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绝句.老子天下第一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谭百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旬四翁荡太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尽千年今文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喜伯阳春秋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子天下第一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文博园即安徽省太湖县用60亿打造5000亩的五千年文化博览中心,文化景多诸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历久渊源流长,值得游客一游。</p><p class="ql-block">老子天下第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老子和孔子这两位中国最伟大的人物,老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孔子奠定了儒家的基础,但是从古到今关于老子和孔子思想高下的讨论却一直都很激烈。凡支持老子学说的就抬高老子贬低孔子,反之亦然。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争执不下、不分伯仲的情况呢?我们不妨从老子和孔子的核心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人生经历去探秘寻源。</p><p class="ql-block">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或说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人(故里存在争议。</p><p class="ql-block"> 史书亦记载曰: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p><p class="ql-block"> 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p><p class="ql-block"> 商容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p><p class="ql-block"> 后经商容推荐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p><p class="ql-block"> 因此按现在正常的逻辑猜想,当时老子一定是对包含易经和周礼在内的所有相关的古典书籍和资料都认真加以研究,进而形成了他整体而全面的哲学思想的发端,那就是包含世间万物的道。</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只是目前看来最合理的一种推理猜测,这种推理猜测是不是事实真相,考古界也许能给出最终的解答,因为也许随着科学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幸使连山易、归藏易及其他相关古典书籍重见天日,就能对连山易、归藏易及其他相关古典书籍的内容和核心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比对其与《周易》和老子《道德经》的区别和联系。但就目前仅存的资料来看老子跟《易学》的思想非常密切,道德经有许多话和思想是出自《易经》。</p><p class="ql-block"> 老子书中的思想很可能都是由易经而来。比如《道德经》中很多章节如第一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二章等的论述和易经的思想是一致的。比如:《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同一个意思,这等于是讲万物生成始于太极。整个“太极”观与“道”在本质上其实具有很多相似性,其经典论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亦与孔子根据《周易》总结出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哲学原理一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