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在六十年前的知青屋前合影) <h1><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60年前的10月15日,离开家乡,离开故土,离开爹妈的一群半大小孩,转眼已是两缤斑白。</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在下乡的故居前,当年的23个知青,回来了10个。</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房东的收获将我们变回60前的少年)</span></p> <h1><p><b>人生中最珍贵的黄金时段</b></p>张方伟<div><br>上山下乡在林場近4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那是人生中最珍贵最黄金的时段,经历过的许多事情终身难忘,我们结下了深深的情谊,更是万古长青。</div></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背起房东的背架子,找到了60年前的感觉)</span></p> <font color="#b06fbb">(邓步华为戎天保背柴作诗)</font> <h1><p><b>六十年庆回斯年</b></p>张玉生<div><br>六十年庆回斯连,<br>七旬白头故地还!<br>视物思景忆当年,<br>黄金少年伴泥长!<br>酸辣苦寒难回眸,<br>老泪还流换不回<br>今是衣鲜飯飽足,<br>无奈夕阳巳黄昏。<br></div></h1> <h1><p><b>肺腑之声</b></p>刘祖福<div><br>肺腑之声,<br>情谊似海。<br>但愿再世,<br>还作兄弟。<br></div></h1> <h1><b>知青一天</b><br>邓步华<br><br>东方天未光,<br>出工敲梆梆。<br>哪管身倦睡意浓,<br>无奈扛锄上山岗。<br>太阳下山岗,<br>收工肌肠荒。<br>酸菜红苕一锅汤,<br>囫囵进肚入梦乡。<br>梦醒思故乡,<br>南望心徬徨。<br>此生还能哪里去?<br>试问吾路在何方。<br>忆华年峥嵘岁月稠,<br>共风雨惜缘夕阳红。<br>说往事都在笑谈中,<br>道珍重此生曾相逢。<br></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张方伟的Al诗)</span></p> <h1><b>1968.林场夭折</b><div>戎天保</div><div><br>1968年春节,是我们下乡后第四年在重庆与父母一起过的第一个春节,前三个春节都是在千里之处的农村过的。<br>节后,方伟找到我,叫我跟他一道回林场去平秧田(育水稻秧苗),想把林场撑起来,总之是不想下队。那时我们已得知开达参军,就要离开斯连了。当年二月下旬(还是三月初)的某一天,我两乘车到了达县,在他大姐家住下。可是当时达县到通南巴的交通还没恢复(武斗原因),咋办呢?一天在街上闲逛,碰巧遇到巴中造反派的武斗车,车里有我们清江区造反派头头张四光,他答应搭我们回巴中。方伟因他姐姐有事,只能晚几天回去。<br>武斗车是抢的省运47队的货车。车过平昌尖山时被当地造反派拦下检查,而且还搜了身。但最后还是放行了。<br>刚爬上山,还没见到人,就传来了开达欢快激昂的歌声(在学唱样板戏)。他在陈于良门前堰塘边的核桃树下,正与赖朝寿一道划篾条编犁扣呢。<br>看到开达一副轻松欢快的面孔,我不竟暗然神伤。他这只“同林鸟”即将“抛弃”我们飞往远方!<br>开达走那天,我把他送到公社与新兵集合后,爬梭罗坡到清江才坐上去巴中的车。<br>在巴中住了一晚,我就急着要回林场,开达怎么留我也不行,我怕方伟回来了找不到吃的,因为米柜子是上了锁的。果然,方伟回来了就剝扯回的嫩胡豆吃,也不晓得把锁敲了煮饭吃。<br>开达把我送到车渡口,依依不舍。他在岸上哭,我在船上哭……<br>我和方伟回林场的目的就是想准备春耕,把林场撑起!可当我们扛起锄头准备在球场边空地挖南瓜窝时,被队长付喜德(林场就是占用的他们生产队的土地和山林)发现了。他一面夺过我们的锄头,一面骂骂咧咧地吼叫不准我们挖地!看来是想赶我们走了。顿时我和方伟也火了,不准干就不干,听天由命吧!<br>米吃完后,我两去公社找领导,他们也不知林场该怎么办,要等上面政策。但要生存呀?于是给我两批了一百斤大米和几十块春荒救济款度日。到了麦收季节,我自己种的麦子还真的帮了大忙。<br>几个月后,我因病去西安治病,林场就剩下方伟和莽子(狗)了。等我年底回林场时,发现林场已经破败不堪,甚是凄凉,因为其间发生了一系列变故,林场彻底寿终正寝了。