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之说

大漠独行

<p class="ql-block"><b>  人类自诩是最擅长思考的灵长类动物,思考生活、思考自然、思考宇宙万物……殊不知,一只蚂蚁的思考,也未必不如人的思考高明;一株草的思考,应该比人的思考更简单干净。人类的缺陷是,不善于思考自己,就像猿进化为人,虽然尾巴没有了,但是,动物最初的本性还在,如:狡诈、贪婪、自私、乐欲……</b></p><p class="ql-block"><b> 所以想写写蛋,都是因为“思考”惹的祸。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蛋在自己的生活中一直伴随在左右,比生活中任何亲人、朋友伴随的时间都更为久远。几十年对蛋的品读和认知,还停留在大众化的表层,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蛋活出了她想要的样子——有尊严地活着,谁能说这不是蛋苦苦跋涉的心路历程?是她们一直在努力的结果。</b></p><p class="ql-block"><b> 今天所以想围绕蛋写点什么,主要的导火索,是看了祝勇的散文集——《纸上的叛乱》。或者说,是他新的创作理念,让我对蛋有了片刻的审视。对于祝勇老师的认知,最早源于“萌芽杯新概念作文大赛”,那时名气较大的属韩寒,这几年韩寒没有在文字中燃烧出新高度,可能是活到另一个他认为更精彩的世界里去了。不知此祝勇是不是那时的彼祝勇,终归是这个名字走进自己的视野,让这个名字不再陌生地存在。如果有误差,请大师莫怪我的孤陋寡闻。</b></p><p class="ql-block"><b> 这两年,开始读祝勇的作品,读他的《纸上繁花》、读他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他的《月枕山河》、读他的《纸上的叛乱》……喜欢他的文章,实实在在的喜欢,就像喜欢余秋雨的文章、喜欢刘亮程的文章、喜欢艾平的文章……没有功利化,没有情感的取向。祝勇应该是学历史出身,又从事有关历史方面的工作,做过编辑、做纪录片、笔耕不辍,获奖无数……这样的人生经历,他的文章自然多了几分厚重,这就是自己喜欢的原因。喜欢在品读历史时,汲取文化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在《纸上的叛乱》中,开头的一篇文章——《散文:无法回避的革命》,他谈到了“体制散文”,谈到了“新散文”,从散文理论上说,自己是大开眼界,开卷受益,一点不假。接下来让我吃惊地读到:“范仲淹是个老骗子,他的《岳阳楼记》是一个“烂尾工程”;杨朔的《荔枝蜜》是八级工的主观臆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没有独立性,重复已有的定论……读着读着怪味出来了,像是嗑瓜子时出来个臭虫,像是不小心吃到嘴里一只苍蝇。</b></p><p class="ql-block"><b> 联想到之前读过余秋雨的文章,他说有一所名校群体性攻击他,让他很无奈、很尴尬、很痛彻肺腑……余秋雨没有说出攻击他的人是谁,我想余秋雨对于攻击他的人是心知肚明的,他没有说出对方的名字,是给对方留一点做人的尊严。当时很是替秋雨鸣不平,不想在祝勇文字中找到了线索。这似乎让我看到了祝勇的另一面——骂大街,这似乎和他的修养不匹配,谁说过:“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看来老祝也没能幸免,而且上帝这一口咬得很深。文学总会留有时代的胎记,拽着自己的头发拔起来是不可能。文学需要多元化,更需要包容。</b></p><p class="ql-block"><b> 《纸上的叛乱》是十年前的文集,那时他还不到五十,属于愤青时期,还很不自信,在文学突围中,还觉得四面楚歌,“骂大街”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是慌乱无助的生理反应,这样想是可以原谅的。他在《散文:无法回避的革命》否定的名家名篇,一直都是自己心中的一面面文学大旗,顷刻间,呼啦啦地被妖风掀翻,心里五味杂陈。大师们的相互开战,与我等似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是,对于读者,我们需要更有温度、更干净的文字。</b></p><p class="ql-block"><b> 在“新散文”中,祝老师强调要直面生活,不回避问题,发千古宏音……于是,也想思考一下,也想“新”一次,这样想到了蛋,想到了蛋的前世今生。