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离北京98公里。清西陵是清朝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整个建造过程从公元1730年至1915年,历时185年。陵区内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3座妃园寝,4座王爷、阿哥及公主园寝,共计14座陵寝建筑群、行宫及永福寺2座附属建筑群,432座单体建筑,共埋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朝的帝王,及后妃、王爷、公主、阿哥80余人。帝陵和后陵以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在我国现存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群中,清西陵陵寝体例最为完备、资源保存最为完好。</p><p class="ql-block">清西陵概貌图▼</p> <p class="ql-block"> 清西陵夹持在永宁山和华盖山之间,位于永宁山南端的太平峪。该区山脊与沟壑呈北西走向,大部分的陵墓坐北朝南近南北走向,西边的慕陵依靠山势为近于东西向。清西陵目前浏览开放了四陵一寺,包括泰陵、慕陵、昌西陵、崇陵和永福寺。</p><p class="ql-block">卫星照片显示了陵墓与地貌的关系,图中桔红色标注为开放游览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泰陵</b></p> <p class="ql-block"> 清泰陵以永宁山为祖山,蜘蛛山为案山,元宝山为朝山,陵墓坐落于太平峪。泰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建于公元1730年至1736年,内葬有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泰陵是清西陵营建年代最早、建造规模最大、风水格局较为完整、建筑功能最完备的陵墓,是清西陵的首陵。其三架石牌坊与大红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格局。泰陵的主体自南向北依次为:三路三孔石拱桥、神道碑亭、隆恩门、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明楼、宝顶。</p> <p class="ql-block">卫星照片呈现了陵墓的布局和北北西走向▼</p> <p class="ql-block">整体布局庄重整洁。泰陵的主体自南向北依次为:三路三孔石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隆恩门、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明楼、宝顶。迈过三拱石桥后首先是神道碑亭,右侧是神厨库提供祭品的地方,随后进入陵墓▼</p> <p class="ql-block">前方是三路三孔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方形二层角楼的神道碑亭紧凑庄重,四面各有一个拱卷门▼</p> <p class="ql-block">亭中有一石碑立在青石龙蝙龟背上 ▼</p> <p class="ql-block">亭中石碑正面碑文用汉满两文镶金雕刻▼</p> <p class="ql-block">碑亭中的屋顶有各种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隆恩门是进入陵墓的第一道门,有正门和两个旁门▼</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正对的隆恩殿为双层角楼,庄重大气,是祭拜的主要地方,大殿两侧各有东西配殿为祭拜者休息的茶室▼</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后面为进入墓地的陵寝门,陵寝门由三个独立的门庭连接组合而成,三个门各有其功能▼</p> <p class="ql-block">随后是辟邪的二柱门,两个石柱上各有一个相向而对的石狮辟邪▼</p> <p class="ql-block">透过二柱门看到的是明楼,明楼前有烧香的香台,楼中立放着墓碑,楼后是安葬的宝顶。皇帝的墓碑还是讲究,还要盖一个墓碑楼▼</p> <p class="ql-block">明楼前的五烛香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慕陵</b></p> <p class="ql-block"> 慕陵是清朝入关后第六代皇帝道光的陵墓,修建于公元1831年至1835年,附葬有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及孝全成皇后,是西陵埋葬人最多、建筑规模最小的帝陵,其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的木构架均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雀替及天花板上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云龙、游龙和蟠龙共1318条,是清代帝王陵寝建筑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下图卫星照片显现了北西走向的慕陵布局▼</p> <p class="ql-block">墓陵的主体结构自西向东依次为:龙凤门、单路三孔石孔桥、隆恩门、隆恩殿、三路三孔石平桥、石牌坊、宝顶▼</p> <p class="ql-block">龙凤门由三个石门框连接而成,石门框的侧面和顶部都有石雕的装饰,柱顶两对石狮相向而对▼</p> <p