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新藏线(三):札达土林、古格王国、班公措

王旭

<p class="ql-block">9月7日的清晨,我们乘坐的车辆从岗仁波齐和纳木那尼峰之间驶出,沿着219国道一路向北。</p> <p class="ql-block">车辆在噶尔县索多村左转向西驶上565国道,历经盘山、搓板公路,来到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西藏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以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组成的石林为特色,以及岩溶峡谷、溶洞、湖泉、瀑布地貌景观的综合型地质公园。总面积约457.12公里,海拔3750~4450米。2005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远观,蓝天白云下的土林,横亘数百公里,绵绵不绝,气势恢宏,象久远亘古的古格雄师列队在札达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让人凝重、庄严与肃穆。</p> <p class="ql-block">札达土林地貌形态多样,主要类型有宝瓶式土林、“秦甬”式土林、房顶式土林、残留式土林、峰丛与城堡分列式土林、双色台阶式土林、台阶与峰丛分列式土林、鼻状土林、古钟式土林、哥特式土林、尖峰状土林、塔式土林等许多微地貌形态。</p> <p class="ql-block">这些土林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金、铁、兰晶石、叶腊石、红宝石、花岗石、白云母、石英沙等。</p> <p class="ql-block">沟谷横纵沙土成林,光影变幻仪态万千。</p><p class="ql-block">铁马游走自然画卷,日去月来寂寥无边。</p> <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虽然以土为基色,但叹为观止,非常震撼。它如森林,又婉如大海,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在阳光照射的蓝天白云下,又是千变万化,也赋予了生命,散发出迷人的色彩。又感觉到它们身藏神秘的巨大力量,不敢轻易靠近,一旦被吸附进去,就会沉没在这汪洋的山海之中,被其吞噬融化。</p> <p class="ql-block">西藏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科学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沿着565国道继续西行的下一站来到古格王国遗址。</p> <p class="ql-block">古格王国遗址(Guge Kingdom Site),位于阿里地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千米,海拔3889米。处于亚洲大陆干燥的高原地带,三面环绕土林,西南面与印度交界,西北端与克什米尔地区及印度毗邻‌。</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古格王国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进入遗址首先遇到的是度母殿,它是和红庙、白庙、大威德金刚殿、坛城殿至今保存完好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红殿、白殿、度母殿、大威德金刚殿和坛城殿还保存有大量的天井彩绘,风格繁缛华丽,饱满充实,其数量之大、图案之静美、内容之丰富均为西藏及其他地区所罕见,从中既可以领略到唐朝华贵富丽的神韵,又可领略到西藏本地文化的风度,还可看到南亚佛教文化的影响,是西藏珍贵的装饰艺术遗产。</p> <p class="ql-block">查了许多资料都没能找到关于这座寺庙的任何词条。只能顺着古格王国遗址的台阶不断爬升多次回头关注它的景观变化。徒步的垂直的高度300多米。</p> <p class="ql-block">古格王国遗址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有房屋遗迹445座,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大小粮仓11座,武器库1座,供佛洞窟4座,等等。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建筑群内有四通八达的地下暗道,各个相通,路线复杂。外围则有黄土筑成的城墙,四角设有碉楼。城墙上可以看到许多大型卵石上雕刻的佛像和藏、梵文经咒。</p> <p class="ql-block">如果平时走上300多米的高楼不费吹灰之力,而今天却要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往上慢慢的爬,生怕一口粗气掀起飞沙走石。</p> <p class="ql-block">古格王国遗址占据了一座土质山头,北面象泉河,较为开阔;东、南、西三向,则群山环抱,形成天然屏障。这座山头,拔地而起,四面削壁悬崖,形势十分险要。山梁窄长,南北走向。其南为断崖,东、西壁立陡削,为两条冲沟所夹持。山梁西面的泄洪沟比较宽,东侧冲沟比较窄,但有泉水,沟中草木茂盛。土山的东北、西北有两条缓坡,呈钳状,夹角约60°左右。山顶距山脚高约170米,山脚距象泉河高约70米。