<br>1969年春节后,同学们陆陆续续回到公社,插队落户。<br></div></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天保文章Al翻译成诗)</span></p> <h1><p><b>忆往昔</b></p>张玉生<br><br>儿时相伴重庆城,<br>求学路漫十年整!<br>忍饥挨冻争上进,<br>品学还算姣姣者!<br>一纸空白断学程,<br>下乡斯连当农民!<br>六十年庆再回首,<br>白发老态抹长泪!</h1> <h1><b>青葱岁月</b><br>邓步华<br><br>青葱岁月赴边疆,<br>热血青春志气昂。<br>稻田插秧汗水洒,<br>山间伐木歌声扬。<br>夜读油灯思故土,<br>晨耕霜露伴朝阳。<br>岁月如歌人已老,<br>知青记忆永流芳。</h1> <h1><b>收获</b></h1><h1>天保</h1><h1><br></h1><h1>六十年来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h1><h1>是兄弟般的友情,是知青同学之间的战友情!它是再多再多金钱都买不到的。</h1><h1>一九八四年秋,我在石门运输社由搬运工改行学汽车修理。时值儿子初中住校,我两口总共五十几块钱的工资实在是太窘迫了。我想学开车(多挣点钱),可单位只培训25岁以下的年轻人。那时社会上还没有驾校,唯一的办法就是找熟人跟车学习驾驶。想到开达当时在巴中开货车,于是我只好写信给还在巴中工作的方伟和开达。得到的回复是:“马上回巴中来,我们想办法!”</h1><h1>到巴中后才知道开达已经没开车了,咋办呢?</h1><h1>方伟在他们厂里开了介绍信,说我是他厂的职工,跟开达一道买了礼品,到车管所去给我办了学习证。</h1><h1>历经千辛万苦,拜了6个师傅,偷偷摸摸断断续续跟了5辆无副刹的货车。半年后,终于考取了驾照。</h1><h1>这期间,只要是在巴中城里,吃住,找熟人车,送礼,请客,赔轮胎,都是花方伟的钱!他说学车途中我会花很多钱的,怕我……到哪去能找这么贴心的兄长?如果没有我十几年在农村与他俩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结成的友情,会有这样的 兄弟情吗?</h1><h1>(略-以后再写)。所以,到后来,才有了如下“情节”的发生:</h1><h1>方伟说:“天保,刘祖福厂里不景气,生活困难,我们两个帮助他一下。我出七百,你出五百。”</h1><h1>我二话没说,照办。</h1><h1>“天保,今天我没得空,你开车把陈华言他们送回巴中去嘛”。我说,要得!</h1><h1>那年我们三辆车去张家界耍,返程中方伟车出了点事故。天下着雨,前不挨村后不挨店,且冷。我和开达将他车上的二人分别装上先行,只剩下方伟和远基夫妇在山上守车,等待救援。晚上我回到家,怎么也睡不着,担心他们三个怎么坐车呀?救援车连司机只能坐三人,还剩一人咋办呢?坐事故车里既冷又危险。于是我凌晨三点驾车去途中接他们,终于在黔江县接到了。</h1><h1>疫情期间,我半夜看手机发现小段在山上发病了。她身体不好,山上医疗条件差,我真的是着急的不得了!于是我果断决定立即上山去把她俩口接回来。我们真的就像亲戚一样!</h1><h1>这都是托上山下乡的福,不然我们同学之间哪会有这么好的感情呢?</h1><h1>这样的“好人好事”还多着呢,所以我说我们上山下乡的最大收获是同学之间的胜似亲情的友情!</h1> <h1></h1><h1><b>我们这一辈</b></h1>邓步华<br><br>我们这一辈,<br>歌声使人醉。<br>回首当年事,<br>辗转难入睡。<br>少年逢天灾,<br>腹饥肚贴背。<br>人人面如土,<br>荒年实可畏。<br>求学路皆断,<br>十六下乡会。<br>筋骨尚未壮,<br>体会人滋味。<br>常往家乡望,<br>眼中落双泪。<br>待回故里时,<br>立业更加倍。<br>侍候老和少,<br>工作不知累。<br>而今古稀年,<br>往事常回味。<br>我们这一辈,<br>手气有点背。 <h1><b>看"魂系大巴山”电视片有感</b><br>邓步华<br><br>巴山岁月,<br>人生一劫。<br>苦难韶华,<br>风霜雨雪。<br>大山耕耘,<br>肩压背勒。<br>蹉跎青春,<br>亦忧亦悦。<br>历经苦难,<br>痴心似铁。<br>奋斗目标,<br>始终不缺。<br>回望过往,<br>心中泣血。<br>同样青春,<br>归途有别。<br>有幸尚在,<br>古稀超越。<br>常忆当年,<br>知青情结。<br>——2020.4.26.