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一年八月二日早晨,我从内蒙古准格尔旗魏家峁出发,过黄河铁桥,到山西省偏关县万家寨。</p>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如刀劈斧削般开出一条宽五六十米,深六七米的河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万家寨水库泄出的河水,奔腾咆哮,急流滚滚,从河道里的铁桥下穿过。</span> 河道东边的岩壁上醒目地刻着 ” 偏关欢迎你 “ 几个大字。打这过河便是山西省偏关县了。</p><p class="ql-block"> 万家寨在偏关县的西北,隔河与内蒙古的准格尔旗魏家峁镇相望,过去叫万家寨人民公社,现在叫万家寨镇。</p><p class="ql-block"> 明朝右侍郎蓟辽总兵万世雄祖上万杰,曾在这里筑堡,因而得名。明洪武十五年,万家寨在原址的基础上重建,并驻兵守备。现在,明城堡遗迹尚存。</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末,在黄河上修建了‘万家寨水库。这是目前山西和内蒙古两省最大的水库。其功能是为山西和内蒙古这两个严重缺水的地区供水,兼顾调沙防凌。万家寨水库的修建使奔腾的黄河水,在这里平静了下来,水库库区到达了上游几十里外的乾坤湾。</p><p class="ql-block"> 万家寨村北的山顶上有一座烽火台,这是偏关长城老牛湾万家寨段的一部分。我从万家寨沿黄河东岸北上,沿山路登上烽火台,能清楚地看到黄河对面的魏家峁, 就是我昨天晚上住的地方。继续沿黄河东岸北上,沿途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座烽火台屹立在山顶,直到老牛湾。我到老牛湾的途中路过乾坤村,站在乾坤村黄河边的烽火台,对面正对的就是内蒙古一侧有名的乾坤湾,也就是我昨天下午去的准格尔黄河大峡谷。黄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八卦图。加上老君青牛开河的传说,这奇特的景观使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 老牛湾属万家寨镇管辖,北面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边的黄河对岸是内蒙古的准格尔旗魏家峁镇。这里有烽火台、古堡,古村落和众多的历史遗迹,也是有名的黄河古渡口。老牛湾村就建在黄河东岸上的一片斜坡上,村庄以石头为原料,建成了一座座窑洞式的石砌房屋,村民们就在石头房子里开起了农家乐,接待五湖四海的宾客。</p><p class="ql-block"> 老牛湾的黄河边上有一个高二十多米的烽火台,人称黄河第一墩,也叫望河楼,保存基本完好,过去有绳梯可登顶。站在顶上,可监视黄河两岸特别是黄河对面的敌情。老牛湾黄河边的一个高地上,有明代石头城堡一座。据记载,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总兵王玺在老牛湾黄河边的峭壁上筑石头城,古堡轮廓依然可见。现存一座残破的城门和瓮城各一座,有部分城墙、石屋、石辗、古戏台、古庙等保存基本完好。古堡里有一段长几十米的石板路,据说也是历史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老牛湾是黄河上的一个重要的渡口,过去两岸商旅往来不绝。是晋蒙两地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里不仅是访古凭吊的地方,也是观光、采风、写生的好去处,我在古堡碰到了一群写生的孩子,看年龄大约有十五六岁,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此写生。</p><p class="ql-block"> 城堡是古代的兵营,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老牛湾是长城西北部重要的关口,也是山西西北部的屏障和第一道关口。如果老牛湾不保,那么敌人可长驱直入偏关,偏关不保,则三晋危矣。</p> <p class="ql-block"> 明长城从北京昌平区的旧水坑分水岭分成内外两路,外长城一路由旧水坑开始向西北经延庆白河堡,入河北赤城向北到独石口,这是明长城的最北端。然后长城向南到赤城、宣化、崇礼三县交界处的大尖山。长城由此向西,经宣化、张家口、万全、怀安进入山西省的天镇。长城从天镇向西南经大同、左云、右玉、朔州,到偏关县的白羊岭。</p><p class="ql-block"> 内长城从昌平区的旧水坑开始经八达岭、河北的沙城南部,北京的门头沟再入河北省的涞水、涞源、唐县、阜平,从阜平的吴王口进入山西的灵丘。长城经灵丘的平型关、繁峙、山阴、宁武关、雁门关、神木、朔州到偏关县的白羊岭,内长城和外长城在白羊岭汇合,向西到老牛湾的黄河边。