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寄诸弟书》原文</p><p class="ql-block">屡得弟辈书,皆有悔悟奋发之意,喜慰无尽!但不知弟辈果出于诚心乎?亦谩为之说云尔。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qú]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曰“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人皆曰:“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gù],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难也。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故孔子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宜及时勉力,毋使过时而徒悔也。</p> <p class="ql-block">寄诸弟书(明)王阳明[背景]龙山公王华有四子一女,长子王守仁,次子王守俭,三子王守文,四子王守章,女儿王守贞。阳明先生在南赣汀漳平流民暴乱期间,屡次收到弟弟们的来信。1518年五月,奏设和平县,暴乱全部平叛。阳明在赣州给弟弟们回了这封信,反复阐释了“改过”。原文:屡得弟辈书,皆有悔悟奋发之意,喜慰无尽!但不知弟辈果出于诚心乎?亦谩为之说云尔。译文:屡屡收到弟辈来信,都表达了悔悟前过、奋发进取的决心,真是无比欣慰!只是不知诸弟真是出于诚心呢,还是仅仅是口头说说而已?原文: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qú)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曰“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人皆曰人非尧舜(yáo shùn),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jué)中。”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gù)☆,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难也。译文:良知明亮,就象白天一样,无时无刻没有错误的念头而不能明白的,只是担心不能改过而已。一个念头改过,当时就能显现良知。哪有人没有犯错的?有错即改便是真的好。蘧伯玉,大贤人呀,讲过“想要改正错误而不能做到。”成汤,孔子,大圣人,也说过“有错即改,这样才能不会犯大错。大家都讲普通人不是尧舜,怎么可能不会犯错?这也是习惯性这么讲,其实是不知尧舜心理的想法。假如尧舜要是想自已都没有错误,这样怎么可能成为圣人呢?他们相传授讲的话:人心是很危险的,良知是很高明的,精益求精达到完美。他还认为人心是很危险的,则其心其实是与普通人是一样的。危就是犯错的意思,也只有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才能达到完美,这样便不会犯错了。古代的圣贤时时能够看到自已的错误然后改正,这样才能不会犯错,并不是其心真的与别人不一样。“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能够看到自已的错误,然后能改正,这便是功夫。我近来真的看到这才是学问的关键地方,但是平时因为犯错积累太久,克除毅力又不足,所以才真心的想提前告诉你们这后辈。不要像我一样犯错积累太久,,然后想除去就比较难了。原文: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dài)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jí)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故孔子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宜及时勉力,毋(wú)使过时而徒悔也。译文:年轻人的精气神是很足的,犯错积累较轻,如果用功可以轻松改过。假如放任不管,这样日积月累,而精气神则慢慢变少,要是能够奋起直追,那还是可以改过。要是到了四十五十,就是下山的太阳,慢慢要消失,再也没用了。所以孔子讲:四十五十而没有见到自已的错误,这样的人不必敬畏了。又说老了,血气衰退,小心不要洋洋自得。我近来实际是有这样的毛病,所以才真心的想提前告诉你们这后辈。要及时用功,不要到老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注释]☆蘧(qú)伯玉:约前585~前484年,年逾百岁的老寿星,名瑗(yuàn),字伯玉,谥成子,春秋卫国大夫,封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wǔ)第一位。蘧伯玉和孔子一生为挚友,其政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痼:久治不愈的疾病。</p> <p class="ql-block">致良知教育研究院诚意班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在线上学习已经有三周了。 在过去的三周时间里,我看到群里面的同学日益精进,每天非常用心的去完成功课,功课的完成率也越来越高。同时我看到同学们的分享不仅仅在生活中多了一份觉知,而且在生活中去践行,非常棒继续加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叫寄诸弟书,是阳明先生先生写给自己的弟弟们的一封信。