</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渝光林场亲如一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远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终生难忘的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1年的4月初,正是疫情时期,我家出了一次车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妻子和女儿受伤住院。我一人在家六神无主,这时林场得知后,职工家属们纷纷都来看望送温暖。不仅给我们鼓励和帮助,还送鸡、鸭、鱼汤、饺子、混沌和各种营养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得知妻子出院,方伟早上很早就来医院了,等我们去办出院手续。但医院的车很多,没停车的地方,方伟和他夫人就在医院旁边小区售楼部,去登记自己身份证,说想买房,就用这样的方法停車等候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院后三五天又要在医院換药复查。林场几位司机,都争先来接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方伟就决定,由戎天保来(因天保离我家稍微近一点)。当时我妻子脚不能下地坐轮椅,出门还带便盆。天保就帶他夫人和刘祖褔的夫人陪同上医院,还帮助我女儿直到出院。他们如同家人一样帮助我们,直到她们母女康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林场的职工家属就是这样亲如一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此感谢渝光林场全体人员帮助我家度过难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难忘下乡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4年下乡,我一行23人。男15人住一间房,女8人住另一间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熊开达与我们不样,他喜欢看毛主席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白天干活很累,晚上倒床就睡,可熊开达手拿毛主席著作,在煤油灯下看得津津有味。早上我们起床他还在看毛主席著作。可他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乡刚走上正轨。林场就成立管委会。人员有指导员,陈明善、张方伟、能开达、张远基、吳永洛6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方伟任林业班长,熊开达任林业技术员,陈明善任林场会计,我和吳永洛管后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楚记得头天指导员给我说,你明到巴中县委去,有一个指标叫我们林场去领一双猪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早上我肩挎戎天保从西安买来送给大家的军用挎包,上面还写着,“红军不怕远征难”。包里装一双解放鞋和1张证明,还有20元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巴中70多里路程,自己赤着脚兴高采烈走在乡间小道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巴河边已是下午5点钟。一个小木船划离岸边有一米多远,我高呼还有一个。船上人说还有一个知青,船老板就把船划了回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急忙在河边洗了脚,才舍得穿上解放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过河就是巴中县城了,在白马井旅馆2角钱住了一宿。第二天早上在白马井旅馆1角5分钱,二两省粮票吃了早饭。用8角钱买了个大背篓,背着2个小猪仔就往林场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上9点钟左右,走在张家梁时,突然脚抽筋,一下就摔到田坎边,这时2个小猪仔呱呱直叫。张家梁队上学毛选的散会,听见猪仔叫,就打着火把过看,说这么晚了,你怎么还背2个猪仔在这里?我说我的脚抽筋不能走了。