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战友聚会的第四天,我们游览了聊斋城,主要参观了蒲松龄故居。</p><p class="ql-block"> 这座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的古老宅院,就像一部静静诉说着历史的典籍,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砖瓦都承载着蒲松龄先生一生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走进故居的大门,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氛围扑面而来。院子不大,却布局精巧,仿佛能看见当年蒲先生在这里踱步沉思的身影。正房是蒲松龄的诞生处和他的书房“聊斋”,这小小的房间,在岁月的流转中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韵味。陈旧的书桌、椅子摆放其中,桌上简单的笔墨纸砚,让人想象蒲松龄当年在这简陋的环境下,是如何凭借着一支笔,创造出那一个个奇幻瑰丽的聊斋故事。墙上挂着的蒲松龄画像,目光深邃,仿佛洞察世间一切善恶。从那深邃的眼眸中,仿佛能看到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将这些观察转化为文字时的专注神情。</p><p class="ql-block"> 院子的两侧是陈列室,里面展示着蒲松龄先生的生平事迹、著作版本和相关研究资料。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生动地展现了蒲松龄坎坷的一生。他一生追求科举,却屡试不第,但生活的挫折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在民间搜集各种奇闻轶事、神话传说,经过艺术加工,铸就了不朽的《聊斋志异》。看着那些泛黄的古籍,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神秘的故事。书中的花妖狐魅、鬼怪精灵在眼前跳跃,它们或是善良美丽,或是狡黠诡异,每一个形象都栩栩如生,是蒲松龄先生赋予了它们生命。</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聊斋志异》自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英、德、法、日、俄、意等六十多种外文译本。这部著作传播到了许多国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些:</p><p class="ql-block"> 《聊斋志异》于19世纪末开始传入法国,有众多的法文译本,并且有许多汉学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翻译。</p><p class="ql-block"> 英国作为较早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国家之一,也有《聊斋志异》的英文译本,这使得英国读者能够接触到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德国对中国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聊斋志异》在德国也有一定的传播,拥有德文译本。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对《聊斋志异》的接受度较高,有日文版的《聊斋志异》在日本流传。俄罗斯也有《聊斋志异》的俄文译本,让俄罗斯读者能够领略到这部作品的魅力。意大利也有相关的意大利文译本,为意大利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了解《聊斋志异》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聊斋志异》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传播到多个国家,不仅是因为其故事的奇幻性和文学性,还因为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世界文学和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展馆还有一些民俗展示,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蒲松龄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那些古老的农具、生活用品,展示出当时百姓生活的艰辛,也让我们明白,蒲松龄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他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参观蒲松龄故居,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在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蒲松龄先生的才情与智慧,更看到了一个坚韧不拔的灵魂。他在困境中坚持创作,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对人性、爱情、正义的思考。离开故居时,我们心中满是感慨,蒲松龄先生和他的《聊斋志异》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而这座故居,也将继续承载着他的精神,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传奇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蒲松龄故居周围还有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用品:如传统茶具、文房四宝、传统服饰及饰品、手工艺品、琉璃陶瓷制品等。</p><p class="ql-block"> 总之,蒲松龄故居周围的民俗用品丰富多样,它们不仅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体现,也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和感受蒲松龄文化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蒲松龄故居,潍坊战友开车回返,大家在依依不舍的道别中分手,期待有机会再聚。淄博战友陪同我们继续参观下面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2024年10月15日,</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整理于2024年10月27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