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故事(8)格林威治

老城

<p class="ql-block">有一个地方,我从小就好奇并且惦记。此行英国,一心想去打个卡。而到底是格林威治还是格林尼治?翻成中文,无论纸媒还是网络,译名好像都没有统一。我就还按小学地理课本上的念法,格林威治吧!</p><p class="ql-block">英国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始建於1675年。世界上至少有两件大事与格林威治有关,一是零度经线,二是标准时间。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决定,把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确定为本初子午线,也就是零度经线,作为时间和地理经度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参观格林威治,与剑桥大学是同一天。因为包车10小时,得充分利用才好。网上剑桥-格林威治一日游的广告很诱人,但以我的玩儿法,一天根本看不完所列景点,只能看哪儿算哪儿,尽量了解和记录所见所闻,以便获益而归!</p> <p class="ql-block">8月20日下午3点,司机在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门口接到我,直奔位于伦敦东南泰晤士河南岸的格林威治,车程约一个半小时。如乘公共交通,像我这样语言不通边走边问,必会耽误很多时间,不如包车便捷。上图为途中一景,美得像画片一样!</p> <p class="ql-block">格林威治是伦敦在泰晤士河上的东大门,从1675年到1948年,这里曾是皇家天文台所在地。如今这座魅力十足的风情小镇,集天文、航海、皇室、市集和花园为一体,是伦敦重要的旅游胜地。图为在观景台眺望伦敦城市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天文台门外的高坡上,矗立着一座雕像。我以为是某位天文学家,而基座上写着“魁北克胜利者”,原来是为纪念在七年战争中击败法国军队、赢得亚伯拉罕平原战役却在魁北克战役中阵亡的英国陆军詹姆斯·沃尔夫少将,于1930年所立的纪念雕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塑像旁边即天文台旧址。格林威治天文台始建于1675年,为解决海上测定经度的需要而建。自1948年天文台迁往新址后,这里便划归国家海事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包括天文站、仪器馆、子午馆等。</p> <p class="ql-block">二战之后,由于现代天文科技的发展,格林威治天文台已经容纳不下大量新仪器,加之伦敦空气污染影响对天象气候的观测,天文台遂迁到苏萨克斯郡,但零度经线通过之地仍在旧馆址,未随天文馆迁址而更改。</p> <p class="ql-block">入馆参观,从买票开始,所有的环节都是通过讯飞搞定的。还是几年前赴美旅游回京时在机场买的这款翻译器,因一直未能出境没派上用场。如今物尽其用,有了它,可以离开孩子们独自行动,体验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进展馆前,先在周围走了一圈。得知这座我很早就闻其大名的天文台,由著名建筑师列恩所设计,看起来十分普通的红砖房,却能满足当时天文观测和仪器操作的重要功能!</p> <p class="ql-block">游格林威治还有一个途径,乘船从威斯敏斯码头沿泰晤士河到格林威治码头,上岸观览。这一路经过伦敦各大地标,应该也很有意思。图为天文台博物馆内景。</p> <p class="ql-block">墙上悬挂着各个时期对英国乃至世界天文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物肖像。通过手机翻译可得知他们的大名以及拥有的业绩和荣誉。展厅里还陈列着格林威治天文台首位台长约翰·弗兰斯蒂德等人的大幅肖像及雕塑。</p> <p class="ql-block">昔日天文学家们用过的地球仪、星盘、钟表等天文仪器,陈列在各间展厅内!同样,也都可以通过文字说明,翻译成中文。边看边拍,我的参观速度虽然比较慢,却也没能记住那些复杂的仪器名称。</p> <p class="ql-block">手机翻译的一段图片说明:从17世纪开始,最先进的计时器通常是在天文台发现的。到18世纪,天文学家需要高度精确的时钟,称为“调节器”,以绘制行星和恒星的图表,用于导航目的。皇家天文台使用的“调节器”,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摆钟之一。</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我不认识的仪器设备,想象不出,皇家天文台迁至英格兰东南部的赫斯特蒙苏、在一座15世纪古堡中的新址,装上各种现代化计时仪器和天文设备,会是什么样?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与研究机构,又是什么样?</p> <p class="ql-block">自从伽利略于1609年制作第一台望远镜开始,400多年来,天文望远镜的放大倍数越来越高,观测能力越来越强。如今,天文爱好者也可以拥有普及型的天文望远镜,在家观测星空,不再可望而不可及。