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于都长征源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告别南昌,我们继续在江西境内驱车南下。从南昌南下大致有三条路线,东线(通井冈山)和西线(通瑞金)我们都走过,所以这次选择走中线,也因此邂逅了一个美丽的小城,号称客家故乡的宁都。我们在这里休息了两天,下榻在一家很棒的酒店,服务周到、热情、贴心。两天后,我们可谓满血复活,继续沿中线南行,这就来到了……</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于都,在毛毛细雨中探访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渡口,参观了长征出发地纪念园。</p><p class="ql-block">纪念园是2009年为纪念红军长征75周年修建的,地址就在于都县城东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第一渡口。纪念园占地面积60亩,主要建筑沿于都河(亦称贡江、贡水)北岸一字排开,包括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p><p class="ql-block">纪念园集纪念、教育、游览于一体,通过雕塑、纪念碑、纪念馆等形式展现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壮丽历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0年6月,纪念园正式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纪念园入口处的主题雕塑高7.5米(纪念长征75周年),底座长8.6米(从于都出发的中央红军时有8.6万人),雕塑正面主题为“渡河出发”,它体现的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情景;雕塑背面主题为“依依惜别”,体现的是当年于都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竖立在江边的望红亭: 当时的于都,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加红军。当8.6万子弟兵渡江远征时,于都的父老乡亲聚集江边,依依不舍,挥手送别渡江远去的亲人,盼着红军打胜仗,盼着儿郎早还乡!</p> <p class="ql-block">站在望红亭里,望着宽阔的江面,我突然一阵心酸,眼泪不由夺眶而出。自古以来,送别总是容易激发人们的悲伤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纪念广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象征着中革军委、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于1934年10月18日在此渡河出发。碑身为双帆船造型,象征着中央红军从此扬帆出征。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集结”“出发”“奉献”为主题,周围的围栏上雕刻着中央红军各军团渡河出发的八个渡口。</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第一渡口: 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就是在这里渡过于都河,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p> <p class="ql-block">故此,这里又被称为“长征源”。</p> <p class="ql-block">这面是周恩来总理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图为2004年新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也是目前全国唯一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基本陈列以长征前夕中央红军在于都的主要活动以及中央红军长征历程为主线,充分展现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历史背景,以及红军在长征途中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p><p class="ql-block">伟大的长征凝聚出伟大的长征精神,纪念馆采用文字、图表、照片、图画、实物模型等手法,实事求是地展现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历史。陈列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中央红军长征的背景;第二部分 中共中央秘密准备战略转移;第三部分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都;第四部分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第五部分 永远的长征。</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进门大厅是以红军出发长征为主题的巨幅雕像,以及习近平敬献的花篮。</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中央红军长征的背景</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进军赣南、闽西。先后组建了红一方面军以及创建了中央苏区,并相继取得四次反"围剿"伟大胜利。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苏区军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与进攻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但因"左"倾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未能取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人民委员会的领导构成,毛泽东为主席,张国焘和项英为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 朱德为主席,彭德怀和王家祥为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从这件棉大衣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革命该是多么艰难!</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中共中央秘密准备战略转移</p><p class="ql-block">第五次反"围剿"胜利无望,博古被迫于1934年5月下旬召集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反"围剿"形势,提出今后反"围剿"作战方针的两种方案:一是红军主力"留在中央苏区,转入游击战争";二是坚决"保卫中央苏区到最后,同时准备将我们的主力转移到另一个战场"。1934年6月16日,共产国际电示中共中央同意执行第二方案。中共中央书记处随即决定成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负责秘密筹划和领导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一切事宜。</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中央书记处没有听取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失去了夺取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胜利的最后机会,做出了战略转移的决策。</p> <p class="ql-block">负责战略转移(长征)的“三人团”。</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后,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敌后游击战的主要领导成员,而当时谁走谁留,据说是由博古一人决定的。</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都</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30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行动计划。10月初,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随后,中革军委分别向各军团下达撤离战场开赴于都河沿岸集结补充命令。于都人民对红军主力集结转移给予了全力支援。</p> <p class="ql-block">实施战略转移前,中央红军的首要任务就是扩充兵源。苏区青壮年热烈响应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中央政府号召,踊跃加入红军。从1934年5月至9月底,中央苏区共扩大红军8万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是赣南各苏区县的青壮年。</p> <p class="ql-block">苏区人民,特别是于都县人民全体动员,为远征的亲人打草鞋、编斗笠。</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扩充兵源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序列。</p> <p class="ql-block">出发的时间到了,小夫妻依依不舍,洒泪而别。</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两个野战纵队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出发的八个主要渡口。</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 永远的长征</p><p class="ql-block">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始终是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出发地的人民,永远怀念着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永远想念着那支从这里出发的人民子弟兵。今天,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新的长征。长征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从这张中央红军实力变化图中不难看出,九十年前进行的万里长征该是多么艰难和残酷,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年轻生命!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明年是红军长征抵达陕北90周年,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有理由,有责任继承和弘扬长征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长征精神,完成中华民族统一、复兴、强盛的伟大事业!</p> <p class="ql-block">祝愿伟大的长征精神,如同渡江大道旁的这所长征源红军小学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关于长征的意义,记得毛泽东主席曾有过经典论断。经查,这是毛主席1935年的一次讲话,全文转述如下: </p><p class="ql-block">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