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印度著名学者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年),是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文版,九州出版社2010年6月版)是他写给学校校长和老师们的书信集,“因为我想和印度的学校,英国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以及位于加利福尼亚欧亥的橡树林学校保持联系,我打算尽可能每两周写一封信给他们”,希望由此传达“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且告诉所有那些对学校负有责任的人,这些学校不仅要在学业上非常出色,而且要比这多得多。他们要关心对整个人的培养”。这些书信以教育为主题,涵盖了许多重要的人生问题,值得一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中多处谈到“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系就是生活,没有关系,人就无法生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有的存在都是关系。没有关系你无法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系就是社会”,“你的生活中无法脱离关系,生活就是关系,一个人无论他是多么的想要孤立自己,出于某种神经质的或别的特殊的理由,但他仍在关系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是社会的人,而社会,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由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的总和”,任何个体就无法“挣脱”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既如此,维系良好“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良好关系的维系,一要有智慧。“关系需要许多智慧”,“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能够运用知识”,“学校的功能---帮助学生唤醒他的智慧,并领悟到正确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二要远离恐惧。“在我们的学校里,教师和那些需要对学生负责的人,无论是在课堂、操场还是自己的房间,都有责任不让恐惧以任何形式出现。教师一定不要引起学生的恐惧”,“恐惧会毁坏任何形式的关系”,“任何形式的恐惧都会损害心智,破坏敏感性,钝化感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系中,容易产生“比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从根本上讲,比较牵涉到度量---多或少,大或小,高或低,重或轻等,人们对权力、地位和财富的不断度量就产生了比较。“比较和度量是智力的方式,它是分别性的”。就教育而言,“度量的最终形式是考试”,有考试就有分数,“整个的分数制度就是在赋予知识以比较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如,甲常常被拿来和聪明、漂亮、自信的乙比较,正是这个比较毁灭了甲。这种破坏的表现形式有竞争、模仿、依循乙的模式。这有意无意地引起了敌对、妒忌、焦虑甚至恐惧。而这成了一种模式,让甲在他的余生中总是在心理上和身体上进行度量和比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和乙的比较中,甲慢慢地失去了自信、自尊,觉得自己“啥也不是,什么都不如别人,简直就是个渣渣”,于是便以灰溜溜的心态进入社会,终其一生可能都抬不起头来。我时常想,如果受教育是这样一个结果,那还不如不上学,“早知如此,何必当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受伤害的不只是某一方,而是双方,“在拿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进行比较时,双方都受到了伤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克里希那穆提得出结论,“有比较就会有竞争,而比较不能带来优秀”,“善不可能在有竞争的地方绽放”,他进而认为“比较是暴力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人喜欢“度量”,住的城市要分一线二线到五线六线,上大学要分一本二本三本,拿张文凭要分第一学历第二学历,“五育”要拎出“首位”“第一”,课程要分出主课副课,开会的会场要摆沙发椅、普通座椅、折叠椅三种不同的椅子以区分贵宾、佳宾和来宾,同是到期退下来,有的叫“离休”(离职休养)有的叫“退休”(退职休息),等等,等等。于是,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你便时时、事事、处处都能看到“比较”,家长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教师拿分数低的学生跟分数高的学生比,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甚至“月考”结束后张榜公布“成绩前十的同学”“退步最大的十个同学”,以示鞭策。其实,中国汉字的起源、结构很有意思,“比”就是两把明晃晃的匕首,一把伤了别人,一把也伤了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各有长。大家熟悉的“多元智能理论”就说明了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东方亮,上帝在某个地方给你关了一扇门,很可能就会在另一个地方给你开一扇窗。拿甲的弱项跟乙的强项比,这本身就没有意义,因为乙也有弱项,而乙的薄弱之处说不定就是甲的强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千万不能把“差异”当作“差生”,一个社会,正因为有各种差异,才会异彩纷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教育者能否在教育教学中抛开比较、度量,按照学生本来的样子来对待他,而不是按照他应该的样子,不去基于相对的价值做出判断?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只有“当教育者把比较和度量撇在一边,他就会关心学生本来的样子,他和学生的关系就会是直接的、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点是很重要的。爱不是比较而来的,它没有度量”。“不带比较地生活就是拥有健全”。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会经历一个彻底的转变”,“在没有了竞争和比较时,学校的整个氛围将完全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说,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事实上是不可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以此作为教育的努力方向。现阶段,不能完全避免竞争,虽有权威专家强调“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但完全不讲竞争可能难以做到,然而我们至少要避免过度竞争、恶性竞争。第一,减少“度量”。学科要考试、中考高考要选拔,回避不了“度量”,但学校平时的文体活动就不要动则评一二三名、冠亚季军,以淡化“比较”的压力;第二,减少内耗。鼓励学生抱团发展,不要在一个班里面“同室操戈”,弄得鸡飞狗跳。恶性竞争的直接后果就是没有“同学”,我在前几年的一篇文章中下了“中国的学生有同桌无同学”的判断,学生非但不“同学”,反而是“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要通过“小先生制”“兵教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团结,在课堂团结中学会学习,还“同学”以本来意义,回归学生之间健康的“关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