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恩施文化部门工作的经历(十五)参与组建文物管理所

夷水古风(贺孝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上一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5、参与组建文物管理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4年前后,是湖北省文物工作的黄金期,当时省文化厅以徐春林厅长为首的领导班了,非常重视基层文物管理工作,要求没有专设文物管理机构的县、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成立。这样恩施文化局决定成立本市的文物管理所,4月底,局长杨厚尧、副局长魏泉如找我商量后,决定先由我、魏强、钟高凤三人从文化馆分出来为成员。当时因叶挺囚居旧址、连珠塔的开放,社会影响很大,加上小市时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邓相臣市县合并建大市后任市人大副主任,一直关心文物工作,建所报告呈市委政府后,很快就批下来了。5月,恩施市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任命我为副所长(没有所长),次年任命我为所长。我也有幸成为恩施市第一任文物管理所所长。</p> 文管所成立初期办公的文昌祠大殿(文林 摄 ) <p class="ql-block">  文管所刚成立时,可以说条件非常差,三个人只有我懂业务,魏强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青年,钟高凤原是文工团演员,调文化馆后做群众文化辅导,从没有接触文物工作,因此所有业务工作只能由我一人支撑。我安排钟高凤做财会工作,安排魏强跟着我学。后来陆陆续续又安排了一些人,到我1988年10月任文化局长而卸去文化局副局长兼文管所长职务时,除了建所时的我与钟高凤、魏强三人,增加了周学良、黄爱群、秦先梅、吴长虹、沈靖、邓静珍、黄先琴等人,秦先梅、吴长虹、沈靖、黄爱群是招工安排的青年,周学良、邓静珍、黄先琴年长一点,周与邓是是从学校调来的,黄是从其他单位调入,他们到文管所来之前都没有接触过文物工作。还分来一个中南民族学院的大学生赵冬菊,也不懂文物,来没多久就调到宜昌去了。</p> <p class="ql-block">文管所成立初期作者在文昌祠大殿办公的情景(全平 摄)</p> <p class="ql-block">  文管所成立时,因文化馆办公用房也紧张,没有从文化馆分办公室,便只好在文昌祠大殿里办公,但毕竟是新成立的单位,三个人很兴奋,干劲很足,特别是我,第一次当领导,自感任重道远,决心为恩施的文博事业做出成果,很快拟出了工作规划: </p><p class="ql-block"> 开展好日常的文物调查、征集、保护、保管、研究工作;争取资金,征收连珠塔周围土地,砌筑院墙,建设山门甬道、中山门及门票室,建设游客餐厅,使连珠塔对游人开放规范化,同时增加门票收入补充日常开支;争取资金,征收叶挺将军纪念馆后土地与囚居后面吴姓人家房屋,扩大叶挺囚居旧址与纪念馆内参观者活动范围,建筑院墙与纪念碑、亭,增加门票收入;争取资金,维修文昌祠,修建文物库房,布置文物展览,恢复文昌酒楼并对外营业,使文昌祠成为市内第三个收门票的文物旅游景点;四、争取资金,解决职工宿舍问题。</p> <p class="ql-block">文管所成立前只有作者在这栋屋有两间住房(贺孝贵 摄)</p> 以上规划,在当时政府财政十分紧张,争取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没有多少人认为会实现,但在我担任文管所长期间(1984年5月至1988年10月)全部实现了,为恩施市的文博事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接下来我会分别讲述实现的过程与艰难。(转自贺孝贵正在撰写的自传《一灯如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