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盛乐博物馆寻鲜卑人足迹

城郊村民

<p class="ql-block">鲜卑族,随着北魏的灭亡而已经消亡了一千多年,现在人们一般并不了解,甚至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个古代民族,但鲜卑族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曾称雄蒙古草原,曾建都洛阳、统治中国北方,是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中原建立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北魏修建的洛阳城,是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都城;北魏洛阳城遗址,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鲜卑族还为我们留下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遗产。</p> <p class="ql-block">盛乐博物馆,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西北部的土城子古城,此地原是北魏最早的国都盛乐城,北魏入主中原、迁都洛阳后,仍以此为北都。盛乐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鲜卑族历史文化和北魏盛乐城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馆藏有考古挖掘的大量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是保护与展示、了解与研究鲜卑族辉煌历史和独特文化不可多得的场馆。6月21日上午,我们探访盛乐博物馆,试图寻找鲜卑人的足迹,学习了解那段独特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盛乐博物馆旁边的烽火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鲜卑这个古老民族,原属于东胡部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以北地区(其遗址有嘎仙洞旧墟)。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其余部向北败退、越过西拉木伦河,然后分为两支:一支退到乌桓山,称为乌桓人;另一支退到鲜卑山,称为鲜卑人,皆以居住地名之。《魏书》追溯拓跋鲜卑为黄帝子孙。《后汉书》谓鲜卑人善骑射、猎禽兽,居无定所、逐水草放牧,食肉饮酪、贵少贱老,尚无文字、刻木为信。</p> <p class="ql-block">西拉木伦河的图片(转拍于盛乐博物馆,下同)</p> <p class="ql-block">鲜卑族先祖旧墟嘎仙洞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拓跋鲜卑也称别部鲜卑,鲜卑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强大起来,产生了不少雄才大略的首领。公元1世纪初,拓跋推寅抓住北匈奴西迁之机,率领鲜卑人走出森林,南迁至呼伦湖地区。檀石槐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后,率部继续南征,从呼伦湖迁至大青山地区,东败夫余、西击乌孙、北逐丁零,建立起占地“东西四千里”、强盛的鲜卑大汗国,将其属地约60个城邑分为东中西三大部落。</p> <p class="ql-block">鲜卑族举行祭天仪式。</p> <p class="ql-block">公元258年,拓跋力微(后被封为北魏始祖神元皇帝)率部移居成乐城创建政权,将“成乐”改称“盛乐”。“成乐”此地,商朝称“襄”,西汉初设襄郡,郡治成乐城。北魏之后,唐朝置单于大都护府,辽时设振武县、元朝改为振武城;清初在此设驿站时仅有二十户人家,遂名“和林格尔”(蒙古语意为“二十户人家”),后改置和林格尔厅。民国改为和林格尔县,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公元315年,拓跋猗卢在盛乐城建立“代”国,完成了拓跋鲜卑历史上第一阶段民族大迁移运动。376年代国被前秦苻坚灭亡,386年拓跋珪收集散落于各地的代国残部,在盛乐城宣布复国并改国名称“魏”(史称北魏)、建元“登国”,将盛乐城正式定为国都,拓跋珪成为北魏的开国皇帝,拉开了拓跋鲜卑统一中国北方的历史序幕。</p> <p class="ql-block">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p> <p class="ql-block">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后,经过几年南征西战,迅速统一了蒙古草原,公元395年经参合陂之战征服慕容后燕,占领了中原大片土地。为便于管理和继续南征,拓跋珪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加快了入主中原、胡汉融合的进程。又经过近百年的奋战,将中国北部辽阔国土收入北魏版图,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再次南迁建都洛阳,完成了鲜卑族入主中原、统治中国北部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拓跋鲜卑从走出森林、称雄草原至入主中原、统治中国北方,其迅速崛起的原因,除了冷兵器时代骑兵的强大优势外,坚持不断改革是主要动力来源。