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目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沈家河旧事</b></p><p class="ql-block"><b> 1,一代武侠余幼香</b></p><p class="ql-block"><b> 2,沈家河汉剧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访林帅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巴水诗友重走林峰儿时捡柴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巴河的眼泪(张家畈“巴水东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工程"下马记)</b></p><p class="ql-block"><b> 1,工程立项背景</b></p><p class="ql-block"><b> 2,立项草率,动员工作不顺</b></p><p class="ql-block"><b> 3,劳动强度大,开局不顺,</b></p><p class="ql-block"><b> 4,知青小陈与水梅之恋情</b></p><p class="ql-block"><b> 5,遭天怨,工程祸事连连</b></p><p class="ql-block"><b> 6,为拉过年物资,再起纠纷</b></p><p class="ql-block"><b> 7,公开贴大字报反对</b></p><p class="ql-block"><b> 8,浩大工程下马及遗留</b></p><p class="ql-block"><b> 9,反思与后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巴水诗友初冬游牧马寨纪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泗州山风云</b></p><p class="ql-block"><b> 1,泗州山抗战风云</b></p><p class="ql-block"><b> 2,关于泗州山帝主庙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秋游安徽金寨沙河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神奇李家铺,秀美御花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巴水诗友李家铺村采风记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秋游天堂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贺麻城巴水农民诗社成立序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一,秋游招军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沈家河旧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一代武侠余幼香</b></p><p class="ql-block"><b> 文/沈大庆 </b></p><p class="ql-block"><b> 小时候常常听母亲讲余幼香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b></p><p class="ql-block"><b> 余幼香原是西河自古道人。据母亲讲他黑黑皮,四方脸,好高个子。上世纪三十年代搬到上沈家湾,住现沈洪华家的旁边,当年是三间青砖瓦房。他老婆人称“四姑娘",人长的漂亮,可惜未生育有孩子。</b></p><p class="ql-block"><b> 幼香有功夫,据传他当过兵,功夫是打仗时练出来的。我叔爹(大别山一带称爷爷为爹)少云不信,叔爹一长二大,能挑八块砖上標。自恃有劲,想试试幼香是否真有功夫。</b></p><p class="ql-block"><b> 一日,看幼香坐在椅子上,趁其不备从后面一把抱住,想把幼香扳倒。谁知只见幼香腰一沉,随手一带,幼香端坐在椅子上好好的,叔爹却四仰八叉倒在地上。 </b></p><p class="ql-block"><b> 听老人讲:解放前沈家上湾有“七口塘,三口井",大湾吃水都到染铺(旧社会染布的铺子)塘外的井里去挑。这口井至今还在,不过现在有自来水,很少有人去挑。从这口井挑水,必须要走土楼门口石阶上,现这座土楼还在。现属建文建武兄弟俩。</b></p><p class="ql-block"><b> 有一次,幼香挑水,穿着四娘为他新做的布鞋,挑着满满一担水,慢悠悠从古井上来。由于新鞋有点紧,后跟并未扒上,走一步咵一下,类似于现在拖鞋。我十爹(沈正青的父亲)见状,心想:总说幼香有武功,我上去踩住他鞋后跟,看他咋办。于是悄悄跟在后面,一脚踩住死死踩住鞋后跟。只听“嗞"地一声,布鞋底是底,面是面撕做两块,水一滴未溅,幼香挑着一担水轻松走了,而我十爹却伏在地上半天起不来。</b></p><p class="ql-block"><b> 最传奇还是去商城挑扁担。解放前我们这里吃盐主要靠去商城挑。我九爹(再清)常常讲,有一次,他和幼香去商城挑盐,一同去的还有上十人。回来的时候,在金寨南溪下店。十多人又渴又饿,于是拿出自带的小米,问店家借口锅准备煮点粥充饥。店家满口答应,可是到厨房一看,锅被另一帮挑扁担的(北方胯子)占着。没办法只有等,等北方胯子炒完菜,幼香上去好言相求,请他们把菜盛起来,好替(让)锅我们煮粥,岂料北方胯子就是要占着锅,不把菜盛起来。幼香一看好言相求无效,拿起一双筷子,夹起锅中菜就吃。一年轻胯子见状,拿起锅铲,劈头盖脸向幼香头上就是一锅铲,幼香不慌不忙伸出筷子一夹,只听“咔嚓"一声,锅铲柄断成两截。领头的老胯子见状,连忙跳起对年轻胯子道:“干什么,干什么?都是出来挣苦钱的,干嘛不替锅人家,快替锅,快替锅……"。说完在年轻胯子背上拍了两掌,只听叭,叭两声脆响,看上去打的很重的样子。</b></p><p class="ql-block"><b> 事后,幼香对一行众人讲:你们以为老胯子打着少胯子了吗?老胯子用的是“空鸣掌",看上去打的重,听着响,实际根本没有打着少胯子。老胯子功夫高着呢,一路上我时时刻刻都在防着老胯子呢。</b></p><p class="ql-block"><b> 幼香还是有名的堪舆师(风水先生),唱的一口好道士戏,还会帮人论饭,打时①,是个能干人。解放后,还起头组建了沈家河第一支舞狮队。他亲自教众人舞狮子,打拳,耍花枪。干农活也是一把好手,邻里谁家有困难,他都去帮忙。因四姑娘一直未生育,57年,余幼香领养了一个小孩,是他余氏亲房的,取名叫小煊〈小煊现健在住余家冲)。</b></p><p class="ql-block"><b> 58年大炼钢铁,不知什么原因,余幼香得病突然去世了,去世时年龄不大,才50岁左右。一代武侠就此殒落,既无亲生子女,也无传人,令人叹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①论饭:人生病了,用茶叶,绿豆,满饭,香,表纸等物品祭拜神灵,祈求保佑病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打时:东西丢失了,通过打时来判断东西能否找回,东西可能在什么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沈家河旧事(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沈家河汉剧团</b></p><p class="ql-block"><b> 文/沈大庆</b></p><p class="ql-block"><b> 大别山南麓巴河上游的沈家上湾因为湾子大,人口多,远近闻名。该湾解放前就有个小戏班。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又相继成立了汉剧团,舞狮队。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分,附近十里八乡的都赶来看戏,热闹的很。</b></p><p class="ql-block"><b> 小戏班主要成员有:仲楼,桂堂,智伢聋子,奶八,杰老四,善兵,毡金等人。主要唱的哦呵腔。所谓“哦呵腔"就是一人主唱,众人接腔,类似于“合担土"。主要曲目:方亲赶寿,细姑娘吵架,何氏嫂劝姑,荞麦馍赶寿,梁山伯访友,送友,罗三元赌博,双别窑,……</b></p><p class="ql-block"><b> 49年全国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改革,49年下半年,沈家河汉剧团在原来的小戏班的基础上。请来木樨河潭家冲村花坟山的占象宜师傅,另选十多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由他教一年多,才宣告成立的。占象宜师傅十二岁学戏,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生旦净末角角拿手,是个老戏骨。占师傅当时四十多岁,在沈家河教戏八年。后年纪大了虽不教戏,但还在我湾住了七八年,六几年回老家花坟山,没过几年就去世了。占师傅没有结婚,无子无女,一代戏剧名师竟是如此之孤独地离开人世,令人叹惋。</b></p><p class="ql-block"><b> 汉剧团主要成员:沈夕文(生角),沈洪焕(旦角),毡金(旦角,58年去了新疆),奶八(末角老旦),灌子,沈夕良,沈国正(操琴),沈佐庭(小生),沈元青,元松兄弟俩,沈武生(丑角),沈长明,沈成竹(丑角),沈焕言,沈夕光,沈慕言(鼓手),沈耀明(锣手),沈全胜(操琴),沈少云,沈裕生,沈克明……</b></p><p class="ql-block"><b> 剧团从每年的冬腊月,一直唱到二,三月份,(六,七月份农闲也唱)东村接,四村请,没得空闲。不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很困难,唱戏主要为混口饭吃,也有的给点钱,不过演员是分不到钱,少量的钱财要用来添制戏服,道具等。58年后成立合作社,汉剧团得到沈家河大队的大力支持,出去唱戏不仅能混饭吃,还能挣工分,所以大家积极性更高。加之大队干部沈夕良,沈长明也加入汉剧团,区里也支持。虽文革时期停唱了几年,但沈家河汉剧团的却越唱越红,人数越来越多。</b></p><p class="ql-block"><b> 汉剧团自49年成立,一直唱到九几年,活跃在巴河上游白石山,木樨河一带四十余年。我小时候也经常看。印象最深的是《穆桂英挂帅》,沈洪焕饰穆桂英,反串女声唱的婉转动听,还有那身段扮相,举手投足是那样的英姿飒爽,又妩媚动人,把穆桂英饰演的唯妙唯肖。沈夕文饰演的杨六郎,大段台词唱的是字正腔圆,中气十足。还有沈成竹和沈武生饰演的焦赞和孟良(丑角),一出场就惹人捧腹大笑,忍俊不禁。沈佐庭饰演的杨宗保英俊潇洒,沈夕光反串饰演的杨令婆沉着冷静,风采不减当年。沈长明饰演皇上,每次出场都是小嗽叭吹起“嘀嗒哒哒"的声音,这声音代表皇帝出场。</b></p><p class="ql-block"><b> 八十年代末,木樨河,白石山陆续通电,电视取代了传统戏剧,加之沈家河剧团的演员都慢慢年纪大了,唱不动了,年轻一代大多去打工去了,也无人愿意学戏,热闹一时的沈家河汉剧团也就地解散了。</b></p><p class="ql-block"><b> 如今,汉剧团的大多数成员均已去世,剩下几位没去世的,最年轻也八十多岁了,前几年,沈德明将汉剧团在世的几位老演员集到了一起,由沈国正操琴,沈夕文,沈洪焕,沈佐庭演唱,留下了几段珍贵的音像。现这四人中,沈洪焕于前年去世,沈国正于去年去世。让人无限感伤。</b></p><p class="ql-block"><b> 沈家河汉剧团现虽然已经没落,但它却是几代人的记忆,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是他们用精湛的唱功表演,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精神寄托,今天我将这段历史写出来,希望后辈不要忘记这段历史,正是因为有前辈的艰苦奋斗,我们才有今天这幸福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访林帅故居</b></p><p class="ql-block"><b> 文/沈大庆</b></p><p class="ql-block"><b> 2018年7月11日,我开车带着母亲和女儿,第二次拜谒了湖北黄冈林帅故居——林家大湾。</b></p><p class="ql-block"><b> 按照导航的引领,汽车直接抵达林家大湾停车场。我依稀记得,12年前第一次来时,进村是一条沙石小路,村前的停车场也是一块沙石空地,如今旧貌换新颜,全变成了水泥地面。下车后,我惊讶地发现,一座新建的仿古城楼拔地而起,城门两侧石狮把关,拱形门楣上方挂有“林家大湾军事展览馆”匾额。颇让人寻味的是,正门紧闭、侧门洞开;正门门前只是一条小路,而侧门门前是一处广场。不知何意?</b></p><p class="ql-block"><b> 进得馆内,里面设有几个展厅,最显眼的是展厅中央身着元帅制服、端座于藤椅上的林彪蜡像。墙壁四周粘贴着林彪各时期的照片,那些黑白的、泛着灰黄色的旧照,使人很容易想起那些曾经的沧桑岁月。还有文字和图片,简洁地介绍了林彪的生平以及在历次战斗中屡建的丰功伟绩,使游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林彪。展厅的一面立有三尊青铜塑像,那是“林氏三杰”,林彪居中,左右分别为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林育南和林育英都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中共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后都壮烈牺牲;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笔!</b></p><p class="ql-block"><b> 走出展厅,进入村口,便是一口池塘,沿着池塘周边是一排排农舍。这是典型的南方村庄布局,房屋依水而建,为的是生活用水方便。继续朝前走,便是一字排开的林家旧宅,也是林氏家族祖辈生息繁衍的地方。这是极其普通的老式平房,外墙是黄色的土坯,房顶是黑色的方瓦。房屋的背后是一座大山,枝繁叶茂、竹林密布,郁郁葱葱。这真是“前有照后有靠”,好一处风水宝地,怪不得小小的村落竟然走出了三位叱咤风云的人物。</b></p><p class="ql-block"><b> 游人参观是由帅门开始的,帅门即林彪的故居,为何称作“帅门”?12年前我第一次参观便有疑惑,所幸的是我一直保留着当年的照片,与现今照片对比后发现,门口少了一面简介牌。当年的简介牌如是说:老一辈革命家评林彪:如何评价林彪的一生?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四五年四月)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六月)早有定论,陈云、杨尚昆、黄克诚等老一辈子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作了专门论述。</b></p><p class="ql-block"><b> 我仅引用了首段,以下文字自然是对林彪作出了正面的、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帅门,无疑是在回避一个敏感的问题。据说,林家大湾的展出是林氏家族后裔自筹资金承办的,当地政府采取“不支持、不干涉、不投入”的三不政策。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再放开一点?何必“犹抱琵琶半遮面”呢?如果纯粹是为了赚钱,拉大旗作虎皮,我个人觉得有点愧对林彪。须明白,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是冲着林彪的威名而来的。我怀着崇敬而虔诚的心情,两次参观林彪出生地的老屋时,一位妇女逢人便说:你们参观的门票钱我只能抽到一块,请你们意思意思。在这个神圣的地方,钱,价值几何?</b></p><p class="ql-block"><b> 帅门一旁,便是林育南烈士的故居,门楣上悬挂着巨大的匾额,黑底金字的对联洋溢着对英烈的讴歌。