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人民大会堂

小 草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会议召开场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东门为人民大会堂正门,门上方悬挂国徽。主体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宴会厅和万人大礼堂的屋架及挑台为钢结构。建筑立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周围环列134根圆形廊柱。人民大会堂由万人大礼堂、五千人宴会厅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楼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内有会议厅、休息厅、办公厅300多个。人民大会堂共分为一区、二区、三区三部分。</p><p class="ql-block">北部有可容纳5000人坐席的宴会厅,中部是万人大礼堂,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委办公楼。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指示,中央设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国庆重大建筑工程,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经过前7稿方案的探讨,1958年10月14日,周恩来首先详细地看了3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最后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p><p class="ql-block">于1958年10月正式动工,1959年9月建成,用时仅10个多月。</p><p class="ql-block">1959年9月10日,胜利竣工、交付使用。2016年9月29日,人民大会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一万个座位,每个座位都能看到主席台。</p><p class="ql-block">早在延安时期,1945年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道:将来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建一座能够容纳一万人开会的大礼堂,使党的领导人能够和群众一起共商国家大事。从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1959年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人大都没有自己的会议场所,每次开会都在中南海怀仁堂。1956年,中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信,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能直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从此,便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礼堂,以供党中央开会使用。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北京城的改建问题时,更是明确提出了要在北京建万人大礼堂的设想。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派人专门去莫斯科考察,准备筹建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礼堂。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实现这个梦想。中共中央作出指示,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国庆重大建筑工程,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万人大礼堂的地点选在天安门前。1958年9月7日,建筑师沈勃和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汪季琦商定了邀请各地专家的名单,经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同意后,向16个省市发出了电报。1958年9月8日,万里在中央电影院(现北京音乐厅)对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的专家1000多人做了动员报告。分发了各项国庆工程的规划位置图及有关设计的简要资料。北京各设计单位组织技术尖子进行方案设计,当时参加方案设计的单位共有34个。1958年9月10日晚间,各地被邀请的建筑专家就已到齐,9月15日,第一稿方案如期完成。9月20日,设计出的100多张图纸,在北京市规划局的五楼进行展出,同时组织各位专家前往参观座谈,提出修改意见,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大家进行第三稿方案的设计。第三稿所提出的方案仍属老一套者居多,加之老专家们不好意思互提意见,所以设计方案进展不大。周总理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1958年9月26日下午,刘仁、万里约全国文联主席周扬和文化部长钱俊瑞到市委审查三稿图纸、模型。大家看后认为,这些设计方案思想尚不够解放,需更广泛地发动群众进行创作。周总理得知这个情况后,指示发动群众的范围可以再广一些,可让青年人也参加到方案设计中来。青年人有其自身的特点。经过和老专家坦率交换意见,评比以前所做的种种方案,大家各展所长,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第四稿方案,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当然对某些关键问题争论也很激烈,其中争论较多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会堂的位置是在天安门前正阳门部位,还是在天安门广场西侧;二是大会堂的高度是否可以超过天安门;三是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距离是350米还是400米;四是大会堂要不要大屋顶;五是纪念碑左右是摆两个建筑物还是摆四个。大会堂设计方案作出四稿以后,北京市委召集市委领导开会讨论,并作出了如下几点决定:一是大会堂的位置选在广场西侧,包括宴会厅、会议室等辅助设施;二是大会堂的高度可以超过天安门,但要注意协调;三是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距离定为500米;四是纪念碑左右各摆一个建筑物;五是在形式上要尽量发挥大家的创造性,最后请周总理审定。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观看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p><p class="ql-block">在讨论第五稿的过程中,又提出三个问题:一是大会堂正门中心是否正对着纪念碑的中心?二是宴会厅的位置在大会堂南边还是北边?三是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否完全对称?北京市委答复:大会堂正门中心不要正对纪念碑;其余问题可发动建筑师们进一步研究。根据这个指示精神,又组织设计第六稿方案。1958年10月6日,国庆工程设计总指挥部将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国家剧院的第六稿方案送到中南海总理办公室,请周恩来审定方案。周恩来听了汇报后,又认真地看了各个方案,然后指着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方案,用商量的口气说:“大会堂是不是这个方案比较好一些?”同时又指着一个设计有大屋顶的方案说:“这个可以作美术馆的建筑形式。”接着又说:“革命历史博物馆可以和大会堂基本对称,但建筑面积要小一些,做成一实一虚。”关于万人大会堂内部的形式,设计方案已有圆形、方形、六角形、扇形和椭圆形等几种形状。周恩来审视了一会儿又说:“大会堂要看得好,听得好,是不是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说着,他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近似的马蹄形,又补充说:“你们研究一下,是不是这样好一些?”从中南海回来后,专家组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又做出了第七稿方案。1958年10月9日,当第七稿方案送交总理同意后,选取七稿中较有特点的八个方案,制成照片,向全国27个省及一些大城市进一步征求意见。</p><p class="ql-block">经过前7稿方案的探讨,专家组共做出84个平面图,189个立体图。之后又请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分别组织少数有经验的建筑师,在发往全国的8个方案的基础上各做一个综合方案,以便最后提请总理审定。至此,外地来京参加国庆工程设计的专家陆续离京。1958年10月14日,周恩来审查了专家组送交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设计的3套方案。周恩来首先详细地看了3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同时,还反复查看了规划局的设计方案,从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并一再征求在场同志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p><p class="ql-block">在经历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后,大会堂最终采用大跨度、穹窿顶、无立柱结构,可满足一万人同时开会,并确保每个角度均可看到主席台。</p> 走进人民大会堂 万人大礼堂 五千人宴会厅 新闻发布厅 台湾厅 湖南厅 四川厅 辽宁厅 广东厅 山西厅(未开放) 地下图片厅 走出人民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