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正式进入著作叙事之前,要回答一个问题:巴别塔的含义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让我先扯远一点点:</p> <p class="ql-block">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的苏美尔文明,这里诞生了最早的国家、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学校、最早的图书馆、最早的水利工程等等古老而现代的文明,苏美尔文明虽然在公元前2000年灭亡,但是古老的苏美尔文明已经包含了后来所有文明的底层密码。</p> <p class="ql-block"> 苏美尔文明的洪水神话共有三个版本:</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第十一块泥版所记载的版本,主人公为乌特那庇什提牟,这是三个版本中最出名的。</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阿特拉· 哈西斯》,这一版本以洪水主人公的名字命名,“阿特拉·哈西斯”本身是“贤者”之意,在《吉尔伽美什》中,这是神灵给乌特那庇什提牟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版本是《洪水传说》的版本,主人公就是朱苏德拉,又译为鸠什杜拉。这三个版本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梗概大体相似,讲述的均是主人公在得知神灵要毁灭世界后,得到帮助,造出大船,经过狂风暴雨造成的大洪水,最终得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吉尔伽美什》大洪水版本:</p><p class="ql-block"> 史诗中未直接提及诸神发起洪水的原因,不过其中提到伊什塔尔痛哭着质问自己“我为啥在诸神的集会上竟说出招灾的语言/我为啥惹出这场毁灭我的人类的祸患”。可见这场洪水是由伊什塔尔惹祸产生的。</p><p class="ql-block"> 天神恩利尔决定发起这场洪水,水神兼生命之神恩基(又名埃阿)则表示了反对。而主人公乌特那庇什提牟是听到了诸神对着芦舍和墙壁喊出的话而得知了大洪水将至和造船方法。之后,他询问埃阿如何跟城镇公民和长老谈及此事,然后对公民和长老们宣布因自己被恩利尔讨厌而要离开市镇,前往埃阿所在的安普苏。然后人们一起来建造大船,七天后竣工。接下来乌特那庇什提牟让亲属和工匠进船,又把野生物和财产装上船。</p><p class="ql-block"> 不知过了多久,洪水正式降临。面对恩利尔降下的洪水,诸神惶恐不安,史诗中说“他们像狗一样瑟缩地藏在外厢”,伊什塔尔更是哭了出来。经过七天七夜,洪水终于退去。止水后,方舟又在尼什尔山又搁浅了七天,第七天乌特那庇什提牟先后放出鸽子和燕子,都没找到休息的地方,直到放出乌鸦才确定水势已退。</p><p class="ql-block"> 下船后,他向诸神献牺牲祭祀。恩利尔在得知竟还有人存活后,一开始十分恼怒,不愿接受贡品。最终,诸神“像苍蝇一般”,毫无尊严地涌向贡品,大快朵颐。而经历了这场劫难的乌特那庇什提牟也成了永生的神。</p> <p class="ql-block"> 《阿特拉· 哈西斯》大洪水版本:</p><p class="ql-block"> 在诸神造人来为其负担劳役之后,恩利尔发现人类太吵,让他不得安宁,遂决定毁灭人类。诸神首先打算用瘟疫和旱灾灭世。通过诸神的谈话,阿特拉·哈西斯得知了瘟疫和旱灾将至的消息和应对方法,通过让人们向司瘟疫和干旱的神祈福献贡品以免除了这两种灾祸。最终,恩利尔打算发动洪水,主人公在梦境中了解了这一情况,接着,他向恩基询问了应对措施。</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造船过程和《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大同小异,只是没提造船所用的时间,而从恩基告知阿特拉·哈西斯应坐船避难到洪水来临之间共有七天。又过了七天,伴随着诸神的狼狈表现,洪水结束。事后恩利尔一开始也不愿接受主人公献上的贡品。后来,为了不让人类繁衍太多,诸神制造了不孕的妇女和守贞的女神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鸠什杜拉</span>《洪水传说》版本:</p><p class="ql-block"> 这个版本的泥版内容缺损较多,内容也比较简单。因为缺损,我们已无法得知洪水爆发的原因,只能知道有神灵(不知为谁,可能是恩基)公开表示要在洪水中拯救人类,并且未受到任何神(包括恩利尔)的反对。朱苏德拉通过诸神议事的祭祀堂的墙壁听到了洪水的消息。同样是因为泥版缺损,造船的方法和具体过程也都不可知了。在七天七夜的洪水之后,朱苏德拉下船祭神,自己最终也成为了永生的神。</p> <p class="ql-block"> 在看完这三个大同小异的洪水神话之后,一些读者可能会有种莫名的熟悉感,觉得自己以前似乎看过这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确实,这个洪水神话在希腊神话和希伯来《圣经》中都有出现,故事梗概也几乎相同,只是出场人物改了名字。