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出新曲 《论语》出新篇——从经典更新说起

汪向明

<p class="ql-block">  近期据德国媒体报道,在莱比锡市立图书馆发现一本莫扎特少年时期创作的乐谱,内含一首从未闻世的《C大调小夜曲》(《Serenata ex C》、又名Ganz kleine Nachtmusik)的乐曲。</p><p class="ql-block"> 研究人员发现这份由七个微型乐章单独装订的,用深棕色墨水书写在白色手工纸上的乐谱后,认为这份没有署名的乐谱并非莫扎特本人所书写,但确信乐谱是1780年左右的副本。其后,莱比锡歌剧院以莫扎特新作为名对这首《C大调小夜曲》举行了首演,由此有人戏称莫扎特作品过了两百多年又推出了新作。</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我国儒家经典《论语》也传出了更新之说。南昌海昏侯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显示了《齐论语》中《论语·知道》篇,是现《论语》中没有的。也有人说是《论语》有了更新。</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画像</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乐谱手稿</p> <p class="ql-block">《论语》竹简</p> 经典备受瞩目 更新成为必然 <p class="ql-block">  在笔者看来,传统经典不时会有更新,是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历了千百年历史大浪淘沙的沉淀。对于经典,后世必然会在分析和发现上投入更多的瞩目和研读。</p><p class="ql-block"> 一来学习和研究者会在对经典的学习和解读中,以求进一步取得新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不断更新对经典的理解和解释。例如以古竹简形式存世的古籍本无句读之类的标点,如何断句更为恰当,已是可以各抒己见的探讨;至于古文字中的通假现象,更让句意的理解有了可商榷的空间。 </p><p class="ql-block"> 二来对于考古新出土或图书馆、博物馆新发现的经典轶篇或著名艺术家、文学家的遗作,也必然引起研究者十分谨慎地进行甄别判断,然后根据各自的研究成果选择是推介还是否定其真实性。例如海昏侯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显示有《论语·知道》篇,经研究考证得知它是汉流传《齐论语》22篇中的一篇,但现行《论语》20篇中却没有收入此篇。由此就引出对其内容不同解读的讨论和为何被删的分析,同时也可以据此联系《论语》的其他篇目进一步研究孔子对道的看法与实践。</p><p class="ql-block"> 对于传统经典不时会有更新的必然,既有不同历史时期对经典的不同态度,例如对孔子的评价就有过大起大落的褒贬;也有历代专家学者对经典深入研究后得出的不同结论,例如对《红楼梦》作者以及大观园所在地历久不衰的研究和不断推出的新的考证成果。</p> 传统经典更新 总是偶然现象 <p class="ql-block">  然而,传统经典不时会有更新,也是一种偶然的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其一,学习和研究者能不能从对经典的研究中探出新路、提出新观点,如有新见解有没有机会、什么时候能够得以发表,都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例如进化论学说的提出,如果没有1858年青年科学家华莱士给达尔文信中所附的论文《论变异无限地离开原型的倾向》,达尔文究竟何时才会下决心打消对教会势力的忌讳、不再疑虑自己搜集的资料不够充足,毅然决然地公开发表《物种起源》的论文也是不可知的。而达尔文进化论学说进入现代受到诸多挑战和质疑,也是由于如基因编辑技术和环境变化对进化的影响等诸多现代因素的介入,这些都存在着许多的偶然性。</p><p class="ql-block"> 其二,对于新发现的经典轶篇遗作,或是因考古而新出土的文物,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发现或出土,会发现什么,都是带有偶然性的。例如如果没有南京博物馆对大报恩寺的考古发掘,就不会发现佛祖释迦牟尼头顶骨舍利等诸多佛门至宝,这也是带有偶然性的事件。</p> 经典仍是经典 更新仅是解读 <p class="ql-block">  另外,由于经典的引人注目,也要留心提防有些人出于商业或其他方面的企图有意伪造仿造经典,制造出一些所谓经典更新的新闻。 至于经过相关专家的反复斟酌验证,被证实了的考古新出土或图书馆、博物馆新发现的经典轶篇或著名艺术家、文学家的遗作,应该说,对经典本身来说并不是新作,更谈不上是更新,只能说是我们对于经典有了更新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是相关学术界一件值得庆幸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