东北、西北两条缓坡,仅到山峰的三分之二处(约120米),以上50米亦为垂直壁立。</p><p class="ql-block">古格王国遗址建筑物依山叠砌,逶迤而上,从地面直到山颠,层层叠叠,组成一组雄伟的建筑。建筑群分上、中、下3层,依次为王宫区、寺庙区和居民区。宗政府和防御工程等其它设施布置其中。王宫区占据山头;寺庙区位于东北向的缓坡上;居民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山麓和山坡上;防御工程设施组织在各区之间,建筑群功能分区明确。这组建筑群,背山面水,占据有利地形,充分考虑了战争的因素和防御的功能要求。在地形的选择上,充满着军事战略思想。这是古格王国建筑群总平面设计上的最重要特点。</p> <p class="ql-block">红宫(殿)。</p> <p class="ql-block">西北坡的一对组合塔:菩提塔和天降塔。藏语称“却甸仁布”。</p> <p class="ql-block">北部建筑群的地下,有一座地下宫殿,这是国王冬天居住的地方,故又称冬宫。</p><p class="ql-block">冬宫(地宫)距山顶地面约12米,有一条长约13.5米的陡峭阶梯与地面联系。地宫南北走向,中间为走道,两侧布置窑室。西侧有窑三孔,南端窑洞附有耳窑一眼,各窑室临西壁均开有窗户,以采光与通风。走道之东,有室三间,均接近方形。</p><p class="ql-block">冬宫(地宫)入口用土坯砌筑墙垛,设有门扇,可关闭(已毁)。距地宫入口处约7~8米处,有一甬道通与后山,并与取水洞相连,这是国王遇到危急时的撤离暗道。</p><p class="ql-block">这座冬宫的设置,与民间冬住窑洞相类似,适应了这里的严寒气候条件,同时,地宫又有防卫的功能,是整个建筑群防御系统的设施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才是真正的屹立不倒的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白宫(殿)。</p> <p class="ql-block">坛城殿,平面方形,面积34.8平方米,殿中无立柱,建筑净高3.25米。墙体为土坯砌筑,带收分,外表面涂红色。殿门开在东墙面,门樘雕饰有佛像、长尾鸟、鳄鱼和卷草花饰。主殿的东面,附有前室,平面不规则,明显是后加的。</p> <p class="ql-block">坛城殿建筑顶盖结构,系四根4.0米长的大梁,斜放在四面墙体的中间,梁下有狮形替木,随方位不同,分别涂以黑、红、绿、白四色,形态非常活泼。梁上檩木十字交叉搭接,做成“九宫”形制的藻井,望板上绘有各种花纹图案。坛城殿内部,中间为一直径4.7米的园台,台上有方城一座。方城内为木制园亭,亭中有一尊坐像。从所剩的残迹来看,应该是一座立体坛城。四周墙壁上,满绘壁画,内容有本尊、度母、密宗双身、裸体等神像,色彩艳丽。</p> <p class="ql-block">据《西藏臣记》记载,古格王国(古格王国遗址)世系16个国王,札达县县境内的古宫城堡是从10世纪到16世纪不断扩建起来的。古格王国在西藏的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一方面古代印度的佛教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地;另一方面这里有古代的商路经过,是西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另外,在吐蕃王朝灭亡以后的400年中,古格王国一直是西藏势力较为强大的王朝。神秘的古格王朝一夜之间在历史上消失。</p> <p class="ql-block">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吐蕃王朝末代赞普郎达玛时期,灭佛毁寺,不少避难僧人远遁阿里。阿里地处西部边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响,加上又是苯教的发源地,所以便成为各种思潮、各种力量汇集之地。</p><p class="ql-block">公元843年朗达玛被一位僧人刺杀,内战纷起,4年后平民起义,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先后曾出现大小7个王国,西藏长期处于藩王割据局面。</p><p class="ql-block">朗达玛的两个儿子奥松与云丹也为争夺王室相互斗争,奥松之子贝考赞为奴隶起义军所杀,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见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便带着三个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里,并娶了当地头人的女儿。后来吉德尼玛衮将阿里一分为三,分封给他的3个儿子,古格王国即第三子德祖衮的封地。</p><p class="ql-block">17世纪中,古格王朝发生内乱,国王之弟请拉达克军队攻打王宫,王朝被推翻。古格覆亡后,并入拉达克(今克什米尔)一段时间,后被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p> <p class="ql-block">按理说,这样一个实力强大、历史悠久的王朝,即便终将走向灭亡,也会经历一个逐渐衰败的过程,并留下留存过的痕迹。</p><p class="ql-block">但古格王朝的覆灭几乎是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由极盛迅速走向极衰,中间甚至没有一个缓冲的过程。