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三行是一个地名,在17至19世纪,随着欧美经济发展和世界各地来华航线开辟,以及欧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广州作为传统海上贸易中心,自然地成为各国商船首选的黄金口岸。这是聚集了大量商人在此地开设商行进行经商贸易,从1757年至1842年,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对欧美通商特区。伴随着广州十三行贸易的繁荣,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件在这里频频发生,很多影响全国乃至世界,十三行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重要地位。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的文化公园内,里面展出清代至解放后的瓷器、牙雕、刺绣等文物级工艺品,显现十三行的繁华时期。</p> <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海运活动中,有着各种形形色色的船舶在海上航行,主要分为三类:官用船、商用船及民用船。官用船如海关缉私船(浆艇)、粤海关官船、解响炮船等;商用船如运粮船、始兴油船、中国皇后号等;民用船如沙姑、七月半水陆船、黑楼船等。展区中复刻了都艘商船模型,让参观者可以感受当时十三行的商业繁华盛况。</p> <p class="ql-block">美国“中国皇后号”船模</p> <p class="ql-block">中国“三益号”船模</p> <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实行开海贸易政策,在东南沿海设立粤、闽、江、浙四大海关,作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乾隆二十二年(1757),朝廷只保留粤海关独家管理对欧美贸易事务,广州成为海上贸易大港。因此,粤海关税收是清朝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外洋船牌(复制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六年(1741)粤海关发给瑞典“哥德堡号”商船的1通关证明。</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涵盖经营珠宝、棉布、瓷器、丝绸、箍(豆饼)、铸鼎、糖、丝线、鱼、纸、茶、造船等13种行业。清代时期,广州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根据经营商业的项目,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可分为牙商、盐商、铁商、米商、糖商、丝绸商、陶瓷商、烟草商、典当商、布商、药商等,其中以牙商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开海贸易以来,尤其是广州对欧美一口通商后,进出口商品都集中在这里,然后经过十三行商人进行交易。茶叶、丝绸、瓷器、棉布及中药材等出口量大增,进口商品主要有毛皮、毛织品、木材、胡椒、西洋参等,广州成为华洋商贸中心。</p> <p class="ql-block">袋鼠皮毛</p> <p class="ql-block">生丝</p> <p class="ql-block">清代是中国刺绣的繁荣时期,城市中出现经营刺绣工艺品的行庄,许多画家参与刺绣画稿的设计,刺绣品类繁多,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四大名绣争奇斗妍。清代是粤绣(广绣)发展的全盛时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广州成为垄断中西方海路贸易的通商口岸,也成为清代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与中转基地。</p> <p class="ql-block">广锈花鸟纹插屏</p> <p class="ql-block">广锈孔雀图挂饰</p> <p class="ql-block">广锈百鸟图挂饰</p> <p class="ql-block">广锈花鸟图大挂屏</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p><p class="ql-block">清代,广州是中国最重要的象牙贸易和牙雕制作中心。其雕刻技法与风格自成一体,以镂雕、透雕、浮雕、拼接组合等多种技法而著称。雕工精细的针线盒、首饰盒、信插、明信片盒以及各式案头摆件等在欧美备受青睐。</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人物纹名片盒(清末)</p> <p class="ql-block">象牙镂雕人物纹花瓣形带盖提盒(清代 1644-1911)</p> <p class="ql-block">象牙镂空雕花卉纹香囊(清代 1644-1911)</p> <p class="ql-block">象牙透雕亭阁人物纹双耳瓶(清末)</p> <p class="ql-block">象牙透雕花卉人物纹双缠枝耳瓶(19世纪)</p> <p class="ql-block">黑漆描金牙雕玩具盒(清代 1644-1911)</p> <p class="ql-block">象牙镂雕十六层象牙球(民国)</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行商是代表清政府对外商进行管理,并拥有茶、丝、棉布等特许商品经营权的商人。在十三行鼎盛时期,行商中以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为最。除了行商之外,还有行外商人,在十三行一带从事非特许商品贸易。开海贸易给向往与中国通商的西方国家带来了无限商机。英国、法国、荷兰、瑞典、美国等国家的商船相继来到中国,进行贸易。</p> <p class="ql-block">黑漆描金人物针线盒(清代 1644-1911)</p> <p class="ql-block">黑漆描金彩绘人物纹锡胆茶叶罐</p> <p class="ql-block">黑漆描金人物纹八角游戏盒(清末)</p> <p class="ql-block">描金绘贝摆件(清晚期)</p> <p class="ql-block">通草画亦称“蓪画”, 从现存文物来看,通草画包含通草纸本水粉画以及通草纸本水彩画两大类型。通草画题材广泛,包含港口风情、市井百工、习俗节庆、工艺流程、戏剧表演、刑罚、花鸟鱼虫等,真实反映了十八、十九世纪中国的社会百态。通草纸是古代广州画人作画时常用的纸。