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铁铉,河南邓州人。洪武年间由国子监生被授官为礼部给事中,成为一名小小的言官,建文帝登基后被任命为山东参政。</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靖难之变,铁铉可能一辈子安稳地当一个地方官混到退休,平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是一个好官,清官,能官。</p><p class="ql-block"> 当李景隆(开国功勋名将李文忠之子)统帥平叛大军驻扎白河沟准备与燕王朱棣叛军殊死一博時,山东参政铁铉正履职押运粮饷至前线,他很尽责,粮饷从来不缺,但并没有能挽救战役的失败。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被朱棣的十万叛军打的全线崩溃,長腿将军李景隆丢下部隊不顾一切撒开脚丫子就跑,跑的比兔子还快,此战证明了名将之子李景隆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白痴将军”。铁铉只好跟在后面随撤随收拢溃军并将他们组织起来准备带他们回去守卫济南,有人问:“主帥都跑了,大人您能守得住吗?”,铁铉说:“我是山东参政,是朝廷委派的官员,这是我的职责”,其实他的官职并不负有守土之责。</p><p class="ql-block"> 他只是一个不懂军事的读书人,一个文职官员,他也不是那种幼年熟读兵书闻鸡起舞之人,凭什么对抗朱棣叛军这个强大的敌人呢,四书五经?仁义道德?这些肯定没用,但他坚信自己的武器:爱国的热情,不屈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就是怎么一个羸弱的文人挑起了别人不願承担的重任一一挽救国家存亡。</p> <p class="ql-block"> 在李景隆溃败逃跑時,沿途各府县负有守土之责的大小官员也跟着纷纷闻风而逃。但有一个叫王省的人,是济陽县教谕(若干年后海瑞同志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县教谕),被叛军抓住逼其投降,但他英勇不屈,慷慨陈词,叛军士兵竟然被其感动放走了他。出人意料的是王省并没有躲回家中,而是召集他的学生来到平時上课的明伦堂,教授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课,他对学生说:“我平時教了你们很多东西,但其中要义你们未必知道,今天就告诉你们,其中的精髓就在於此堂的明伦二字,请诸君牢记。”言罢他就以头撞柱而死。这件事反映了靖难事变在当時小人物的心中是非曲直及人心所向,反映了读书人正统思想的根深蒂固。</p> <p class="ql-block"> 光有热情、信念是不够的,该来的终究要来。此時济南城里挤满了人心惶惶的逃难百姓和打了败仗垂头丧气的残兵败将,朱棣大军已兵临城下,这又是一场看似胜负悬殊的较量。</p><p class="ql-block"> 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并非想像中的那样糟糕,在济南军民已无退路的绝境下、在大家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下、在铁铉身先士卒挺立城头指挥作战的表率作用下、在大家对铁铉充满信任及对他的依赖下,济南军民连续多次打退叛军的进攻,城下堆满了敌军的尸体,朱棣始终无法再前进一步。</p><p class="ql-block"> 朱棣决定决堤放黄河之水淹没济南城,危急关头铁铉却巧妙使用一着诈降计,险些生擒朱棣。朱棣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恼羞成怒的朱棣决定使用最后的秘密武器一一火炮攻城,正当一切准备就绪就差下令开炮時,城头上的一幕却吓得朱棣目瞪口呆急喊不许开炮。原来城头上挂满了十几个大木牌,上书“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几个大字,城上铁铉得意洋洋,正用挑衅的眼神看着朱棣,就差喊出“向我开炮”这样的豪言壮语了。朱棣没种开炮,只好撤兵准备退回北京。铁铉敏锐地发现这一迹象,打开城门率军冲出去狠狠地痛打了一次落水狗,并趁势收复了德州。朱棣同志,郁闷啊!</p> <p class="ql-block"> 铁铉成功了,李景隆失败了,铁铉的成功和李景隆的失败证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这一真理;而李景隆的失败还证明了“虎父也可能有犬子”这一事实,如果李文忠地下有知,肯定能气得活过来再死一次。</p><p class="ql-block"> 济南保卫战铁铉一战成名,被朝庭委重任於危难之時,官居山东布政使,领兵部尚书衔,继读率领济南军民坚守济南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朱棣后来在道衍的筹划点拨下改变“惯性思维”,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非要攻济南。叛军绕开济南,直下徐州,再下扬州,兵临南京城下……大势已定,建文失踪,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一切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 铁铉被抓,割其耳鼻煮熟后塞入他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回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后终被凌迟处死,杀其子。