两个年青小伙说,我们也遭过的,就是走热了洗了冷水脚,就会抽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两个小伙把我的脚用力一扯,说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果真的不痛了。他们问还需要帮忙吗?我说不要,谢谢您们了,我是下面林场的,他们说哦不远了。就给了我一个火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把猪仔背回林场。就叫谌英芝起来把猪喂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芝说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芝说给您留了一碗饭在锅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揭开锅盖一看锅里水早己干了,几十个偷油婆爬在上面。对于没吃中饭的我,端碗就往嘴里大口塞。现在人老了想起这事就心酸还反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记得方伟在林场煮饭时,身穿白围腰,一边砍红薯一边往嘴里塞。手里拿起瓢瓢、锅铲、刷把,耍杂技一样朝上下接甩。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給大家帶来了另外一种欢快。大家都称赞他有点本事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记忆犹新我68年插队后,73年调我在期连小学任教,教的复式班。三年级下册同学们交自己填写的档案表,有个学生叫李强填了个地主。我当时觉得奇怪,再一看他父亲李凡就是斯连小学校长。课后我在办公室,把这表抽出给他看,校长说对呀李强是我儿子。他说我填表父亲也是填地主。校长说我儿子连他爷爷都没见过。我也不知哪一辈才不填地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听其他老师给我讲。我们校长48年在巴中读书时是一名进步学生。由现在的巴中县书委周永开夫妇介绍李凡入党。正因他父亲在当地评成份是地主。所以现只有在小学任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天邓世昌叫我隔两天去帮忙背粮到水宁寺粮站去換。他说要去4832部队当民工,我就答应了,头天晚上我就在他那里住。第二天早上下很大雨,我说这么大的雨,可以不去吗?邓世昌说全大队就我一个名额。不去就没前途。我和邓世昌一个背一背篓谷子,上面盖着塑料布。从8大队下山,天雨路滑我们大概走了2个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这样我送他走上了……现在想来是这样的结果。我好后悔,当初没劝住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怀念邓世昌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世间难闻砲声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洼地残土葬忠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苍海不见英雄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顶天立地是鬼雄!</span></p> <font color="#b06fbb">(同去的同学、朋友、战友、家属及房东在旧居前合影)</font> <h1></h1><h1><b>寻亡友邓世昌墓</b></h1>邓步华<br><br>世昌埋名天不公,<br>壮举血洒大山中。<br>休叫英烈再落泪,<br>故地几度觅影踪。<br>生作人杰彰天下,<br>死为鬼雄化劲松。<br>定将英名留青史,<br>感念众友古稀翁。<br>——2018.11.27 (杜家村村主任带我们找到邓世昌烈士牺牲的现场) <h1>附:<br><b>知青烈士邓世昌</b><br>作者:熊开达<br></h1> <h1><font color="#b06fbb">1964年10月15日,邓世昌离开重庆上山下乡到达达县地区首府达县县城。<br>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br>邓世昌在这一天下乡,注定了他不寻常的命运。