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人的八十年代回忆录》之记忆漂流

秋池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中国诗人的八十年代回忆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 记忆漂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文/秋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前些日子,酷爱长途徒步独行的雁平兄得知我曾经也很关注漂流探险,也曾经为之热血沸腾。于是委托兄长带给我一本,杨欣著的《长江魂》——一个探险家的长江源头日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昨日,家乡这座小城的气温有了回升。万里晴空中没有一丝云,艳阳高高。依着家乡暖暖的冬阳,我读完了这部于生死情怀中饱含澎湃热血记录的最后一页。迎着阳光,静静地合上书,紧闭双眼,感觉温暖的光芒渐渐炽热,继而慢慢地泛起红色,一浪一浪地浮显那些关于漂流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己虽还是一名在校的中学生,却早已更多的在关注学业以外的东西。那时,常常于下午第一节课后,就翻爬教室后的球场院墙逃学。只为去一个地儿——坐落于西昌老城石码子旧货市场的县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到了图书馆,直接上三楼的阅览室。主要阅读的报刊杂志是《当代》《十月》《收获》《啄木鸟》《连环画报》《富春江画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和《四川日报》当然,也完全是无目的性地翻阅浏览。也就是在那些逃学阅览的日子里,很偶然地在《四川日报》上,看到该报记者戴善奎发表的一则题为《万里长江第一漂》的报道,内容大概是:西南交大电教室的摄影师尧茂书,在得知美国激流探险家肯·沃伦已正式向我国政府申请漂流长江的消息后,大声疾呼:“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应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长江的首次漂流!”并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尧茂书于一九八五年六月,自费奔赴长江源头,开始单人独筏地漂流长江的壮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漂流探险对于当时的我来讲,完全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更无从理解其中所蕴藏的意义。但中华民族、母亲河、老外、首次、第一,等等这样的词汇却无疑是充满巨大的冲击力和鼓动性的。犹如决堤的洪流撞开懵懂起伏的心灵,激情已然开始伴随青春的热血汹涌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我一边开始密切关注《四川日报》有关尧茂书漂流的系列报道,一边满怀激情的给尧茂书所在单位写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尧茂书带着他简陋的橡皮筏【龙的传人号】从姜古迪冰川下水,穿过八百里无人区,冲过通天河下游峡谷的激流险滩,在独自漂流一千三百公里后,不幸于金沙江的拉珈峡翻船遇难,年仅三十二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那一年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九八五年七月二十四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尧茂书的爱人,随回信寄给我一张茂书大哥身着密封漂流服,手持相机立于长江源头,旁边是他的“龙的传人”号,英姿勃勃、凝神远望的照片,一直珍存于我的相册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那一年,中华大地被尧茂书的先行震动了!无数的青年激情昂扬,纷纷要求继承尧茂书的遗志,继续完成长江漂流,以实现国人首先征服长江之壮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一九八六年六月三日,由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安徽、甘肃、吉林、青海、贵州等十多个省市的青年组成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从成都出发,奔赴长江源头。历时四个多月,征服了举世闻名的虎跳峡、老君滩等多处险滩,创造了从江源头到宜宾漂流三千三百多公里,落差五千余米的“世界之最”,从而打破了日本著名探险家植村创造的漂流落差三千二百米的世界纪录。同时完成了江源地区和金沙江上中游的大量科学考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如果说【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是拥有政府强有力的参与和支持,那么来自合肥科学研究院的王殿明老师和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就是纯粹的自发的民间组织了。他们砸锅卖铁自筹资金,毅然抛家弃子,用年轻的生命为代价,同样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漂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我始终认为他们更值得关注、支持,更值得各大媒体报道,他们的壮举同样值得歌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王殿明老师是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独自完成长江漂流到达上海的。当年的十二月初,又再次离开合肥去完成他还没有完成的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经济的考察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王老师在八七年初返回合肥后,才给我回信,信中他提到:“我们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之帮,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应该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然而,我们对于发源自己国家土地上的最大的河流长江都不清楚,尚需要他人前来探险,还能奢谈对人类有较大贡献?出此,我萌发了考察探险长江之愿望......没有冒险就没有人类......我们应该学习第一个盗取火种者——被捆绑在高加索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不要忘记哥伦布的新大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而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虽完成了长江的漂流,却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先后有四名队员在金沙江段的叶巴滩遇难。他们是张军(其家里一直没有联系到)洛阳市公交公司的杨红林、洛阳铁路第一中学的孙志岭还有来自云南丽江的雷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孙志岭牺牲时,家有老父亲、老母亲、妻子和十三岁的儿子。他的老父亲代他在天之灵,于八七年元月十六日给我回信,语言少而朴实:“感谢您的怀念……感谢沿江两岸群众的支持……我作为志岭的父亲也感觉自豪。”杨红林牺牲时,他的孩子才两岁。看得出他的妻子,前后两封回信都是用泪水、用揪心地疼痛落笔:“红林是光荣的,没有给我们丢脸、抹黑……我们很伤心痛苦但又是安慰的,魂系长江是我们妻儿碎心的牵挂与思念。何日彩云归是我们妻儿的盼望。谢谢你!假如今年我能够去红林他们遇难地点的话,我一定替你留名,替你问候一下与长江共存的红林兄吧!”雷志的妹妹雷声替哥哥给我回的信,她怎么也不相信和她打小就在长江水里泡大的哥哥怎么会就走了?走得那样的无声无息?我清楚地记得相片上的雷志兄是何等的英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我们同样不能忘怀洛阳长漂队的其他英雄们!他们是王茂军、雷建生、霍学义、郎保洛、李勤建、李维民、袁世俊、龚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在八十年代中期,这场轰轰烈烈的漂流探险活动中,他们应该被记住!他们是一群来自民间的草根,一群平凡得让人感动至今的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秋池写于2009年11月25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配图说明:以上图片均为作者秋池当年的收存资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