成乐(盛乐)长期处于汉胡民族交汇的前沿,民族间善于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战国时此地属于赵国云中郡,赵武灵王发现胡人衣服紧身、骑马作战的优势,于是勇于改革、推行“胡服骑射”。拓跋珪建立北魏后,注重学习汉族优秀文化,大力改革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鼓励农耕发展经济、胡汉杂居和平共处、崇尚儒学重用人才等一系列政策,促使北魏快速发展壮大。</p> <p class="ql-block">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引擎,但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尚未统一思想就强行推进、不平衡好各方利益、不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可能就会激化矛盾、引起内乱,甚至造成无法收拾的残局。北魏迁都平城,在尚未处理好内部各政治军事集团间矛盾、统一思想的情况下,拓跋宏就强行迁都洛阳,加速实施汉化政策,讲汉语、穿汉服,改鲜卑姓氏为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加剧了南部汉化与北部鲜卑化的矛盾,忽略北部边境的治理,贵族腐化无能、部队战力下降、社会动荡不安,遂引起“六镇起义”,导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而灭亡,鲜卑族也随之消亡。</p> <p class="ql-block">在和林格尔县发现的北魏贵族墓内的壁画,绘制精美,色彩鲜艳。</p> <p class="ql-block">鲜卑族分为多个部落,其中拓跋鲜卑最强,慕容鲜卑次之,较弱的宇文鲜卑和乞伏部、秃发部、吐谷浑也都建立了政权。像南北朝时期众多政权一样,北魏和其它鲜卑部落崛起和灭亡的速度都很快。北魏虽然灭亡了,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从南迁到融入中华民族历经数百年,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和各项政策,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都留下深深的印记,特别是实施和平共处、和谐融合的民族政策,开启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新阶段,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发展居功甚伟。</p> <p class="ql-block">北魏王朝虽然灭亡了,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遗产;与此前中原汉文化艺术相比,这些遗产融进了草原民族豪放粗犷的艺术特点。北魏统治者尊崇佛教,先后主持开凿了大量石窟、雕刻了无数佛像,被称为“雕刻在石头上的王国”。例如闻名世界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是北魏王朝的杰作;河南的巩义石窟,也是始凿于北魏。至于北魏灭亡后鲜卑人政权东魏、西魏、北齐时期所开凿的石窟,那就更多了,如河北的响堂山石窟,山西的天龙山石窟、白岩寺石窟等等。</p> <p class="ql-block">又如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至今仍受书家推崇的魏碑,也是北魏的重要文化艺术遗产。魏碑主要以“石碑”“墓志铭”“摩崖”等形式存在,其代表作是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二十方“造像记”。再如北魏时期留下的文学作品,描写古阴山草原风光的民歌《敕勒歌》,原是用鲜卑语写的;记述南北朝时期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的长诗《木兰辞》,现编入初中语文课本中。</p> <p class="ql-block">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图片。</p> <p class="ql-block">北魏灭亡后,鲜卑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被遗忘,但鲜卑族的消亡不等于鲜卑人都被剿灭,而是“化整为零”在各地融入不同民族而生存下来。首先是没迁入中原、留守蒙古草原东部的鲜卑人,逐渐融入契丹族和蒙古族;关外拓跋鲜卑的一个分支,后来名为锡伯族;慕容鲜卑分支建立的吐谷浑,被吐蕃吞并后融入藏族,另一分支成为土族的主体,等等。</p> <p class="ql-block">南迁的拓跋鲜卑,特别是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拓跋宏强推讲汉语、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人通婚,他带头改姓氏拓跋为“元”(盛乐、平城时期的北魏皇帝皆姓拓跋,洛阳时期的皆姓元),逐渐汉化融入汉民族,使民族间更加和谐。南迁的拓跋鲜卑后代,隋唐时期仍活跃于行政和文学艺术界,如唐朝名臣狄仁杰、尉迟恭,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刘禹锡等,都是鲜卑人的后代,元稹应该是拓跋鲜卑皇族的后裔。在北魏灭亡1400多年后的今天,虽然从慕容、宇文、长孙、元、楼等姓氏中,还能找到鲜卑人后裔的蛛丝马迹,但要想加以证实,那就非常困难了。</p> <p class="ql-block">和林格尔县城南山公园妙音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