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谒武侯祠

孤舟笠翁

<p class="ql-block">《蜀相》 </p><p class="ql-block">‍唐 · 杜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丞‍相祠堂何处寻?</p><p class="ql-block">‍锦官城外柏森森。</p><p class="ql-block">‍映阶碧草自春色,</p><p class="ql-block">‍隔叶黄鹂空好音。</p><p class="ql-block">‍三顾频烦天下计,</p><p class="ql-block">‍两朝开济老臣心。</p><p class="ql-block">‍出师未捷身先死,</p><p class="ql-block">‍长使英雄泪满襟。</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是纪念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的专门祠堂,惠陵和昭烈祠建得比较早,建于蜀彰武元年,即公元221年。南北朝时,始建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出昭烈庙,后面为武侯祠,武侯祠三字为郭沫若手书,匾额下方有一行小字,先主武侯同閟宫,这是给予诸葛的最高荣誉。正门两侧的四幅对联,足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是董必武的对联,“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郭沫若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景区现称汉昭烈庙,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包括四个部分,武侯祠,昭烈庙、惠陵(蜀主刘备墓)、武侯祠、三义庙。“意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古柏行,说明这一段千古情节。在中国历史上也只有诸葛亮一人,成都武侯祠也算是人文历史中的一个孤例。</p> <p class="ql-block">二门上方匾额明良千古,是清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题,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之意。 </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虽然被称为“武侯祠”,但其实是以惠陵和昭烈庙为主体的祠庙。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且以臣为主,君为辅。至于形成这一独特现象的原因,则源自于蜀地百姓对诸葛亮的尊崇心理。</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治蜀期间,政通人和,“ 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于是“终于邦域之内,(蜀人)咸畏而爱之”。故诸葛亮去世后,百姓纷纷为其祭祀。</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诸葛亮金身像,殿名志远堂,取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诸葛亮像忆童旁为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比对诸葛亮的时代 ,此像历史不甚久远,是清康熙11年。</p> <p class="ql-block">从诗歌内容上看,“武侯祠”附近常见“昭烈庙”,说明诸葛亮的个人祠庙和刘邦的惠陵位置很近。不过直到明代以前,惠陵、昭烈庙与武侯祠虽然地理位置很近,但应该是分别独立存在的。最西侧是惠陵,其东面依次是武侯祠与昭烈庙。</p> <p class="ql-block">其实的武侯祠最早并不在现在位置,甚至都不在成都市。不过到了东晋时期,武侯祠便已出现在了成都。在很多唐代诗人的笔下,写到武侯祠的也很多,如岑参《先生武侯祠庙》、李商隐《武侯庙古柏》以及杜甫《蜀相》,尤其是杜甫那首《蜀相》更是传世名作。</p> <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大串联,和孙永奎同学.来此一游。如今物是人非,而我心依旧。</p><p class="ql-block">《生查子》</p><p class="ql-block">(重谒武候祠)</p><p class="ql-block">五十八年前,曾经来一游。</p><p class="ql-block">翠竹映红墙,古柏森森秀。</p><p class="ql-block">那时少年郎,回首今成叟。</p><p class="ql-block">思古发幽情,人老心依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