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哲学(下) ——赏读苏轼《雪后到乾明寺遂宿》等诗有感

春江东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篇昵称: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篇号:245409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图:春江东流/网络(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span></p><p class="ql-block"> 因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待了130天,他在狱中一度又想自杀。这期间,他肯定无数次想过,自己曾两次上书皇帝,提出不同政见被外放,不断地迁徙折腾;这次又被罗织反对皇帝的罪名,差点丧命。由湖州启程北上过太湖时,他曾准备投湖。这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他头脑里反复地播放。</p><p class="ql-block"> 苏轼没有告诉我们他思考后的心得,但乌台诗案后,他的诗文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道家思想。</p><p class="ql-block"> 道教在四川的传播由来已久。苏轼幼年时,曾师从道士张易简,对道家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他都有涉猎。乌台诗案后,政治上的失意让他更加倾向于道家的洒脱与超然。在逆境中,他以道家思想精神进行自我解脱、自我调节,道家思想成为他重要的精神支柱,保持了内心的平静和乐观。</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人中,庄子算是最逍遥自在之人,他塑造的鲲鹏形象,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激励。他的宏大、骄傲、逍遥、自在,集中体现在这一形象上。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连他的梦也是旖旎迷人,且充满哲思。他的梦里有蝴蝶,蝴蝶的梦里也有他,在梦里他迷失了自己;他能让大树进入木匠的梦境,与木匠对话,探讨无用也是一种智慧;他还能与骷髅交谈,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与佛教一味强调梦的虚无、无常相比,庄子的梦在人失意时具有治愈作用。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才是归属。生死相依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与生命相比,名利就更不足道。</p><p class="ql-block"> 苏轼受庄子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  1079年12月28日苏轼获释出狱,次年2月1日被押解黄州。一到黄州,他就写下了《初到黄州》:</p><p class="ql-block">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p><p class="ql-block">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p><p class="ql-block">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p><p class="ql-block">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p><p class="ql-block"> 刚出狱,又经过一路颠簸,苏轼的身体很差。这首诗以自嘲的口吻讲述自己的遭遇和到黄州后的见闻,也体现了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乐趣的道家精神。</p><p class="ql-block"> 到黄州不久,他还作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更能反映此时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p><p class="ql-block">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p><p class="ql-block"> 官场备受打击,远离家人、寓居寺院的苏轼内心孤独可想而知,但是虽遭受乌台诗案不白之冤,他仍自比为孤鸿,表达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决心,这又有一种道家的骄傲。 </p><p class="ql-block"> 但是即便他的思想再丰富,到黄州苏轼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最初是一人的住宿问题,等到家眷来到之后,是二十几口人的住宿和吃饭问题,所幸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都逐一得到了解决。生活使他变得越来越从容、旷达。</p><p class="ql-block"> 他亲自垦荒、种麦、种稻,他的《种稻》诗详细记录<span style="font-size:18px;">种稻的过程和收获的喜悦。为了养活一大家子,让家人尽可能吃好,</span>他独创了“东坡豆腐”、“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的做法,甚至专门写了《猪肉颂》,教当地人如何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便宜又美味的猪肉替代羊肉,做东坡肉:</span></p><p class="ql-block">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p><p class="ql-block">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p><p class="ql-block">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p><p class="ql-block">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p><p class="ql-block">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的身体不太好,这期间他提出了“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的养生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寄情山水,广交各阶层朋友。作为贬谪之人,他的活动是受到限制的,但是他游历黄州周边的赤壁、遗爱湖,甚至江南的樊口,他与朋友相约每年的正月二十到城外东门赏梅,连续三年写下三首“女王城”,从中也不难看出他的心境愈加平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与生活的关系亦师亦友。生活也拓宽了他的胸襟,丰富了他的思想,思想又反哺他,帮助他疗愈政治上曾经受到的创伤,为他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他逐步走出了贬谪的阴影。