</font></h1><h1><br>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从1968年计算:当年参加文化大革命的2000万学生,连续三年既不读书也无工作,加上无法无天打砸抡的红卫兵形成城市“堰塞湖”,所以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上山下乡。<br>“上山下乡的动机就是为了解决2000万学生的就业”(百度“上山下乡”词条)。<br>但我们却是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上山下乡。<br>“三年自然灾害”刚过,一批“成分”不好学习好的孩子。<br>成分不好学习好的孩子只有一条路:听党话,挣表现,奔前途。<br>——这就是邓世昌烈士的背景。<br><br><b>血气方刚却又超越年龄的成熟</b><br>邓世昌是我们小学、中学同学,我们又一起下乡到四川省达县地区巴中县斯连公社林场。<br>读书时的邓世昌给人的印象是爱学习,成绩好,勇敢、坚强,不怕挫折。<br>邓世昌和我们大多数同学一样家庭成分不好。但是,他却比我们大多数同学更努力,更用功,上课专心听讲,不懂提问,老师批改完作业后他会把做错的题再做一遍。他比我们更突出的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同学有困难他会马上帮助。<br>在这偏远闭塞落后的农村,我们都迟迟不能从落寞、迷茫和忧郁中走出来。<br>“三年大饥荒”刚过,正是吃不饱饭的时候。<br>我们这群不懂生活不喑世事正长身体的孩子,离开父母高强劳动却面临饥饿的困境。<br>虽然刚下乡第一年有供应粮,但是仅仅30斤米,没有一片菜叶,更没有肉食,一碗米饭,一碗“玻璃汤”(盐开水)不够十六七岁孩子们每天超强体力劳动的消耗,山区的严寒又消耗掉了我们更多的热量,让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饥肠辘辘之中。<br>但是,邓世昌却已经成为了一个木匠,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木匠的徒弟。<br>木匠陈于贤是林场的邻居,他不但手艺好,木工活儿做得漂亮,还有着源源不断的“活路”。有“活路”做,就能保证不饿肚子。<br>每当饿得撑不下去时,邓世昌就会悄悄去贤木匠家,贤木匠就会让大女儿为邓世昌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在碗底藏着两块腊肉的红苕饭。<br>而邓世昌却每天精神抖搂,面带微笑,风一样在山林里种树、锄草、浇水……<br></h1><h1>直到我们成年之后才理解,邓世昌是想用木匠手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前途,贤木匠则想为自己的大女儿找到一个聪明、踏实的汉子。</h1> (1971年,部分知青战友合影,后右1为邓世昌) <h1><b>积极乐观,两次经历生死考验</b><br>刚到林场,没有活动场地和运动器械,我们平了房前的一块地做操场,需要到三十里外背沙背石灰,邓世昌每次都走在最前面,背得最多。做蓝球板乒乓球桌需要木料, 我们就到后山砍柏树,没有路的山坡陡、路窄、易滑,邓世昌总是走在前面;往山下抬树很危险,稍不留心就会连人带树滚下山坡,但邓世昌却总是抬大头。<br>林场在斯连公社二大队的印盒山,一处撵走了地主的瓦房里。但是屋子里房间不多,住不下我们23个同学,女同学人少,就分去正房旁边的祠堂住。<br>一天住在祠堂的谌英芝惊慌失措地跑到正房来说,祠堂里有蛇。邓世昌赶紧跑去捉,谁知蛇没捉住反而把他的手咬了,女同学尖叫起来,大家束手无策。邓世昌却毫不在乎地说,没事,师傅家有蛇药。他边说边往师傅家跑,还没有跑拢,手就肿了起来。邓世昌却仍然没事一样,微笑着让师傅擦药。幸好药酒有效,手很快消了肿。<br>祠堂出现蛇之后,女同学都不敢住了,男同学也害怕,没人愿去。邓世昌却微笑着说:我去。张远基等几个胆大的男同学也就跟着去了。<br>但是,邓世昌居然又一次被毒蛇咬了,这一次差点要了命。<br>一天晚上,邓世昌穿着自己做的板板鞋上厕所时,踩到了剧毒的烂草蛇,脚被蛇咬了,脚背很快就肿起来。正好四清工作队有医生,我们找到医生,医生却说没办法,我没有学过医蛇伤。而邓世昌的脚却从脚板到小腿往上肿,肿得很快,据说,肿到胸口就无救了。<br>而邓世昌师傅的蛇药,居然也失去了效力。<br>同学们都着急、感叹,无能为力,这时,指导员却站了出来,用嘴吮邓世昌被蛇咬破的伤口,把毒液吸出来……<br>一个农民告诉我们说公社有个最厉害的蛇毒医生朱兆伦,但他是个四类份子,不准行医。<br>因为是知青的缘故,公社书记破例放行了蛇毒医生。从公社医院到林场十多里山路,医生赶来时邓世昌的脚已经肿到了大腿。<br>而此时邓世昌仍然淡定从容,他的嘴角还带着微笑。