上联:震荡华夏寻求真理闹革命,下联:解放神州血洒江城为人民;横幅:忠烈千秋。两边分别镶有湖北省人民政府和黄冈市人民政府认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匾额。仅此而已,如果不是受林彪事件的影响,我想:其规模应比现在宏伟得多;至少,也应加入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之列。</b></p><p class="ql-block"><b> 继续朝前走,到了村子尽头,右拐弯便是一处“凹”字形的小巷,兀立着几间小屋。门牌上标着林彪同志旧居,两侧是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与林育南故居相比,在规格上显然稍逊一筹,大门一侧仅镶有团风县人民政府的一面匾额。即使如此,也较我第一次来参观时强得多,那次,门前空空如也。如此的冷清、落寞恐怕与林彪目前的境况有关。</b></p><p class="ql-block"><b> 林彪旧居紧傍背面的白羊山,我从后门出去,登了几级台阶,站立在山坡上。这里有一株百年古樟树,据说是当年林彪栽种的,如今枝繁叶茂,高大挺立。树下有一山洞,名为“迷藏洞”,是林彪幼年时捉迷藏的地方。山坡上竹林森森,在阵阵山风的吹拂中,婆娑摇曳,似乎在述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世事难料,物是人非,如今,它们的主人葬身异域,还能魂归故里吗?</b></p><p class="ql-block"><b> 参观完林彪的故居,我们驾车往回返,刚越过林家大湾的牌楼,天空突然降起了阵雨。开始是星星点点,继而越下越大,噼噼叭叭地敲打着前面挡风玻璃。前方烟雨茫茫,我的思绪一片浑浊,一位身着元帅制服的身影始终在我眼前浮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巴水诗友重走林峰儿时捡柴路 </b></p><p class="ql-block"><b> 文/沈大庆 </b></p><p class="ql-block"><b> 2024月4月11日,清明节刚过,正是杜鹃烂漫、兰香馥郁、春意正浓时节,麻城巴水诗词分会的六位诗友,在社长沈红旗的带领下,一道来到龟峰山风景区林峰村,踏青赏花,共忆儿时艰苦岁月,重走儿时上林峰捡柴路。 </b></p><p class="ql-block"><b> 早上8点,我们相约来到巴水诗社始创地——大别山庄集合,社长简单对今天行程作了安排,然后分乘两辆车,随即出发。通往林峰村的水泥路虽蜿蜒曲折,但前几年经改造扩宽后,道路宽阔平整。沿途溪水潺潺,山花烂漫。由于己来过两次,轻车熟路,一路风驰电掣,仅二十多分钟便到达了林峰村村部。 </b></p><p class="ql-block"><b> 汪书记安排村妇女主任小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大家进入村部,边喝茶,边打听当年捡柴的小路是否还存在?湾子是否还有人?当得知捡柴的小路因走的人少,都长闭了,已经无法通行。部分垸子己不复存在,另一些湾子虽然还在,但也人去楼空,除了一些老人孤独留守,基本上都成了空心垸。不竟心中感慨万千,感叹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变化真的太大了,好多地方早已物是人非。 </b></p><p class="ql-block"><b> 高主任对林峰村这些年的变化先作了个简单介绍:林峰村过去山高路陡,交道不便,通信闭塞。出门靠走,通信靠吼。加上人均耕地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千年后,在村党委的带领下,几代林峰人经不懈努力,如今的林峰村,旧貌换新颜。修通宽近6米的进村水泥路,南面新修了通往龟山风景区的道路,宽也近6米,可通39座以下旅游大巴。往北也修通去龟尾的道路,目前水泥路已硬化到张家山。剩余5公里也准备尽快争取资金硬化。 随着交通的改善,进村的旅游车越来越多,家家户户也盖起了新式小楼。今天的林峰村在新当选的汪书记的带领下,下一步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打造民宿民居,进一步扩展旅游产业。支持靠近公路有条件的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充当向导带旅行团等办法增加收入。鼓励靠山的村民养牛养羊养蜂,种茶,种植中药材,挖掘山野菜,发展特色经济。</b></p><p class="ql-block"><b> 听完高主任的介绍,我们来到村部大门口,一起合影留念。合完影我们又急忙打听当年捡柴讨茶喝的湾子——亮壳,郎山是否还在?曲背尖和小龟尾两座山峰还能上去不?高主任介绍说:亮壳湾现百度地图上叫亮口,因人都搬迁到山下,房屋早年倒塌,该湾已不复存在。郎山目前还住有十来户人家。至于曲背尖和小龟尾,前些年有户外旅游的上去过,现在这个时候去,草木茂盛,肯定上不去。四个地方目前只郎山能到,并且还修通了水泥路,于是我们决定驱车上到郎山。 </b></p><p class="ql-block"><b> 去往郎山的水泥路仅3米5宽,路较窄,加上弯多路陡。一路提心吊胆,不是老司机还真不敢上。好在社长和余教授二位车技还行,一路徐行,终于上到郎山。 </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个只有十多户人家的小湾子,十几幢新式小楼依山而建。装修简洁大方,但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锁,不见一个人,显得十分安静。门前的小溪有两只大白鹅,在水中欢唱,仿佛迎接我们似的。 同行的几位老师纷纷回忆起当年捡柴情景,一晃四十年过去,如今的郎山湾早已不是过去的样子。故地重游,不由感慨万千。</b></p><p class="ql-block"><b> 沈水明老师回忆道:83年,他有一次到林峰捡柴,在这个湾讨过水喝,他记得那户人家姓夏。 </b></p><p class="ql-block"><b> 余世明老师讲:郎山过去叫囊山,(另有一说叫馕山)后来为什么改叫郎山。源于此地出过一位“征土郎”,文旅局来考察过,住宅,墓葬不符征土郎品级,其实征土郎也只是七品散官。如果是馕字则更值得考证,馕是胡人主食,难道此地有胡人居住?胡人在元朝时是二等公民,地位要高于汉人。查家谱麻东余、沈、夏、占几姓都是宋末自江西迁来,而蒙元一朝则普遍失忆。 </b></p><p class="ql-block"><b> 余教授接着讲:囊山还有个囊山寺,明清之季复社领袖梅之熉在囊山寺抗清,称为老病庵。相传当年该寺住过一位得道高僧——顿脚和尚,俗名陈顿彻。据传鲍世荣起事之前去拜访过顿脚和尚,顿脚和尚用一盘枣子,一盘梨子,一盘白菜,酒葫芦里倒了一杯素酒,招待鲍,自己飘然而去,意思叫鲍世荣起义后早离湖北。鲍世荣不听,起义后带兵往南打,结果在白水畈,黄土㘭连吃败仗。 </b></p><p class="ql-block"><b> 我接着说:龙潭居士前段微信同我讲过,18年春他约了几位乡友去过囊山寺旧址,房屋早己倒塌,但两栋屋的屋基还在,前面被一块大石头挡得严严实实,只有走近才能发现。他还发了好几张囊山寺遗址的照片给我了。</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囊山寺已不复存在,故我们也没有去,而是开车向龟尾方向继续前行。前方道路更加陡峭曲折。前面有一个湾子,四五户人家的样子,湾口的两户早年已改建了楼房,其余几户都是窗下石、青砖到杪的平房,屋顶盖的大瓦。看着十分古朴雅致。</b></p><p class="ql-block"><b> 湾门口有一老头正在忙着,一打听,原来这里叫大堰。当问到老头在忙什么?他说:儿子在江苏买了房子,如今要把这老房子拆了,重盖楼房。</b></p><p class="ql-block"><b> 我们说:这老房子成色不错,它沉载着几代人的回忆,拆了岂不可惜?一句话勾起了老头无限的回忆。他说:我也不想拆呀,儿子说要拆也没办法……说着说着我瞧见他眼角隐隐噙着泪花。 </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弃车徒步继续前行,路旁的鹃花开的正艳,加上苍翠竹林的映衬。社长大声喊:大家快到这里来合影。大家拉着横幅,我自告奋勇充当摄影师。打开手机,轻轻一点,只听“咔嚓"一声,便留下美好的记忆。 </b></p><p class="ql-block"><b> 合完影,继续前行,前面一棵古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决定徒步上去看看。走近一看,这是一棵直径近二米的古松,看样子树龄最少有五百年以上,但奇怪的是树上并未挂牌。</b></p><p class="ql-block"><b> 这时从上面湾子冲出来几只小狗,对着我们狂吠,既像要驱我们走,又像迎接我们似的。 这时只听一声呼唤,几只小犬都不叫了,原来是主人回来了。</b></p><p class="ql-block"><b> 热情的大嫂把我们迎进屋內,一边沏茶,一边同我们闲聊,她说:我们这里叫张家山,她和隔壁两家是从上面的老湾搬到这里的。</b></p><p class="ql-block"><b> 我们说:你家这是神仙住的地方,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大嫂笑着答道:神仙住的地方不敢说,但靠山吃山。山里收入主要靠茶叶和种植茯苓,天麻,黄精等中药材。以前有好东西卖不出去,现在有网络,我们还学会通过抖音直播卖货,还成立了合作社……</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惊叹道:这大山上还有网吗?大嫂道:前年拉的。我们更惊叹大嫂一个近六十岁的农村妇女,居然学会了用抖音直播卖货。感叹中国这几年发展太快了,连这大山沟里的农民也学会了追赶时代发展带来的红利! </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纷纷走出屋外,果然看到屋后的网线。再仔细观察这两幢房子的风水,后面紧靠大山,门前是一叠梯田。房屋座北朝南,阳光充足。前面视野开阔,能望见远处连绵起伏的大山,的确是个居家好地方。</b></p><p class="ql-block"><b> 房子内部也装修的非常现代,大理石地板,彩电,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 茶泡好了,大嫂连忙叫我们进去。捧着热气腾腾的茶水,小抿一口,顿感一股清香扑鼻,沁人心脾,让人不禁回忆起当年上林峰捡柴讨茶喝的情景。仿佛又回到少年时光!</b></p><p class="ql-block"><b> 这时汪书记打来电话说:村主任小屈(网名兴林之约)在他家里弄好了午饭招待我们。我连忙道:不用麻烦了,午饭我们自已解决。汪书记说:己经弄好了。没办法盛情难却,我们只好开车回到村部。</b></p><p class="ql-block"><b> 屈主任己在下面停车场等着我们,见到我们后,热情同我们握手。然后领我们来到吃饭的地方。一幢平房,也没装修。</b></p><p class="ql-block"><b> 屈主任连忙道:条件简陋,诸位担待。他接着道:我除了在村上班,另还建了这个牛厂,养了几十头牛。村里工资不高,没办法。</b></p><p class="ql-block"><b> 我们问:你平时村里上班,那来时间放牛?屈主任答道:都是散养牛,放山上不管。牛身上有定位装置,近处天黑了牛自己知道回来。太远了不知道回,过个把星期上去看一次。 </b></p><p class="ql-block"><b> 这时候屈主任母亲喊:饭好了,快进来吃饭。我们连忙来到屋内,只见满满一桌子菜。中间是一锅春笋炖腊肉,旁边摆满了各种山野菜,有椿苗,荊芥,白花菜,厥苗等。当然少不了牛肉和牛骨头汤。 </b></p><p class="ql-block"><b> 大家也不客气,直接开吃。可能是爬了一上午山,大家都累了。感觉这农家土菜吃起来格外美味香甜。大家边吃边聊,兴致盎然。当聊到林峰村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又回忆起前年秋季同木子店胡镇长一道到林峰汪家湾拜谒汪凤元先生墓时的情景。汪凤元,林峰村人,58年任白果区党委书记,由于质疑亩产三万六,遭人打击陷害。著有《三万六和我的一生》一书。 </b></p><p class="ql-block"><b> 我回忆道:那次是我,余世明老师,沈水明老师,胡镇长和诗友沈国兴,共五人。林峰村的汪书记和屈主任二人也陪同参与了那次活动,我们和屈主任就是在那次活动中认识的。不过胡镇长和沈国兴二人没有参加今天的活动。我们先访问了汪风元先生的故居——汪家湾。 </b></p><p class="ql-block"><b> 余世老师接过话头道:据传有风水先生说汪家湾是倒骑龙犬形地,将来要出地级干部,汪凤元由于遭人陷害,没能当上县长,但现在他儿子是正师级,也相当于地级干部…… </b></p><p class="ql-block"><b> 我接着说:汪家湾湾子不大,只七,八户人家的样子,站这里能望见。几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典型民居,依山而建。青砖黛屋,由于长期无人居住,早已破败不堪,濒临倒塌。门前有好几棵高大的枫树,还有一棵号称麻城树王的槠树,树龄有一千三百多年,可惜前些年被雷劈掉一个主枝。林峰村里为保护这个古树,用钢管搭架子,四周围住保护该树,不让游人靠近。并将被雷劈掉半边树用水泥补住,让其基本恢复原貌! </b></p><p class="ql-block"><b> 看访了汪风元先生的故居,我们一行又去拜谒了先生的坟墓。先生的墓非常简朴,连石头坟面都未树。只是用青砖简单地做了个坟面,用以挡土,连碑石都没有。我们站在坟前,认真地听完了胡镇长对汪风元先生生平事迹的介绍。然后纷纷上前给先生献了花,并将一些纸钱,连同他写的一本《三万六与我的一生》一起烧给了先生。然后面向坟墓虔诚地三鞠躬……</b></p><p class="ql-block"><b> 席间又聊到于成龙东山平叛,鲍世荣白水畈战败退到什子山。于成龙兵进黄市,驻新桥,攻下鲍世荣的粮仓土库,(石头寨下面的一个塆子,现仍叫土库),派兵围山断水断粮。眼着山上粮食越来越少。鲍世荣用计,将寨上的唯一的一头猪喂饱米饭,推下山去。于成龙见了,以为山上粮足,准备退兵。刚退到余家河,见什子山上飞下几只大白鹅。于成龙大喜,这是水尽鹅飞之象。于是带兵折返,遇上鲍世荣带兵在龙潭河抢水,双方大战,鲍世荣大败,带少量兵马逃往八叠山。在盐田河的断头崖遇上于成龙埋伏的张尚胜的兵,乱箭齐下,只有李公茂带箭伤逃跑,其余全部射死。李公茂逃至罗田土门㘭,被民团擒杀。 </b></p><p class="ql-block"><b> 屈主任补充道:说起鲍世荣,至今还流传着他年青时两个小故事。鲍世荣是鲍家湾人,据传他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确有些才气,但年少轻狂。鲍年青时曽在观音堂教书,有一次大白天当着观音像洗澡,犯了色戒,被观音菩萨用法术将了他。还有一次,鲍午睡,青蛙吵不停,他睡不着,说:你们这帮畜牲,明天全部死光吧,吵得我睡不着。结果笫二天满塘青蛙真的全死了,所以他以为自己金口玉言,有天下之份,其实是菩萨用了法术。这为他后来造反埋下伏笔。 </b></p><p class="ql-block"><b> 沈水明老师接着道:其实鲍世荣起义,就是一次小型的农民斗争。有被吴三桂势力利用的成份,也有个人主义的成份。有对汉民族的认同感和对异族排斥的成份,也有对清王朝滥杀的反感和东山人的乡土情节!</b></p><p class="ql-block"><b> 沈老师接着说:鲍起义为什么失败?一是择主错误,平西王行事反复,不足以谋大事,即使真能成事,必被其玩弄于股掌。二是天下初定,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响应者寥寥。故鲍失败是历史必然! </b></p><p class="ql-block"><b> 聊着聊着……不觉日己西斜,我们也吃完了。我们纷纷起身告辞,感谢屈主任中午的热情款待,同时感谢汪书记和高主任的周到安排。屈主任同我们一一握手,道:欢迎我们有空经常到林峰村来玩。 