这期间他的书法、绘画作品数量多,质量上乘,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也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难以想象,没有黄州的生活经历会有今天人人乐谈的苏东坡。</span></p> <p class="ql-block">  比《雪后到乾明寺遂宿》早写成的还有《江城子•大雪<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怀朱康叔使君</span>》:</p><p class="ql-block">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p><p class="ql-block"> 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p><p class="ql-block">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撚衰髯。</p><p class="ql-block">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p><p class="ql-block"> 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p><p class="ql-block">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诗中提到陶渊明,并不奇怪。<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人的政治经历和思想感情、理想追求,都有相似之处,</span>黄州之后他的诗词在题材、风格上很多方面与陶渊明的相像。他曾写过《和陶归园田居六首》,陶渊明的真性情和热爱自然的道家精神,不可避免会影响苏东波。苏东坡深深知道,朝廷当权者是容不下他这种有道家骄傲精神的人的。</p><p class="ql-block"> 写于1082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春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从中可以看出他已达到了不御于物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 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自在与庄子何其相像。</p><p class="ql-block"> 他在1082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髡髭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p><p class="ql-block">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p><p class="ql-block">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p><p class="ql-block">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或许可视作苏轼对几经挫折、饱受冤屈反思后的心得,此时他已有远离功名,驾一叶扁舟,归隐江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心。同年写下的《鱼蛮子》,除了反映新政对农民的伤害外,也表现了他对渔夫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黄州期间的诗词歌赋中,明显体现道家思想精神的还有前后《赤壁赋》。在《赤壁赋》中,他不仅描绘了赤壁一带的自然风光,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其中蕴含许多道家理念,“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同样克隆了庄子作品中的形象。《后赤壁赋》中借梦见一化身仙鹤的道士,表达对自由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从《初到黄州》、《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大雪》、《雪后到乾明寺遂宿》、《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归临皋》和《东坡八首》、《五禽言五首•并叙》,以及前后《赤壁赋》,甚至《猪肉颂》等,我们能够窥见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艰辛和心路历程。在他的诗词中,儒释道的精神均有体现,但反映道家精神和生活乐趣的占比远超以前。在上述诗词中,由于《猪肉颂》成诗时间不详,真正体现他以行动实践道家思想的当属《雪后到乾明寺遂宿》。</p><p class="ql-block"> 他的《满庭芳•蜗角虚名》成诗时间也不详,大多认为是黄州期间或不久后写的。诗中同样明确表达了想摆脱名利,追求逍遥自在的道家思想。</p> <p class="ql-block">  在黄州呆了三年后,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转辗途中,儿子夭折。</p><p class="ql-block"> 离开黄州前,他写下另一首《满庭芳•归去来兮》托好朋友李仲览,带给黄州的父老乡亲们:</p><p class="ql-block">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p><p class="ql-block">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抒发了他对四川家乡的思念和对黄州百姓的不舍。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离开黄州到汝州去的心情虽有人生失意、宦海浮沉的忧愁和依依难舍,但更重要的是他有“闲看秋风,洛水清波”的旷达情怀。</p><p class="ql-block"> 但苏轼变身苏东坡并非一帆风顺,他写过反映凄凉孤寂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等,即便在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前八天,他在《寒食帖》中也有这样的内容,“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官场失意、父母葬在万里之外,连清明节坟前烧纸的机会都没有,贴子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极度的痛苦和失望。</p><p class="ql-block"> 乌台诗案,他经历过生死的考验;黄州东坡,他经受苦难的磨砺,感受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呵护。<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吸纳了儒家、佛家、道家中精神和思想,</span>同时也在生活中悟道,丰富自己的思想,完美地将他们融合在一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在生死的催化下成熟,</span>形成了苏东坡自己的哲学。所以对黄州的不舍,更像是一种凤凰涅槃后的不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span></p><p class="ql-block"> 但是,黄州并不是他人生的谷底。