我知道,我这是自不量力!</b></p> <p class="ql-block"><b>  在我的认知中,蛋应该是随同我们一起,经历了贫穷期和富贵期,物质期和精神期。</b></p><p class="ql-block"><b> 我对于蛋的认知是从农村开始,我所说的蛋当然鸡蛋是主角,鸭蛋、鹅蛋也是不可或缺的有力配角,鹌鹑蛋那是贵族层的美食,似乎不在我的认知视野中,也几乎没有吃过鹌鹑蛋。</b></p><p class="ql-block"><b> 人们生活贫穷期的蛋,是生活中的奢侈品,位高权重,不过她们很亲民、很接地气、很短命……她们身居高位,却有悲悯情怀,富有牺牲精神,本来她们的使命是繁衍后代,延续种族。但是,人类让她们有了新的使命——滋补人类身体。肩负使命,却从不高高在上,不孤芳自赏,她们默默无闻,低调做事。从鸡屁股到餐桌,有时她们来不及洗心革面,来不及好好享受一下阳光,就成了餐桌上的美食,或者成了生活中的油盐酱醋。不争的事实,农家人更喜欢她们的本真,在假货横流的时代,蓬头垢面可能更意味着真实,造假者更喜欢油头粉面。在农家普通的一日三餐中,很难见到鸡蛋,来了客人情况自然会有所不同,一盘油亮金黄的煎鸡蛋,不仅仅是人们贫困期生活中的珍馐美味,还是对客人的极大尊敬。</b></p><p class="ql-block"><b> 说到煎鸡蛋,一定有和煎鸡蛋极致味道相同的故事,或者说,没有故事的煎鸡蛋,它的味道会打折扣,夸张一点说会是索然无味,这样的感悟当然需要几十年岁月的积淀。在小村,这样故事比比皆是:老韩家的三个儿子,人称韩家三虎,在孩子心里大有“村匪路霸”之嫌。说有一次,韩家来了尊贵的客人,这样的客人自然要留下来吃饭,饭桌上自然少不了一盘煎鸡蛋。三虎对于父母的套路了然于心,他们分工合作,有监视母亲做菜的,有通风报信的、有负责抢劫的、有安排逃跑路线的……当韩家母亲热汗淋漓把一盘煎鸡蛋端向餐桌时,三虎按计划行事,成功打劫母亲手里的那盘煎鸡蛋,待母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被打劫的那盘煎鸡蛋早已落进了三虎的肚子里,只剩下了光光的盘子被放在屋外的地上。</b></p><p class="ql-block"><b> 另一个故事多了几分心酸,何家也会来客人,也会端上一盘煎鸡蛋。何家小女儿一直站在门边,从门缝里看客人吃煎鸡蛋,希望能剩下一点,这样她就有机会吃到煎鸡蛋。可是那天客人食欲大开,连最后一片煎鸡蛋也放到嘴里去了。何家小妹哇的一下哭出声来,待客人明白原因后,成了关公脸,自此他到谁家吃饭,绝不会把煎鸡蛋吃光。他常说,何家小妹的哭声,给他上了最生动的人生大课。</b></p><p class="ql-block"><b> 牛二儿和鸡蛋的故事更有温度,牛二儿是小村里最卑微的小人物,他靠给村民放猪为生。放猪是有季节性的,就是夏秋两季,主要是夏季。这期间正好赶上端午节,家家都要给放猪娃牛二儿几个鸡蛋,作为额外的奖励。每年端午这一天,牛二儿是小村最神气孩子,他的蛇皮袋里会有几十个煮熟的鸡蛋。牛二儿自己大吃特吃,还可以送给朋友,还可以带回家里……一年中,牛二儿都是默默无闻的放猪娃,到了端午这一天,牛二儿活出了尊严,究其原因,是鸡蛋让牛二儿活出了满满的自信。</b></p><p class="ql-block"><b> 在老六婶家,鸡蛋是最长寿的,立秋以后,天气转凉,老六婶家的鸡蛋能保存整个冬天,这是多病的老六婶一个冬天的给养。每天早晨,老六婶家的一枚鸡蛋被小心拿出来,轻轻放在锅台上,待锅里的水沸腾后,先把碗在滚水中烫一下,接着把鸡蛋壳打碎,把蛋清蛋黄倒在碗里搅匀,再浇上沸水,并且不停地搅拌,添上一勺白糖,一碗鸡蛋水大功告成。寒冷的早晨,那碗鸡蛋水满满的都是诱惑,老六婶很少自己独自喝完那碗鸡蛋水,几个孩子轮流都要喝一点点。孩子不忍喝掉给母亲补养的鸡蛋水,他们希望母亲早日恢复健康。但是,记忆中那碗鸡蛋水永远飘着诱人的美味。</b></p><p class="ql-block"><b> 困难时期,鸡蛋也可以充当货币的角色,鸡蛋可以换江鱼、大葱、黄瓜、水萝卜……那时,鸡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困难时期的人们一道风雨同行。</b></p> <p class="ql-block"><b>  参加工作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鸡蛋成了餐桌上常见的菜肴。煮鸡蛋、咸鸡蛋、煎鸡蛋、鸡蛋糕、卧鸡蛋、鸡蛋酱、鸡蛋炒韭菜……花样百出的鸡蛋菜品,让鸡蛋走下了“神坛”,不再是餐桌上的翘楚。