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生命最初的3~4个月(偏执—分裂位置)<br>生命初期,婴儿就体验到来自内在与外在来源的焦虑。我一直认为死本能的内在运作诱发了被灭绝的恐惧,而且这是被害焦虑的最初原因。<br>最早引发焦虑的外在来源是诞生的经验,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这一经验为所有日后的焦虑情境提供了一个模型,必然影响到婴儿与外在世界的最初关系。<br>他承受的痛苦与不适以及失去子宫内状态的失落感,被他感觉为受到外在敌对势力的攻击,也就是被迫害。于是随着遭受剥夺,被害焦虑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婴儿与客体的关系中。<br><br><br></h3> <h3>早期的自我在愿望满足的幻觉之外的状态也会运用灭绝机制来消灭客体与情境分裂的某个方面。<br>基本上是被害焦虑在影响的这些过程,我们可以假设当被害焦虑减弱时,分裂的运作比较不活跃时,自我因此而能够整合自己,并且或多或少的将它对客体的感觉合成起来。<br>整合对于同一客体(乳房)之爱的感觉与破坏冲动,引发了婴儿抑郁焦虑罪疚感以及想要修复遭受伤害的所爱客体(好乳房)的冲动。</h3> <h3>分裂的过程在其力度、频率及持续时间方面具有很大的变异性,不只是在个体之间有差异,在同一个婴儿身上的不同时间也有差异存在。<br>生命初期的情感生活有一部分是如此的:许多过程快速的更替着,甚至近乎同时进行。<br>早期的分裂方法根本的影响了日后发展阶段中压抑的执行方式,而这又反过来决定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br>换句话说,心理各部分之间互相保持通透性的程度,主要是由早期分裂机制的强弱决定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