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游时间:2015年3月</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年10月</p><p class="ql-block">配乐:我和我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D10:游览瑞丽“一寨两国”和瑞丽口岸</p><p class="ql-block"> 德宏州在祖国版图的西南角,北西南三面都被缅甸包围,地理位置非常独特。来到西南边陲离缅甸近在咫尺,站在瑞丽江边上,对面缅甸的房屋和居民清晰可见。不少老人想花不多的钱到缅甸看一看。有这样的需求就有这样的市场。瑞丽市内有不少人做这样的旅游生意。游人不用办护照化几百块钱出境几个小时到对面转转玩一玩,花钱不多也算出过国了。车长统计了一下有一半以上的人愿意去,就决定愿意去的一块儿组织起来去缅甸,不去的在市内自由活动,等他们回来后再一起看瑞丽的两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大巴把我们拉到瑞丽江边的一个广场,最后车上有36个人去了缅甸,他们由一个中年妇女带领分别坐几辆面包车过河那边去了。我们留下的人就在瑞丽逛逛超市溜达溜达或者在宾馆呆着,等他们下午回来。瑞丽江是中缅的界河,我没有过河就在瑞丽河边溜达溜达,看看边界风光。</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瑞丽江广场。我们的大巴就停在广场的标志碑下。</p> ▲<br>树包寺。两棵榕树之间有一座两三米见方的砖建小庙,榕树的气根把小庙的后墙包的严严实实,形成广场上的一个奇特的景观。庙的高度与正常房屋无异。庙的其它三面墙都被两棵榕树交织在一起的气根紧紧地包裹着,气根一直拥到庙宇的房檐下,房顶上的树冠直径有一二十米吧。小庙四周有石护栏围着,由于这种独特,香火非常旺盛。 ▲<br>树包寺的正面照。寺没有门,佛像面朝外,实际上就是一座佛龛。前面仅摆的下一张佛台,香烟不断,还有人磕头朝拜。佛龛的柱子上对联:阳光映照万物生根发芽春色遍大地;佛光普度众生消灾除难幸福满人间。我们围着树争论着是先有树还是先有庙,莫衷一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br>小河上两座拱桥,给广场增添了几分姿色。 ▲<br>在这一段边境线,瑞丽江是两国的界河,对岸就是缅甸。 ▲<br>瑞丽江广场上的硅化木。硅化木是真正的木化石,是几百万年或更早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被地下水中的SiO2(二氧化硅)替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 <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瑞丽的凤凰木,取名于“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是豆科凤凰木属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树冠宽广。</div> ▲<br>瑞丽江广场的知青纪念碑。据说这是全国第八座知青纪念碑。纪念碑是当年下乡在德宏知青捐款19万余元,在瑞丽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于2006年建成。知青纪念碑占地 150平方米,宽29米,高4米。中间的汉白玉碑体,刻着女青年变形侧面像似红火炬和“1969—1979”的字样,反映了知青的10年历程。红砂石纪念碑浮雕反映当年知青割胶、放牛、医疗、教书、文艺、犁田、种植、收获的情景,展示了当年知青上山下乡在边疆山寨农场的工作、生活场景及对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科技传播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及云南知青对第二故乡父老乡亲的眷念。 <div><b> 瑞丽《知青纪念碑》碑文</b></div><div><br></div><div> 公元一九六九年初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国大潮涌起时,“文革”灾祸未息,乱像迭生,国运艰危,昆明知青三万余人泪别故城亲友,分次到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所属县乡。部分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知青亦先后于此雁聚。彼时也,德宏大地舒展胸怀,慷慨接纳。各族人民结庐牵篱,箪食浆壶,亲情无间,一若己出。