<br>朱医生把毒蛇的牙从邓世昌脚上拔了出来,用了33味药泡制的蛇药,“短”住了肿,治好了蛇伤。<br>脚肿一消,邓世昌又无事一样精神抖搂,面带微笑,风一样在山林里担粪、耕田、耙地……</h1> (1971年,部分知青战友合影,后左1为邓世昌) <h1><b>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b><br>1966年,毛主席5.16一把火,把文化大革命从学校烧到工厂,从城市烧到农村,四清工作队撤走了,城里的学生来了,他们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讲得更伟大光荣,触目惊心:判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混进了共产党内,窃取了国家主席,毛主席被架空了,我们要保卫毛主席,保卫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br>偏远山区的我们很快成立了尖刀造反队去保卫毛主席,邓世昌也加入了造反队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br>但是,不甘心失败的资产阶级,居然丧心病狂地将文化大革命升级成了真刀真枪的“武化”大革命,一些人害怕了退出了,但邓世昌却更加勇敢地投身到这场危险的“保卫战”中。<br>一些造反派“抢”了武装部,“抢”了弹药库,向另一派开枪……<br>赤手空拳的邓世昌们没有“抢”到枪支弹药,与他们相对立的一派也没有枪,但这并不妨碍文化大革命的升级,棍棒、钢钎成为他们作战的武器。<br>1968年7月的一天,邓世昌在一次“革命”行动中,被对方的钢钎剌伤了大腿。<br>消息传到了林场,留守在林场的张远基、邓步华决定去把受伤的邓世昌接回林场养伤。<br>斯连林场离县城70里,张远基、邓步华边走边爬汽车赶到巴中县城,终于在县医院找到了躺在病床上的邓世昌。<br>邓世昌很虚弱,有气无力。但是,他却很坚强。他说,保卫毛主席就要敢于牺牲。<br>两位同学劝邓世昌回林场休养,他却坚持不走,要革命到底。<br>两位同学不死心,在县城呆了一天,再来劝邓世昌回林场。<br>邓世昌却仍然坚持不走,他说,文化大革命一定要进行到底,革命决不能半途而废。<br>幸好“文攻武卫”的“武化”革命很快结束,邓世昌所在的造反派解散,邓世昌才不得不与这场“革命”分手,返回林场。</h1> (当年邓世昌父母的合影) <h1><b>在农村找到了“家”</b><br>邓世昌下乡五年后的1969年,社办林场被“砸烂”,全林场23个知青除一人参军离开外,所有的人都被分配到公社的各个生产队插队落户。<br>1969年3月,邓世昌被分配到斯连公社8大队4生产队。与他一起分去8大队的还有同学张玉生,张玉生被分配在相邻的3生产队。<br>正是朝气逢勃,努力向上的年龄,22岁了却仍然没有路,没有方向,看不到前途,眼前一片迷茫……<br>但是,他们却被纯朴的农民感动,因为农民接纳了他们,他们成为了农民中的一员,书记、队长、农民不但没有人提起他们的成分他们的父亲,反而与他们称兄道弟,谁家里红白喜事都请他们参加,修房造屋,娶亲嫁女(在吃不饱饭的年代,只有红白喜事才有机会吃到荤腥猪肉)都请他们去帮工、抬嫁妆,分粮分柴还特殊照顾……<br>阳光的邓世昌身上更看不到忧伤、气馁和颓废。他还是精神抖搂,面带微笑,风一样奔跑在生产队的每一块田地上——他成了生产队的记工员。<br>按规定,做记工员的知青可以脱产,但邓世昌不脱产,他喜欢与社员一起挖地担粪,撒种栽秧。<br>在林场的4年邓世昌早已练就了一身“武功”,成为生产队耕田耙地栽秧挞谷的好手,加上积极肯干,吃苦耐劳,他的行动得到了社员们的好评,大队和公社的领导都说他是块好料。<br>满腔热情的邓世昌被乡亲们感动而努力,他不但关心本大队的生产,还为相邻大队的生产操心。<br>1969年11月底,9大队的堰塘漏水让邓世昌着了急:9大队只有这一口堰塘,这一堰塘蓄水维系着9大队全部水田收水栽秧种水稻,关系着全大队一千多亩田地的收成!<br>大巴山的人属于山,在山里健步如飞,却怕水,几乎无人会游泳。两江相汇的重庆人属水,大人小孩都爱在江里游泳。<br>漏水就是命令!<br>着急于9大队堰塘漏水的邓世昌,居然连大队书记队长都没“招呼”,更没有人委托指派,就翻山越岭去5大队找游泳最好的同学张方伟和戎天保。<br>戎天保住5大队3队,张方伟住5大队4队,虽然同一个公社,却离得不近,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听说堰塘漏水,不管远近,起身就走。<br>11月的巴山还不到严冬,但人们也已经穿起棉袄,躲在家里烤火了,加上那几天都都是寒风飘飘,细雨霏霏。没有酒没有肉,幸好有一个农民也参加了抢修,附近的社员也赶来,围在堰塘边加油鼓劲。