</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内长城和外长城交会的地方,也是黄河和长城第一次握手的地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城的黄河边,东北连接白杨岭丫角山,西濒黄河,南与河曲县相接,‘地形东高西伏,故名偏头 。据偏关志记载,偏关亦名偏头关,据山西省西北角。现存城关为明洪武十三年(公元一千三百八十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嘉庆、隆庆年间均有修筑。</p><p class="ql-block"> 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的拐弯处,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有名的古战场。赵武灵王经略中山,破林胡、楼烦后在这里置儋林郡,秦汉时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五代时北汉乾佑四年(公元九百五十一年),刘崇在晋阳称帝,于韩光岭(今偏关城东的梁山)建偏头寨。天会元年(公元九百五十七年)北汉刘均在原寨的基础上扩建。偏头寨东靠双凤山,西俯关川河,地控西北,为守城之权舆。辽于今县境东部置宁边川,金正隆三年(公元一千一百五十八年)置宁边县为州治,宋置偏头寨,元正德三年改偏头寨为偏头关,设武节将军枢密院判守防御此关。明成化二年(公元一千四百六十六年)置偏头关千户所。</p> <p class="ql-block"> 偏关属太原镇管辖,太原镇又名山西镇,镇治所驻偏关,可见偏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偏关管辖的长城西起保德,东达黄河榆关。在偏关境内分大边、二边、三边、四边、黄河边、内边,共计六条长城,另外还有北魏长城和北齐长城。</p><p class="ql-block"> 偏关辖长城二百余里,城堡十八座。明成化二年(公元1468年)由王玺修筑,嘉庆、万历年间均进行了增筑。偏关长城从白羊岭、老牛湾沿黄河东岸,向西南到天峰坪镇寺沟村渡口,经寺沟村渡口继续沿黄河东岸到河曲县南七十公里处的石梯子村,旧名叫阴岭关,又叫石梯子隘口。明成化年间建堡,现已荒废,仅有几座残破的烽火台尚存。此段长城多是以黄河悬崖天险为屏障,多数地方未筑墙体,只在沟口崖头筑寨据守,沿岸多设望台防守,只有寺沟村至黑豆埝,关河口至尖刺湾筑有城墙。墙体为黏土夯筑,每隔一二百米,筑马面或敌楼,其走向沿黄河东岸向南,均建于崖头,沟壑之上。几百年来,这段长城虽经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基本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偏关现存城门一座,明代除设偏关城外,还在长城沿线及其重要的通道上筑城二十二座,比如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这些城堡的边墙多为夯土,唯有黄河岸边的桦林堡一段约三十公里,墙体包砖且保存较好。</p><p class="ql-block"> 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长城外三关。偏关地处三关西北,是雁门、宁武的屏障,所以他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偏关长城的走向比较复杂,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大都标注不太清楚,这次我到实地一看便一目了然。比如过去我认为,长城从老牛湾,寺沟村已经过黄河进入了内蒙古,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长城在河曲县南石梯子村才向西过黄河,而且是先进入陕西揄林地区,再进入内蒙古的龙门,然后再入陕西榆林,而并非直接进入内蒙古。我认为长城</span>从白羊岭到过黄河这一段,锋火台之间应该有墙体连接,原来除了一小段烽火台之间有墙体连接外,大多数烽火台之间是没有墙体连接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 </p><p class="ql-block"> 寺沟村不仅是黄河和长城的第二次交汇点,也是黄河的古渡口。寺沟村南,龙门峡西口新建的黄河铁路桥横跨黄河两岸,现在黄河两岸交通便利,过去的古渡口早已废弃,自然是 “ 野渡无人舟自横 ” 了。 </p><p class="ql-block"> 离开寺沟村的时候,已是金乌西坠,长河落日。在这荒村野渡,我正好欣赏“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自然美景。</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