为这场战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世人瞩目的战役中,所有拼尽全力的战士们都值得脱帽致敬。</p> <p class="ql-block">   父亲常常和我们聊起刻骨铭心的抗美援朝。</p><p class="ql-block"> 关于上甘岭,除了耳熟能详的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战斗英雄故事,还听父亲讲过两个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是父亲教过文化课的“学生们”《一门炮干掉敌人半个团》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战场上,无数次被我的“学生们”感动,他们既是英雄也是我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15军在上甘岭打出了两个集体特等功单位。</p><p class="ql-block"> “上甘岭特功八连”45师134团8连的英雄事迹,世人皆知。另外一个罕为人知“上甘岭特功7班”,就是15军炮9团3营8连7班。</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上甘岭》里,有一个拆炮上山打南2师平射高射炮阵地的镜头。7班重约1吨的75mm野战炮,就是这样拆炮上山,作为“杀手锏”在注字洞南山阵地坑道里,协助45师作战。</p> <p class="ql-block">  距离上甘岭两个高地最近的炮7班,在条件恶劣的坑道里坚持整整43天,打满战役全场。</p><p class="ql-block"> 7班共参加承担阻击和火力支援任务95次,发射炮弹3600发,毙伤敌人1400余名。也就是说,这一门炮几乎干掉了敌人近半个团!并且全班6名同志无一人阵亡。</p> <p class="ql-block">  作为“联合国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敌人专门组织10门大口径榴弹炮,针对7班发射榴弹2000多发,使用上千磅的重磅炸弹12次炸塌坑道口,投掷上百枚航空炸弹、燃烧弹和毒气弹。</p><p class="ql-block"> 7班这门炮依然打得非常凶猛。有一次炮击,把慌不择路的3个美军逼进我方坑道。7班“用大炮抓俘虏”,在上甘岭前线传为美谈。</p> <p class="ql-block">  志愿军总政治部授予该班集体特等功,并授予“二级杀敌战斗英雄班” 称号。</p><p class="ql-block"> 而这门战功赫赫的“英雄炮”,现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炮9团3营8连7班的英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就是电影《上甘岭》女卫生员原型之一吴炯阿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吴炯,原名吴祖福,是父亲在朝鲜和回国后的战友,原志愿军15军45师监工一连的卫生员。</p> <p class="ql-block">  在上甘岭战役期间,监工一连主要担负579·9高地的火线运送弹药、给养、抢修道路和救治伤病员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往阵地运送给养,每人身背50斤物资,摸黑要爬20公里山路;吴炯背着几乎和自己个子一般高的背袋,和男兵一样穿越敌人封锁线,每一步都是与死神较量。 </p> <p class="ql-block">  吴炯既是火线运输员,又是阵地卫生员。她穿梭在全连的8个阵地上和坑道中送医送药,救治伤病员。</p><p class="ql-block"> 她用嘴化冰成水救活命悬一线的战士徐达,抢救8名一氧化碳中毒的战友,把战士严重冻伤、失去知觉的脚放在自己的胸前取暖。仅在上甘岭战役期间,经吴炯救治的伤病员就达百名之多。她被光荣地批准入党,先后荣立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p><p class="ql-block"> 1953年,她作为15军6位英模代表中唯一的女英雄,参加志愿军“五一”归国观礼代表团,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 195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影片《上甘岭》时,获悉吴炯和另一名女卫生员王清珍的事迹后,创作了“王兰”这一典型人物。</p> <p class="ql-block">  2003年夏天,在回国后曾经工作过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190医院,即现在的湖北省武警总医院,吴炯和父亲相聚江城武汉。</p> <p class="ql-block">   54年的久别重逢,倍感亲切的老战友,忆当年抗美援朝血与火的战友情,话今朝来之不易富强国的幸福感,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他们还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志愿军战歌》和《我的祖国》。“……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庆幸那场立国之战,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p> <p class="ql-block">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父亲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司令部工兵室测绘员、参谋。 </p><p class="ql-block"> 1952年12月,随15军移至元山以南地区,担负朝鲜东海岸防御任务,参加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p> <p class="ql-block">  朝鲜停战后,参加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1954年4月,撤离朝鲜回国。</p> <p class="ql-block">   72年弹指挥间,上甘岭硝烟早已散去。</p><p class="ql-block"> 但抗美援朝,特别是那场战役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熠熠生辉。它时刻提醒我们,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向各位原作者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