雏燕有哺,故而奋飞,山海呼应,大风作歌,知青以其所知,奉献于此,更以各族乡亲为师,初学人生,耕稼自食,苦乐与共,亦有博战艰难,牺牲成行。至今三十八载亦。知青史事,或歌或咽,自有评说,然青春血色殷殷灿灿,已化成盈野鲜花,与天地共存矣!<br> 德宏,勐巴娜西---古称“乐土”。何乐之有?天地人和谐也;瑞丽,美丽之地奇美何在?碧江如链阳光温煦,坦荡从容与大地交汇也。万众稚子得以与此结缘,莫不为大幸!自一九七一年,知青始有返城回,然魂兮归来?“第二故乡”梦根生发如树如花,故知青再返,鸿雁纷飞,数十春秋未绝。而故土党政竭诚运筹,乡亲壅道迎渎,情动河山,泪洒绿野,其盛状穷史未有!<br> 今由原昆明知青倡议,得瑞丽市党和政府恩助,欲共建碑。特邀万古不变之丽江为心证情证史证,又借此地青树掩映、凤尾长书、象鼓作乐、宝光辉耀、勒此碑以记之。愿盛世永久,为民康泰。当事及后人珍重此情,永志不忘。<br> 撰文黄尧<br> 公元二零零七年元月十五日<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br>瑞丽知青墙全景 ▲<br>瑞丽知青墙留念 人集合齐了我们开车过去看一寨两国。瑞丽市与缅甸接壤的国界40多公里,大小渡口通道28个,形成了一寨两国、一院两国、一田两国、一岛两国、一屋两国、一井两国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缘格局。瑞丽边界居民早已习以为常,外地游客却视为一道奇异的风景,这种景象在全世界也极为罕见。“一寨两国”景点位于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是典型的“一个寨子两个国家”地理奇观。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 ▲<br>一寨两国,典型的傣式风格的门楼。国境线的划分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 ▲<br>门口的石碑,中文写着“银井一社”。 <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村口的大路上有一条长长的三角梅花廊,密匝匝的花海像一件鲜艳的衣衫把村庄打扮的格外靓丽。</div> ▲<br>村口处的荷塘和水上木屋 ▲<br>村子里的大榕树下,一块巨石写着“一秋荡两国”,吸引着不少游客拍照留念。 ▲<br>一秋荡两国,一座秋千荡悠两国。 ▲<br>村子里的一口水井也被称为“一寨两国水井”。井口有石砌小屋,屋的两端各有一尊水缸,上面分别写着“中国”、“缅甸”。 ▲<br>第71号界碑 ▲<br>我们乘观光车在中国一侧的银井村游览。百姓家的小院,除了围墙上雕饰着傣式的花纹,其它的建筑与国内南方的院落没有太大区别。当地百姓的日子过得不错,可能跟“一寨两国”的地理优势有关吧。 ▲<br>在一农家的后院,看见几棵像仙人掌似的植物,浑身长满刺的四棱柱的茎被整形成圆形并用废轮胎支撑着,不知为何物,一打听,是火龙果。原来火龙果长这么一副模样。网上一查,火龙果:仙人掌目―仙人掌科―柱状仙人掌亚科―蛇鞭柱属―火龙果,真长见识了。 ▲<br>村子里“一物两国”的景观真不少。这是“一塔佑两国”,村里共修一金塔,护佑两国幸福安康。 ▲<br>一桥通两国,一座小桥连接两国。 ▲<br>一石两国,一块木化石分割两国。 ▲<br>一院两国,一个院子分属两国。 ▲<br>在银井村我们有幸进入一户傣族人家,近距离走近傣族同胞的生活环境。传统傣家人住的木屋一般是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栖畜。现在不养牲畜了,改成宽敞的过厅。木楼的妙用是下可避湿,上可避热。上层又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的地方。这家人日子过得还挺殷实。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陈毅元帅一首《赠缅甸友人》,诠释了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p><p class="ql-block">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p><p class="ql-block">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p><p class="ql-block">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 </p><p class="ql-block">彼此为近邻,友谊长积累。</p><p class="ql-block">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 </p><p class="ql-block">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p><p class="ql-block">反帝得自由,和平同一轨。 </p><p class="ql-block">彼此是胞波,语言多同汇。</p><p class="ql-block">团结而互助,和平力量伟。 </p><p class="ql-block">临水叹浩淼,登山歌石磊。</p><p class="ql-block">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 </p> 从寨子里出来,我们又赶往瑞丽口岸,看一看国门的雄姿。瑞丽口岸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傣式风格建筑,五层红瓦金边的重檐颇具少数民族地域风情显得非常大气,重檐下的白色门楣中央是红色国徽,“中国瑞丽”四个大字分置国徽两边。国门下过往的车辆边民络绎不绝。国门没有想象中那样森严,如果没有国徽就像街对面的一个庭院,车辆人员出入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国门正对着的大街就是“中缅街”。 ▲<br>瑞丽口岸。 ▲<br>口岸街景 ▲<br>口岸对面的中缅街。街上珠宝玉器、翡翠玛瑙琳琅满目,来自缅甸和东南亚国家客商云集于此堪称“国际商贸一条街”。 ▲<br>国境线的铁栅栏外,缅甸人摆地摊向中国游客兜售着缅甸商品。 ▲<br>街两旁成排的旅人蕉成为亮丽的景观,高达四五米的树冠象一把大折扇整齐排列,给街道增添一道绿色的屏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旅人蕉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为园庭绿化树种。闻旅行马达加斯加的人,口渴时,可用小刀戳穿其叶柄基部而得水,故有此名。 <div> 当晚仍住瑞丽。</div><div><br></div><div>D11:游览瑞丽独木成林、莫里热带雨林和勐巴娜西珍奇园</div><div>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独木成林是榕树形成的自然奇观。榕树为桑科榕属乔木,原产于热带亚洲。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枝条上生长的气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树干称之为“支柱根”。榕树高达几十米,可向四面无限伸展。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稠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之为“独木成林”。<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br>独木成林。位于320国道旁的勐卯镇芒令村有一株大叶榕树,树高70余米,幅宽120平方米,32支气生根直入土中相连成林,成为热带雨林中的一大奇观。只见大树遮天蔽日,枝桠盘根错节纵横交错,分不清哪是主干哪是分支,哪是爷爷哪是孙子,在这儿才知道什么是“任性”,榕树就是这样任性,无拘无束信马由缰爱怎么长就怎么长。据考证这棵榕树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迄今仍然枝叶茂盛。 ▲<br>独木成林近影 ▲<br>独木成林留念。树下一块巨石,刻有郭沫若题写的“瑞丽”两个大字。 ▲<br>“独木成林”碑。英文就是“ONE TREE”,一棵树,完全没有一树一片林的意蕴。 ▲<br>穿行在榕树林中 中国境内还有两处独木成林的景观,一在距东新会市天门河的河心沙洲上的一株500多年历史的奇特的大榕树老树死了气根却长成一个环形的树林;另一个在广西崇左市宁明县8公里外的洞郎廊村的一株1700年的千年古榕的树阴延绵占地二十余亩,为世人所罕见。 从榕树林出来,沿320国道继续向前走就是著名的中缅国界桥畹町桥。该桥建于1938年,是二战时中国与国际往来的唯一陆上通道的界河桥。我们不能过桥只能远远地看一下,桥不宽只有两个车道,与国内常见的水泥桥没有什么两样。沿着公路继续往里走,大约5公里左右就是莫里热带雨林。莫里又被称作“扎朵”,相传佛祖曾在这里的温泉旁戒斋沐浴,后来留下了一只硕大的足印,为纪念佛祖的亲临,后人用大佛脚印的印巴利语“扎朵”称呼这里。 ▲<br>畹町桥 ▲<br>莫里热带雨林游览图 ▲<br>佛脚印。一座金碧辉煌的具有南传佛教特点的佛教建筑,一个方形的屋子上立有一个高高的锥形的塔,房屋的四角还各有一座小的园锥形塔。屋里供奉着佛像,门外路边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面一个巨大的脚印清晰可见,这就是在东南亚佛教界享有盛名的佛脚印。 ▲<br>佛寺。佛寺没有门,佛像面外而坐,两座石象护卫两边,极具南传佛教特点。每逢佛教节日,香客络绎不绝。 ▲<br>花园聚宝水车 ▲<br>箭根薯,是蒟蒻薯科蒟蒻薯属植物。多年生草本。箭根薯形与色均如一只展翅的黑蝴蝶,尤为优美,观赏价值较高;除此之外,箭根薯的根状茎还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是集观赏、药用为一体的珍稀植物,在园林中可用于庭院、道旁、池畔的绿化 ▲<br>箭根薯形与色均如一只展翅的黑蝴蝶,尤为优美,观赏价值较高。(网络照片) ▲<br>许愿桥,一座茅草顶的廊桥 ▲<br>发财树。我们在商场、会所见到的那种树干辫成辫子的长青树,原来是热带植物。发财树,木棉科、瓜栗属常绿小乔木,优良的室内盆栽观叶植物。 ▲<br>景区的藤蔓长廊,走在下面真浪漫惬意。 ▲<br>丛林中的热带植物花卉,叫不出名字,挺漂亮。 ▲<br>花很漂亮,网上一查,叫水鬼蕉。百合目石蒜科植物,原产美洲热带地区。 叶姿健美,花形别致。 ▲<br>八宝树是海桑科八宝树属植物,乔木。这棵八宝树胸径达6米,10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是区域内最大的八宝树,被称为“八宝树王”。 ▲<br>热带雨林 ▲<br>树包石,是一种整块大石都被榕树的须根根牢牢地包裹着的植物奇观。一棵树径两三米的大树盘踞在一块两米高的岩石上,密密麻麻的树根顺着岩石边缘扎入地上把岩石紧紧抱住,树高几十米而岿然不动令人惊叹。相传这棵古榕是有释迦牟尼的手中的禅杖幻变而成,释迦牟尼云游到莫里,沿扎朵小溪寻源而上,在这块巨石上打坐参禅,口中念念有词,那禅杖瞬间幻变出一棵参天大树,长在大石上,根盘如网,成了“树包石”这一景。 ▲<br>树包石全景图,这棵榕树高数十米,巍巍壮观。 ▲<br>雨林中的潺潺溪流 ▲<br>潺潺溪流上的小桥,好浪漫。 ▲<br>莫里雨林的尽头是莫里瀑布。一道白练从从60多米高的绝壁上狂野地倾斜而下,在峡谷中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大老远都能听见,激起的水雾弥漫在峡谷中滋养着植被浸润着空气,好爽快呀! ▲<br>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r>雨林中的古木随处可见,都是自生、自长、自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这种原生态的环境越来越少了。 ▲<br>一只孔雀旁若无人地穿越石板路,胜似闲庭信步。 ▲<br>草坪上悠闲自得的孔雀 ▲<br>池中锦鳞游泳,美不胜收。 ▲<br>长在大树上的石斛。石斛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雨林中这种多物种共生的现象不少。 ▲<br>这棵树开满了白色的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莫里继续前行,约下午1点左右抵达芒市,这里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这里有一个勐巴娜西珍奇园是国家4A风景区,勐巴娜西是傣语,意思是“神奇美丽的地方、世外桃园”。勐巴娜西珍奇园汇集了全国少见的大量古树名木和世界罕见的硅化木玉石。珍奇圆拥有四项全国之最:古树名木数量之多,年代之古为全国之最;奇石、树化石,尤其是世界上罕见的树化玉,规格之大、精品之多为全国之最;大型根雕造型之美、形状之奇、品位之高为全国之最;大树移植数量之多,成活率之高,为全国之最。 ▲<br>勐巴娜西珍奇园大门,一大两小的尖顶傣式建筑,两座白象雄踞左右,满满的异域风情。 ▲<br>进入珍奇园大门是一条高大的大王棕、象腿棕走廊,走廊尽头是一座金碧辉煌是傣式建筑,四层金色的塔直插蓝天,金塔下四个方向的四重金色屋顶第次错落,塔和屋檐的顶端各有一只挺胸昂首的金孔雀,俨然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傣式宫殿。宫殿正门上方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 “周恩来总理纪念亭”,表达着西南各少数民族同胞对一代伟人的崇敬和缅怀。1956年12月周总理与贺龙副总理访问缅甸,并同缅甸总理吴巴瑞一行专程莅临芒市主持两国边民联欢。德宏州政府于1988年2月修建此亭纪念敬爱的周总理。 ▲<br>亭子中央一面红色大理石镶边的黑色大理石墙上汉白玉的周总理浮雕头像栩栩如生,背后是修建纪念亭的碑文。 ▲<br>《周恩来总理纪念亭记》 ▲<br>“金鸡阿鸾”雕塑,传说释加牟尼生前转世为金鸡阿鸾时曾生活于此地,佛祖涅槃后数百年佛教弟子召罕大(阿罗汉)为传播佛祖教义亲临此山修炼,在珍奇园背后的雷牙让山顶上修建了勐焕大金塔,成为傣族人民的圣地,也是是芒市标志性的建筑。 ▲<br>勐焕大金塔,芒市标志性的建筑。 ▲<br>鸡蛋花园。鸡蛋花,夹竹桃科鸡蛋花属落叶小乔木。原产墨西哥;现广植于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鸡蛋花被佛教认定为“五树六花”之一被广泛的栽种。在热带旅游胜地,人们喜欢将采下来的鸡蛋花串成花环作为佩戴的装饰品。鸡蛋花树形美观,茎多分枝,奇形怪状,千姿百态。 ▲<br>三角梅园。三角梅,紫茉莉科、叶子花属藤状灌木。。原产巴西。我国南方栽植于庭院、公园,北方栽培于温室,是美丽的观赏植物。三角梅是厦门、深圳的市花。 ▲<br>桫椤园。桫椤是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又称“树蕨”。桫椤的茎直立,中空,似笔筒,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是已经发现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桫椤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有“活化石”之称。 ▲<br>园区里用硅化木做成的石桌,桌面光洁如玉,好漂亮。 ▲<br>游览道两侧随处可见竖立着横卧着形状各异的树化石、树化玉和奇形怪状的山石、水石、石胆、玉石、翡翠,宛若进入一个远古的神奇的世界。 ▲<br>这两块巨石,一个名“青云直上”,一个叫“金玉满堂”。吉祥。 ▲<br>这块奇石像一个番石榴 ▲<br>造型奇特的榕树气根,树上还寄生好几种藤萝和草本植物。 ▲<br>高大的硅化木 ▲<br>硅化玉 ▲<br>琳琅满目的硅化玉,光亮的让人醉眼迷离。 ▲<br>菊花石,惟妙惟肖。这是画家画出来的吧? ▲<br>琳琅满目的硅化玉座件,太漂亮了。 ▲<br>这些“肉形石”太逼真了,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冻肉。比台北故宫的“肉形石”块头大多了,只是没有经过皇家收藏而默默无闻罢了。 ▲<br>这都是第一次见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br>豪华的阵容,称全国之最,此言不虚。 ▲<br>许多价值连城的巨大玉石毛料,毫不设防地自然摆放在景区路边,令游客称奇不已。 ▲<br>进入根雕博物馆 ▲<br>这里的根雕作品。大多是以硅化木为原料的,艺术品都光洁如玉,晶莹润泽,尽显豪华大气。 ▲<br>雄狮,威武。 ▲<br>一座高四五米的大型根雕矗立在一张宽大的条案后,根雕顶端是一个直径近3米的核桃仁状纹理意喻老板智慧的大脑,引来不少怀揣老板梦的游人在案前过把老板瘾。 ▲<br>千年香果树根雕“寿比南山”,是珍奇园的“镇园之宝”。 <p class="ql-block">《云南游》词十五首之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河洛翁</span></p><p class="ql-block"><br></p><h1>西江月 <b>勐巴娜西珍奇馆</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称勐巴娜西,玉化硅木最奇[1]。彩石晶莹影可鉴,树木纹路清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恍入敖广龙宫[2],华彩惹人迷离。最绝双龙抱巨柱,乌木年龄上亿。</p><p class="ql-block"><br></p><h5>自注:</h5><h5>[1] 勐巴娜西最神奇的是世界罕见的硅化木玉石。玉化的硅化木就非常罕见,这里上亿年的大型硅化木玉更令人称奇。</h5><h5>[2] 敖广,东海龙王。</h5><h5><br></h5> 从珍奇园出来我们在公园门口的地摊上吃了一点当地的小吃后继续赶路。下午5点路过位于保山隆阳区的潞江坝,潞江坝是高黎贡山南麓低海拔的怒江河谷,是抗战时期中缅公路的必经之路,这里曾是盟军为保护中缅公路大通道与日寇殊死搏斗的战场。在公路旁边的服务区内还有专门的场地陈列着当时盟军使用过的美式坦克、吉普和十轮大卡,铭记着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峥嵘岁月。 ▲<br>潞江坝,是横断山脉纵谷(怒江大峡谷)中的低海拔台地。年轻的时候就听听歌里唱过“美丽富饶的潞江坝”,这里一年四季草木清葱,花果飘香,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br>二战时期日寇也曾对这片美丽的土地进行了两年之久的疯狂蹂躏,云南军民和盟军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这是当时盟军使用过的美式坦克、吉普和十轮大卡。 当晚住保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