这种纸其实并不是通常意义上通过纸浆法制造的纸,而是从一种学名为通脱木,俗称为通草的灌木茎髓切割而成。由于切割的树茎大小有限,因此每张纸都只有两三只巴掌那么大。</p> <p class="ql-block">通草水彩市井风情图(清代 1644-1911)</p> <p class="ql-block">通草水彩纺织图(19世纪)</p> <p class="ql-block">通草水彩人物图(20世纪初期)</p> <p class="ql-block">通草水彩花鸟图(19世纪中国)</p> <p class="ql-block">錾刻大银盘(19世纪末)</p> <p class="ql-block">外国手摇八音盒(19世纪)</p> <p class="ql-block">左:单筒三级望远镜(1915,清末)</p><p class="ql-block">右:象牙双孔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随着外国商船纷至沓来,许多西方学者来到广州,他们重视学习中国的文字和文化,并在 洲掀起了研究汉学的热潮,促进了中国哲学、农本思想、语言文字、中医中药、工艺美术、绘画和建筑艺术等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菩提叶水彩船舶人物画(19世纪后期)</p> <p class="ql-block">左:曲水流觞图玻璃画屏(清代 1644-1911)</p><p class="ql-block">中:玻璃画教子图(清代 1644-1911)</p><p class="ql-block">右:竹林七贤图玻璃画屏(清代 1644-19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外国人家居厅堂</p><p class="ql-block">18世纪,欧洲社会兴起一股推崇"中国风"的时尚潮流,广州制作的酸枝家具及工艺品已成为当时上流社会身份的象征。场景陈列的清代酸枝家具、欧洲织锦、英国风琴、美国留声机。</p> <p class="ql-block">法国铸铜镀银文具架(19世纪)</p> <p class="ql-block">红琉璃镶银天使座酒瓶(19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影木六角雪茄架(19世纪末)</p> <p class="ql-block">银錾花卉纹镶紫水晶手链(<span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后期)</span></p><p class="ql-block">银錾花卉纹镶紫水晶戒指(19世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蓝琉璃镶银座小杯、小银勺(清代 1644-1911)</p> <p class="ql-block">银海珠公园模型(民国)</p><p class="ql-block">海珠公园面积约4000平方米,原是珠江中一石岛﹣﹣海珠岛,因上有海珠石而得名。1926年海珠岛建为公园,公园的建筑风格中西交融,自东向西分布的景点及建筑依次有:程壁光钢像、钢壶滴漏亭、幸忠筒公读书处、音乐亭、喷水池、厕所等。岛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门口牌坊和观景玻璃屋。此外,十余株吉榕和古木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些景点之间。1931年,为疏通珠江河道、扩筑新堤,海珠岛被爆破清除、海珠公园也不复存在。这件银制海珠公园模型制作精良,反映了当时海珠公园里的主要景点和建筑,并刻有制作该模型的店铺款识"广州大新街德成造",</p> <p class="ql-block">银累丝鎏金烧蓝嵌宝花卉卷叶纹执扇形摆件(民国)</p><p class="ql-block">采用银鎏金累丝作地编织出细密繁复的花卉纹作扇面,同时结合烧蓝工艺,饰以精美缠枝西番莲纹,流光溢彩,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银累丝烧蓝嵌白玉花件花卉纹盖盒一组(解放后)</p> <p class="ql-block">银累丝烧蓝花卉纹四页屏风摆件(清代)</p> <p class="ql-block">银累丝錾刻烧珐琅彩兰竹纹盖罐(20世纪出)</p> <p class="ql-block">银錾刻嵌珠石烧蓝片花卉蝴蝶纹南瓜形盖盒(解放后)</p> <p class="ql-block">银累丝鹅形摆件一对(民国)</p><p class="ql-block">这对鹅形摆件,采用了累丝、鎏金、捏塑等工艺,以粗银为骨,架出轮廓,细银拉丝后累丝成羽毛串在一起,通体鎏金,鹅头、鹅脚、鹅眼用珐琅片烧制后镶嵌,动物形象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b>银锤揲花卉纹指甲套(清末)</b></p><p class="ql-block">这件指甲套附有"怡安"款识。"怡安"为外销银器制造商,活跃年代约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在清代,中国地位很高的男性和女性都留长指甲,以显示身份和地位。因此指甲套在清朝及民国早期大量存在并广泛使用,大部分用金银制作,纹饰精美华丽,种类丰富。</p><p class="ql-block"><b>银锤揲錾刻"滨"字小执杯一对(</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晚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器锤揲成型,鼓腹錾刻"滨"字。底部有"上"、"杨庆和”、“发记”为1内地银楼所用款识。</span></p><p class="ql-block"><b>银贴焊盘龙纹餐巾箍(民国)</b></p><p class="ql-block">餐巾箍内刻" Y HWA "中间字母磨损,推测为" YUNG HWA "外销银楼名缩写,位于北京或天津,营业时间为20世纪初或更晚。</p><p class="ql-block"><b>银锤揲錾刻龙纹"福来舍"四足奶壶(1912年)</b></p><p class="ql-block">腹部锤揲錾刻双龙戏珠纹,底部有"壬子年中华国河南省刘玉树造""足纹""口合"款。"纹银"又称"足纹",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纹银成色是937.374%,成为"十足成纹"。</p> <p class="ql-block">香港银铸人物摆件一组(民国)</p> <p class="ql-block"><b>银錾刻龙纹戏珠圆盖盒(</b><b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晚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盒身,盒盖錾双龙戏珠纹饰,中间留盾形空白徽章,底部有"啟祥"、 HC "款识。"