此次林峰之行,虽然没有找到当年捡柴的旧道,但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林峰村人民的热情,感叹林峰村这些年的巨大变化……</b></p><p class="ql-block"><b> 最后我想说:林峰村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人民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巴河的眼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张家畈“巴水东调工程"下马记</b></p><p class="ql-block"><b>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百度张家畈吧) </b></p><p class="ql-block"><b> 整理:沈大庆</b></p><p class="ql-block"><b> “巴水东调工程”又名“巴水河张家畈段综合治理工程”。</b></p><p class="ql-block"><b> 该工程开工于一九七五年十一月,结束于一九七九年底,历时四年余,在付出29人死亡、25伤残、失踪一人,毁掉良田一百余亩,旱地四十余亩的巨大代价后,凝聚着数万民工四年多血汗的袁家冲大坝,1980年初夏,在几声巨大的爆炸声中,轰然坍塌,一切努力和牺牲,都成为徒劳。这是张家畈有史以来最失败的工程,最劳命伤财的工程,是记入张家畈历史的深刻伤痛。翻开逐渐尘封的那段历史,那个时代的荒谬、狂热,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善良、质朴、无助,至今让人感叹,唏嘘不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 “巴水东调工程"立项背景</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六七年代,中国广大农村掀起了一股“农业学大寨"浪潮。大力兴修水利。修水库,挖渠道,筑河堤,移河造田,垦荒造地……老家麻城张家畈区和木子店区的农民利用农闲也修建不少水利工程。如杉林河水库,洪鸣嘴水库,王家边水库……,移河改道改造了不少良田,如张家畈观音阁河道冶理,木子店丁家坳河道冶理等,通过将河道裁弯取直,新造出了不少良田。</b></p><p class="ql-block"><b> 当时学大寨已是大气候,既是生产活动,也是政治运动,上有上级指示,周边有丁家㘭的榜样,当时丁家坳小公社党委书记张延海提出的大河一条线,小河靠边站,重新安排河山的口号,客观地说丁家㘭的农田基本建设是成功的,现在人还在受益。</b></p><p class="ql-block"><b> 张家畈区下属的各小公社也各自蕴酿自已辖区的工程,木樨河小公社修龙门坳至二里河,木樨河至丁河口的河堤,蔡店河修二里河以下的河堤,也沿用至今。龙门坳至二里河河堤以及二里河至蔡店河河堤,现改造成了2O3省道,铺了沥青,成了张家畈通往罗田,黄州的主要道路。木樨河至丁河口河堤也成194乡道,是白石山和木樨河至张家畈镇的主要公路。唯独白石山的工程命运多舛,成为历史的笑柄。</b></p><p class="ql-block"><b> 按照白石山小公社的规划,修三段河堤,从袁家冲细何家垸社庙嘴至烂泥畈为一堤;沈家河曾鹏岩至新屋小河口为二堤;自状嘴至李家岩为三提。全长约3公里,留大约六十米的河道,河挤向西边楼栋树一侧,东侧可围河造田二百余亩。当时夏侃于书记在大会讲,袁家冲以上有两个裁弯取直的挖山工程,一是东木区的花石岩,二是张家畈区黄市公社的匡家坳,都是在硬花冈岩上生生炸出的河道,宽不足三十米,水被束住了,那么我下游河道60米应该足够。</b></p><p class="ql-block"><b> 这是缺乏科学态度的估计,两段岩石河道水流急,流量就大,落差重力的影响,对下流冲击力也大。同时河道的流向自匡家㘭到袁家冲是向东南方向,到袁家冲烂泥畈后猛然拐个弯,折向正南至下沈家河成为一弧形,袁家冲对面的排形地以下西线为凸突部,东线为凹陷部,一般河道凸突部流速缓,多为沙滩。凹陷部,水流急多为槽或潭,水流对堤坝冲击力也大。</b></p><p class="ql-block"><b> 当时有方案把河道放在东侧,顺流在楼栋树大队那边筑堤,把河道稍留宽一点,小步走,西侧能稳稳当当造一百多亩田。但有两个因素影响此方案的实施,一是纸面上的造田亩数,没有东侧造的田多,不够场面。二是西侧楼栋树以下的叶家塆至下坳段面为木樨河小公社地段。考虑各自利益,最终舍弃了此方案。如果当初用东侧围河西侧造田的方案,取得成功,就没有后来的西水东调工程。</b></p><p class="ql-block"><b> 1974年,正月开始,各生产大队组织专班,炸石备料。当时白石山小公社工地上的负责人是小公社副书记夏艳清,夏书记是个实在人,他的一些说辞,至今仍让当年在工地上干过的人记念。他对劳动时间的规定是:“日升两尺上工,离土三尺收工,就太阳个大钟”。春天下午太阳离土三尺大约五点半,工地装药放炮要疏散人员,炮响后还要检验,有哑炮要立即灌水,太黑这些工作都不好做,时间安排比较科学。生活规定是:“白米饭,咸菜宴,不能一餮一钵半,你混个肚儿圆,老婆细伢谁来管”。当时工地上每钵饭半斤米,年轻人塞不满肚皮,另外再加半钵的人多的是。那时代,农村绝大部分都是捏着肚皮吃饭,人均每35斤稻谷,加工成24.5斤大米,每天七两多一点。大部分家庭靠自留地种点小杂粮、红薯、瓜菜补充。工地劳动纪律规定是:“莫穿纱,莫穿绸,叮着钢钎使劲筑,女人过时莫抬头,一天打眼一米六。”</b></p><p class="ql-block"><b> 因炸石工地旁边是大道,过往人很多,容易分散精力,一不小心会伤手伤脚。打炮时,三人一组,一人扶钎,两人抡八磅大锤,春天天长打两个炮眼,一个0.8米深,也是能够完成的。从春天干到夏天,工地无任何伤筋断骨的事故。</b></p><p class="ql-block"><b> 修河堤需要大量的石材,光靠石场炸石还不够。于是在公社的发动下,还掀起了一场挖坟运动,比较体面一点的坟茔被挖了一大半,因为这样的坟茔,大部分是原来地主富人所有的,被挖,在当时的环境下,其后人是绝对敢怒不敢言的。据说,葬在申家冲佛塔山九老爷的坟面,因做工精美,就是在那时被人敲去当工地上的磨刀石用。</b></p><p class="ql-block"><b> 74年秋收刚完,白右山九个大队人牛齐上,每个大队分一段。工地上红旗招展,喇叭震天,大有气壮山河的气魄。当时要求河堤必须做两米石岸挡水,石料不足,又挖人坟莹拜台,拆人田岸,时间紧,任务重,人开夜工,牛也开夜工。劳动时间长,辛苦自不必说。拼死拼活到1975年季春,经过一冬一春人挑牛耖,终于造出三条状如长龙的沙堤。新开出的田地上总算铺了一层薄薄的土。看到忙乎了一冬的劳动结晶,干部群众,走在新修的河堤上,很有成就感。特别是沈家河等大队一向是人多地少的,当在新增田地上种上作物的时候,仿佛也看到了丰收在望。</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天不遂人愿。到了75年五月份,阴雨绵绵,河中水漫到两侧的堤岸。六月份的一天,暴雨来了,上游匤家坳山口挤出的山洪如射箭一般,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携带垮塌的石岸,泥沙,树木冲向刚修的新堤,一个浪涌起两三米,哐地一声扑到刚修的新堤上,沈家河大队上河门口和沈家上湾门口新堤马上陷下一块,几个浪头打过来,堤坝垮崩塌了,河堤漫水了。公社干部以身作则,滚一身泥水,指挥打树桩,灌沙袋,但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的力量太渺小了,辛苦一年的河堤,半小时冲得无踪无影,水退之后留下星星点点的石块和杂物,夏侃于书记一脸泪水,望河叹息。这时才明白老人说的两句话是对的,只可顺水筑堤,不可斗水作缺。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b></p><p class="ql-block"><b> 大水过后,三段河堤中,沈家河大队的两段河堤全部被冲毁。不过袁家冲大队的那段河堤没有被冲毁,如今成了通住细何家湾,曹家埠的公路。河堤里改出来的沙田,因不集漏,少有人种植水稻。如今主要种植花生,小麦,红薯,玉米等作物。这是后话,暂且不表。</b></p><p class="ql-block"><b> 再说汤书记看到自己挂帅的河堤,被冲了个精光,再次失眠。当他懊恼地走在被冲得荡然无存的河边,接到了通信员带来县里的通知,让他接待一个人,正是因为这次接待,才有了“巴水东调"这个浩大的工程。</b></p><p class="ql-block"><b> 1975年七月一日,白石山人民公社九大队小学旁边的竹园,人山人海,红旗招展,这天是党的生日,区公社在这里召开大会庆祝,高亢的革命歌曲一浪接一浪,在以党员干部组成的合唱团演出时,新提拔任命的区委副书记,著名的盘书记,兴致高涨,亲自跳上台来打拍子,当指挥。</b></p><p class="ql-block"><b> 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声中,吸纳了一批新党员。同时,在这次会上,汤书记为大家勾画了一副张家畈人民即将大干快上的宏伟蓝图,张家畈五万人民将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大寨式的人民公社。因为主战场设在白石山人民公社,特调整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夏侃如同志担任白石山人民小公社党委书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工程立项草率,动员阻力重重</b></p><p class="ql-block"><b> 75年7月10日,在黄冈水电局、县水电局相关领导的带领下,一支十多人,主要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师生组成的测量队进驻白石山中学。测量队有几位年轻的女队员,来自大城市,在夏天,这几名女学生队员穿着裙子、丝袜,还戴着墨眼镜,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引得周边没见世面的姑娘嫂子啧啧称奇,一时成为大家的谈资。</b></p><p class="ql-block"><b> 经过十多天的紧张测量,经过分析,测量队很快就拿出了三套移河改道的方案来。在县委“举旗抓纲学大寨,麻城河山再安排”的工作思路指引下,张家畈巴水东调工程立项了,有这么大的工程在手,汤书记一下子豪情万丈,一扫几个月压在心头的阴霾。</b></p><p class="ql-block"><b> 八月份,二季稻刚插完,张家畈区委书记汤汉波,副书彭继南和区其它工作人员都来白石山小公社,召开各大队全体干部会议,名义是征求基层干部意见,实则是走过场。</b></p><p class="ql-block"><b> 动员会未开始时,汤书记满以为白石山干部会兴高采烈,会以无限感激地心情迎接这个改变白石山面貌,甚至可以让白石山人民公社早日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大工程,大好事。然而令汤书记意想不到的事,该工程最大的阻力,竟然是来自白石山人民公社基层干部。</b></p><p class="ql-block"><b> 当时白石山小公社九个生产大队,只有靠西河的沈家河(当时称三大队),楼栋树(当时叫四大队)同意,因为他们将来是受益者。其余的大队干部都不同意,连白石山公社书记夏侃于也不同意,他认为用现成良田换沙河无价值,并质疑前段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准确,许多因素没有考虑,后患无穷。</b></p><p class="ql-block"><b> 在介绍工程时,白石山大队的书记们,个个扳着个脸,一言不发,当汤书记动员时说:"现在就要干着社会主义,想着共产主义,干革命就是要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b></p><p class="ql-block"><b> 不知是一大队还是二大队的书记在底下嘟哝道:”鸡巴都没长圆全,就想做XX的快活事。“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b></p><p class="ql-block"><b> ”你跟我站起来!" 一旁的盘书记怒不可遏地吼道。 盘书记为人直爽,脾气暴躁,最爱训斥人,是整个区里有名的。一般的社员、干部老远见了他就要躲得远远的。</b></p><p class="ql-block"><b> 那大队干部站了起来,望着台上的领导,说:“我有意见!”</b></p><p class="ql-block"><b> “有意见可以提,但不能流里流气的,象个流氓!你屙泡尿照照你刚才说的话?哪象个党员干部说的-----我看你分明是想操乱子!”盘副书记把桌子拍得呯呯地响,大声地吼道。台前的茶水杯里的茶水被震得溅到前排干部一脸。盘副书记看到开会一点也不热烈,心里就有气,看到大队长这么讽刺,居然还引起哄笑,心里更是怒不可遏的了。</b></p><p class="ql-block"><b> 盘书记要进一步发作,但被汤书记挥手制止住了。汤书记恼着脸,示意让那大队干部把话讲完。</b></p><p class="ql-block"><b> 大队干部略为犹豫了下,便说:“汤书记,不是我们不想学大寨,而是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觉得我们白石山几个大队就是靠余家冲这一冲田,这可是千百年来,传下来的饭碗田、稳产高产田啊。祖祖辈辈都是靠这些田为生。其它的几个大队呀,都一样,我们几个书记在一起碰了头的,觉得要是把当家的田毁了,移河改道的田,跟我们隔那么远,到时如何搞生产?到时怕是要叫社员喝西北风。再说,要挖那么多的山,该要上多少劳力?我们传达会议精神时,年纪大的社员,都说我们瞎搞,怕收不了兜。"那大队干部把话说完坐下。</b></p><p class="ql-block"><b> 汤书记就转过脸,对公社书记夏侃如说:“你认为呢?会议精神你都传达透了吗?"</b></p><p class="ql-block"><b> 侃如书记回答道:“传达了,我也亲自下到几个大队看了下,听了下社员们的意见,着重听了六大队(现涂家坳)要搬迁群众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大得狠,想不通,跟刚才的大队干部说的差不多。 " </b></p><p class="ql-block"><b> 这下,汤书记彻底火了!侃如书记本是他 一手刚从白石山人民公社副书记位置上提拔重用为公社书记的,满以为完全跟自己一条心,大干快上的,谁知关键时候掉链子,出自己的洋相。这还了得!</b></p><p class="ql-block"><b> 于是,动员会暂时休会,区委决定召开各小公社扩大会。那次会开了一天一夜,把夏侃如批斗了一天一夜,撤消白石山公社书记职务,申请上级把他调到阎河去了。认为他是右倾机会主义,不想干共产主义,是懒惰的思维。先后将有不同意见的干部调整了十来个,说是要一脚踢开绊脚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于是,没有干部再公开反对这项工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巴河的眼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张家畈“巴水东调工程"下马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劳动强度大,开局不顺</b></p><p class="ql-block"><b> 工程在七五年冬月正式上马。上马时共调集民工一万人!在以后四年中,上工地民工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千人!</b></p><p class="ql-block"><b> 那时,工地上以部队的建制来管理,总部是民工团,小公社为营,大队为连,小队为排。各单位开展劳动竞赛。刚开工时,大部分民工都很兴奋,特别是年青人,都爱热闹,见了这么大的场面,又隔天有电影放,大家异常开心。</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工程从一开工,就有不祥之兆。开工才三天,五大队沈家垸连的炊事员,晚上起夜,一脚踏空,从刚劈下的山岩处掉下身亡。开局不利搞得汤书记一头恼火。</b></p><p class="ql-block"><b> 巴水东调工程,主要筑四道拦河坝,挖开两座山,穿一条隧道。</b></p><p class="ql-block"><b> 工地有二个重心:主战场在袁家冲,要建截河大坝,要劈山开河;另一战场在六大队涂家坳,要打隧道,也要建拦水坝,还要建搬迁移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工程。