<br>堰塘十多亩面积,仅仅绕着堰塘2000多米排查山洞、岩腔、石缝、孔隙、漏点的几轮潜水,就把知青们冻到发抖,但他们还是坚持找到了漏水点,找到了最下面第9个龙眼,找到了因敷泥脱落的漏水原因,并最终堵上漏水。确保了9大队堰塘的正常蓄水,保证了9大队一千人明年的吃饭!<br>住在堰塘旁边的社员感激万分,请他们到家吃了一碗带腊肉的面条。<br>这时的邓世昌已经真正地融入了农村,融入了农民,成为了用农民的头脑思考的一员。<br>197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他所在生产队有一个农妇产后大出血,他闻讯后组织社员摸着黑,冒着严寒,赶了40里山路将产妇抬到清江区医院,并把自己托人买来给父亲的人参和补血药品全部送给了病人。</h1> (1964年下乡时,邓世昌与父亲和妹妹的合影) <h1><div><b>舍身救农民的英雄</b><br></div><div>邓世昌为9大队堰塘漏水去找游泳好的同学,一是工作量太大,二是一个人害怕,更重要的是他的水性不好,因为他是家里的独子,虽然就住在嘉陵江边,但父母从小就不允许他下江游泳。但是,游泳不好的邓世昌却在关键时刻舍身救了一船人的性命。<br>1970年旧历八月十五,大队周书记为儿子周树华娶媳妇,按当地风俗,男家要去女家接新娘并抬回嫁妆,去抬嫁妆的都是年轻力壮的亲戚。周书记把知青们当自己的孩子(周书记还收了住在同一个队的知青张玉生当干儿子),所以接亲自然就请了邓世昌和张玉生。<br>新娘家住在邻近的花溪公社,相距40里,中间还隔了一条水宁河(后来水宁河上修了一座电站)。<br>按风俗,接亲需要三天时间,第一天到男方家做接亲的准备,第二天吃完早饭去女方家,第三天抬回嫁妆。<br>抬嫁妆回家的头一天晚上,下起了雨,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唯一的道路小石墩桥被淹,接亲的队伍被大水阻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只运石头的船,30多人挤在小木船上。行至河心,大浪打来,船被冲直,湍急的河水让失控的木船快速地向下游流去,10多米的前方是拦河大坝,滔滔河水冲向大坝,在大坝上翻起白花花的波涛,哗啦啦地摔进10米的深潭。<br>船流下深潭将危及几十个人的生命!<br>这时,船上人乱成一团,危急中已经有三人跳水。<br>千钧一发之际,邓世昌对张玉生说:你游泳不行,我去拴船。然后不管不顾地跳入激流之中,抓住船绳,拼尽全力向对岸游去。张玉生也不管不顾地下到水里扶着船帮,推着船前行。<br>邓世昌拉着船拼了老命地往岸边游,好不容易游到岸边,抓住一棵树的树根,把船绳拴牢在树干上。<br>一船人得救了,但一个叫周树贤的人(当天结婚的周树华的亲堂哥)却被汹涌的河水卷走(事后一起下乡的同学张方伟、戎天保去打捞,最后在20多里外的平昌县找到尸体)。<br>1970年邓世昌被选为巴中地区知青代表参加了“巴中重庆知青先进代表重庆汇报会”,成为被组织肯定被知青认可的知青楷模。<br></div></h1> (县档案馆查找到的记录邓世昌“在4832工地牺牲”的知青花名册) <h1><font color="#b06fbb">1971年9月13日,邓世昌牺牲在4832部队的核工业建设工地。<br>1971年9月13日是一个令许多人记住的日子:林彪因飞机失事逝于蒙古国。</font><br><br><b>机会从天而降</b><br>但是,前途和命运仍然是邓世昌和与邓世昌一样上山下乡的知青们的心病,怎样找到一条自己的人生之路,时时刻刻在折磨着他们。<br>1971年5月,机会从天而降:邓世昌参加配合4832部队的民兵团,去大巴山腹地的万源县建设国防工业基地。<br>斯连乡每一个大队分到两个名额,8大队的两个名额都给了知青,一个给了邓世昌,一个给了张玉生。是身体好还是表现好,或者是大队周书记讲私情照顾知青,我们不得而知。<br>去4832当民兵是天上掉馅饼,当知青7年多终于轮到一个机会,邓世昌和张玉生一起快活地喝了一壶酒,高高兴兴地把全年的口粮(稻谷)背到粮站,去换成“粮食关系”转到部队。<br>邓世昌看到张玉生的稻谷都称了,粮站站长艾泽民去接了一个电话回来,对张玉生说:领导通知,你的粮不能收,不能给你办手续了。<br>张玉生一听全身都软了,自己的前途又一次毁在了“成分”上。<br>邓世昌对伤伤心心地掉眼泪的张玉生说:<br>去不了就算了,你就在生产队等我。我去了也不一定转得了正……<br>邓世昌又说:兄弟,莫怄气,等我抱一块奖章回来,我们再喝一杯!<br>邓世昌把去4832当民兵看成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把“一定要干出成绩,立功受奖”写在日记中。