在这篇文章里,阳明先生先生着重谈了改过。施邦曜先生在阳明先生先生要记一书中,对这篇文章有一个评阅,人能自见其过,必时时能下克己功夫,方能觉得若只在外面,须谈性命,张说明理。 未有不自以为是者。 我们来看一下原文。屡得弟辈书,皆有悔悟奋发之意,喜慰无尽!但不知弟辈果出于诚心乎?亦谩为之说云尔。 文章一开始,阳明先生的话说的非常直接,因为是给自己的弟弟们的书信,先生说多次收到弟辈们的来信,你们在来信当中都表达了悔悟前过,发奋进取的决心。阳明先生先生看到后,非常的欣慰,但是阳明先生其实内心有一个担忧,或者有一个判断,虽然弟弟们都说自己悔悟前过,奋发进取,但就是不知道诸弟是不是真的出于诚心,还是仅仅是口头说说而已。 在这里并非是阳明先生先生的主观臆想,阳明先生非常清楚,致良知的学问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够致得良知。 中间的经历,只有自己切实践行,方知痛痒。 所以在这里,我们学习阳明心学三周,实际上我们刚刚入门,或者刚刚才迈开第一步,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端正我们的学习心态, 把住阳明心学的总纲领教条示龙场诸生。 立志、勤学、改过、择善。 有很多同学在刚刚接触阳明心学的时候觉得太好了,致良知真的太好了,但是阳明先生的这个学问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你一听就明白,但是你一做就不一定做到了,而且很容易走偏。 所以我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过往的一个经历,我在2013年开始学习阳明心学的时候,因为我非常清楚阳明先生心学是一个实学,他确实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的事上去磨练。 如果没有践行和磨练,只是看这个文字语言,根本不可能致得良知,所以我在我们的课程里面,就给大家了一个工具。 我们的线下课程给大家这个工具,就是功过格,每天分三次反省自己做的不足的,做的好的,接下来怎么样去改正,用心的记录下来,那么一天也就需要十分钟的时间。 这个功过格,当时我们印了2000册。 我一开始的想法就是每个来学习的,我都会给他一本,让他去拿这个工具去做,大家也非常接受,不是光给大家讲道理,讲道理必须在生活中有一个下工夫的一个入手处。 当时,每个人都给一本功过格,让大家在生活中践行,大家也很愿意,觉得真是非常好,又简单又实用,但实际上大家把这个功过格拿回去以后 2000本功过格到现在都已经发完了,真正写完功过格100天的我知道的,不超过十人,我判断一下的话,一共也不会超过1%。 所以当时阳明先生先生跟自己的弟弟说,不知弟辈果出于诚心乎,亦谩为之说云尔。这个话其实更适用于今天大家都有一个向善向好的心,那是否真的发现自己的错误,愿意悔过,而且笃定的在现实,在自己人生的目标和志愿上去行动? 我们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做了,还是说说而已? 当然,时间会检验一切,只有实实在在的去践行,才可以真的成为那个人。 当时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每个人都想进步,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进步的方法,而且每个人都想改过,每个人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就是不做呢?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 我就开始反省自己到底错在哪里,经过多年的践行,我发现一个人要想真的改变了他,必须有两点是具备的。如果这两点不具备。 那么这个改变,就很难发生。第一点,我们不是学理论、学概念,是必须化掉自己的习性,也就是说,我们的习惯对我们的影响比理论对我们的影响还要大。 如果不化掉自己的习惯和习性,改变掉自己的习惯,那么我们所学的这些理论,在我们的习性或者习惯面前就会瞬间被打败。第二个,就是必须有一个正能量的团队相互砥砺一同前行,因为外面这个社会的洪流很大,如果没有一个正能量的团队源源不断的给我力量的话,可能一个人就走的很很很慢,或者是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 我们在我们的良知线上课堂,也设定了非常简单、明确、精准的功课指引,而我们的功课最大的目的不是大家从这个内容上学什么,而是当你真的读一遍原文,听导读点评,写功课,这个这个功课做到的这个事实发生的时候。 我们已经学到了,甚至于那个学到的只是一个附加值,其实最大的价值是做到的这个过程,这个做到的过程才是真正锻炼我们的觉知力、定力、意志力,才是真正在清扫心中的灰尘。致得良知,每一个功课的做到与否,应付与否,认真与否,都让我们看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是一个诚实的人,还是一个不诚实的人?我是一个说到做到认真负责的人,还是一个欺骗、浪荡、玩票、应付的人?一切,就在这个功课里,只有通过功课,才能让自己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从而化掉自己的习性,种上庄稼,开启前所未有的将来。 同时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学习环境,你看我们的学习小组里面,有我们学习组长给予我们无私的支持,有同学们的相互砥砺,在学习大群里我们有点评择善,老师每天的点评择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环境。 所以我在这里,也再次感恩所有志愿者的担当付出,同时也真的希望大家珍惜这样一个干净纯粹的学习环境。 