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王阳明

《易》乾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去绍兴是出于对阳明先生(即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的仰慕,不料走了一小段弯路:</p><p class="ql-block"> 出地铁口,搜索引擎输入“王阳明”,弹出“吕府”,步行导航径直而去,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的建筑,</span>位于绍兴市新河弄东端,谢公桥以西;进吕府入"永恩堂",确有"王阳明在绍兴"展览,50分钟看完后,不尽兴,隐隐的替王阳明委屈!</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出身名门,历经诸官职位,先后平定南方匪患、宁王宸濠之乱,立下大功,晚年倡导"致良知"说,他的学说世称"心学",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 </p><p class="ql-block"> 我问“吕府”工作人员,附近哪还有与阳明先生相关的文物古迹,回告“往东走,右拐不远就是“阳明故里”。</p><p class="ql-block"> 按所指向东步行100米,看到一座“谢公桥”,立有“文物保护单位”碑,传说这里曾住过一位有钱的公公,为让儿媳妇回娘家方便,专修此桥,也方便了来往行人,儿媳感谢公公,取名“谢公桥”!</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与《嘉泰会稽志》记载不一样:“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所置,故名”。</p><p class="ql-block"> 谢公是谁?两种研究观点:有认为谢公是永初三年任会稽太守谢方明(380—426);另有认为“谢公”是南朝宋的谢惠连,他在会稽(绍兴)任太守时建成此桥,为感其恩德,故名“谢公桥”。 谢惠连(公元407~433年)是南朝宋的文学家,也是谢方明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  不管老子大还是儿子小,均为谢家修的桥,有一千多年历史勿庸置疑!</p><p class="ql-block"> 从谢公桥右拐向北(照片下方)是沿河长廊,两旁<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矮房依河而建,脚下</span>青石板,有门口挂着红灯笼,水中舟楫往返,行人两岸络绎,街景桥影,堪称绍兴水城古桥美景!</p> <p class="ql-block">  顺沿河长廊北行200米,右手便是“阳明故里”!令人眼前豁然开朗,景区这么大…!</p><p class="ql-block"> “阳明故里”总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核心文化区18636平方米,包含阳明故居、阳明纪念馆、天泉证道广场。</p><p class="ql-block"> 真是与刚才的“吕府”有别天壤,这是“天泉证道广场”:</p> <p class="ql-block"> (这是网络照片,蓝天白云)</p><p class="ql-block"> 2020年考古发掘了原“阳明故居”遗址,它是目前为止唯一通过考古发掘明确的王阳明宅第遗址。</p><p class="ql-block"> 我在天泉证道广场的西侧王阳明塑像前,下着小雨,请安保帮忙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考古揭示王阳明伯府遗址为框架结构且保存较完整,布局呈中轴线对称的三重三进式主体院落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 “阳明故居”正是依照新建伯府遗址进行了1:1还原,再现伯府历史格局:一轴四进,分门厅、正厅、后厅、辅楼等,设明德堂、至善堂和传习堂及东西厢房。</p><p class="ql-block"> 这是进门厅后第一个院子,迎面“明德堂”:</p> <p class="ql-block">  “阳明故居”在绍兴民间多称伯府,是王阳明晚年在绍兴的住宅,明正德十六年(1521)十一月,王阳明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有功,加爵光禄大夫,册封新建伯,世袭!</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曾是状元,“状元府第”也是矮房,阳明则在旧基础之上扩建了“新建伯”府,"伯府第"之名由此而来,这里曾是明清时期浙东地区最宏伟的私人宅第之一,豪华的伯府大厅,绍兴民间顺口溜:"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p><p class="ql-block"> “明德堂”殿内更显恢宏:</p> <p class="ql-block">  此时我才长长舒了一口气,这里与王阳明的历史地位才相配伍!</p><p class="ql-block">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记载:“王阳明受命去福建,忽闻<span style="font-size:18px;">宁王朱宸濠反,率军急</span>返江西吉安,飞报朝廷,同时檄文天下告知宁王朱宸濠罪恶,倡举义兵攻打反贼;征调兵马、粮草、兵器和舟船”(见其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 七月十五日,阳明会各郡官兵于临江樟树镇,八月十日进兵至丰城,分遣诸路兵马乘虚攻打宁王巢穴南昌,二十日破城,擒获宸濠留守宜春王拱褓及伪太监万锐千余人。宸濠宫眷纵火自焚,阳明令官军救火,封闭府库,收缴印信,安抚民心!</p><p class="ql-block"> 然后率兵鄱阳湖上迎敌宸濠。此时叛王闻南昌失守,回兵相救,二十三日战于樵舍,次日又战于黄家渡,宸濠败走,退守八字脑。官军英勇,知府伍文定立于铳饱之间,火燎其须,不敢退后,督促各路兵马殊死并进。宸濠败又退兵樵舍,连舟船为方阵。二十七日,阳明用计谋: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烧战船火助军威,敌散奔逃,嫔妃赴水,死者不计;宸濠弃舟登小船,亦为知县王冕所执,世子眷属以及大小官员李士实、刘养正、刘吉、余钦、王纶、熊琼等叛臣皆被俘获,王宏、王金、杨璋等亦被执拿,阳明获大胜!从起兵至擒宸濠仅一个多月,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真大智大勇)!