</b></p><p class="ql-block"><b> 四道拦河坝分别是:袁家冲坝,鸭儿河坝,祠堂河坝,东河蓄水坝。</b></p><p class="ql-block"><b> 袁家冲坝是主坝。坝高近三十米,长三百余米,坝底宽五十余米,面宽近十米,土石方主要来源于打乱泥畈岗和挖排形地山嘴,读者可以算一下总共有多少方。它将巴河拦腰截住,让巴河水东流,故称“巴水东调"工程。</b></p><p class="ql-block"><b> 鸭儿河坝和祠堂河坝高度,宽窄和袁家冲坝差不多,但长度要短好多,鸭儿河坝长只有六七十米。祠堂河坝长约一百五十米。</b></p><p class="ql-block"><b> 东河拦河坝于1976年冬开工,先抽槽,准备填黄泥筑防渗墙。说来也怪,挖下十来米深时,竟挖出一座木质小桥,不知是哪个朝代的遗物。大约是腊月十几夜八点左右,抽槽工地的水泵莲蓬头被吸入泥沙的堵住了,水迅速涨上来无法施工,预报这天晚上零下八度。传言白石岗工地冻死了人。为了恢复工地施工,白石山管理区党委书记夏俊福,穿一身内衣,跳入齐颈深的坑中把莲蓬头捞起来,人们用布带拉他出水时,糠糠大颤,我想当年在工地的人都有印象。</b></p><p class="ql-block"><b> 当时考虑烂泥畈和锭子丘两处山岗还未降多少,上面河道未修好,拦河坝如筑起来,要淹掉余家冲一畈百余亩良田。余家冲(九大队),沈家湾(五大队),涂家坳(六大队)几个大队坚决反动。加之又挖出文物,故东河拦河坝暂停。一直到七九年工程结束,再未重新开工,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b></p><p class="ql-block"><b> 挖开两座山,一座是烂泥畈岗,另一座是锭子丘岗。</b></p><p class="ql-block"><b> 烂泥畈岗高三十多米,为了让巴水东流,硬生将该岗劈开,挖出一条宽约六十米,长约二百米的深槽。该岗下面都是坚硬的花岗岩,当年没有机器,硬是凭人力打炮眼,然后筑上炸药,一点点炸开的。</b></p><p class="ql-block"><b> 说起锭子丘岗(见上图),得先从锭子丘名字来由说起。解放前,从东河口~余家冲~八斗丘~祠堂河~店基坪~石佛寺~丁家坳。地势平坦,一马平川,一路皆是良田。而这道粮川的分水岭就在锭子丘。锭子丘南面是八斗丘,北面是祠堂河,山南北两面都是两冲良田。因岗上有块良田形似一锭银子,故名锭子丘。说来也神奇,这块田虽在山顶,却是一块宝田,干淹不怕,即使天再干早,也从未绝收。</b></p><p class="ql-block"><b> 锭子丘岗高约四十多米,要将岗南北两边的两冲良田全部挖了,将山劈开一条长约500多米,宽约50多米,平均深度近30米的深河槽。主战场虽在袁家冲,但这里却是整个工程最艰巨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同乱泥畈岗一样,此处山体也主要是花岗岩,而且长度是乱泥畈的近三倍。二是此处炸出的土石无处放,主要靠板车往两边山上运。随着河床越挖越深。道路越来越陡,最后差不多有60度的坡度。人力根本无法将板车拉上来,只有将板车挂在牵引钢绳上,利用机器力将板车拖上来。拖板车必须要身强力壮,还要眼疾手快的年轻男劳力。特别是板车上来后,如果未及时把挂钩取下。人车容易卷进牵引里,非常危险。 </b></p><p class="ql-block"><b> 1976年秋,白石山小公社的负责干部是副书记罗言余。罗书记作风踏实,从未训斥过人。早上起床号响,他扛张大锄先上工地,每天都在他靠挂的生产队劳动几小时。河床打到下面主要靠放炮,临收工他还要去爆破队检查一下。我当年只有七八岁样子,虽未上工地。但记得每天中午收工和傍晚收工的时候。工地上炮声隆隆,炸起的石块,土满天飞。有些民工没跑赢,被飞来的石块砸死砸伤不少人。</b></p><p class="ql-block"><b> 工地上常年住几千人,高峰时上万人,要吃饭,要烧柴,周边连茅草都抜光了。烧柴最困难当数沈家河大队,我记得搞工程那几年,常年有两三千民工驻扎,当时叫住专班。山上茅草割光了,就搞草皮、树叶烧。树叶未掉落,就用棍子把它打下来,晒干再拿来烧。当时有个歌谣:“沈家湾,其下作,树叶不落要它落。"可见当时烧柴之困难。</b></p><p class="ql-block"><b> 梅花园,余家河,张家畈,黄市等小公社来的民工,各生产队每天派人用板车往工地运柴。领导开会时戏谑:“灶里不断火,路上不断人。” </b></p><p class="ql-block"><b> 工地上的劳动强度大,生活艰苦,睡工棚、吃钵饭,长期只吃些没油水的腌菜,而每天劳动要达十几个小时。还动不动要搞什么“铁姑娘突击队”、“百日大战青年突击队”等劳动竞赛活动。</b></p><p class="ql-block"><b> 当时的艰苦程度是现在人不可体会和想象的。为了抓进度,区委决定,会战期间任何人不得请假,有时一干就是二、三十天。其中的76、77两年,小学四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每学期放下书本,集中组织要到工地上参加劳动一个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知青小陈与水梅之恋情</b></p><p class="ql-block"><b> 在工地上,最苦的就是那些刚谙世事的小姑娘们了,长期的体力劳动,需要休息调整,有的小姑娘实在累死累活的做不动了,跑回家,生产队找到后,就立即催促她们赶回工地,还要挨责骂。还有的在工地上遇到生理周期,连垫的东西都没有,只好把衣服扯开垫,山里姑娘颜色短,不敢拿这说事,硬着头皮做着重活,生怕被好事之徒发现而嘲笑,苦不堪言。</b></p><p class="ql-block"><b> 还有,在工地上,除最苦外,她们也是最容易被伤害的群体。工地上,生活单调,偶尔放几场电影,当这些小姑娘以为是象以前在各大队放电影一样,去赶热闹时,却没有想到被人“印了鸡蛋”、”逼了溜子“。所谓的“印了鸡蛋”,”逼了溜子“是当时的黑话,来源于麻城城关,是城关小青年小混混的口头禅,那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所谓的印鸡蛋、逼溜子,无非就是摸女孩子不同部位的代名字。唉,自己去想象吧。</b></p><p class="ql-block"><b> 那时,上水利,生活苦,生活难,但年轻人在一起,开始大家也会有新鲜感,自然免不了些打打闹闹的,或者擦出些火花来的事,这都很正常。本地青年男女,大多比较本分,而且都是一堆一块的人,稍微排下,说不定还是个亲戚,所以熟人熟事的,不敢过分。那时,要是那个年轻人太过分了,做亲都不好做,所以相对比较相安无事。</b></p><p class="ql-block"><b> 七六春上,为赶进度,县里调来一批武汉等外地知青上了工地。谈到这批人,很多基层干部到现在还有些谈虎色变的。这些大城市来的,见多识广,根正苗红,都是工人阶级的后代。本身也都是十七八岁的样子,天不怕,地不怕,又正处于青春活力期,是特殊保护对象。连县里的领导基本也不敢惹他们。自从一个从北京来的一位爱新觉罗氏皇族女知青在麻城自杀后,惊动了上级,省里严责县里保护知青不力,因此,县里平时就对知青,特别是上面来的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十分优待。知青根也本就不把公社干部放在眼里,更不用说工地上的各级连、排、班组干部了。</b></p><p class="ql-block"><b> 水梅(化名),黄市人民公社人,本来学习成绩好,但因家庭困难,家庭出身成分有点高,估计推荐上大学无望,于是,初中上了一年就不读了,十四岁就上了工地,娇小玲珑的身材,难掩逐渐成熟少女的妩媚。工地上,她们主要工作就是挑土,从早挑到晚,几乎没有歇息过。但她很乐观向上,也很爱干净,一散工,就哼着歌曲到河边洗衣服。</b></p><p class="ql-block"><b> 而靠近河边的营地,就是知青的营地,与她们大队的营地相隔百米左右。知青中,也有个约莫16岁的男孩,武汉人,姓陈,长得比较秀气,戴着一副眼镜,他父母都是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他是家里的独生苗子。因此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干体力劳动不是把身上的衣服划破了,就是把自己弄伤了,挑土,挑过六十斤就困难,刚来工地,挑了三天土,膀子都压肿得抬不起来。他喜欢看书,一有空就拿着厚厚的书细细慢啃, 平时,基本沉默寡言的,很少与人交流。</b></p><p class="ql-block"><b> 知青队的队长,好像是姓龚,二十岁,是1.8M以上的大块头,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带着几个知青与工地上的干部吵架或与其它大队的人争吵甚至动武-连盘书记见了他,也要让三分。但龚队长不知什么原因,总很关照小陈,挑土时,上土的人要是给小陈上多了,他就要吼人家。</b></p><p class="ql-block"><b> 恰巧这天小陈在上游洗衣服,因看书忘神,衣服被河水冲到水梅面前。水梅见状,忙着下水将小陈的衣服从河里捞上,麻利地帮他放在脸盆里,小陈不好意思地忙说声谢谢,然后,就笨拙地将一大把洗衣粉倒在盆里,再将水盛上,慢慢地揉起了自己的衣服。</b></p><p class="ql-block"><b> ”你怎么放这么多洗衣粉?洗几件衣服,哪需要这么多洗衣粉?“水梅不自主地提醒道。</b></p><p class="ql-block"><b> 平时,在家里,因为经济困难,根本舍不得花钱买洗衣粉用,当时洗衣粉要五角六分钱一袋,对吃油盐都很困难的社员来说,无疑是奢侈品了,就是一角五分钱一块的肥皂,也是省着用,洗衣服时,除非是衣服上确实洗不下来的污垢,才用肥皂在有污垢的地方拭几下。这次来工地,由于出汗较多,水梅是个特爱干净的姑娘,省下来的一点钱,买了一块肥皂,除省着洗衣服外,主要用来洗头,因为感觉用点肥皂,就好将汗味去掉,并有一股好嗅的皂香味。</b></p><p class="ql-block"><b> 小陈怔了一下,起身红着脸说:”多放点,好洗些。“ 水梅觉得自己多嘴,就赶紧将自己的一盆衣服拿开,在旁边不远的石头上开始准备洗自己的衣服。就在她开始揉衣服时,突然有洗衣粉往脸盆里飘落,她抬头一看,只见小陈站在她旁边,把洗衣粉在往她盆里倒。看着小陈目不转睛盯着自已,水梅脸不由自主红了,两颗年轻的心在跳动,渐渐被吸引到一起了。</b></p><p class="ql-block"><b> 自此以后,水梅一有空就去找小陈,借口是借书看,小陈也常常找水梅,时时送来一些武汉带来的零食,发卡,卫生巾,衣物等。</b></p><p class="ql-block"><b> 半年后,水梅发现自已怀孕了,而知青们接上级通知各回原藉,临走前小陈来找水梅,两人哭着抱成一团。小陈对水梅说:“你放心,我回去跟父母说,我一定回来娶你…"</b></p><p class="ql-block"><b> 小陈回去后,水梅天天盼望小陈来娶它,可她左盼右盼,总不见小陈的身影,肚子却一天天大起来了,水梅被小陈搞大了肚子的消息在工地上传开了。她成了众人指责的对象:“小小年纪真不要脸,被人搞大肚子……"繁重的劳动,加之众人的指指点点,压得她喘不过气来。</b></p><p class="ql-block"><b> 终于在一个初冬的早晨,水梅拉着和她同样遭遇的卢姐,两人一道投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巴河的眼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张家畈“巴水东调工程"下马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遭天怨,工地祸事连连。</b></p><p class="ql-block"><b> 两少女投水自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工地上,成了当时的一个大新闻,几个营地的姑娘们未免萁燃豆泣,芝焚蕙叹。想着看不到尽头的艰苦劳动,还有难言的委曲,不禁都悲从中来,认识与不认识的,当夜都哭成一片。工地上的哭声,让汤书记异常焦躁,心里总有种不祥之兆。</b></p><p class="ql-block"><b> 就在水梅她们投水的第三天,工地上因发生了偷盗行为,大家把怀疑的目光都盯住了一商姓地主出身的青年,对他进行了莫须有的盘问与羞辱,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从爆破队那儿弄来雷管,当着公社干部的面,含在口里引爆,整个头颅都炸飞了。</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工地上伤亡事故,在七六年,达到了顶峰:爆破作业,由于都是非专业人员操作,因而伤亡不断,先是谭家冲大队,在散工放炮,一石爆未响,约过一个小时的晚饭后,放炮队的浇水排哑炮,结果,一人硬拉导火索,引发爆炸,一下子当场炸死三人,重伤二人,其中有个小年青,约在三百米开外地方拿着饭碗观看,不幸一边脸被飞石削掉,惨叫多日才死。</b></p><p class="ql-block"><b> 后装牵引机,从新劈河道中往上绞碴土石之类,八月某日,引机销子卡断,一吨重的碴土带着钢索,飞奔而下,一人被索绳拦腰绞住,连肠子都绞出来了,人差不多被绞成两半截,惨叫半日方气绝。如此之事,不忍列举。</b></p><p class="ql-block"><b> 某年,在我读高中的时候,那年天降大雨,张家畈段公路被毁,由于要上学,我只能同我舅舅一道,步行至扬眉河搭车至麻城。舅舅是当年修水利工程的队长,在袁家冲工地上摸爬滚打四年,经常跟我讲当年工地上的事,当我们路过曾经热闹的袁家冲工地的时候,舅舅指着残存的工地遗迹,如数家珍,然后,又指着某某地方,说当年这里如何如何的,哪里死了几个人,如何死的等等,并说,将来你书要是读出来了,一定要把袁家冲的事写一写。</b></p><p class="ql-block"><b> 很多事都是哪时听说的。说到工地上死亡的人数,按正式的官方调查结果:因工死亡29人,其中排除哑炮死九人、在河中淹死七人、回家后因病或其它原因死亡十三人,重伤致残二十五人。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些死去的及受伤民工均未得到一分钱的赔偿,死了的最多大队帮忙安葬一下而已。</b></p><p class="ql-block"><b> 当年的瞎折腾,最受伤的是张家畈人民公社的农民。前后五年,耗尽民力,各生产队的各项开支中,水利工地的开支要占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至那几年,一个劳动力每天的工分值三角多还是好的,听说某个生产队因工地出了事故,开支太大,当年每天工分值只有一角七分钱。</b></p><p class="ql-block"><b> 八几年白石山有人为此事告状告到上面的,说死亡和受伤的一百多人。但我极疑心死亡人数应在五十人左右。还有好些附近的村民,被放炮炸起的飞石砸死砸伤的,因非工地人员,可能不在统计之列。就当是29人吧,如果放在今天来说,这绝对是个怵目惊心的大数字,就是后来的国家重点项目工程,也不允许有这么大的死亡数目,只不过是,当时,人命如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六,为拉过年物资,再起纠纷</b></p><p class="ql-block"><b> 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物资计划供应,因此,供销社是当时最令人向往的、最牛B的单位,张家畈供销社于七五年就配了二辆汽车,运载能力共八吨位,主要用于从麻城等地运输供应张家畈区的各种计划物资货物。但从七六年四月份后,公社为修袁家冲水库,以统一调度为名,将两辆车编入公社汽车队,用于工地工程建设,供销社要去麻城拉物资,须提前向公社书记报告,有时物资急需拖运又正逢工地大会战时,话还出口,就被盘书记骂得狗血淋头,因此,就不得不向其它公社借用车辆,主客倒置,弄得供销主任上下不讨好,两头受气。</b></p><p class="ql-block"><b> 一九七七年冬季,春节临近,供销社大批春节物资急特调运,县里已催促了好几遍,由于正赶上袁家冲拦河大坝工程建设大会战,供销社田主任为车的事,已经跟汤书记哀求了好几天,仍不见松口,而县里供销主任早已忍无可忍,威胁如再不来拖货,所有那些宝贵紧俏的如糖、油、布匹等物资将调拨其它地区。时已至腊月中旬,以往这个时候,春节物资早就备足,只等销售,而如今,物资都在县里,供销社货架上空空如也,一些有计划票据的人到供销社还买不到东西,无不破口大骂,供销人员压力巨大,一时,把供销主任急得团团转。