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西蓬山村采风记

若晴

<p class="ql-block">  古雷开发区沙西镇蓬山村,地处梁山南麓,三面环山,面向大海。因其历史悠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进,进士文化、红色文化、宗祠文化、乡贤文化、博士文化、古厝风华交相辉映,它们共同构筑了一道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逢山怀仁</p><p class="ql-block"> (清)邱迁</p><p class="ql-block">烟雾横斜抹远林,</p><p class="ql-block">飞涛激浪笼轻烟。</p><p class="ql-block">扬船笑指浔江去,</p><p class="ql-block">夹岸桃花春色深。</p> <p class="ql-block">古人诚不我欺!如今看到亦是如此美景。</p> <p class="ql-block">  村落墙上的彩绘将传统的农耕文化、古厝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既保留了乡村的原汁原味,又赋予了它全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此次采风,受蓬山村陈镇照书记和陈丽滨支委热情接待,陈文伟老师全程陪同介绍,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这一美丽乡村。</p> <p class="ql-block">  陈姓是村里的大姓。陈氏家族耕读传家,英才辈出。从明至清,先后出了三位进士,分别是明大理寺评事陈琛、明吏部主事陈朱图、清吏部观政陈杓,岁进士、文林郎、秀才、贡生更是不胜枚举。直至今日,北大复旦名生,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等更是七里八乡所不能及,文风强盛,鹊起蝉联。</p> <p class="ql-block">  此处供奉着玄天上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诚神几</p> <p class="ql-block">岳飞坐像</p> <p class="ql-block">  文伟老师问我,看着五谷神像是什么人的装扮。我定睛一看,觉得像明朝皇帝的装扮。可是一个自古就有的五谷神怎么会是皇帝呢?询问之下,终于解惑。</p> <p class="ql-block"> 国人常有供奉的五谷王的全国标准像,袒露胸臂服饰自然中的植物叶片等,因为那个历史时期还没掌握纺织技艺。</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蓬山《玄帝庙》供奉的五谷王却是一个穿龙服戴皇帽年轻的皇帝。这是因为闲赋在家的陈朱图得知崇祯皇帝自尽后,深感悲伤,又因当时清政府已逐渐掌握国家政权,社会环境不容他有太多的纪念行为,陈朱图便出资妆刻了一尊崇祯皇帝神像称为五谷王安放在《玄帝庙》供奉,所以蓬山《玄帝庙》里有一尊崇祯皇帝神像,这个是陈朱图忠于国家忠于君主的一个体现。这也是蓬山人忠孝传家理念中"忠"的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因为清朝的禁忌,这故事留传甚少。</p> <p class="ql-block">  相传,在蓬山陈氏家族传承至第五代时,出现了一位名叫陈朱图的子孙。他生于贫寒之家,却胸怀壮志,勤勉好学。陈朱图年少时,隔壁高山村的进士黄季成因丁忧在家,他便拜黄季成为师。每日清晨出门求学时,必经村中的土地公庙。然而,每次路过庙门,他总感到土地公似乎站起来向他行礼,这让他心中颇感奇异。他将此事告知母亲,母亲听后半信半疑,于是在土地公的两个膝盖上各放一枚铜钱,然后叫儿子走过土地庙,果然,当陈朱图经过庙门口时,那两枚铜钱同时落地。陈朱图的母亲见此情景,不禁向土地公祈祷道:“愿神灵保佑孩子读书有成,早日成才。”同时叮嘱孩子,日后若有出息,定当厚报土地公。数年之后,陈朱图果然进士及第,授吏部稽勋司主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将村中土地公在他求学出入之时向他行礼之事讲给皇帝听。皇帝听后笑言,你村中土地公司职之余,尤如“伽蓝”护村人平安出入、求学进步。于是便赐予官服和官帽。自此,蓬山村村人便把村中的土地公尊称为“伽篮王”,并着官服、戴官帽(乌纱帽)。这在福德正神信仰中是非常独特的。从此以后,蓬山村以及其他村的子弟学子,凡求学业进步者,都会前来蓬山村中祈拜这尊戴乌纱帽的土地公“伽篮王”。后来,陈朱图回家省亲,出资重修土地庙,并建庙前大埕,以便学子们祈拜。</p> <p class="ql-block">  蓬山城堡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占地面积约222.5亩,城墙坚固,城基以条石深扎筑起,其上以三合土筑造,环绕村庄长约一千五百米。城堡四方皆有城门,城门上方建有城楼,皆以条石粗凿细砌,精致而庄重,原东门城楼上曾有匾额,上书“怀仁”二字,是家训仁让敬和的体现。如今仅存南城门,1936年秋村人陈炳仔、陈振盛深夜打开西城门和南城门迎接红三团五、六十名人员入村休整、议事,从此点燃蓬山村革命之火。南城门遗址现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陈文伟老师说,这堵最后的城门得以保留也有他的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厝是清朝蓬山家长陈树滋(字昭德)于光绪年间所建祠堂咸宜堂,曾经是蓬山村旧村部和蓬山小学所在地。2023年在上级政府和村里乡贤的大力支持下修缮的,现在做为沙西镇蓬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使用。</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咸宜”堂名取得甚好。