<br><br>山崩地裂的大炮之后……<br>因为工作努力,吃苦耐劳,积极乐观,邓世昌参加4832民兵团后就被指定为二连一班班长。<br>4832的国防工业基地是大山里的隧道,隧道修在万源县太平镇杜家坝村的一道大裂谷里。<br>工程是顺着谷底的小溪修一条公路,在公路边的山崖打隧道,因此打隧道得先修公路。<br>民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修路一部分打隧道。邓世昌所在的二连就是修路。邓世昌聪明、灵活,他的班就负责放炮。<br>那时的工程设备极其落后,打隧道没有盾构机,连电钻都没有,大山里修路只靠放炮。<br>放炮是整个修路工作中最危险的工作,先要找到能够一次炸开更多山体的一个点打炮眼,然后的工作分别是:<br>用钢钎铁锤打出装炸药的炮眼(一人扶钢钎,一人甩铁锤,扶钢钎的人有被铁锤击打的危险)。<br>装炸药安雷管布引信(有操作失误自炸的危险)。<br>设置禁区禁止人畜通过(有被飞石击中的危险)。<br>放炮,检查,排除危险(有哑炮突然爆炸的危险)。<br>……<br>几十道工序都需要严格、谨慎、细致,稍有不慎都会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br>这是一个激厉勇气,迸发激情,奋发昂扬,不怕牺牲的工作。<br>越是苦难、艰难、危险的工作,越吸引邓世昌,越激发起他青春的活力。<br>邓世昌精心设计,细心布置,小心安排,既要保证工程进度,又要保证工程质量,还要保证工程安全,尤其是保证全班、全连、全营及所有工地现场战友们的生命安全。<br>他在日记中写到:哪怕牺牲在工地,我也要保证工程质量,保证战友安全!<br>1971年9月13日,当一排山崩地裂的大炮过后,邓世昌带领全班战友去现场排险。他对跟在身边的战友张国民说,小心谨慎,注意安全。为了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一次他仍然走在最前面。<br>突然,他听见一个细微的声音,他本能地警觉起来停了一下,判断那是石头摩擦泥土的声音。<br>不好,他大喊一声:“张国民!”<br>但是,张国民并没有听见石头滑动的声音而仍然大步前行。<br>千钧一发之际,邓世昌一个箭步冲向张国民,用肩膀将他撞出两米。<br>一块巨石呼啸而下……<br>张国民得救了,<br>邓世昌却倒在了血泊之中!<br><br>泪流满面的回忆<br>知青战友张玉生回忆说:<br>那时通讯落后,大队没有电话,四个月我没有邓世昌消息,也没有收到他的来信,我每天都焦急而忧郁地惦念着邓世昌。<br>9月13日,正是农忙的日子,生产队收了谷子耕冬水田,我在田边拉田板。大队周书记来了,他没有喊我,慢慢走到我的身边。<br>周书记说:你的好朋友邓世昌哟……着打死了哟……<br>当头一个炸雷!<br>我一听,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人就软了,拉田板的手一下松开,倒进了水田里。<br>当天晚上,我为邓世昌斟了一杯酒:<br>兄弟,你回来了,我们喝一杯!<br>这杯酒我一直喝到昏睡过去……<br><br>追悼会上邓世昌被宣布为烈士<br>邓世昌牺牲后,4832部队派车来接邓世昌父母家属去部队。<br>在4832部队追悼会上宣布邓世昌为烈士,与其它的解放军烈士葬在工地附近的山坡上,并立了碑。<br>追悼会上追认他为共青团员,并授于优秀团员称号。<br>之后,4832部队每年都来慰问,一直慰问了四五年。<br>张玉生说:每次来,邓世昌的父亲都叫我去,让我去给他们介绍情况。<br>成都军区司令员梁兴初的一次讲话还提到到邓世昌,说他是优秀民兵。<br>1971年底,四川日报一位记者来采访邓世昌,在四川日报刊登了他的事迹,还发表了评论。<br>文章说:在修建062导弹运输路排险时,一块大石头从山崖上滚下来,警觉的邓世昌听到响动,奋力将同班战友张国民推开,自己却被滚石砸中。<br>同学刘祖福说:1971年12月,四川日报记者来采访时,把我们几个知青都喊了去,在张远基6大队的家里汇合,写邓世昌的事迹材料。<br>据记者说,就在出事前几天,邓世昌的住地山洪暴发。<br>住地是一道深沟,两边是高山,中间一条小河,民兵们住的工棚和库房就搭在河边的空地上。半夜洪水从大山上滚滚而下,邓世昌冒着生命危险抡救战友,还抡救出一批炸药、雷管等器材。<br>记者说:抡救邓世昌的是正在万源巡回医疗的第四军医大学军医,邓世昌伤势太重,军医们未能抢救回伤重的邓世昌,但却听到邓世昌的最后一句话:<br>……脱险……没有</h1> (1971年4月作者与邓世昌和邓世昌未婚妻合影) <h1>未完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