那天早上,田主任懊恼之余,喝起了闷酒,乘着酒兴壮胆,田主任叫供销的一名职工骑自行车到工地上找汤书记、盘书记要车。</b></p><p class="ql-block"><b> 当田主任满身酒气找到汤书记时,汤书记正在和白石山一大队的群众挑泥巴,搞得满头的大汗和一身的泥巴,闻着田主任的酒气,汤书记脸上就已经不高兴了,但他还是挑着泥巴,一边走一边听田主任的解释和要求,当田主任说车子必须今天就要调回去时,汤书记一路按捺不住的愤怒一下子如火山一样爆发了:“混蛋!你看你,你有不有点革命的干劲?你有不有点人民群众的感情?人民群众都在一线热火朝天地大干快上时,你却躲在一边享清福,喝小酒!你这工作态度这么不端正,你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张家畈的超级寄生虫、蛀虫,先不说车的事,你现在立马跟我在工地上挑三天土再说!"</b></p><p class="ql-block"><b> 大声的斥责,立马引来围观。车没要到,还引来一阵喝斥,乘着酒性,田主任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耐,内心的屈辱被压抑到了极限,此时早已血气上涌,怒不可遏!毫不示弱地嚷嚷起来:“我看你汤书记,是军阀作风,难怪群众说你是活阎王,一点也不假!你就是不顾人家的死活,只管自己的政绩,想往上爬,我是供销的,我们有我们的规定,你当着书记,老是要我们做违反规定的事,这算什么机巴党的干部?车是我们供销的车,你要再不给,我就叫县的找你要,县的不行,我叫地区的找你要,到时出你的洋相,出你的挺,莫怪我!”</b></p><p class="ql-block"><b> 在众目睽睽之下,汤书记何曾受到过这般顶撞!一肚子的委屈与苦衷也正是无处发泄,汤书记情绪失控,与田主任对骂起来,并扬言要处分田主任,立即在工地上召开现场党委会,撤他的职!这也许是气话。</b></p><p class="ql-block"><b> 但田主任脾气来了,也是一根筋,当着群众的面大叫:“你个裸日的,要是不开会撤老子的职,就算是个血儿。”</b></p><p class="ql-block"><b> 到了撕破脸骂娘的时候,汤书记脸都气得抽搐起来,推了田主任一把:“你个娘卖的,老子今天就是书记不当,也要撤了你个裸日的。”</b></p><p class="ql-block"><b> 田主任见汤书记动手了,大叫起来:“阎王打人啦!。”叫着骂着,就顺手从旁边一大队一民工手中抢过一条扁担扑向了汤书记。他拿到了扁担,就横扫了出去,幸亏汤书记跳得快,没被扫中,但把在旁边看热闹的白石山公社沈福安书记打中了,扫倒在地。</b></p><p class="ql-block"><b> 就在田主任准备再用扁担扫时,区委副书记盘书记冲了过来,一手扯住扁担,一脚将田主任踢倒在地,然后用扁担撑住倒在地上的田主任,同时大吼叫道:“都玩邪了,有不有党纪国法?这不是反了吗?"</b></p><p class="ql-block"><b> 田主任还在地上叫骂,盘书记将扁担一扬,怒骂道:你要再乱来,乱叫,我几扁担抽死你。说着就拿起扁担猛抽了下去,打在一只手上,手腕上鲜血直流。幸而一大队和二大队的两个工地连长来了,见状急忙一把扯住盘书记,另外几个群众拉住还在叫骂的田主任。</b></p><p class="ql-block"><b> 盘书记其实是区里干部及工作人员最忌惮的一位,人们畏惧他,远甚于汤阎王,一是他作风还算过硬,而且比较爱管事,只要有看过不眼的事,会立马上前指出、纠正;二是他脾气不好,人又长得孔武有力,特别爱吼人,爱动手打人,据说他在黄市公社当书记时,一些成份不好的四类分子,只要听到他的咳嗽就吓得赶紧躲开,早年带队赴三河水库工地时,因经常打骂民工,还被人举报,受到过上级调查和批评。</b></p><p class="ql-block"><b> 这下事情闹大了,工地上汤书记铁青着脸,组织在工地上的党委班子成员,召开党委会,决定撤销田主任的职务,会议从上午十一点多一直开到天黑,连中午餐都没吃。在他们开会时,田主任则跑到县里找县供销社的领导告状去了。</b></p><p class="ql-block"><b> 下午,收工的时候,工地的喇叭响起,盘书记在广播里几乎以破口大骂的口气,宣布了区党委关于要处分田主任的决议。民工及各村的干部们都认为这下田主任撞在枪口上了,要真的倒霉了。</b></p><p class="ql-block"><b> 再说田主任在扬眉河搭上车,直接来到了县社。看到他一副灰头丧脸的样子,没等他说几句,县社主任就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本来,县社对张家畈的早已经大为不满,但一直考虑到公社是在进行农业学大寨,上了县里的大工程,为了大局,只能忍气吞声。但年关物资调拨到现在还未落实,县社也早就对张家畈再也难以容忍了。看到老田为要车还挨了打,县社主任二话没说,直接拉着田主任找县革委会的讨说法去了。而且,还安排办公室将此事直接上报地区供销社。</b></p><p class="ql-block"><b> 这回,倒霉的是区公社了。县社将情况上报到黄冈后,张家畈人民公社被抓了个大的反面典型,黄冈越过县里,为排除县革委的干扰,直接派工作队来张家畈调查物资的事,落实中央有关精神,整顿财金纪律,自然,这一查,问题就来了。</b></p><p class="ql-block"><b> 当时的调查书面材料认为:“张家畈人民公社自七五年以来,以各行业要大力支持农业为名,违反财经纪律,大搞赊销,赊销的工程物资多达65笔,尤其是七七年中央有关文件下发后,还继续赊销炸药6835斤、雷管4290发,水泥10吨,柴油23.6吨,计人民币71816.69元。同时,还利用职权,化全民所有为集体所有,供销社原有二台八吨位货车,公社从七六年起,就以统一调度为名,将车辆非法调为公社车队长期使用,侵占利润及折旧11000元,严重有违中央关于整顿财经秩序的最新精神,破坏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大政方针。“</b></p><p class="ql-block"><b> 终于,在地区的强压下,责令张家畈人民公社党委作出书面检查,并迅速归还调用车辆,在批评教育田主任后,又要求公社负责人向供销社及田主任道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巴河的眼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张家畈“巴水东调工程"下马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七,民怨沸腾,公开贴大字报反对</b></p><p class="ql-block"><b>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慢慢进行拨乱反正,七八年开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人们也慢慢地从狂热中走向冷静,开始对身边所发生的事开始了反思与怀疑。各行业也开始规范化管理,以取代之前在所谓“一元化”领导,尤其是国务院于一九七七年,专门下国务院令,严禁各地党委任意以军事化管理等理由乱调物资、人力。由于物资紧张调不来,所以工程也处于半停工状态。</b></p><p class="ql-block"><b> 原计划三年的工程,结果搞了四年还未完工,县里干部更换,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力支持,下面的干部也反对,群众更是怨声载道,弄得汤书记是焦头烂额。</b></p><p class="ql-block"><b> 一九七九年正月的一天,这天一大早,汤书记就赶到沈家河和楼栋树两个大队。督促这两个大队改造农田。忽然见一大队干部匆匆跑过来说:“汤书记,公社打电话来,叫你回去一趟,说有急事。"</b></p><p class="ql-block"><b> 原来,公社街上,公社大院等地上午从白石山那边过来一批群众,不为别事,就专门来公社张贴写好的大字报,很快十份内容相同的大字报贴上了墙,内容直指巴水东调工程的事,大致都是说书记作风霸道,不讲科学,干事情脱离实际情况,严重地违背了自然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与当前中央提出的拨乱反正方针严重不符,还附有几首顺口溜式的打油诗等等,一时间附近大队的村民知道后,纷纷赶来观看,形成局部的人员聚集。</b></p><p class="ql-block"><b> 当时大鸣大放政策还没正式取缔,加之都是实名大字报,所以也没有人动手去撕。在公社值班的几位工作人员不敢擅自处置,所以就只好打电话给汤书记了。</b></p><p class="ql-block"><b> 汤书记内心懊恼,没办法只好赶回公社。一进公社大院,看到的是满院来看大字报的群众,从群众的脸上表情汤书记看到的都是满脸兴奋,甚至有些幸灾乐祸的表情。。</b></p><p class="ql-block"><b> 汤书记先走到一张写着“讽土皇帝”打油诗的大字报前观看,刚看了几句就气得脸涨得象猪肝色一样,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张大字报撕了下来,在群众的一片起哄声中跑回后面的办公室。</b></p><p class="ql-block"><b> 一进办公室,把门重重地关上,看着撕下的大字报,他的心头在滴血:自己一腔热血,想通过战天斗地,改变张家畈公社的面貌,上了巴水东调工程,真心实意的是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几年来,该是为之付出了多少?受了多少委屈,多大压力啊,三年来没有一个春节不是在工地上过的,看到牺牲的民工,心象刀子一样割的痛。</b></p><p class="ql-block"><b> 这工程代价的确是太大太大,但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更对不起千万人的付出,更不对已牺牲的群众?很多事不是拼最后一把力,咬咬牙挺过来不就是胜利?</b></p><p class="ql-block"><b> 正是靠这种理念的支撑,三年来,工地还保持着热火朝天。但人民群众是怎么看的?手中攥着的一张大字报上分明写着:“只求进步只求功,乱上项目袁家冲。挥霍血汗千千万,竹蓝打水一场空。"落款竟是白石山小公社自己所熟知的夏XX及一些党员群众。更过分的是居然有人把他称为阎王。</b></p><p class="ql-block"><b> 多少委曲一下子涌上心头,站在办公桌前,汤书记再也支撑不住了,一阵眩晕,哇地一声,中午吃的饭菜全部呕吐出来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八、浩大工程下马及遗留</b></p><p class="ql-block"><b> 七九年后,中央调整农村政策,中国广大农村解散大集体,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随便让农民免费为集体干活。工程只得草草收尾。</b></p><p class="ql-block"><b> 七九年春,白石山小公社和木樨河小公社沿河的几个大队发动群众,想将新开辟巴河河床改造了成良田。但由于河床都是亮沙和石头,只得先将河床弄平整,再铺上一层种土,才能耕种。经过几个月的平整改造,终于在五月将秧苗栽下去了,满心欢喜等待秋天获得丰收。谁知由于新铺的种土太薄,根本就不能蓄水,只要三天不下雨,田就干了,又逢七九年六七月份大干,秧苗全部干死了,辛苦辛辛干了大半年却毫无收获。</b></p><p class="ql-block"><b> 巴水东调工程为什么下马?笔者分析主要以下几个原因:</b></p><p class="ql-block"><b> 一,袁家冲主坝未筑核心墙。大坝渗水严重,有溃坝风险。河水依然走老河水渗跑了。79年六月份一场大雨,更大的问题出现了,袁家冲大坝下出现两部抽水机的渗水量,鸭儿河和祠堂河坝也渗水。专程请来黄冈的堤防专家指出,没水泥或黄泥夯筑防渗墙的大坝就是定时炸弹,一旦溃坝,巴河沿线不堪设想。建议挖开大坝重筑防渗墙。三道共五百米长的大坝,二十多米的高程,河下还得挖多少米,谈何容易。幸亏老天照顾,1978年是歉水年,自6月10号后至十一月份未下过透雨,许多高山上的村庄吃水都困难。如果是1978年或1979年降水量大,真的要出大问题。</b></p><p class="ql-block"><b> 二,乱泥畈岗和锭子丘降少了,巴河水从这两处自流不过来。只有79年5、6月份发过两场洪水,巴河水才从这里流过去两次</b></p><p class="ql-block"><b> 三,七九年,巴河老河床新改造的农田不成功,余家冲这边的老田又被大水冲毁,群众怨声载道。</b></p><p class="ql-block"><b> 四,三处大坝形成三个湖泊,将原来的好田好地淹没了不少,袁家冲变成了江。水北淹到了袁家湾,西淹到寨上。鸭儿河坝和祠堂河坝也淹不少田地,还将丁家坳(外小公社)的好田淹了不少,丁家坳小公社意见很大,跑到市里去告状。</b></p><p class="ql-block"><b> 五,七九年发洪水,新河道过水,最后从东河口汇入东河,导致对面罗田县屈家咀的河堤冲毁了好长一段,罗田县也有意见,跑到地区和省里去告状。</b></p><p class="ql-block"><b> 最后没办法,80年5月份,将袁家大坝炸开,让巴河水还是走老河床。自此历时四年多,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轰轰烈烈的巴水东调工程最终以失败告终。</b></p><p class="ql-block"><b> 最后再来说说巴水东调工程遗迹:</b></p><p class="ql-block"><b> 先说四道坝:袁家冲坝是主坝。该坝至今大部分还存,只不过由于工程失败,80年将该坝东边炸开一道口子,经过四十多年河水冲洗,形成一个六七十米宽的河道,九几年,楼栋树村在此处修了一座漫水桥,后2016年发洪水,将该桥冲毁,上图是2017年新建的漫水桥。现存的二百多米大坝修成了通往张家边村的水泥路。站在巍峨大坝可以想像当年筑坝的艰辛,仿佛又看到万人筑坝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b> 鸭儿河坝于2010年被推平,现在其上建了四栋养鸡场。</b></p><p class="ql-block"><b> 祠堂河坝除中间挖开一道口子,让丁家坳河水流出,两头坝体基本还在,南边的坝因麻阳高速刚好经过该处,有一段改造成了高速路了。</b></p><p class="ql-block"><b> 东河拦水坝因为种种原因,76年停工后一直没修。</b></p><p class="ql-block"><b> 再说被挖开两座山岗:烂泥畈岗因工程被劈开一道宽约60米,长约二百米的深槽。该槽现改修成村公路,烂泥畈老湾也整体搬到该槽建了房子,当年炸出的土石,主要拖去筑了袁家冲坝,只有少部分填在岗东边附近的田畈里,上面也建了一个鸡场。</b></p><p class="ql-block"><b> 锭子丘岗南北两边的良田原是沈家河大队六、七、八三个生产队的饭碗田,因工程全部被挖了,导致这三个生产队由富队变成穷队。由于河槽的阻隔,三个湾子成了孤岛,出入非常不便。后改革开放,这几个小队因田地太少,根本养不活人,故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当年工程从河槽运上不少土石,不能外出打工的劳力靠从土里操石头,卖点钱,倒也成了一生财之道。河槽也被围作成几个塘堰养鱼。</b></p><p class="ql-block"><b> 至于涂家坳隧道,当年从两边对打,由于测量不准,根本没对上,也没打穿了,发电自然也没发成,我记得我小时候进过该隧道。该隧道成了废洞。现洞口杂草丛生,洞里看上去阴森恐怖,现没有人敢进该洞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九,反思与后记</b></p><p class="ql-block"><b> 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巴水东调”工程被叫停,到如今已经过去40多年了,很多当年工程遗留下来的痕迹在慢慢消失,如今只有沈家河石桥垸至余家冲八斗坵之间那一段深深的河槽,静静地守候在那里,似乎是在无声地讲述着那个特殊的年代所发生的特殊事情。</b></p><p class="ql-block"><b> 今天反思该工程为什么会失败?最主要原因还是没有科学态度,不尊重自然规律,光有蛮干,苦干的精神还是不行。不过当时大背景如此,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百废待兴,为赶苏超美,中国人民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都相信人定胜天。