</p><p class="ql-block">而王朝存在的痕迹也被风沙淹没,直到20世纪才重见天日,昔日王朝中的10余万民众,也在一夜之间不知所踪,仿佛真是人间蒸发了一般。</p> <p class="ql-block">古格王国由吐蕃王室后裔所创,始于公元10世纪前后,曾经雄居西藏西部,据传前后世袭了16位国王,于公元1630年前后灭亡,其统治历史持续长达700年之久,跨越了中原王朝宋、元、明三个朝代。</p> <p class="ql-block">金光铮亮的大金幢,藏传佛教的吉祥八宝。</p> <p class="ql-block">宗政府遗址房顶飞出一羽鸽子,让寂静的世界有了一秒灵气。</p> <p class="ql-block">苏鲁锭的五叶叉如格桑花紫气东来。</p> <p class="ql-block">古格王国遗址最吸引众多游客和考古学家兴趣的应该就是它的神秘、那令人迷惑、令人猜测、令人费解,令人总想一探究竟、得到真相。</p> <p class="ql-block">沿565国道折返至噶尔县索多村左转上219国道继续北上,至日土县境内的路旁有一处悬崖绝壁,而几乎所有的石壁上都刻划着各种文字、图案,这就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日松岩画”。</p> <p class="ql-block">岩画的内容较丰富,主要以狩猎、放牧、征战、动物、器物、自然物等为内容。动物的种类包括虎、鹿、羊、野猪、狗、水鸟、老鹰等;人物有猎人、武士、牧人以及人兽一体的神灵形象;武器主要有弓箭、弩、长茅、刀、箭等;自然物包括太阳、月亮及植物等。上述的岩画大部分为早期金属时代的岩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真实的反映了班公湖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生动场面,他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苦苦求索利用大自然,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虽然岩画的线条粗糙,造型显得呆板,但质实古朴,颇能引起游客思古之幽情。</p><p class="ql-block">岩画为研究西藏古代民族的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这些古拙、简朴的画面上,记录了象雄古老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活动和宗教信仰,留下了作者按照自己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而创作的独特的写生, 其中不乏原始的审美观念和奇异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岩画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性的史书,这话毫无夸大。这些实物资料对研究西藏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原始宗教史、古代生态学、古代交通和古代艺术等,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p> <p class="ql-block">班公措的边缘,浅草湿地,一派祥和自然的景象。一群群斑头雁在土墩草坡上晒着太阳、整理着羽毛,也有的优雅地在水面上游弋、忽而一个猛子扎入水下。</p> <p class="ql-block">仿佛我饮马来到了风光旖旎的班公措。</p> <p class="ql-block">浅浅的清水也能装下蓝天白云、高山峻岭。</p> <p class="ql-block">班公措,你欢迎,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班公措(拉达克语:Pangong Tso),又称措木昂拉仁波(藏文:མཚོ་མོ་ངང་ལྷ་རིང་པོ།;威利:mtsho mo ngang lha ring po;THL:Tsomo Nganglha Ringpo),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呈东西走向,全湖面积为60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400米。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4公里,最窄处仅5米,平均水深5米,最大水深41米。其中,中国境内为413平方公里,约占68.5%;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为191平方公里,约占31.5%。</p><p class="ql-block">班公措为藏北高原西缘东西长约125公里的狭长构造湖,是一个由东向西水中含盐量不同的湖泊。即,东部也就是在我国境内的湖泊为淡水湖,中部为半咸水湖,西部为咸水湖。</p> <p class="ql-block">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岛上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主要的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凤头鸭、赤麻鸭等,其中属斑头雁和棕头鸥数量最多。</p> <p class="ql-block">鸟岛是鸟类的天堂,每年的5-8月份,成千上万的鸟来到鸟岛上繁衍后代。