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序</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我加入了绿影壁社区志愿者团队,成为一名绿影壁景区志愿讲解员。一个多月以来,在社区和志愿团队的带领下,通过学习不断丰富相关知识,现将第一代襄王朱瞻墡的故事整理如下。(图片侵删,欢迎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 朱瞻墡是襄王府的第一代藩王,常被人们称为“明朝最牛皇叔”。大家都知道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有16位皇帝,共历经276年。朱瞻墡的一生历经了七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这中间有三次颇为惊险的皇储风波,他都安然无恙,毫发未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p> <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襄王朱瞻墡的祖父,永乐皇帝。</p><p class="ql-block">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叔父,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朝第三位皇帝。</span>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朱棣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坐上皇位的,但他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迁都北京。他在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外交上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修《永乐大典》。</p> <p class="ql-block"> 明仁宗朱高炽——襄王朱瞻墡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据说明成祖朱棣曾被确立太子人选这道难题困扰。朱高炽性格偏于软弱,本不为朱棣所喜,次子朱高煦生性勇猛果断,又曾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很欣赏他这一点。朱棣有心立朱高煦为太子,又觉得违背了“立嫡以长”的古训,有心立朱高炽为太子,又实在不喜欢朱高炽的性格,左右为难。有一次,他把大学士解缙找来,秘密商议立储之事。解缙非常精明,他没有直截了当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委婉地说:“好圣孙”。因为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从小就天资聪颖,精明聪慧,长大后定能成为一代明君。因此让朱高炽当下一任皇帝,就意味着日后朱瞻基也能成为明朝皇帝,从而能让大明保持三代盛世。朱棣觉得解缙所说很有道理,最终决定把朱高炽定为太子。</p> <p class="ql-block"> 明宣宗朱瞻基——襄王朱瞻墡的哥哥。</p><p class="ql-block"> 朱瞻基早年深得祖父朱棣的宠爱,于永乐九年(1411年),被立为皇太孙,跟从明成祖巡幸北征,还选用翰林诸臣为其讲经史、习政务、增广见识。即位后他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外交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朱瞻基情富才全,不仅是文治武功,还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俱佳,留世画作有《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等。他的年号宣德,他曾亲自参与督促宣德炉的制作。但天妒英才,他在年仅38岁的年纪便早逝驾崩。</p> <p class="ql-block"> 宣宗驾崩之时,太子朱祁镇虚岁只有9岁,主少国疑,必生事端,靖难之役(朱棣反朱允蚊)和汉王之乱(朱高煦反朱瞻基)这两场叔侄大战就是血的教训。当时,朱瞻墡在诸王中资历最老,能力最强,呼声最高,一度被讹传为皇位继承人,要取太子朱祁镇而代之。这是朱瞻墡面临的<b>第一次</b>皇储风波。</p><p class="ql-block"> 这次风波发生时,朝堂实则由太皇太后张氏掌权,而这个张氏不是别人,正是朱瞻墡的生母。她很了解自己这个小儿子,宣德四年,朱瞻墡就藩长沙府,朱瞻墡从未有过觊觎皇位之心。让朱瞻墡取代太子朱祁镇继承皇位本来就是谣传,再加上太皇太后的庇佑,朱瞻墡得以在这次风波中轻易脱险。</p> <p class="ql-block"> 明英宗朱祁镇——襄王朱瞻墡的大侄子。九岁继承皇位,改元正统。正统元年,朱瞻墡由长沙迁至襄阳,这其中就有对襄王的照顾之意,湖南长沙那时候是一个瘴气比较严重的地方,北方出生成长的朱瞻墡不适宜当地的气候。襄王府始建于正统元年即公元1647年。朱祁镇即位后起初朝堂由内阁文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祖母张太后在幕后施加影响力,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去世后,朱祁镇所宠信的司礼太监王振弄权干政,开启明代宦官专权的先河。