只要能吃苦,没有干不成的事。</b></p><p class="ql-block"><b> “巴水东调"工程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大工程,没有几十亿也拿不下来。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大型机械,只有几台汽车,而且吨位也不大。主要用板车和人肩挑背扛,要三年完成这么大的工程根本不可能!不过那代人能吃苦耐劳精神是值得肯定的!</b></p><p class="ql-block"><b> 当年工程的几位主要党政领导汤汉波、彭济南、冯少南、夏侃如等,均得以善终。汤汉波后来调麻城市林业局等部门工作,但一直心系东山,据说后来国家在东山一带飞播造林,就是他努力争取的,其子汤文,后来在麻城公安局工作,90年代因公牺牲。冯少南当时另有任务,并未直接参与“巴水东调”一线工作,他最后在张家畈区副书记岗位上退休,其后代,也都在政坛上取得不斐的成就。夏侃如后来在阎河担任书记。时至今日,我们很难用明显的对错观点去评判工程所涉及到的的人和事。是非功过,自有人评说。相信历史,一定会给出客观公正的裁判。</b></p><p class="ql-block"><b> (2023年11月14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巴水诗友初冬游牧马寨纪实</b></p><p class="ql-block"><b> 沈大庆</b></p><p class="ql-block"><b> 2022年11月15日,时值初冬天气,雨过天晴,云淡风轻。巴水诗友一行10人相约湖北省麻城市张家畈镇木马岩村五峰寨,进行赏红叶、探古寨旅游采风活动。</b></p><p class="ql-block"><b> 早上8点,由我和夏爱兵开车,相约于蔡店河集合。车到蔡店河,大家简单地吃了早点,由在此等候多时的李校长——木马岩客(网名)带队,然后向木马岩村进发。</b></p><p class="ql-block"><b> 去往木马岩村的水泥路,虽九曲回环,前些年经过了扩宽改造,所以路面较宽阔 ,车开的非常顺畅。大约二十多分钟就来到了木马岩村乌龟石坳。</b></p><p class="ql-block"><b> 乌龟石坳塆子不大,只三十来户人家。该塆背靠五峰寨,塆前是一畈稻田,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屋后是茂林修竹,柴方水便,好一块风水宝地。房前屋后、田野山上到处是柿子树。虽己立冬,红红的柿子仍挂满枝头,大部分并未掉落,像一盏盏小灯笼,在阳光下格外引人注目。</b></p><p class="ql-block"><b> 乌龟石坳四面青山环绕,虽身处大山之中,但早年通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都盖起新式小楼。窗明几净,典雅别致,分散排列在四周的山脚下。房前是几口鱼塘,蓝天,白云,小山,树林,楼房…倒映其间,一切显得是那么和谐而安宁、静谧而美丽。</b></p><p class="ql-block"><b> 李校长的家就在乌龟石坳塆子的后面。我们停好车,李校长请大家先到他家小歇一会,喝点了茶,然后开始上山。沿着挖机新修的土路,大家一路有说有笑向五峰寨进发。山上主要是松树和枫树。柏树、柿树,乌桕,银杏也不少。还夹杂有一些毛栗、橡子等其它杂树。松柏依旧苍翠。枫树,乌桕的叶子红的像火,风一吹,红叶满天飞舞,像一只只蝴蝶。当然最吸引眼球是田埂上的柿树。初冬时节,柿树上的叶子都已落尽。满树的红灯笼馋得大家口水直流。李校长从地上捡起一根竹竿,从树上夹下了许多甜柿分给大家说:等会大家上山渴了累了。这是好东西,又止渴又止饿。</b></p><p class="ql-block"><b> 沿着新修的土路继续往上走,翻过一道小山,只见前方一台挖机正在修路。哦,原来这条土道是这几天新挖的。因为正在修路,土路己到尽头。李校长只得带领大家走山间茅草小路。一路荆棘曳衣,树枝划脸,大家小心往前行。看!前方有个大石头。李校长介绍说这个石头叫船石。仔细一看,唉,还真像!大家纷纷爬上船石,留下倩影。</b></p><p class="ql-block"><b> 继续前行,只见前方山岗上有一座破败的房子。房顶己坍塌,只有几面墙。李校长介绍说这里以前是一座庙宇,叫姑嫂庙(现名思姑庄)。关于姑嫂庙有一段美丽传说:相传木马岩山上山下有两个大户人家之女,互为姑嫂(即俗称鸳鸯亲),回娘家时必经这个山岗。山岗南北两边坡陡弯多,路途艰辛,上山砍柴的,干农活的必在此休息。为了方便附近乡亲,也方便自已回娘家,姑嫂出资在此修建一座庙宇,供众人休息打尖。相传此庙香火鼎盛上百年,可惜现已破败如此。解放战争时期,张体学曾在此庙住过一段时间,一边养伤,一边组织发展队伍。</b></p><p class="ql-block"><b> 大家在此休息了一会,然后继续前行。道两旁山上主要是松树,茸栗。另还生长有许多油茶,野樱桃和野弥猴桃树。李校长讲:我们来迟了,若是早半个月来,正是山上的野弥猴桃成熟的时候,一棵树就能摘上百斤。并邀约我们明年春天再游木马岩,到时来看漫山的樱花和映山红。</b></p><p class="ql-block"><b> 不知不觉已时值正午,虽值初冬,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觉有些热。好在一路在树林中穿行,林深蔽日。阵阵山风吹拂,顿感神清气爽。大家鼓足干劲,继续向上攀爬,终于爬到了旗杆顶。旗杆顶上有一块大石,长二十余米,宽约7~8米,高约6~7米,名旗杆石。此处为五峰寨第二高峰,海拔约760米。大家陆续爬上旗杆石,一边欣赏风景,一边休息。并在此石上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站在旗杆石上,极目远眺,只见四周群山环绕。西有龟峰山,北有什子寨,东有仙女寨、牯羊寨、薄金寨,南面有富猪寨、蕙兰山,东北有杨旗寨、西北有飞来峰。山脚下的巴水河,蜿蜒曲折,静静向南流淌。巴河两岸是沃野良田千亩。绿树村落,点缀其间。鸡鸣犬吠,袅袅炊烟,一片祥和气派。乡村公路宛若一条条玉带,南北东西纵横交错,塆塆村村通达相连。汽车如蚁来来往往,好一派繁荣景象!</b></p><p class="ql-block"><b> 从旗杆顶下来,继续向南沿着山脊前行,只见前方一座山峰,山顶有一巨石像一女子匍伏着,眼晴望着山下。李校长讲此峰名曰女儿尖,此石名曰女儿石。五峰寨古城墙就是沿女儿石下峭壁修建。城墙自东北向西南,把东南一线的女儿尖、中峰尖、大王顶三座山峰连接起来,而西北一线是悬崖绝壁。这样就形成了面积近十万平方米的城寨。寨墙都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成的。城墙分内外两部分,外高内低,外墙高约2.5米,宽约0.8米,内墙高约1.3米,宽约1.5米,形成1米多宽的平台。外墙每隔8至10米留有一个射击孔。站在平台上,可以想像城墙如此设计,主要为了防御外敌,当外敌来犯时,山下百姓可退至山寨内,站在城墙平台上,居高临下,以方便痛击敌寇。</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沿着古城墙爬上女儿尖。坐在女儿石上听李校长把关于此石的传说娓娓道来。相传古时候,五峰寨上土匪横行,一日将一富家女抢上山,准备强娶做压寨夫人,谁知该女性情刚烈,至死不从,一日趁寨主不备,往山下逃跑,寨主派人追赶,将此女射杀于此。富家女不甘受辱,真身化作一块巨石。头朝下,眼望着山下。以此表达誓死不畏强暴,勇敢坚毅的品格。</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站在古城墙上,踩着城墙上厚厚的落叶边走边看。战火的硝烟、金戈铁马、血肉厮杀的场景不断在我脑海里浮现。听李校长讲:清朝康熙年间,罗田县三里畈人何士荣在五峰寨起兵,联络蕲黄四十八寨,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啸聚山林,称霸一方。各寨聚集兵马近两万之多,从牧马寨出发下山,与于成龙成立的乡勇军在黄土坳展开大战。后起义军战败,何士荣战死。当时五峰寨叫牧马寨。木马岩村的村名就是来源于此,只不过后人慢慢把“牧"字读别了,变成了“木"字。后人见牧马寨是由五座山峰组成的(旗杆顶,女儿尖,中峰尖,大王顶,另南边一座未知名),慢慢改叫五峰寨。</b></p><p class="ql-block"><b> 从女儿尖下来,沿山间小道继续前行,过中峰尖,前方一座山峰就是大王顶。此峰为五峰寨最高处,海拔约790米。由于大家都急于下山吃午饭,所以并未上到大王顶。此处古城墙大多坍塌了,很难看到完好无损的地方。只见前方有两根门柱还立在那里,李校长讲此为五峰寨东门,但门头已不见踪影。我们在此处拍了些照片,稍作休息。连忙往山下赶,前方又有一巨石耸立路边,曰“霸王石",传说此石曾被雷劈成两块,一块掉落在山道外,果然我们在路下的荆棘中见到了此石的另一半。再往下走,视野突然变得开阔,只见前面是一块荒山,山上一棵树也没有,连草也长的稀稀拉拉,显得光秃秃的。不过此山却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像猴,像鹰,像兔,像笋,像钟…,这些石头一排排,一列列地分布,像是人为摆设的石阵。望眼前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千奇百怪的石头,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传古时候大王顶的两个霸王为博得一美女芳心,相约在此摆下石阵决战,二人斗了三天三夜,未分胜负,双双累死。真可谓是为搏红颜一笑,却把小命玩掉。</b></p><p class="ql-block"><b> 大家在石阵小憩一会,站在石上拍了几张照片,就连忙下山。下山途中经过了一水库——木马岩水库。听李校长讲这个水库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的,当年由于没有大型机械,硬靠人工肩挑背扛修起来的。站在大坝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眼前仿佛又浮现当年几千人同修水库的场面。</b></p><p class="ql-block"><b> 从水库下来,又经过二三个塆子,我们终于下到了乌龟石坳。李校长夫人早已准备了一大桌菜,除了有鱼呀,肉呀,还炖了一大罐土鸡,并炒了许多农家野菜,另还热了一大壶木子店老米酒。大家也不客气,一边喝着老米酒,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鸡汤和农家特色菜。大家推杯换盏,有说有笑,感叹此次木马岩采风活动,既看到了美景,又品尝到了美食,真是不虚此行。</b></p><p class="ql-block"><b> 吃完饭,大家起身告辞,感谢李校长作向导一路陪伴,感谢中午热情款待。然后开车回家,等大家到回到家时,天色已暮。大家又连夜赶写诗词十余首。回味今天采风一路上的点点滴滴,大家兴尤未尽,相约明年春天再游木马岩村五峰寨。真可谓是:</b></p><p class="ql-block"><b> 松翠枫红景致妍,</b></p><p class="ql-block"><b> 五峰新访上峣颠。</b></p><p class="ql-block"><b> 女儿不老传奇在,</b></p><p class="ql-block"><b> 岁月销磨古寨残。</b></p><p class="ql-block"><b> 鞑寇霜刀愁牧马,</b></p><p class="ql-block"><b> 先人热血忆烽烟。</b></p><p class="ql-block"><b> 白头应惜清平日,</b></p><p class="ql-block"><b> 相约明春再细看!</b></p><p class="ql-block"><b> ( 2022年11月16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泗州山风云(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泗州山抗战风云</b></p><p class="ql-block"><b> 大晴天79(沈大庆)</b></p><p class="ql-block"><b>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组织武汉保卫战,当时在大别山地区驻扎了近百万军队。后武汉保卫战失败,驻防大别山的百万国民党军队大部分撤至长沙,重庆等地。但仍留有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李宗仁部在大别山地区,以立煌(今金寨)为中心,坚持敌后抗日斗争。 </b></p><p class="ql-block"><b> 1938年7月,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所辖第七军军长张淦,奉命率部驻防鄂东,进驻滕家堡(今胜利)。这是徐州会战之后首次在滕家堡布防,坚持大别山区的敌后抗战。第七军进驻滕家堡,军部开始设在泗洲山河边的弯子铺李姓家中。8月,经李宗仁批准,军部在泗洲山半山腰兴建了军部八大处的营房及操场、水塘、水井、防空洞等设施,1939年立夏竣工,军部旋即迁入新址。</b></p><p class="ql-block"><b> 第七军驻防期间,积极动员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游击战。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视察7军时,曾在滕家堡两河口河滩上检阅了部队,召开万人大会,并对第七军和与会民众训话,号召全民动员起来,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让四万万同胞的人民战争陷敌人于灭顶之灾。</b></p><p class="ql-block"><b> 1938年10月,日本第三师团进犯罗田,并力图打通罗田通道,进攻立煌(金寨),驻防罗田县城的第七军一七二师先后在独松树、濛濛山、步兵河三处进行了顽强而成功地阻击,日军不得不龟缩在鄂东沿江的交通据点不敢妄动。</b></p><p class="ql-block"><b>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驻扎罗麻,对日寇形成了巨大的威摄力量,有力阻击了日寇对大别山的进犯。因为有第七军的驻防,大别山地区并未被日寇全部侵占,很大程度减少了遭受日寇铁骑蹂躏,老百姓得以偏安一隅。张淦在鄂东抗战中发挥了正面抗击日寇的主力作用,得到了鄂东民众的赞誉。</b></p><p class="ql-block"><b> 一个庞大的军事机关的驻守,庞大的人流与物流,给当地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座繁荣的商埠。以张淦的号取名的“济公镇”位于泗洲山下弯子铺河边,这座速成的商贸小镇,随着军队的频繁进出,大量生活物资的供给,吸纳了各地的商人纷至沓来,最兴盛时小街长达一公里多路。成为军民消费物资的集散地,内联豫皖,外接江汉,其繁华一度有“小汉口”之称。后随着第七军的逐步撤退,各地商贩也陆续全部撤走了。商铺也变成了一片空铺,由于这些商铺大多是用木头或竹子临时搭建的。后遇一场大火将这些竹木铺面烧得一干二净。曾经繁盛一时的“济公镇"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b></p><p class="ql-block"><b> 泗洲山位于巴源河下游,距滕家堡2.5公里。一山突兀,状如卧狮,与涂家寨隔河对峙,如同青狮白象锁口,滕家堡形成了物阜粮丰的小盆地。</b></p><p class="ql-block"><b> 第七军军长张淦人称“罗盘将军”,他随身带了一个大如米筛的罗盘专门有卫兵背着。张淦每到一地如同堪舆先生察沙探穴。军部驻扎泗洲山后,见其山形地貌酷似雄狮,而触景生情,改名泗洲山为“笑狮山”,并题字抒怀。山上至今留存铁血军人书写的“笑看乾坤”、“吼散倭氛”的巨大摩崖石刻。</b></p><p class="ql-block"><b> 泗洲山顶,“笑看乾坤"石刻,是张淦将军当年亲笔书写,然后找石匠刻上去的。表达了将军抗战到底的决心,抗战必胜的信念和豪情。“吼散倭氛"石刻为张淦将军手下第一师师长凌压西所书。“吼散倭氛",意思是:大声吼叫,誓要灭掉倭寇的嚣张气焰。四大字旁有一行小字;“倭以中国为睡狮可欺也,不知睡狮已醒,一吼倭氛散,一搏倭奴灭,倭奴倭奴,死无噍类唉”。