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你不一定听到过的苏中故事;
</p><p class="ql-block">看,你不一定看到过的苏中景象。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府学、县学等均是中国科举时代的地方官学,是国家实施教育的主渠道。而私学、义学则是民间办学,是对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种补充。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科举时代还有一种教育形式:书院。书院:又称精舍、精庐、学馆、学堂和学舍,书院的掌教者称山长、院长、堂长、舍长、主讲师等。它的功能比较灵活:既可是专题型的、深造型的,也可通俗型的、兴趣型的。</p> <p class="ql-block"> 书院又分私人办学和官府官办二大类,绝大多数是私办的,则往往是不具备学历型的;而少数的官办书院,由地方政府捐款修建,拔官田充作经费,由政府委派教官掌教,且明确课程和目标,并可参加科举考试,是官学的补充与提高,也是重点培养人才的基地。它利用书院的灵活性,既可强化深造,又利于快、多地培养人才。而苏州紫阳书院和后来的正谊书院,就属此类书院。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州紫阳书院,是由时任江苏巡抚、被康熙帝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理学家张伯行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创办的。它之所以谓“紫阳”,声明其主要讲授朱熹理学,辅以有关科举考试的内容。全国书院很多,称“紫阳”的也不少。但,苏州紫阳书院是朝廷直隶、张伯行亲办、主旨明确是它的亮点。至1904年,办学一百九十余年来,状元、进士等人才辈出;三位皇帝赐匾;乾隆帝六次视察、六次留诗,令人惊叹!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的张伯行,其像赞诗“实学积躬,清风作颂,中州三贤,后汤先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伯行,字孝先,谥号清恪,仪封人(今河南兰考)。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张伯行为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其政绩在福建、江苏时尤著。张伯行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移任江苏巡抚,第二年即发生了江南科场舞弊案,两江总督噶礼意图借此把张伯行打下去,此案一直打到康熙皇帝御前,三上三下,结果由康熙帝亲自判定,张伯行清正廉洁,赢得了康熙帝“天下第一清官”的美誉,并和他的《禁止馈送文》一起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苏州紫阳书院的特点: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苏州紫阳书院位于苏州府学之北,现苏州中学科学楼位置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聘请了众多名人学者掌院,共有二十八位山长,其中彭启丰、石韫玉两位为状元,邹福保、冯桂芬两位为榜眼,蒋元益为会元,清一色进士出身,规格之高,全国书院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3、培养了众多全国一流的学人,如钱大昕、王鸣盛、董国华、王昶、汪存宽、钱策、曹仁虎等,其中彭启丰、石韫玉、吴钟骏、钱棨、陆润庠为状元。紫阳书院以其出色的办学成就雄踞东南,名扬天下,成为跻身全国一流的省城书院。</p> <p class="ql-block">4、张伯行认为“为政莫急于贤才,致治必先乎教化”,他明确指出创办紫阳书院的用意,乃在明“学者之所以为学,与教者之所以为教”。希望诸生“发程朱之密钥,成一代之硕儒”,重视书院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把“朱子之学”教条化,他取法宋儒胡瑗以经义、治事二斋为教之意,为书院订立学规,为此特意写《紫阳书院示诸生》一文,把朱子的《白鹿洞规》放在首位,即五教、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从各个方面对学生严加检束,注重提升生员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5、提倡讲学,讲求心性,追求学术。不以科举考试为主要内容,为书院师生制定学规和读书日程,给紫阳书院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以沈德潜、钱大昕等为代表的一流文人倡导了“不以科考为务,不为专写八股文而学八股文,而是要培养一流经学人才”的先进教育思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紫阳书院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继承和传播了苏州府学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传承江南文脉和培养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来自学校、校友和网络,如有异议请告知) (9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