</b></p><p class="ql-block"><b> 应该说,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蛋精神层面的东西渐渐显露出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似乎是我工作之初,报纸上热点问题。对于普通人,靠工资维持生活的人,这样的命题似乎没有任何意义。感觉讨论的人是鸡蛋吃多了,撑得不知所以然。对于做出巨大牺牲的蛋(化蛋为鸡),她们在精神层面的价值,不是鸡与蛋的先后,而且是出了果腹滋补之外,她们在人们的生活中还能传递物质以外的东西。</b></p><p class="ql-block"><b> 那个时期,关于鸡蛋也有一个故事,一个暖心的故事,一个教育传承的故事。我们工作之初,会暴露出很多工作上的不足,老师会不失时机暗示或指导。教政治学科的老师很讲究工作方法,他不会直接说出一二三,而且把我们几个学生邀请到家里,主要菜肴是“烤毛蛋”,毛蛋是鸡孵蛋时,没出壳就夭折的雏鸡,老师把毛蛋集中起来,二十几个可以吃一顿,当然还会有别的菜肴。我是被邀请的对象,但是吃毛蛋有心理障碍,只是象征性地吃点蛋黄,毛鸡是不敢吃的。老师这样用心做事,我们几个学生都心怀感动,并且暗暗下决心把工作做好,这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近四十年的教书岁月弹指一挥间,如今我们都到了要退休的年龄,踏实工作几十年,老师当初烤毛蛋的营养功不可没。</b></p><p class="ql-block"><b> 到了城里,我们的生活中,鸡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她们悄无声息地走进了贵族阶层,她们的使命不再是简单菜肴,而更多的功用是传递友情。在城里,没有养鸡的可能,鸡蛋的主要来源是“赠送”或是节日礼物。离开小村十几年了,每年都会有农村的亲戚朋友送鸡蛋来,我和妻子都有胆囊炎,鸡蛋是很少吃的,到我们家的鸡蛋,更主要的功能是“流通”,朋友送给我们的鸡蛋,我们再接着往外送,像极了接力棒,爱的传递不停止。</b></p><p class="ql-block"><b> 来到家里的鸡蛋,似乎也分贫民层和贵族层,而我们更喜欢贫民层的鸡蛋,她们初心不改,仍然是蓬头垢面,不加粉饰,素面朝天。有的鸡蛋皮上沾满污垢,有的还会有鸡的粪便。这样的鸡蛋让人心里踏实,吃着放心,有时怀旧的需要,煎一盘鸡蛋,和先前一样油亮金黄,不是鸡蛋味道变了,而是大鱼大肉麻木了味蕾,让一盘极致美味变得索然寡味。</b></p><p class="ql-block"><b> 贵族层的鸡蛋是节日礼物,她们有了华丽的转身,体表整洁,身着不俗的外衣,堂而皇之入室登堂。这样的鸡蛋,十有八九是精养鸡蛋,蛋清含水量大,蛋黄颜色寡淡,鸡蛋本真味道也几乎丧失殆尽。她们几乎没有停留下来的可能,于是开始了漂泊之旅……最后去了哪里?没有人说得清,她们有没有走上餐桌,也是未知。</b></p><p class="ql-block"><b> 岳母生病卧床,几个儿女熬尽心血,没有办法临时雇了两个保姆,儿女中有人提议安装摄像头,便于监督保姆的工作状态。我和妻子坚持走感情线,激发保姆内外的仁爱之心,换来对母亲高质量的服务。利用端午节的契机,我们给两位保姆买了节日礼物,除了肉、粽子,我们送她们贫民阶层的土鸡蛋,还送了鹅蛋。反馈的信息是,一位在读高中的保姆的孙女,舍不得把鹅蛋煮熟吃掉,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把玩一会鹅蛋……妻子说起这些的时候,我心里是满满的感动,感动当下还有孩子像我们当初一样,对鹅蛋有那份亲昵之情。</b></p><p class="ql-block"><b> 昨天,又一批鸭蛋腌制好了,我和妻子只吃掉一枚,品品味道如何,剩下来的时间就是把咸鸭蛋送出去,送给那些渴望吃到咸鸭蛋的亲戚朋友,两个保姆自然是被送的对象。妻子说保姆接到咸鸭蛋都很感动,她们对妻子表达了不尽的谢意。</b></p><p class="ql-block"><b> 无论是困难期的蛋,还是富贵期的蛋,无论是来自贫民层的蛋,还是来自贵族层的蛋,她们都在完成了质的蜕变,由物质到精神,由制造美味到传递美味,这是生活赐予她们的新角色。</b></p><p class="ql-block"><b> 只有在精神层面,完成美味的传递,蛋才更像蛋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4.07.02</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