表达了凌将军不畏强敌,誓将日寇赶出中国的信心和决心。</b></p><p class="ql-block"><b> 瞻仰这些字迹苍劲有力,雄浑豪迈的摩崖石刻,缅怀那些为挽救国家危亡而浴血奋战的民族英雄。能从字中感悟那血雨腥风的残酷,以身报国的悲壮和革命军人抗战必胜的乐观主义的浪漫情怀。</b></p><p class="ql-block"><b> 张淦此人虽抗战有功,但其坚持反共有罪。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订了“容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1939年7月下旬,第七军伙同鄂东游击总司令程汝怀部,在滕家堡一带,先后扣留关押往返罗田、立煌(今安徽省金寨县)的军政人员46人,拦截我党抗日独立第五大队送往立煌修理的电台1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鄂东惨案"。</b></p><p class="ql-block"><b> 同年冬,第七军军长张淦,令其部下在罗麻两县抓捕共产党员和抗日人士300多名关押在泗洲山军部军法处的所在地桃树凹湾(涂家寨村),设监狱进行非法审讯。据当地人回忆,当年,每天晚上听到审讯时,被审人员遭受酷刑的惨叫声,令人毛骨悚然。对那些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审不出结果,第二天就拉到湾子侧面小水塘里枪毙了。小水塘里尸体堆积如山,时间长了发出恶臭,才挖坑掩埋。这个村的人很长一段时间。不敢路过小水塘,总有一种阴森的感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的残忍。</b></p><p class="ql-block"><b> 如今,泗洲山的抗日摩崖石刻,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立碑留有标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泗州山风云(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关于泗州山帝主庙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b> 大晴天79(沈大庆)</b></p><p class="ql-block"><b> 泗州山位于今罗田县胜利镇周家湾村,因山顶有座帝主庙而远近闻名。相传该庙始建于北宋年间,由于该庙帝主菩萨十分灵验,所以该庙虽几经兴废,但香火一直很旺。</b></p><p class="ql-block"><b> 至民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地土匪横行。</b></p><p class="ql-block"><b> 民国十八年,皖西匪首李老末日益壮大,手下匪徒愈万,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先后攻克了霍山,六安,金寨等县城,李匪进城后,不但烧杀奸掳,还绑走大量肉票,叫其家人拿银票来赎,很多穷人无钱赎回,李命其手下将肉票残酷杀害,砍头,火烧,石头砸,剜心,断手足,用马撕扯……手段残忍至极。当地百姓对这股土匪恨之入骨。</b></p><p class="ql-block"><b> 后来,在驻扎蚌埠的国民党第九军黄国梁部和当地百姓的合力围剿下,李匪残部逃至罗田屯家堡(今胜利镇),将屯家堡一番抢掠后,暂作修整,准备第二天往麻城县方向逃窜,继续抢掠。</b></p><p class="ql-block"><b> 泗州山帝主庙的帝主菩萨,不忍罗麻百姓受苦,真身化作一股青云,当天下午就到达武汉省城,请求国民政府发兵剿灭李匪残部。</b></p><p class="ql-block"><b> 省府得知此事后,连日连夜从黄州,麻城,浠水等地调兵,驻防长岭关,固基河,木樨河等地。</b></p><p class="ql-block"><b> 据传,当时正值初冬天,天气也不热,帝主菩萨本是一尊木像,庙里的和尚却见木像不停流汗,不知原由,只得连忙用毛巾帮其揩拭,竟一连揩湿好几条毛巾。</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李匪残部正准备过胜利河,忽见河对岸旌旗招展,大批国民军驻扎在河对岸,大吃一惊,急忙调转马头,向邮亭寺,薄刀峰方向逃窜。</b></p><p class="ql-block"><b> 当地百姓也觉奇怪,一夜之间,怎么来了这么多国民军?后来一打听,国民军说:“是一位身穿青色道袍,背着一把青锋剑,左嘴角有一颗痣的道长,来跟他们报的信,省府才知李匪残部逃窜到了罗田屯兵堡。所以才连日连夜调兵驻防。</b></p><p class="ql-block"><b> 人们纷纷猜测是谁去武汉省府报的信,第二天人们去帝主庙上香,听庙里和尚讲帝主菩萨木像流汗的怪事后,再抬头一望帝主菩萨一幅仙风道骨的道长容貌,其背挂青锋剑,再细看左嘴边有一黑痣,哦,人们才明白,原来是帝主菩萨去报的信,不然谁又能一天武汉跑个来回?因时间紧迫,菩萨一跑狂奔,累得大汗淋漓。</b></p><p class="ql-block"><b> 后李匪残部逃到薄刀峰,遭国民革命军李希贤部围剿,罗田,金寨,英山三县老百姓闻讯也纷纷参与战斗,李老末终战死在薄刀峰。后人评说是其坏事做绝,该得报应。又说其患了地名。因为“金克木,木遇刀必断"。</b></p><p class="ql-block"><b> (此故事为传说,带有迷信色彩,不必当真,可能与真实历史有不符之处,故不可深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秋游安徽金寨沙河乡</b></p><p class="ql-block"><b> 大晴天79/沈大庆</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8月29日,虽已入秋,但仍暑热难耐。前几天连续下过好几场雨,暑气削减。今日终于转晴,蓝天朵朵白云遮挡住了灼热的太阳,正是难得的郊游好时光。</b></p><p class="ql-block"><b> 我带上小女,驱车40多公里,来到安徽省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参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指挥部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从村部旁边一条青石路走进去,不到二十米,就是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这是一幢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房子,青砖黛瓦,从大门走进去,里面有五进五出,好几幢房子,听老乡说,解放前这里原是楼房村周姓的宅子,院子地面都铺上大理石,所有的柱子,房门,木格花窗都油漆一新。</b></p><p class="ql-block"><b> 回想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遵照中央指示,从鲁西南重镇菏泽出发,于8月27日千里跃进大别山,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当年12月30日,将前方指挥所设在下楼房的周宅。</b></p><p class="ql-block"><b> 眼前这幢指挥部旧址,是按照原址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再现了“秦砖、汉瓦、马头墙”徽派建筑风格,整体一层,局部两层,砖木结构,青砖铺地;五进房屋、配以厢房,达到了 “走马转楼不湿脚”的效果和意境。</b></p><p class="ql-block"><b> 从正门走进去,可看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天井。里面是一间会客厅,大厅正中摆放一张八仙桌,四张檀木圆椅。四周墙上都张贴着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时的照片及文字说明。</b></p><p class="ql-block"><b> 通过认真观看阅读一张张图片和一些文物,能从中深切体会和感受,刘邓大军当年在大别山地区同国民党反动派战斗和生活场景。</b></p><p class="ql-block"><b> 刘伯承和邓小平当年就是围坐这张桌子前,运筹帷幄,从容指挥大军同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战斗。</b></p><p class="ql-block"><b> 这间房子一进门有个大箱子,一张条桌上放着一个水壶,最里面是一个大衣褥,可能是刘邓当年存放机密文件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刘邓当年睡觉的硬板床,被褥拆叠整齐地码放在床头,墙边是摆放着几支步枪,墙上还挂着一支驳壳枪。</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间会议室,正墙上悬挂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两面党旗对称悬挂在两边。显得格外庄严和醒目。这里曾是刘邓大军党组织开会的地方,新党员就是在这两面党旗下宣誓入党。</b></p><p class="ql-block"><b> 这间屋子,桌上有一台发报机,当年刘邓就是通过这种发报机向党中央毛主席发报,汇报作战部署和胜利战果。</b></p><p class="ql-block"><b> 参观完指挥部,驱车从村部旁一条水泥路向上行200余米,来到滴水岩农庄。然后下车沿着一条两米宽左右的红色的沥青路往前步行,大约300米,只看前面高高的悬崖上,好像晾晒着一条长长的白纱,这就是滴水岩瀑布。</b></p><p class="ql-block"><b> 站在紫云桥上,抬头仰望,悬崖高入云端,白色的瀑水好像从天上泻下来的。听老乡讲:滴水岩瀑布高有175米,丰水季节宽近4米,比庐山瀑布还要高上二十多米。这么高,这么壮观的瀑布却藏在深山里,鲜有人知道。我想可能一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因为滴水岩瀑布枯水季节水流量不大的缘故吧!</b></p><p class="ql-block"><b> 因前几天连着下过几场雨,今天我们来得凑巧,正是观瀑的好时候。沿崖边的木栈道往上,我们来到瀑布下面,抬头仰望瀑布,清洌的瀑流从天而降,撞击在崖石上,飞溅起无数小水花,在阳光照射下,仿佛是一颗颗珍珠。这时一阵清风吹来,无数珍珠撒落我一身,唉,真凉爽!</b></p><p class="ql-block"><b>00:27</b></p><p class="ql-block"><b> 从滴水岩瀑布下来,我们继续在楼房村四处游玩。前面一处古建筑群引起我的注意,我连忙驱车前往。</b></p><p class="ql-block"><b> 啊,原来是一座祠堂,正门上书:“延年门"三个大字。门前一块石碑上刻着: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警卫团驻地。</b></p><p class="ql-block"><b> 宗祠里走出一位白发老者,听说我们来参观,忙给我们介绍起祠堂的历史。原来这是一座周氏宗祠,有一百多年历史。</b></p><p class="ql-block"><b> 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前线指挥所,就设在我们刚去参观过的楼下垸,这座祠堂是刘邓大军警卫团驻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神奇李家铺,秀美御花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巴水诗友李家铺村采风纪实</b></p><p class="ql-block"><b> 大晴天79</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4月8日,日丽风和,春意盎然。麻城巴水诗词学会众诗友,在会长沈红旗带领下,应张家畈镇李家铺村书记汪爱国之邀,并邀请市诗词学会周光辉会长,李文涛,周杰民,徐其江,彭绍祥等诗友,以及乘马,黄土二兄弟分会诗友一道,一行近三十人,走进李家铺村,进行釆风学习活动。</b></p><p class="ql-block"><b> 上午10:30,在村部小礼堂,为迎接麻城及巴水众诗友,汪爱国书记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迊仪式,并对李家铺秀美乡村建设作了简短介绍。</b></p><p class="ql-block"><b> 会后,立即开展釆风活动。在汪书记的带领下,驱车上到杲家山。杲家山既是一座山,也是一个垸,杲家山垸子不大,只有十多户人家,虽然住在大山上,但早年就通了水泥路,所以家家户户都建起新式小楼,窗明几净,房屋错落有致,环境整洁幽雅。垸前是一畈梯田,屋后回龙山上苍松翠竹掩映,几棵高大的枫树耸立在垸子的北面,好一块风水宝地。南面小山岗停车场旁,新建有一座典雅别致的凉亭。</b></p><p class="ql-block"><b> 大家纷纷小亭前合影留念。然后开始爬山,一路鹃花怒放,莺啼鸟婉。漫山秀栗修楠,苍松翠柏,碧浪如烟。林间馨兰馥芷,清香阵阵,沁人心田。大家一路欢歌笑语,兴致盎然。走不多久,前方有一小水库,汪书记讲,这是当年农业学大寨时修的。</b></p><p class="ql-block"><b> 看,藏龙石,沿汪书记手指的方向,只见水库东面山上有一巨石,傲立山巅,大家纷纷爬到石上,留下倩影。听老乡讲,此石名曰藏龙石。藏龙石是两块分裂的大石头组成,石下有一深洞。叫藏龙洞。传说这里山高林密,水源充足,景色优美,山石高大,洞穴幽深。曾有一条小龙在此修炼,并与当地一美丽聪惠村姑相遇相爱,传播知识,治病救人,后来,小龙修炼成功,返回东海。当地村民们为了感谢小龙,就把此地叫做藏龙洞(石)。</b></p><p class="ql-block"><b> 从石上下来,前方便是是石寨城墙,听汪书记介绍,这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起义失败后,其中一股残部流窜到麻城东山一带,变成为流寇土匪,靠抢夺当地百姓钱粮为生。祸害一方。当地人称他们为“长毛”。为了抵御他们的入侵,东山人在山上筑寨而居,奋起反抗,终于赢得了这场战争。于是人们叫此地称为得胜寨、太平寨。是“蕲黄四十八寨”之一。</b></p><p class="ql-block"><b> 沿新挖的防火带向上爬到山顶,哟,好大一个石头,长有二十余米,高近十米,巍然傲立,直插蓝天。听汪书记讲,此石名曰“观天石”,为太平寨最高处。</b></p><p class="ql-block"><b> 众诗友纷纷爬上巨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顿时油然而生。阵阵清风吹来,顿感神清气爽。 大家坐在观天石上一边休息。一边听汪书记把关于“观天石”的传说娓娓道来。</b></p><p class="ql-block"><b> 相传远古的时候,杲家山四周山上的观天石,船石,棋盘石,鹰咀石,馒头石等石,经过千百年的修练,都己成精,它们为非作歹,祸害百姓,甚至还约定一起反上天庭,要把东山变成一片汪洋大海。玉帝得知此事,派雷公电母下来镇圧,其它巨巨均被他二人降服,唯独观天石不服,继续为害一方。观音不忍百姓受苦,亲自下凡,把观天石一脚踩落在杲家山顶,终将其降伏。至今该石上,观音足印还清晰可见。</b></p><p class="ql-block"><b> 最为神奇的是在观天石顶上,还长有一棵小松树,相传为观音所种,故名:“观音松”。亦名“观天松”。此树不高,不过三尺余,在这无水无土石上,在石缝中顽强生根,据传多次死而复生,生长了上千年,如今依旧枝青叶翠,郁郁葱葱。惹得众诗友纷纷与之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观天石”,顾名思义,就是离天很近。站在此巨石上,可一览山两面的景色。往西望,什子寨,观天山仿佛就在眼前,往东看,远处是薄刀峰,独尖山……尽收眼底,山脚下的巴水河,蜿蜒曲折,静静向南流淌。巴河两岸是沃野良田千亩。绿树村落,点缀其间。鸡鸣犬吠,袅袅炊烟,一片祥和气派。乡村公路宛若一条条玉带,南北东西纵横交错,垸垸村村通达相连。