class="ql-block">两门之间由琉璃瓦屋檐的龙墙连接,墙上镶嵌琉璃瓦五条盘龙▼</p> <p class="ql-block">从龙凤门看后面的碑楼庄重肃穆▼</p> <p class="ql-block">双层角楼的碑楼,与泰陵的碑亭几乎相同▼</p> <p class="ql-block">落日中的碑楼与远山相映▼</p> <p class="ql-block">碑楼右侧的神厨库▼</p> <p class="ql-block">隆恩门及两侧的南北厢房▼</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及两侧的配殿都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刻的云龙、游龙和蟠龙共计1381条▼</p> <p class="ql-block">大殿门扇上雕刻的精美龙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昌西陵</b></p> <p class="ql-block"> 昌西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五代嘉庆皇帝孝和睿皇后的陵墓。嘉庆皇帝之后,经过了道光皇帝到咸丰皇帝时期才修建该墓陵(公元1851年至1853年),也就是孙子给奶奶建的墓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昌西陵墓最有特色的是回音壁,</span>其弧形围墙及宝顶前神道产生的奇特回音及回音石回声现象,是声学原理与建筑布局的巧妙融合,也是中国陵寝建筑中的孤品。</p> <p class="ql-block">卫星照片上显示的昌西陵布局及北北东走向,昌西陵的走向与昌陵北北西的走向略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昌西陵布局庄重而紧凑,也是这四个陵墓中最小的。其主体自南向北依次为:三孔石拱桥、隆恩门、隆恩殿、三路三孔石平桥、陵寝门、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隆恩门前的三拱石桥▼</p> <p class="ql-block">昌西陵隆恩殿规模比其它陵墓的规模要小▼</p> <p class="ql-block">陵寝门只有中央门由门檐,两侧的门没有门檐,比其它陵的陵寝门简单。进门后是香台▼</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是昌西陵的一大特色,在回音壁西侧墙壁小声说话,间隔76米的东侧墙壁可以清晰的听到沿回音壁传过去的声音。站在回音石上说话,可以听到非常明显的环绕立体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崇陵</b></p> <p class="ql-block"> 崇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九代皇帝光绪的陵墓,光绪在位时候没有修建陵墓,其死后于公元1909年至1915年修建,附葬有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封建帝王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唯一开放地宫的陵寝。</p> <p class="ql-block">卫星照片显示了崇陵的布局和北西南东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崇陵的主体自南向北依次为:五孔石孔桥、牌楼门、神道碑亭、神厨库、三路三孔石拱桥、隆恩门、隆恩殿、陵寝门、明楼、地宫、宝顶▼</p> <p class="ql-block">崇陵的牌楼门也是这几所陵墓中做的最漂亮的,由五扇门组成▼</p> <p class="ql-block">牌楼门外两侧的石望柱,基座四角上分别有四个面朝外的石狮,石柱顶雕有卧龙▼</p> <p class="ql-block">神道碑亭的建筑样式与其它陵墓的碑亭风格一致▼</p> <p class="ql-block">隆恩门也是主门两侧有两扇旁门▼</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高大壮观,为祭拜者提供了良好的祭拜环境▼</p> <p class="ql-block">明楼前的五烛香台▼</p> <p class="ql-block">明楼中安放着墓碑▼</p> <p class="ql-block">崇陵已被盗墓。地宫中的墓道要经过四扇石门才进入墓室,四扇石门均有10公分的厚度,门高达3米,每扇门的重量也有几吨以上,要从石门进入墓室还是相当困难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记</b></p> <p class="ql-block"> 清西陵是清朝时期皇帝的主要墓葬地之一,建造的周期长、设计比较复杂,有一定的特色,整个清西陵也反映了清朝时期的建筑水平和风格。了解清西陵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清西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物馆,还是一个满族民族文化的风情园,四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清西陵还是值得一看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考:该文编写参考了景区部分介绍,个别图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编写于2024年10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