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会老友

谭谈

<p class="ql-block">  一晃,老叶离开我们十七年了。他长我十岁,今年正好九十岁。文革中,他随他单位省歌舞团的同事一道,下放到江华瑶乡整整五年,与瑶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村里的大小事务,他都参与。谁家娶亲,他去参加婚礼,和寨子里的小伙子一起闹新房、听壁脚。寨子里有老人逝世,他也和壮小伙们一起抬葬、吃主家的“白豆腐”……这些生活,为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带来了复出后他亮眼的成就:《没有航标的河流》、《蓝蓝的木兰溪》先后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百分之八十的作品,是写瑶族生活的。有人这样说,他是瑶族书写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是瑶族人民的生活养育了他的文学。他也用他的文学才华回报了养育了他的瑶族人民。</p><p class="ql-block"> 这次,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江华瑶族自治县,主办“叶蔚林与瑶族文学的研讨会”。做为老叶的老友,我和彭见明、蔡测海,从长沙赶到江华,会老友……然,这时我们与老叶,已是阴阳两隔,只能与他的铜像合影……</p> <p class="ql-block"> 江华瑶乡,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第一次走进江华,是整整一个甲子以前的事了。那一年,我入伍三年后,部队准许我回家探亲,看看父母。而这时,我父亲正在江华大山里一个小水电站工地做工。在老家看望母亲之后,我就辗转来到江华瑶乡。那时,江华的县城还在水口镇,没有搬到沱江镇来。记得那一天,下大雨,穿城而过的一条小河涨大水。镇子里的许多人从家里走出来,焦急地站在河岸,观看河水的涨势……</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镜头,仍然鲜活地留在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后多年之后,我到省作家协会、省文联工作了。因为参加江华的文学活动,我多次踏入这片土地、这座小城。而每一次走进这座瑶都小城,小城都有惊喜的变化。尤其是这一次,小城俨然像一个大都市了。街道如此开阔、气派!真可以自豪地称之为“神州瑶都”了。</p><p class="ql-block"> 江华人之所以如此有底气地称自己的小城为“神州瑶都”。因为他们是全球瑶族人口最多的县,瑶胞最多的聚居地。</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叶一一叶蔚林在省歌舞团创作室工作。他当时创作了《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等一批唱红华夏大地的歌曲。1970年,省歌舞团的演职人员,全部下放到江华瑶乡锻炼。这其中,就有叶蔚林,还有一个后来因优美的歌喉饮誉华夏大地的李谷一。五年,与瑶族同胞朝夕相处。这段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叶蔚林的“生活仓库”。回到长沙后,省里的文学刊物《湘江文艺》复刊,复刊号上,我们就看到了他的散文《过山瑶》……这是他回报五年瑶乡生活、回报五年朝夕相处的瑶乡人民的“第一声”……</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湖南文学界迎来了一个爆发期,一大批长、中、短小说,在全国文坛“引爆”,连连获得茅盾文学奖、优秀中、短篇小说奖等全国大奖。为此,被国人称之为“文学湘军”。叶蔚林,就是“湘军”中的大将。他继中篇小说《没有航标的河流》、短篇小说《蓝蓝的木兰溪》先后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白狐》、《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等大批作品炸响文坛,全部是反映瑶乡生活的。</p> <p class="ql-block"> 大概是四、五年前,老友、瑶族诗人黄爱平突然来找我,他说江华县委、县政府准备好好开掘、使用叶蔚林创造的瑶族文学资源,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这既是为了纪念这位瑶族书写文学的开拓者,也是为了推动瑶族文学的发展。县里决定出一套《叶蔚林作品全集》、建一个叶蔚林文学馆、立一个叶蔚林铜像,命名一条叶蔚林街道。爱平说,要请我为叶蔚林作品全集写一个序言。我为县里的这个极具文化远见的决定拍案叫绝,对他们交代的任务也一囗应允……很快,这套上下两本的一百多万字的《叶蔚林作品全集》,就摆到了我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这次,江华要举办“叶蔚林与瑶族文学研讨会”,又把我们几位叶蔚林生前好友喊来。我们看到,他们规划中的叶蔚林的“四个一”,正在逐步落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我们在主人的陪同下,沿着一条河边街道走来。这是江华县的老县城。新城威威武武耸立起来后,老城就冷落在河边了。这次,江华又动大手笔了。他们策划启动一个“两河三岸”的项目。把瑶家风情、瑶族文学的元素注入到整个项目,用文化装饰、翻新这座老城。一条条古老的街道,铺上了青石板,一栋栋承载百年风雨的木板吊脚楼,棕黑铮亮,古香古色,格外亮眼。古街河边一个个退役多年、衰败了的码头,正在修复,主人向我们介绍,这条街,这条河,当年拍摄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时,就是场景地。《没有航标的河流》的主人公、船老大盘老五与他的情人相会,就在那个码头上……我们将在这河边的老街上,塑一个个《没有航标的河流》作品里的人物,还原电影拍摄时一个一个场景。叶蔚林文学馆也选址在这座老城里,这条蓝蓝的小河边……</p><p class="ql-block"> 主人津津乐道地向我们介绍,使大家心里兴奋不已。把文学作品开发好,用好,是能吸引人们的眼球的,是能助力旅游业,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成功的例子,如古华的《芙蓉镇》,电影拍摄完,湘西人把电影拍摄地一一永顺县王村镇的许多的拍摄场景保留下来,并适时将把王村镇改名为芙蓉镇。如今,那里的游客一年比一年火爆。去年,我到那里“旧地重游”。听当地人介绍:这个小小的镇子上,8000多张民宿的床位,天天爆满。一年全镇旅游收入,就达三亿多元……</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里,我似乎看到,今天潇水河边这座冷冷清清的古镇,明天将会是满街穿流不息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  老友叶蔚林离开我们己经十七年了。而今天,我们觉得,他仍和我们一起,漫步在江华老城的古街上,讲他在江华瑶乡生活的故事。就像当年,我和他在韶山采访时,听他讲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见过世面的农妇坐火车的故事一样。他说,那农妇下车时忘了拿自己带的行李,急得直哭,车站服务员过来安慰她:你别急,我帮你打个电话给前边的车站,要他们帮你把行李取下来。农妇以为,电话也会像火车、汽车一样,是可以坐的,载客的。于是直问:是火车快还是电话快?“当然是电话快呀!”“那快让我坐电话去,坐电话去!”……</p><p class="ql-block"> 老叶啊,你没有走,你仍在瑶乡,仍在瑶乡老乡们的心里,仍在我等你的老友们的心里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