</p><p class="ql-block"> 在希腊神话中,决定用洪水毁灭人类的神是宙斯,普罗米修斯想要拯救人类,被拯救者是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丢卡利翁一家。</p><p class="ql-block"> 在《圣经》中,大洪水的幸存者是诺亚一家,用洪水毁灭人类和拯救诺亚一家的都是上帝。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希腊和希伯来的洪水神话就是来自于苏美尔神话。</p> <p class="ql-block"> 古巴比伦王国与新巴比伦王国: </p><p class="ql-block"> 巴比伦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它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早在公元前1830年左右,阿摩利人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在古巴比伦国最出色的国王汉谟拉比死后,巴比伦不断受到外族的进攻,历经了500多年战乱,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才在尼布甲尼撒领导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p><p class="ql-block"> 然而,88年后,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人彻底毁灭。随着巴比伦王朝的覆灭,显赫一时的古城巴比伦,也日渐消失在荒草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 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巴比伦也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最壮丽最繁华的都城,巴比伦古城有内外两道城墙,城里最壮观的建筑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宫通天塔和著名的“空中花园”。</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座塔使得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攻下巴比伦后,即被“巴别”塔的雄姿折服了。他不仅没有毁掉它,反而要求他的部下在他死后按照“巴别”塔的样子,在墓上建造一座小型的埃特门南基(埃特门南基是“巴别”塔的另一个名字,意为“天地的基本住所”)。</p><p class="ql-block"> 然而,后来“巴别”塔终于毁掉了,波斯王薛西斯怨恨巴比伦人民的拼死反抗,恨屋及乌,下令彻底摧毁巴比伦城,“巴别”塔厄运难逃,变成一堆瓦砾。</p><p class="ql-block"> 即使如此,以热爱文化名垂青史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爱慕它的雄姿。公元前331年,他远征印度时,特意来到了“巴别”塔前,英雄与奇观的对话大概只有彼此才能知晓。他一度要修复这座传奇般的建筑,下令全部拆除旧塔以修建新塔,只是他的寿命太短了,巴别塔再也没有修建起来。</p> <p class="ql-block"> 《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说的是人们聚集在幼发拉底河的示拿——也就是巴比伦城。他们想建造一座高塔直通天际。上帝为了阻扰人的行为,就派出天使,让人们说不同的语言,人们彼此之间就无法协调,也就无法建造高塔了。从此之后世人也就分化成不同的族群,分散到了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 按照圣经的说法,巴别(babel)和搅乱(balal)一词谐音,因此巴别塔的命名正是纪念上帝搅乱人类语言的事迹。不过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巴别这个词的意思是神之门的意思,是巴比伦人对自己的伟大城市的称呼。考古学家们也确实在巴比伦城的旧址发现了很多让人惊叹的建筑物遗址。</p> 《巴别塔》作者匡灵秀(R. F. Kuang),1996年出生于中国广东,4岁随家人移居美国,剑桥大学哲学硕士,牛津大学理学硕士,目前在耶鲁大学的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攻读博士。<div> 22岁凭借处女作震撼奇幻文坛,出道即入围星云奖、轨迹奖、世界奇幻奖等奖项。她的作品《巴别塔》荣获第58届美国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23年轨迹奖最佳奇幻长篇小说奖,2023年英国国家图书奖。