启祥"为制造商," HC "为销售商," HC "即" HUNG CHONG ",中文名"鸿 昌",广州知名外销银器销售商,后于上海开店,活跃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b>银锤揲梅花纹双耳瓶(清代)</b></p><p class="ql-block">底部刻有" HC "、"仁信"款识。" HC "即" HUNG CHON G ",中文名"鸿昌",广州知名外销银器销售商,后于上海开店,活跃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银镂空花鸟纹盖盒(民国)</p> <p class="ql-block"><b>银镂空竹鸟纹碗(</b><b style="font-size:18px;">清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碗身及碗底均采用镂空工艺制作竹叶纹,饰以鸟类停歌或飞行其间,更具灵动之美,底部有"怡安"," LUENWO "款识,"怡安"为外销银器制造商,潘跃年代推测约19世记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LUENWO ",应为联和金银首饰号,销售商上海最早和经营最大的粤帮银楼之一,英文名称为 LUEN WO & Co ,拼写除" LUEN WO '之外,也曾经用过" LUEN WHq '款,位于上海南京路P41一43.489P号(河南路微球场附近),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b>银锤揲錾刻喜鹊登梅纹碗(19世纪晚期)</b></p><p class="ql-block">重103克,整器采用锤揲、篆刻和焊接多种工艺制成,砚外壁圆形微章处刻有英文字母,应是订制者姓名,底部有"华记"、" ZEEWO "款识。 ZEE WO ( ZW )中文名"时和",上海著名的粤帮银楼,洋装金银首饰老店号,营业时间约19世纪70年代至1949年,产品曾获1910年南洋劝业会奖励。"华记"为报器制造商,为 HC (鸿昌)、 LW (联和)等知名外销银楼制作银器。</p> <p class="ql-block">欧洲银锤揲帆船船模(20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美国银锤揲花卉纹四足银壶(19世纪)</p><p class="ql-block">重449克。银壶造型优雅,瓶身和把手通体锤揲錾刻浪漫的花朵和枝叶,把手两端镶嵌象牙隔热,兼实用性和艺术性一体。壶底戳印" Sterling "和制造商" Loring Andrews Co "标识。 Loring Andrews公司由银匠 Loring Andrews 于1895年左右在美国中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创办,专精于自然主义的敲花工艺。" Sterling "表示92.5%纯银含量。早期美国生产的银器没有任何标志,直到1850年才在92.5%的银器上打上" Sterling "字样以表示其为纯银器。</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商馆风光油画(19世纪)</p> <p class="ql-block">广东五常酸枝家具</p><p class="ql-block">清代广式家具畅销欧美,从而激发了广式家具行业追随西洋风,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形式,专为外销量身定制的酸枝家具。五常酸枝家具是清代后期专供外销的广式家具之一,国内市场未见实物流传,只遗存《广东五常酸枝家具》图谱在世,如:双龙抢宝博古柜、梅花多宝柜等图谱绘有六百多款家具,为外国买家参考定制之用。现展示的百余件五常酸枝家具,均是王恒先生十几年从国外悉心搜集所得。通过这批家具的造型和纹饰,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在双向交流中融合、变化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广绣黑缎花鸟图酸枝雕竹纹貔貅座插屏(<span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插屏由屏心和屏座两部分组成。屏心以黑缎为地,以五色丝线满工绣制孔雀开屏、长尾雉、鹦鹉、喜鹊、仙鹤等祥禽,以及牡丹、玉兰等花卉,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一派春光明媚、生趣盎然的景象。整幅画面密不留白,色彩鲜艳,精工细腻,采用多种针法和绣线,丝理分明,栩栩如生。配酸枝空雕竹纹貔貅屏座、装饰效果极佳,应为高档绣件,是广绣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由于中西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欧美国家与清政府在贸易体制、司法外交、宗教传播、行为约束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日益激化。19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政策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矛盾日益加剧。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在积欠官府税饷和外商欠款的双重夹制下,不少行商陷入了经营困难的境况,迭遭破产、抄家、下狱、充军的厄运。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一一《南京条约》,清政府实行广州对欧美一口通商的贸易体制从此终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览展出了许多具有岭南特色的非遗工艺,如广锈、通草画、牙雕、银器、珐琅彩等。展览的文物精品见证了十三行的兴衰,通过文物的展出,充分诠释了当时岭南地区如何将国风与欧洲风格融为一体,衍生了许多既保留岭南特色同时带有欧洲风情的艺术品。同时,展览的模拟场景也证明了当时在这块土地曾经的商业繁茂,与外国商家是如何完成商贸活动的,同时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广州市十三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文字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州市十三行博物馆</span>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