</p><p class="ql-block"> 1085年,神宗皇帝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八个月后,苏轼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当他看到旧党拼命压制新党人物及尽废新法后,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抨击旧党执政后,发生的腐败现象,于是又遭诬告陷害。他再度自求外调,回到杭州当太守。在杭州苏轼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种植柳树、芙蓉,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p><p class="ql-block"> 1090年(元祐五年),他在杭州写过一首《赠刘景文》,鼓励两浙兵马都监刘景文(刘季孙):</p><p class="ql-block">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p><p class="ql-block">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p><p class="ql-block"> 刘景文才华出众,品格高尚,节操坚贞,深得苏轼赏识。苏轼视其为国士,并专门上书《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为国举贤,也是儒家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1091年(元祐六年),在杭州任职三年后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高太后去世,新党再度执政,他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上一年,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在开封去世,他们共同经历了苏轼一生中的许多坎坷,她的离世对苏东坡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悲痛欲绝,写下了许多诗词来表达他对王闰之的思念和哀悼。但是在惠州,他依然乐呵呵的,开发了火烤羊脊骨(羊蝎子),吃荔枝,还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生活的乐趣,已经成了他的哲学。在惠州三年,他还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推广农业技术,传播文化知识。然而惠州期间最懂他“不合时宜”之心的侍女王朝云又去世。沉重的打击接二连三。</p><p class="ql-block"> 1097年(元符二年),60岁的苏轼又被贬至更远的儋州。据说,在宋代放逐到当时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在儋州,他心怀慈悲,关心百姓疾苦,挖井取水、给百姓看病、推广农业技术、创建学堂、传播文化,使得儋州的民生、教育、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p><p class="ql-block"> 在海南,他还发明了生蚝碳烤吃法,并为此写下《食蚝》,“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p><p class="ql-block"> 离开海南前,他写下了《别海南黎民表》:</p><p class="ql-block">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p><p class="ql-block">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p><p class="ql-block"> 离开黄州时,苏东坡曾说自己是蜀中人。这一句 “我本海南民”充分说明,他与当地黎民百姓已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对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爱。这不禁又让人想到他另一句诗 “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这句“我本海南民”我们已能读到,历经坎坷无数后,苏东坡的内心反而越来越旷达、越宁静。进入暮年的他,人生哲学已经达到巅峰。</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包容圆融的哲学,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中积极的思想,使它们在他身上表现得和谐而统一,他的哲学也来源于自然和生活,他从它们当中汲取智慧,成为其哲学的重要组成;他的哲学也是一种坚韧的哲学,体现了一种向前、向上、向善的精神和力量;他的哲学还是一种乐观的哲学,即使咀嚼着痛苦,他也能尝出甜的滋味。他遭遇一生坎坷,但给世人的印象却是一身阳光,不仅慰藉了自己,也照亮和温暖了他人!</p><p class="ql-block"> 他终身践行儒家思想,但摒弃 “夫为妻纲”等糟粕;他的诗文中有不少佛教的“梦”,但极少有鬼神;他信奉道家思想,但绝不会像庄子一样对亡妻“鼓盆而歌”。 这首作于1075年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告诉我们,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真正的人:</p><p class="ql-block">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p><p class="ql-block">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p><p class="ql-block"> 人性的真情在他的这首诗中肆意流淌,感动中国人近千年!</p> <p class="ql-block">  1101年(元符三年)朝廷大赦。苏轼渡海北归,先到达雷州,然后一路经廉州、郁林、康州,到达广州。接着沿着当年被贬惠州的路线北上,经英州、韶州、赣州、豫章、当涂、金陵。五月往常州途经润州,在金山寺中,他看到李公麟所绘苏轼画像,作《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于上:</p><p class="ql-block">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p><p class="ql-block">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的一生,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呈现出惊人的自我解脱力,也一直在帮助和温暖别人,“心似已灰之木”,并非是心灰意冷无情无义,而是已经归于宁静;“身如不系之舟”,既是一生动荡的形象描述,又是对他自在逍遥的概括。诗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说明黄州之后,经历苦难他才真正找到了真我。</p><p class="ql-block"> 1101年7月28日,苏东坡在常州去世,移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64岁,御赐谥号文忠(公)。</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美友,您对苏东坡的哲学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