致良知的学习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光明大道,我们已经学了三周,这个时候我们借着阳明先生说的这句话,也要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有诚意,有诚心,我是否发自内心真正的想去经营圆满人生? 去做一个致良知的人,还是我遇到境界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挑战的时候,遇到不如意不舒服的时候,遇到跟自己的利益关系冲突的时候,就开始应付或者放弃了呢? 阳明先生虽然在第一段给自己的弟弟一个提醒,同时其实也是给我们所有线上同学的一个提醒,此刻我希望我们所有的线上同学都能够扪心自问我是不是真的对自己志向笃定,立圣贤之志,依良知而行,为祖国奋斗? 我们来看原文的第二段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我们的本心,就是那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也就是我们那颗良知之心。上天给我们人类一个特殊的能力,就是有了错以后,我们自己是知道。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件事到底做的对还是错,每个人心知肚明,问题在于错了以后能不能改过。大部分道理都知道,却没有真正的去切实改过,为什么没有真正切实改过呢?我们在践行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人的这个习惯或者习性太强大,因为这个惯性强大的强大到完全。那个对于我们那个我们知道的道理,在他面前完全不起作用。 但是比这个习惯的力量更强大的是我们的良知。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不能够化掉自己的习惯的话,我们有可能成为坏习惯的奴隶,但是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只要我们发现自己错了,真的改那么一旦改了,就可以回到我们的本心,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2017年3月15号,我决定不吃肉,晚上不吃饭,那天我们在曲阜做公益活动,中午我们一块儿吃饭的时候,桌子上的菜就点多了而且还要空盘,所以都吃的很饱,当时我就做了一个决定,就是从今天开始晚上不吃饭了,而且不吃肉了,当时这个决定一做,其实心里面不是有压力,而是轻松了很多,而当我真正坚持两个多月的时候,我整个身体特别轻松。而且体重减轻了十几斤,然后每天的饮食排便都特别有规律,状态也特别好,同时我也给自己做了两个承诺,一个承诺就是每天早上的修身三宝持续不断,一直做下去,只有开始没有结束,那么现在我发现很多同学也都在做修身三宝,第二个承诺就是永远不吃肉,永远晚上不吃饭,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当我做了这个决定以后,心里面就升起一股更大的力量来了越发的坚定坦荡。 所以俗话说人孰无过,改之为贵,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也提到了,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qú]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 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犯错,但是最重要的是改之为贵,有过能改,善莫大焉。蘧[qú]伯玉是当年的大贤人,孔子是特别的尊重蘧[qú]伯玉,有一天蘧[qú]伯玉媒人去见孔子,孔子就问媒人说,诶,蘧[qú]伯玉先生最近在干什么?当时这个媒人就说了,欲寡其过而未能,就是说现在想改自己的过,却还没有改完,听到这个话,孔子对蘧[qú]伯玉就更加的敬佩了。蘧[qú]伯玉 能够实时的发现自己的过错,然后改过,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曰“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那么成汤孔子,这些都是圣人为一违约改过不令,可以无大过而已。 就是呈堂、孔子这些圣贤啊,他们也是改过不吝,那么这个时候就没有大过,什么意思呢? 就是如果我们对于犯的错坚定的改,绝不放过,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大过了。弟子规里也说过,能改归于无。 人皆曰:“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 这个意思说只有尧舜圣贤才没有过错。那其实并非如此,我们经常说圣人常错。 </p> <p class="ql-block">君子常错,小人无过,那为什么是君子常错,小人无过呢? 因为君子他对自己的觉察,非常的清晰,只要在信上落上一点点灰尘,他就能够看到,觉得这个就做的不够好,那么就会去改过。而小人心上的垃圾灰尘太多了,即便犯一点错,就像扔上一块垃圾一样,他根本看不见,所以君子常错,小人无过。 那么先生就说了,人们没有真正明白尧舜那颗心。如果尧舜之心。 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既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 这一段非常重要,人非圣,人非尧舜,安能无过。这是我们经常犯了错不改,给自己的一个理由和借口,当我们做错了以后,我们就会安慰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我们忘了后面还有两句,有过能改,善莫大焉。