</div><div> 该书融合历史与奇幻,探讨语言和翻译的力量,结合作者自己多年的学术背景,上市前已备受各界期待,并持续获得世界奇幻奖、巨龙奖等奇幻文学奖项的提名与肯定。</div> 19世纪20年代,瘟疫席卷广州,男孩罗宾全家惨死,而他死里逃生,神秘的洛弗尔教授出手相救,把他带往大洋彼岸的英国伦敦培养成人,只为使他有资格进入巴别塔内学习。<div><br> 巴别塔是这个世界的翻译中心,也是魔法的中心。塔中精通多门语言的学者借助翻译使魔法生效。翻译不可能完美,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丢失或扭曲的含义就被银条捕捉并展现。刻字的银条是帝国力量的源泉,它使英国的舰队所向披靡,促使白银工业革命诞生,还帮助英国把全世界的白银卷入囊中。</div><div><br> 随着学习的深入,罗宾沉醉于翻译魔法,却不知道自己和同伴即将卷入一场酝酿已久的阴谋当中……消失的学生,诡秘的社团,当恶意、嫉妒、贪婪和暴力充斥这座理想之塔,是忠于自己母语与故土,还是在异国他乡继续苟活,他们必须做出抉择。</div> 罗宾到英国以后,寄人篱下,被逼迫苦学苦读,终于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终于也享受到优渥的生活待遇,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刻银术的魔力,也慢慢在地下抵抗组织的引导下为其效力,在这个不断怀疑自己的过程中,罗宾的撕裂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为地下抵抗组织效力,一方面享受高人一等的大学生活,做着自己喜欢的翻译研究工作,一方面对自己身份认同的矛盾不断加剧。 在充当英语翻译,陪同教授前往广州与林则徐谈判的过程中,罗宾亲眼目睹了教授的立场与手腕,特别是私底下发现教授向英国政府递交进攻中国的相关建议的时候,罗宾在内心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更加无法认同教授的做法,在回程途中,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养父、父亲、导师、教授,并且在这个逃亡过程中得到地下抵抗组织的多方帮助,罗宾也最终意识到,他是无法真正融入英国这个社会的,作为一个工具,他只能被英国所驱使为英国效力,然而他不愿意就此屈服成为英国进攻中国的工具,逐渐坚定了罗宾想尽全力阻止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最终采取了销毁巴别塔的做法。 每一个对语言心存热爱的人,心中都矗立着一座巴别塔。语言之所以曾经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原因在于语言的内核是思想。词语的外壳下包裹的是历史,是文化,是民族身份,是一方文明由诞生之初一路走过的全部记忆。<br> 既然语言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与之相伴相生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浮现:翻译是否可能完美传达语言的精髓?<br> 这本书的回答同大部分翻译理论研究者的理念一致:没有完美的翻译。 在故事第八章,普莱费尔教授在课堂上借用了翻译界众所周知的意大利俗语:翻译即背叛(Traduttore traditore)。翻译是戴着镣铐舞蹈,是遗憾的艺术,是巴别塔的诅咒。幸运的是,在《巴别塔》的时空里,人们用刻银术化解了这种诅咒。白银将语言中无法翻译的微妙差异转化为物理的真实,让语言的古老魔法进一步成为对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刻银术几近完美地解决了“不可译性”的问题,却丝毫没有减损语言本身的魅力。 《巴别塔》是一本充满文字游戏的小说。作者打造了数十对魔法镌字,在汉语、英语、法语、德语、瑞典语、拉丁语、古希腊语、梵语乃至原始印欧语之间轻灵地跳跃,令人目不暇接。故事中许多人物的名字也都独具匠心。<div> 比如,“格里芬”(Griffin)在英语中的意思是“狮鹫”,这种神话生物常被视为勇气的化身。</div><div> 罗宾·斯威夫特这个名字则由两种鸟类构成:“罗宾”(Robin)意为“知更鸟”,这种不起眼的小鸟在英国文化中也是勇气的象征,《谁杀死了知更鸟》更是经久不衰的民间歌谣;“斯威夫特”(Swift)则是“雨燕”。这个名字看起来是故事中人物的随意选择,却也与巴别塔这座“金鸟笼”暗中呼应。</div><div> 另外,普莱费尔(Playfair)教授的姓氏可以拆分为词组play fair,意思是“行事正直、光明正大”,这很难说不是一种讽刺。而“斯特林”(Sterling)这个姓氏同样一语双关:作名词时意为“高纯度的白银”,由此衍生出形容词“优秀”的意思,用在对刻银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叔侄俩身上再合适不过。</div> 故事充满魔幻,可读性非常强,强烈推荐。<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