而上图这些早期的望远镜,业已退役进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外观天文台主楼,能开合的洋葱头下面,就是上图所示,当时英国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两座洋葱头内部,分别安放着格林威治天文台不同时期的天文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从子午馆延伸到庭院里的这条金属直线,宽约10厘米、长10多米,象征东西半球分界的零度子午线,为地球经线的起始点。虽然它已在1999年12月由铜质升级为不锈钢材质,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铜条。</p> <p class="ql-block">当我用翻译器向工作人员询问本初子午线的位置时,她随即用手一指,原来就在院子里!这棵大树下,伸向观景台边缘的铜条周围,是游客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铜条镶嵌在花岗岩地面上,除了是划分地球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也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制定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零度经线两侧,刻有世界主要城市名称和经度。面对图片的方向,香港位于铜条右侧,因而可以判定,左为西半球,右为东半球。转身另一方向则反之。由图可见,香港位于东经114°±。</p> <p class="ql-block">游客纷纷以两脚分跨铜条左右的方式,表示脚踏东西半球。虽说就是一个象征,趣味也还是有的。</p> <p class="ql-block">我也尝试了一下脚踏两半球。如此直观的感知这条人为设定的“零度经线”,对于世界时区划分与国际日期变更,可以有比较具体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幼年时读过的第一部与经度相关的作品,是儒勒·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主人公福格宣称从伦敦出发,绕地球一周80天即可返回,结果迟5分钟,后发现因一直向东行而赢得一天——普及了国际日界线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天文台圆圆的穹顶,让我想起北京最难约的展馆之一天文馆。小学时因参加课外活动而经常去,第一次见到大厅中央证明地球自转的装置“傅科摆”,就被惊到!天象厅球形屏幕所展示的宇宙星辰,更是神秘莫测。如今明城墙遗址上的古观象台也是天文馆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庭院的门外,游客围着的是著名的“格林威治时间”——谢泼德门钟,在这里可以将手表对准世界上最标准的时钟。</p> <p class="ql-block">1852年建成的谢泼德门钟,镶嵌在天文台旧址大门外的墙上,由查尔斯·谢泼德制造,是早期的电子钟范本。这座170多岁高龄的时钟,一日24小时转一圈,所指时间即世界各国通用的“格林威治标准时间”。</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的伏蓝史迪之屋,房顶上方有只红色的报时球,据悉为天文学家约翰·庞德在1833年所安装。整年中,红球每天都会在下午1点准时从杆上落下,以协助航行于泰晤士河船上的水手核对时间。</p> <p class="ql-block">从展室的窗户,刚好可以看到皇家海军学院远景。格林威治在15世纪曾是王宫所在地,在英国内战中废弃后改为海军学院。图左侧为展示航海历史和技术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天文台旧址便隶属于该馆。</p> <p class="ql-block">上图正中的低层建筑,就是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于1635年为在现役海军军官中培养优秀人才而建立。当年清政府派遣的北洋水师留学生,如萨镇冰、林永升、严复、何心川、方伯谦等,都曾在此就学。</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隐约可见泰晤士河北岸的金融城,“狗岛”——道格拉斯岛就在对面。图中部是本世纪初大出风头的伦敦新地标千禧巨蛋,远看像一只插着几双筷子的大馒头。北京也有这样一座应时建筑,中华世纪坛!</p> <p class="ql-block">格林威治花园由格洛斯特公爵亨天雷于1423年建造,四周绿草茵茵,林木参天,曾是王室养鹿、放鹰和打猎的御苑,还修建了许多宫殿建筑。</p> <p class="ql-block">1997年,英国以整个格林威治公园为主体,覆盖了包扩皇家天文台旧址在内的国家海事博物馆、花园、格林威治码头等区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馆,天色还早。继续在花园里散步,看鸟儿飞上飞下、松鼠跳来跳去、兔子忽隐忽现。在这片以山地为基础建成的皇家花园中,茂密的树林、数千顷的大草坪、花坛和休闲设施,以及泰晤士河对岸的建筑,构成一幅特有的伦敦美景。</p> <p class="ql-block">离开格林威治小镇前,回望“魁北克的胜利者”雕像,感慨良多。一个从少年时代即深藏于心的地名,此生一定拜访一次的愿望终得实现,却已是我的古稀之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