阳明先生在这里给我们清晰的表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一个沿袭下来的说法,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尧舜那颗心。 如果尧舜的心里面真的以为自己没错。 那他就不是圣人了,在这里再一次提到了尧舜一脉相承的这个16字心法。 我们在后面的学习当中我们还会深入的去讲解这16字心法,阳明先生说,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这个危就是过尧舜也是兢兢业业惟精为的下改过的功夫最后才去到允执厥中。 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就是我们这些圣贤都是因为时时能够发现自己的过错,并加以改正,因此才做到了所谓的无过,并非是他们与常人有什么不同,他们那颗心和我们那颗心完全是一样的。“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gù],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难也。这一段阳明先生引用了中庸里面的一段文字。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这就是说我们真的最重要的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我们也要非常的警惕和警慎,警醒,警惕和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我们也有唯恐有犯错,有过失,实际上这个就是我们要对自己诚实,我们在别人看见的地方啊,实际上比较容易做到,越是别人看不见,看不见自己私底下越不容易做到。但是我们却要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真正做到,别人听不见的地方真正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内心光明,这才是真正致良知,成圣成贤的那个诀窍。这一点我也非常有感触。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自己能够时时反省自己,能够看见自己所犯的过错而改过。这个功夫就是我们致良知真正的那个用力处,所谓的用力处就是那个下手的地方,其他都不如这个功夫的威力大。 每天早上起来做修身三宝的时候,其实我自己很清楚,没有人要求我,也没有人看得见,那这个时候恰恰是自己用功的地方,就是做到就是不放过自己,不管怎样,每天的修身三宝一定完成,对自己就是不放过。这里阳明先生也非常的谦卑,用自己现身说法,说自己平日里积愤太深,克除改正欠缺勇气,所以他要真诚的预先提醒诸弟千万不要像我一样,一旦习染已深,再想克制就难了。 一旦我们那个习性变得很强大很深了,你再想改就不容易了。 我们来看最后一段。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故孔子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宜及时勉力,毋使过时而徒悔也。 这段话,其实不仅仅是跟他的弟弟说,也是对我们今天所有同学们的一个警醒。我们虽然不现在不能用这个年龄来界定自己,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听闻圣贤智慧的早晚来界定,今天我们能够有幸听闻到圣贤的智慧,能够真正的在生活中去学习和践行,那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所以说,我们不能够有丝毫的懈怠,而是要真的用力用功,真正的去践行,然后让自己走上这条光明大道,经营自己的圆满人生。我们经常说,?种树的最好时节,要么是20年前,要么是现在。 我们今天立志践行晚不晚,不晚,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等到有一天被痛苦、私欲缠身,成为欲望的奴隶而不能自拔,那个时候后悔就晚了。 所以我想,阳明先生这一篇寄诸弟书告诉我们几个重点,第一就是有过立刻去改,改就要改的彻底,我们在践行中发现有错立刻改正,改正中间不插入任何事情,这个叫追捕而不是过后再追补。前面那个捕叫逮捕的捕,后边这个补充的补,那么如果你不是追捕逮捕的捕的话,那可能你就对于改过这个重视程度还不够,所以一念改过,即得本心。 第二个,就是要慎独,我们要在别人看不见听的地方下工夫,这个时候,战胜自己,才能够拿到那份力量,让内心光明。第三,就是我们要有紧迫感,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帮助更多人提升心灵品质,所以,我们笃定让自己做到,同时,脚踏实地,争分夺秒的利益更多生命,影响身边更多人,走进致良知线上课堂,牵手圣贤,共致良知,也让更多人经营自己的圆满人生。我们现在每一期的学员,大概在一千五到2000人。 那我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不用多我们影响三位朋友来参加我们的致良知线上课堂,那么如果这三位朋友一个月再影响三位,我们这样一年下来,我们就可以影响70多万人,那如果我们能够利益到这么多人的话,那我们的人生必然圆满。 所以我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从今天开始,如果我们觉得好,那就影响身边更多的人走进咱们线上课堂,牵手圣贤,共同学习致良知。好,今天我们就导到到这里,感恩阳明先生的智慧指引,感恩所有志愿者的担当与付出,感恩同学们的用心聆听,感恩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