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首领也先犯明,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率军亲征,在北京西北之土木堡地方全军覆没,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p> <p class="ql-block"> 襄王朱瞻墡迎来了他人生中<b>第二次</b>皇储风波。明英宗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大明王朝必须另立新君。当时,太子朱见深年仅3虚岁,而皇弟郕王朱祁钰也只不过刚刚20出头,威望不够,能力不足,二者显然都难以在国家危亡之际担当大任。所以,孙太后有意迎立襄王朱瞻墡继承大统。虽然,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主要遵从的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但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孙太后在特殊历史情况下选择了皇叔朱瞻墡也并非毫无道理。毕竟,朱瞻墡是仁宗的嫡子,宣宗的同母胞弟,要正统性有正统性,要威望有威望,要能力有能力,确实是力挽狂澜的最佳人选。</p> <p class="ql-block"> 但朱瞻墡的态度很明朗、很坚决﹣﹣坚辞不受!非但如此,朱瞻墡还立刻给出了解决方案,他上书朝廷,坚持拥立皇长子朱见深为新帝,由郕王朱祁钰监国。但当朱瞻墡的奏折送到京城,朱祁钰已经登基好几天了,为时已晚,提议无效。但这一次,朱瞻墡对唾手可得的皇位表现得毫无觊觎之心,这使得他在这次风波中依然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 明景帝(也称明代宗)朱祁钰——襄王朱瞻墡的小侄儿,在土木堡之变后登上帝位。后来敌军继续挟持朱祁镇作为人质,兵临北京城下,于谦、石亨等击退敌人,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其时,朱祁镇之弟朱祁钰已被立为帝,也先认为朱祁镇失去利用价值,在朱祁镇被俘一年后将他释回,然而此时朱祁钰已经是皇帝,朱祁镇虽被称为太上皇,实为阶下囚,被软禁在南宫。</p> <p class="ql-block">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趁机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改年号为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英宗朱祁镇重登大宝后,石亨、曹吉祥等为了报复有宿怨的于谦,诬陷他企图迎立外藩,其罪当诛,于谦因此被处死。而这个被迎立的外藩,正是襄王朱瞻墡。这是襄王朱瞻墡面临的<b>第三次</b>皇储风波,也是最凶险的一次,包括于谦在内的诸多股肱之臣受牵连而死,但襄王朱瞻墡仍做到了独善其身。</p> <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切,都源于明英宗朱祁镇对他的感激和信任。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其实很多,我给大家讲两件事情相信大家就能了解其中的缘故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件事是明英宗重新登上帝位后他看到了土木堡之变后朱瞻墡上的奏章,在奏章中他看到朱瞻墡十分坚决地拒绝皇位,并且建议让朱见深继承皇位,只是母亲没有听从而已。第二件事是朱祁镇被幽禁在南宫之内的日子,是他最悲惨的7年里,朱瞻墡非但没有落井下石,还屡次冒险上书景帝朱祁钰,建议他善待太上皇,"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前有拥立太子朱见深之功,后有善待太上皇朱祁镇之恩,所以,明英宗对这位皇叔感恩戴德,朱瞻墡彻底得到英宗皇帝的信任,他相信朱瞻墡的忠诚,也多次委以重任。英宗称其上书为"金腾书",比其人为"周公"。还多次下诏,请皇叔朱瞻墡入宫,设宴款待。朱瞻墡在明朝所有藩王中地位之高,礼遇之重是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 明宪宗朱见深——襄王朱瞻墡的侄孙。</p><p class="ql-block"> 天顺八年,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登基。明宪宗对于朱瞻墡,同样是十分敬重,在成化年间,朱见深还将襄阳的良田,赏赐给襄王府。成华十四年(公元1478年),襄王朱瞻墡病逝,享年73岁,在其死后,朱见深为自己这位叔祖停朝三日,并赐其谥号为“宪”,在明朝之后的皇帝中,对襄王府,一直是恩宠有加,直至大明灭亡。</p> <p class="ql-block"> 朱瞻墡的最终结局堪称完美,他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薨逝善终,享年73岁,这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古代,是绝对的高寿。三次风波中安然无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明白大是大非的人,他站队正确,始终是英宗一系的忠实拥护者,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立场坚定,只想做个富贵闲人,对皇位从无觊觎之心。</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由于朱棣是藩王起家,因此,明朝对于藩王管控极为严格,也对藩王极为敏感,而曾经多次无限接近皇位的朱瞻墡,却能在这种环境中全身而退,并没有因为猜忌而结局凄惨,他不仅亲眼见证了大明朝六代帝王的更替,还深受皇恩,被称为“明朝最牛皇叔”的朱瞻墡,的确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