铁铉死時年仅37岁,悲哉!壮哉!</p><p class="ql-block"> 后人敬尊其忠义,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济南百姓更视他为乡土神和城隍爷,其英名和事迹千古传诵。</p> <p class="ql-block">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重八同志的長孙,他父親朱标去世后就被他皇爷爷立为太子(子承父业)。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如同“温室”里長大的好孩子。如果说朱允炆是一个“优秀学生”的话,那么他的叔叔朱棣则是一个“社会青年”。但事实证明:“优秀学生”往往干不过“社会青年”,因为前者脑袋里装着多是“理想”,而后者脑袋里装着多是“现实”,不幸的是许多“理想”常常在“現实”中被碰的头破血流,靖难之役的结局也证明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从一次同乡聚会说起,认识并了解一下解缙、胡广、王艮三个文人及他们的故事,噢,还有一个叫李贯,也和他们是同乡,只是这次聚会他没参加,但他也有不“平凡”的故事,因此也放在一起聊聊。</p><p class="ql-block"> 解缙、胡广、王艮、李贯四人都是江西吉安府人。</p><p class="ql-block"> 解缙,明朝三大才子排名第一,明《永乐大典》总编官,大学士,永乐初期明朝内阁首辅。</p><p class="ql-block"> 他自幼聪明好学,特别是对对子对的好,被乡人称为神童才子,名声遠播天下。他19岁時一举考中进士,高考成绩至少全国前几十名,不得了啊!</p><p class="ql-block"> 可是和另三个同学比起来,解缙可就差遠了,因为胡广、王艮、李贯三人分别是建文二年的高考状元,榜眼、探花(一甲前三名,进士及第),而解缙充其量也只是赐进士出身或赐同进士出身。高考前三名居然被江西吉安府包揽,不禁让人惊叹其地教育之发达,人杰地灵之不寻常,比今日黄岗还黄岗啊!</p><p class="ql-block"> 这次他们三人聚会是在靖难之役南京城即将破城的前夜,地点是在胡广邻居吴溥家中。大家都是朋友,又是饱学之士,自然有许多话题,但今夜他们聊的则是前途出路的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解缙、胡广、王艮(包括李贯)都是深受建文帝信任的内侍近臣,他们对時局的看法及态度,很能反映当時朝臣的取舍选择。三人表现如下,解缙陈说大义,胡广愤慨激昂,大有与朱棣不共戴天之豪情,王艮不语默默流泪。其实他们以不同方式表现自己時,已有一个人看出了他们各自的选择,这个人就是一直冷眼旁观的吴溥。他们走后吴溥的儿子深有感触地叹道“胡叔有如此气概不惜以身殉国,难能可贵啊!”这時门外却传来胡叮嘱家人的声音:“现在外面很乱,你们要把家里的东西看好。”父子俩会意地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 当夜谈话结束后,解缙连夜收拾包袱,夜奔城外投顺了朱棣;胡广第二天也投顺了朱棣;李貫虽没参加这次聚会,但也不落人后,“贯亦迎附”朱棣;只有王艮回家后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是领国家俸禄的大臣,只能以身殉国了”,然后他义无反顾从容自尽。</p><p class="ql-block"> 其实他们四人中王艮最有理由对建文帝不满,因为在建文二年的那次科举考试中,他才是真正的状元,殿试中他的策论考了第一名,建文帝嫌他長得不好看(貌寝),把状元改成了胡广。</p><p class="ql-block"> 国家以貌取人,他却未以势取国!这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忠诚。</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故事还没完……</p> <p class="ql-block"> 解缙短暂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19岁時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才华横溢,筹躇满志,敢於直言,针砭時弊,结果招人忌恨陷害被贬。当年朱重八同志把他赶回家時丢下一句话:“十年之后再用”。</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用等十年,七年后朱重八同志就死了,解缙找人疏通了关系重返京城在翰林院当了一个小官。此時他已没有青年時候的那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了,在经过長达七年的寂寞反省后,他终於明白了政治的黑暗和丒恶,要想出人头第,就不能有原则,不能有尊严,要学会溜须拍马,学会逢迎奉承,什么都要,就是不能要脸。</p><p class="ql-block"> 这時正值江山易主,就有了前面说的深夜出城投顺朱棣,找到了新主子,进入他人生的第二阶段。