远远望去,俨然是一幅山水鸟语图,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班公措还是一个鱼类世界。湖中有大量水生植物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鱼类品种有10余种之多。有西藏弓鱼、高原裸裂究鱼、长体裸体鲤鱼、裂腹鱼、细尾高原鳅等。其中尤以鲤科的裂腹鱼、亚科的鱼类为最多。湖中有西藏特有的裂腹鱼、裸裂尻鱼等,尤以不生鳞片著名。</p> <p class="ql-block">前方的太冬杰久雪峰露出了尖尖,却看不到关于它的一点信息。</p> <p class="ql-block">特意拍摄组合“班公湖·中国”。</p> <p class="ql-block">每个摆拍都会心跳加速,但还是要兴高采烈一番。</p> <p class="ql-block">咖啡能减缓高原反应。</p> <p class="ql-block">班公措是我国最西边、最大的内陆高原湖泊。它不仅生态系统完好、资源丰富、旷世之美,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为了确保我国西部领土安全,我国在班公措驻扎有艇队。此地也被称为“西海”,而这里我军艇队也被称为“西海舰队”。</p> <p class="ql-block">景区距离那次2020年6月印军越境班公湖挑衅地点1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好河山,寸步不让”!</span></p><p class="ql-block">应铭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p> <p class="ql-block">一座因河而起名的城镇。</p><p class="ql-block">狮泉河:藏区此河(sengezangbu)的汉语音译为森格藏布,意译为狮口河或狮泉河。是印度河上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西部主要大河之一,是阿里地区第一大河。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北面的冰川湖,源头海拔5164米,自南向北流至邦巴附近转向西流,经革吉镇,到狮泉河盆地,在扎西岗乡驻地附近纳入噶尔藏布转向西北,流入拉达克地区。在中国境内长405公里,流域面积2.745万平方公里。由源头到革吉镇为上游段,长约152公里,落差646米;流经森格卡巴,右岸有终年不断流的泉河补给,因为源头的地形非常像一个狮子口,一股温泉从狮子口中涌出,所以这条河就称为狮泉河。</p><p class="ql-block">狮泉河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流去,在我国的扎西岗边防站附近与另一条发源于我国喜马拉雅山北麓的重要支流汇合后水量大增。它进入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后就是南亚最长的河流——印度河。印度河全长3180公里,在我国境内长约500公里,它流经印度和巴基斯坦后进入印度洋。在西游记上,狮泉河被称为通天河。</p><p class="ql-block">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只有沿河两岸丛生的红柳点缀着生机,冬春季节一些牧民 前来收牧,便成了最早的流动人口。1964年,随着新藏公路的通车,我国海拔最高的城市便在这片海拔4300多米的荒地上崛起。由于红柳滩边流淌着的是发源于冈底斯山脉的狮泉河,于是狮泉河这个动听、响亮的名字便成为这个新兴城镇美名。1999年,正式命名建狮泉河镇。</p> <p class="ql-block">今晚在海拔4640米的多玛乡住宿。这里相对于经过和住过的阿里其它地方,条件稍差点。当天还到全乡村停电。据说,这里一停电就会一个星期左右。旅店自备了柴油发电机,提供了晚8点到半夜12点四个小时的用电。大家都抓紧时间给手机、充电宝充电和使用WiFi发信息。</p><p class="ql-block">后窗外大自然的亮丽风光让人忘却了一路颠簸以及还身处高原反应地带。</p> <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的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号称“高原的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p><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北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临那曲市、东南依日喀则市,西南和西部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为界。阿里地区是西藏自治区面向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国家安全屏障西部战略要地、中国矿产资源储备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和高原特色牧业生产基地,也是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今天,被意外授予《世界第三极勇士证书》。这个填写的笔迹应该是出自于书写藏文的手才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