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有所依,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老少男女咸宜,这不是就儒家所倡的大同世界吗?</p> <p class="ql-block">咸宜堂楹联</p> <p class="ql-block">  陈温良公祖祠修缮时,来了两只建筑队,陈家为了让两方都不落空,让他们各修一边,才有了左右风格不同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p> <p class="ql-block">五福临门</p> <p class="ql-block"> 蓬山传承馆,是蓬山村下高尾祠堂——修德堂,始建于清咸丰初年,系蓬山开基祖陈君赐公的第十三代裔孙陈温良所建,历经近二百年岁月沧桑,文化深厚,富有闽南明清古建特色,被列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展馆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内部陈列着中华民族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在禁毒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与曲折,以及“蓬山家长”陈树滋的禁毒事迹和“革命烈士”陈和家的红色故事。此外,还展示了蓬山村传承先贤精神,奋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蓬山传承馆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与敬仰,更蕴含着对未来的期许与激励。它警示后人,要铭记历史教训,珍爱和平,坚决抵制毒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通过传承和发扬禁毒斗争和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涵,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阑风载芳润,榖性多温良。</p> <p class="ql-block"> 陈树滋 乳名昭德,清光绪年间国学生,幼承家学,年仅十六岁便继承其父亲事业,为“蓬山家长”,其修养敦厚,仁爱有加,为人公正,为当地四围八堡所称颂。在任期多有德政,奉令禁种罂粟(鸦片苗)执行彻底,荣获知县朱映清赠“见义勇为”匾。</p> <p class="ql-block">  陈树滋还有这很多故事在民间流传,比如“持身守正”“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等。</p> <p class="ql-block">  作为美术老师出身的陈文伟老师,画了不少有关陈树滋的故事的图片来配合文字记载,使故事更加生动。</p> <p class="ql-block">  文林郎不是职官,而是散官,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来定级别,就好比说"行政级别"一样。因为明清时知县均为正七品,所以大概可以算得上正处级干部。</p> <p class="ql-block">  蓬山村荣誉满满</p> <p class="ql-block"> “博士”是蓬山村的文化符号,象征着智慧、学识与进步的力量。这一符号不仅仅代表了个体在学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蓬山村对于知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崇高追求与重视。与“博士”们有着难以言喻的缘分,那便是村中这一口古老的井。据村民口耳相传,蓬山村的“博士”们皆是饮此井水长大,井水清澈见底,甘甜如蜜,尤其在炎炎夏日,清凉透骨,给人以无尽的舒爽。更神奇的是,每逢村中大旱,其他水井皆干涸见底,唯独此井泉水依旧涌流不息,成为全村人的生命之源。久而久之,这口井成为了全村人的精神寄托,大家纷纷前来取水饮用,共同度过了艰难困苦的日子。据传这口井的方位极佳,能孕育众多人才的宝地。时至今日,蓬山村已培养出7位博士、20多位硕士研究生及数百名大学生,村民们以此引以为豪,遂将此井命名为“博士井”。</p> <p class="ql-block">(陈投巷)“有蓬山富,无蓬山厝。”这句话在当地广为流传。而在蓬山的众多古厝中,有一条古老的巷道,这条巷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它始建于清末,是当时蓬山村的岁进士陈投所建,故名陈投巷。巷子两旁,十余座清代古厝建筑特色明显,排列整齐,历经岁月的沧桑。这些古厝主体为“五间四伸手”的“六壁”“双护厝”古式土木建筑,屋顶燕尾脊,墙体是三合土夯筑,尽显古朴之美。它们排列整齐,厝与厝之间形成一条百米深巷,古韵盎然,蔚为壮观。更为难得的是,古厝建设之时,这条巷子的路面便用三合土铺设,犹如最早的“水泥路”,被村民戏称为最早的村庄巷道硬化工程。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这条路面依然平整坚硬,见证了历史的厚重与坚韧。如今,陈投巷经过创意打造,已成为蓬山村的游客打卡点。油纸伞贯穿整条巷道,五彩斑斓的伞面让天空充满无限想象。两旁古厝与油纸伞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  “歪门正道”——据说这户人家建立门户时,大门正对一户人家,据说会有损对方风水,为了邻里和睦,家主讲门户调了方位,成了“歪门”,却彰显了家主的宽厚包容的正道之心。</p> <p class="ql-block">陈朱图旧宅</p> <p class="ql-block">陈氏家庙柱鳌堂重建落成于2016年十一月十一日。</p> <p class="ql-block">版雕文化,源远流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