汽车如蚁来来往往,好一派繁荣景象!</b></p><p class="ql-block"><b> 从观天石上下来,一路返回到山脚下,诗友们又参观了麻东民俗第一村——御花园。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青时,为寻找志同道的朋友,曾游历到过此垸,受到了村民们热情款待。后朱元璋君临天下,记起当年之事,为感谢村民们的热情接待之恩,钦赐该垸为“御花园”。</b></p><p class="ql-block"><b> 如今的御花园,垸前绿水环绕,走过一座小桥,只见一个圆形拱门,上书“御花园”三个大字,走进圆门,新铺的青石道路,一方水塘四周是白玉栏杆。蓝天白云,古宅民居,倒影其中。塘边有一棵高大的栗树,古树参天,据传树龄有七百余年。御花园中亭台楼阁,花草遍地,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不愧誉为麻东民俗第一村。</b></p><p class="ql-block"><b> 塘后有二幢古宅,明显为明清建筑风格,一进几重,有前、中、后厅,前厅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天井,正门二楼是戏台,正房旁边有偏房。厚重的青砖、四角的飞檐,高大的廊柱,雕梁画栋,古色古香。</b></p><p class="ql-block"><b> 一幢叫做尚德堂,号称“荆楚家训第一村”。家风家训挂在正厅墙上,一目了然,以孝为先,以勤持家,以和处事,以礼待人。东山精神触手可及,代代相传。</b></p><p class="ql-block"><b> 另一幢叫弘文馆,号称“鄂东名俗第一馆”。里面有整个东山人生活起居,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的介绍,细细品读,可想象出东山先人们当年生活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 两幢古宅的南北两边是村民新建的一幢幢现代化小楼,家家都装修得典雅别致,大方漂亮。我们一行走在村里,手机相机不停地拍照留影,还不停地议论着,赞叹着。有的说,这神奇秀美的杲家山,连山上的石头都活了起来。有的说,这充满活动的李家铺村,一定会成为麻城又一网红打卡地。有的说,这古老的御花园,经过重新打造升级,必将成为东山众多秀美乡村建设中的一个亮丽名片,是镶嵌在大别山间的一颗耀眼明珠。</b></p><p class="ql-block"><b> 啊,神奇的李家铺,秀美的御花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秋游天堂寨</b></p><p class="ql-block"><b> 大晴天79</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人们常用“天堂"来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一直梦寐以求想去罗田天堂寨旅游。爸爸答应我,等国庆节带我去天堂寨游玩,我兴奋不己。我天天盼呀盼,好不容易盼来了期待己久的国庆长假。</b></p><p class="ql-block"><b> 10月2日早晨,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爸爸开车带我去天堂寨,一路畅行,快到天堂寨时,我发现好多车呀,堵了半天,才来到景区大门口。</b></p><p class="ql-block"><b> 大门口己经人山人海,我们赶紧下车去购票,然后去找停车位,可找了半天,一个空车位也没有,连路边都停满了,我们只好花钱,把车停在一农家院子里。</b></p><p class="ql-block"><b> 今天来游玩的人真多,到猴谷的景区大巴己停运,我们只好步行,向猴谷进发,好在到猴谷不太远,我们沿着景区公路,大约走了四十多分钟就到了猴谷。</b></p><p class="ql-block"><b> 我正在抱怨猴谷里没有猴子,爸爸指了指前面说:”看,那不是猴子是什么呀?"我往前一看,前面果真有一座猴山,里面有好多猴子,上蹿下跳,可爱极了。</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猴谷休息了一会,就继续往前走,抬头望见前面悬崖边有个高高的铁架,听大家说,那是“观光电梯”。我们赶忙加快了脚步,大约走了二十多分钟,就来到了电梯脚下。</b></p><p class="ql-block"><b> 观光电梯依山而建,据说总高程有145米,抬头仰望,电梯直插云霄。我们购了票,乘坐电梯而上,啊,速度真快,这么高,不到两分钟就上来了,感觉好像是火箭在往上飞一样。</b></p><p class="ql-block"><b> 今天,乘坐电梯的人很多,电梯顶端的平台上,人来人往,有的人在欣赏风景,有的人在拍照,还有的人在说话。我站在平台边缘,往下望去,下面猴谷中的游人好像是一只只蚂蚁。</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平台上照了几张相,然后向小华山前进。小华山只有一条宽一尺多的小道可上,两侧都是悬崖峭壁,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站在小华山山顶,环望四周,巍巍群山尽收眼底,十峰头踩踏于脚下,恍若置身于九天之上。因其奇险酷似西岳华山,故得名”小华山”。</b></p><p class="ql-block"><b> 当然小华山最惊险刺激的地方,当属长70米的玻璃栈道。行走在上面,我透过玻璃向下望去,底下是万丈深渊,吓得我心惊胆颤,连忙扶着护栏,在爸爸的鼓励下,我才一步步地慢慢往前挪,真是步步惊心!</b></p><p class="ql-block"><b> 唉,真钦佩这些美女胆子真大,居然在玻璃栈道上摆起了pos。</b></p><p class="ql-block"><b> 看到别人这样,慢慢地我胆子也大了起来,敢大胆在上面走来走去。</b></p><p class="ql-block"><b> 我还鼓励一躺在玻璃栈道上不敢走老爷爷说:“快站起来,老爷爷,放心,玻璃栈道安全得很,每平方米能承重700公斤呢。"你们说,我是不是一勇敢的小女孩?</b></p><p class="ql-block"><b> 告别小华山,我们继续往前走,前面一座山峰高耸入云,好似一匹白马欲腾空而起。这就是白马峰。白马峰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其中以南面的悬崖最为险峻,高足有一百多米,据说崖上有石燕栖息,人称“石燕岩”。</b></p><p class="ql-block"><b> 白马峰由马鞍,马背,马尾组成,峰上有著名景点:马尾晴雪,马鞍夕照,是天堂寨主要胜景。</b></p><p class="ql-block"><b> 我们花了半个多小时才爬上白马峰,唉,真累!站在白马峰顶,一阵阵凉风迎面吹来,顿感疲惫一扫而空。再环望四周,远处丹枫似火,近处,一簇簇野菊正在怒放,有黄色的,白色的,还有些是少见的紫色。</b></p><p class="ql-block"><b> 此时己至正午,我们在白马峰顶休息了一会,喝了点水,吃了点东西,补充了点能量。然后继续向高处攀登。</b></p><p class="ql-block"><b> 走了不多时,只见前面一座白色的云桥飞架在两山之间。那就是鹊桥了!</b></p><p class="ql-block"><b> 鹊桥,故名思义,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许多大哥哥,大姐姐在此拍照留念,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属眷!</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鹊桥上拍了几张照,没作过多停留,就赶紧出发,继续向哲人峰进发。</b></p><p class="ql-block"><b> 前方道路越来越崎岖陡峭,一路上怪石嶙峋,奇松俏立,我们也无暇欣赏风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登上哲人峰峰顶。</b></p><p class="ql-block"><b> 哲人峰被誉为”天堂五绝“之一,也叫“将军峰”,”天问峰”。</b></p><p class="ql-block"><b> 大自然鬼斧神工,将哲人峰的岩石雕刻成奇形怪状,壁立千仭。从侧面看,哲人峰像一位饱经苍桑的哲人在凝神思索,他独立苍茫,凝思北望,这就是有名的”哲人观海”景点。</b></p><p class="ql-block"><b> 从哲人峰顶下来,由于天色己晚,我们没有继续向南天门,主峰方向攀登,而是经吴楚关,下到了哲人峰索道站,然后乘坐缆车下山了。</b></p><p class="ql-block"><b> 虽然这次天堂寨之旅,不是十分完美,因没能上到主峰,但天堂寨的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要登上主峰,去体念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 啊,美丽的天堂寨,我爱你!</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贺麻城巴水农民诗社成立序言</b></p><p class="ql-block"><b> 大晴天79</b></p><p class="ql-block"><b> 在大别山南麓,麻邑东山边陲,有一条小河静静流淌,名曰——巴水,亦称“巴河”。</b></p><p class="ql-block"><b> 巴河两岸,自古人文鼎盛,贤才辈出。近代也是群星闪耀,俊杰层现。特别是解放后,此地先后建起了麻城市第四中学,张家畈中学,木子店中学,古城中学等一批名校后,更是贤达遍天下,人才誉九州。</b></p><p class="ql-block"><b> 改革开放后,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张家畈沈家河的一批年轻农民和一些知识分子,不满足于物质的富裕,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有着对党对社会主义浓厚的感恩情怀,于是以沈红旗、沈大庆等为首的几位知识农民发起成立了“巴水诗社",现已运作三年多,成员由本地十余人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数百人,每年收获诗词近千首,抵得上一部诗经。</b></p><p class="ql-block"><b> 最近,作为诗词之乡,诗意小城的建设者的麻城市诗词学会又不断取得新成果,特别在农民诗社建设上成绩斐然,屡获大奖。于是,在原有巴水诗社的基础上,巴水农民诗社应运而生,融入麻城诗词学会,使市镇两级的诗人力量互补,因而更加壮大,更有光明前景。</b></p><p class="ql-block"><b> 诗社前冠以农民二字,主要是强调面向生活,面向农村,面向草根,并不排除其他阶层诗人,如教师、医生、行政干部等,大多出身于农村,并保持农民的情怀,称为农民诗人也不为过。作为田园诗人典型代表的王维也并非农民。</b></p><p class="ql-block"><b> 此次巴水农民分会的成立,得到了麻城市诗词学会会长周光辉,李文涛、秘书长彭绍祥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麻城诗词学会和巴水分会的广大诗友,在欣闻巴水农民分会成立后,纷纷发来了近百首贺诗,寄托了他们对巴水农民诗社的热切厚望。</b></p><p class="ql-block"><b> 最后借用劲草诗句 ”诗情万丈颂康哉,垄上飞歌逐俊才。你赶我追扬国粹,田园唱和又登台。” 祝巴水农民诗社越办越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秋游招军寨</b></p><p class="ql-block"><b> 文/大晴天79</b></p><p class="ql-block"><b> 招军寨,又名招君寨,海拔647米,位于湖北与安徽两省交界处,山的东面属安徽省金寨县管辖,西面属湖北省罗田县管辖。</b></p><p class="ql-block"><b> 招军寨山形奇崛险峻,顶峰突兀高耸,如一柱擎天,自古以来便是皖鄂边界的三关五寨之一。</b></p><p class="ql-block"><b> 很早就听说过招军寨,在湖北省罗田县北部的边陲重(zhòng)镇––胜利镇,其绝美的风景,挺拔、巍峨、险峻、陡峭的雄姿,令人神往。顶峰的岩石,更是千奇百怪,形态各异。远远望去,如同一群桀骜不驯的怪兽,在郁郁葱葱的山巅,环山顶而坐,俯视着鄂皖两省大地。</b></p><p class="ql-block"><b> 驱车按导航,输入”招军寨”三字。可直达招军寨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听当地老乡讲,此村落就叫招军寨。</b></p><p class="ql-block"><b> 站在小村落屋后的山岗上,仰望招军寨,其山势挺拔峻峭,如一头猛狮,坐北朝南,仰天长啸。从该村出发,往东走,往北走,两条路都可到达顶峰。</b></p><p class="ql-block"><b> 往北走,路要近些,在茂密的林间小路向上攀爬,大约半个多小时,终于爬到西寨门。</b></p><p class="ql-block"><b> 再往上走,道路更加崎岖陡峭,顶峰全部由花岗岩构成,峰顶上巨石高耸突兀。</b></p><p class="ql-block"><b> 上招军寨,想要登上最高峰,必须要钻过一个由奇形怪状的大石头围成的小石门,此门叫独扇门,(也称独善门),要想上到顶峰,必须钻过此门。得手脚并用、弯腰低头、匍匐爬行,才能钻过去。</b></p><p class="ql-block"><b> 入门后扶石登台阶而上。才能上到峰顶。主峰的北面有一巨石,如一头饿狼俯视着山下,名曰”饿狼扑食“。</b></p><p class="ql-block"><b> 顶峰有一方石坪,可容30余人席地而坐,可静观周边山寨,能极目楚天风云。</b></p><p class="ql-block"><b> 顶峰东边有一巨石,名为“石蚕问天”十分逼真。</b></p><p class="ql-block"><b> 站在招军寨峰顶,环顾四周,近处是苍翠的松林,火红的枫林。山腰是一层层梯田,田里的稻谷都己收获,山脚下是一畈畈稻田,一栋栋小楼点缀其间,一条条公路似玉带绕村而过。再远处就是重重叠叠的大别山。</b></p><p class="ql-block"><b> 传说招军寨建于明末清初,女寨主陶氏,姿色出众,号称“貂蝉女”。</b></p><p class="ql-block"><b> 她为人叵测,企图兼并剥驴寨,对该寨主徐五锚、罗三缫分别勾引,暗施离间计,致使罗、徐互相残杀。</b></p><p class="ql-block"><b> 后因事情败露,她远走高飞,仓皇西逃,因身怀有孕,在松子关,生下一子(故松子关又名“生子关”),接着在湖北脱甲岭脱下盔甲,到洗儿岭洗一洗刚生下的儿子,最后到胜利屯下兵甲,所以胜利镇原名屯甲堡。</b></p><p class="ql-block"><b> 不久,她又回到招军寨招兵买马,重整旗鼓,故而得名“招军寨”。寨顶有个“狮子口”,一人赤脚方能攀入,据说陶氏遗体就埋葬在这里。有诗云:“招军寨主爱风流,惹得徐罗两姓仇。自惭此地难长驻,便向扬旗觅寨都”。</b></p><p class="ql-block"><b> 凄美的传说,更为招军寨增添几神秘色彩。吸引着无数游人登上招军寨,去寻找当年的历史印迹。</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沈大庆,男,网名大晴天79,抖音名:火火的中国人,60后,湖北麻城张家畈镇人。读书不多,却有三大爱好。</b></p><p class="ql-block"><b> 一爱打肿脸充文化人,写诗填词,与诗友合创一“巴水诗社",自告奋勇充当主编,劳心劳力无一分钱报酬却乐在其中。偶有作品发表于网络或诗刊,便喜不自禁。</b></p><p class="ql-block"><b> 二爱到处游山玩水,人戏称“巴水徐霞客。"因口袋无银,故只能作近游,穷游,爬遍了家乡附近的大小山峰和名胜古迹。</b></p><p class="ql-block"><b> 三爱唱歌,KTV无钱不敢进,好在有全民K歌和抖音,吼上两噪子,发于网上,引来一众点赞与评论,便飘飘然认为自己是名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