</p> <p class="ql-block"> 解缙不愧是大明第一才子,他在当時最了不起的成就和贡献是为后世留下一部煌煌巨著一一《永乐大典》,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可惜大部分散佚,今天只留存下来400多册,其中一半还散布在国外),《永乐大典》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金字塔!</p><p class="ql-block"> 谁言书生无用,笔下亦显英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解缙在文化才学上的成就及成功,但在官场政治上,他就玩不转了。他吸取过去教训,丢弃原则,丢弃本分,攀附权贵,投其所好。特别是在立储一事上,他参与太多,遭朱棣猜忌被贬到广西,一下从高位上跌入深渊。他之所以落到这步田地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一咎由自取,因为他做了一件自己并不擅長的事情一一政治投机。但更为严重的是他后来又未奉诏私自觐见太子(这可是犯了大忌)被捕下了诏獄。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解缙接受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的宴请,喝得酩酊大醉,被人拖出去丢在了雪地里。在这纯洁银白的世界里,一个不算太纯洁的灵魂飘然而去,一代才子就这样去了,年仅47岁。可悲可惜可叹,</p><p class="ql-block">令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无论如何,解缙的一生是有意义的,不管他后来做了什么事,是错还是对,都无法掩盖他主编《永乐大典》的功绩,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赢得后世之人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聊聊李贯同学,朱棣坐上龙椅当了皇帝,拿到了很多朝臣写给建文帝的奏章,其中有不少是要求讨伐他的内容。在一次朝会上,朱棣拿着一摞奏章以戏谑的口吻对朝堂上的大臣们说:“这些奏章你们都有份吧”,下面的大臣们个个心惊胆战鸦雀无声,其实朱棣只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谁知唯有李贯高声回答:“我没有,从来也没有。”真是大言不惭,摆出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他的聪明才智和谄媚讨好终於得到了回报,不过是以他绝对想不到的方式,朱棣慢慢走到他面前盯着李贯的双眼,把手中的奏章突然甩到了他的脸上,厉声说到:“你还引以为荣吗!你领国家俸禄,危急時刻,你身为近侍竟然一句话不说,我最讨厌的就是像你这样的人。”李贯缩成一团,他没有想到,无耻也是要付出代价的。</p><p class="ql-block"> 在此以后,李贯因犯法被关进监獄,最终死於獄中。临死前他终於悔悟了自己的行为,失声泣道:“王敬止(王艮)我无颜去见你呀。”</p> <p class="ql-block"> 最后聊聊胡广同学,他一直官运亨通,文章写得好,有处理政务的能力,与解缙一起被任命为内阁成员,被封为文渊阁大学士,死后追封为礼部尚书。终观其一生,似乎过得还不错,也没有吃过什么亏,唯一可能有点遗憾的就是寿命短了点,只比解缙多一年。但一个人的品行终归是会暴露并被后人所诟病。</p><p class="ql-block"> 当年胡广和解缙一起投顺朱棣后,朱老板看他们是同乡,又都是大才子,便有意让他俩结为儿女親家。当時解缙已有一个儿子,胡夫人则刚怀孕,此時妇科专家朱棣大夫在未经B超捡查的情况下就断言“女孩,一定是女孩”,并给两家赐婚订親。结果胡夫人果然生了一个女孩,所以说领导就是水平高啊,居然在繁忙的政务活动之余对妇产科这种副业有如此深的研究和造诣。</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女孩如约与解缙之子完婚,两家门当户对,家学渊源,财大气粗,是众人羡慕的佳对。然而天有不测风雲,解缙被关进监獄,儿子受牵连被流放辽东。此時胡广又露出他两面三刀的本性,親家倒霉刚掉井里,他就忙着四处找石头,勒令自己的女儿与解缙之子离婚,却得到女儿的最终态度:不是离婚文书,而是女儿的一只耳朵。这位被朱棣赐婚的女孩子干出一件足以让自己父親羞愧汗颜的壮举。这女子明晰事理,晓通大义,气节如虹啊,可敬可佩!这女子的壮举在当時引起轰动,而解缙的儿子最终也获得赦免回到了她的身边。这或许是她的壮举感动了朱棣感动了上苍,才换来这美好的大团圆结局。</p> <p class="ql-block"> 咱们江西吉安府这四个读书人,个个才华横溢,个个饱读诗书,但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却大相径庭:王艮,忠正守节;解缙,毁誉参半;李贯,谄媚无骨;胡广,德不如才。其实在人生面临重大转折或变化時,每个人的态度及选择本无可厚非,也本无是非曲直可言,何况历尽岁月沧桑,过去的一切是非对错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長河之中了,只有人性中的高洁品质和道德情操,才会長久留存下来,才会永遠闪射出那耀眼的熠熠光辉!</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史笔,并不是史官手中的笔,而是人心。</p> <p class="ql-block"> 未完,请看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