</p><p class="ql-block"> 这是宁王朱宸濠画像:</p> <p class="ql-block">  “阳明故居”采用全域化展陈设计,“处处是景、时时在观”,保留历史遗迹,还原历史本真,看到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母亲孕他十四个月而生,祖母前夜梦有神人自云中送子,祖父给他起名王云;幼年长到五岁还不会说话,急坏了全家。一日他与群儿玩耍,一道人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为"云"这个名字,泄露天机,受到不能讲话的惩罚。祖父竹轩公顿悟,把王云改为王守仁,果然开口讲话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二进院子的“至善堂”:</p> <p class="ql-block">  少年时的守仁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守仁怀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p><p class="ql-block"> 他出身诗书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在诗文方面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天才;11岁随祖父到京师,过金山寺,祖父与客酒酣,拟赋诗,未成。守仁赋曰:"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扬州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随口诵出,令宾客大为惊异!</p><p class="ql-block"> 守仁十四五岁时习武弓马骑射和兵法,怀抱经略北地之志。</p><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三进院子的“传习堂”:</p> <p class="ql-block">  “青年时守仁热衷于书法,书风雄健奔放,流丽清奇;游览名山大川,研习佛家与道学,悟出佛道不足;拜谒大儒娄谅,请教“格物”说,娄谅曾告诉“圣人必可学而至”,与他内心契合。</p><p class="ql-block"> 1505年五月,明孝宗驾崩,太子朱厚照即位号武宗。 宠信刘瑾等宦官,罢黜大学士刘健和谢迁托孤重臣,剪除王岳和其他忠义之臣,南京科道戴铣因为劝谏皇帝而被迫人狱。守仁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上书为戴求情而触怒刘瑾,反被杖责四十,贬谪到贵州龙场。</p><p class="ql-block"> 初到贵州龙场,守仁给自己提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一个风雨雷电交加夜晚,似梦似醒间他豁然开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亊物者误也"。此即著名的"龙场悟道"!悟的是儒家圣人之道,非佛家道教的出世之道。”</p><p class="ql-block"> 这是“阳明故居”最北端的假山小亭,后人也称“观象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伯府第西侧是“王阳明纪念馆”,建筑外观白墙灰瓦坡屋风貌,中心“心源厅”采用下沉建筑,为的是与周边历史街区传统建筑风貌相融合。</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主要展现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并设有影厅、报告厅、研学游教室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00余年前,一代大师王阳明在此成长、证道、讲学、归葬……遗存下“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心学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人。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阳明文化爱好者瞻仰遗迹、交流学术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p> <p class="ql-block">  综观阳明在各地讲学,梳理其思想脉络,用现代“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看阳明心学:</p><p class="ql-block">. “龙场悟道”形成了他“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世界观,便因之建立了他的人生观,提出了知行合一,纠正他之前——仕途官场上把知与行分割的做法,提出知行本为一体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把知与行——人的两个简单行为合一之后,上升成为了本体(哲学概念),这是阳明思想非常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价值观,阳明的价值观就是致良知!秉承这样一个理念,他告诉全天下做人做事要讲良心,这个良心是从孟子那里直接传承,为致良知提供了文化渊源。</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构筑,确立了儒家修身的传统,绝不是在那里空谈,孔子讲“我欲托之于空言,不如付之于实行”,阳明思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嘉靖七年(1529)冬月,守仁从广西讨伐叛贼后经广东过梅岭至南安,南安门人周积来见,守仁起坐,<span style="font-size:18px;">病势沉重,</span>周积问安,守仁说:"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咳喘不已,</span>知自己不久于人世,许久开目对周积说:"我要去了。"周积哭问遗言,守仁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须臾而逝。时年57岁。</p><p class="ql-block"> 守仁的著作有《传习录》、《文录》、《文录续编》等。《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王阳明纪念馆”的地下建筑廊道,“真三不朽”几个大字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何为三不朽?《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儒家的人格理想最高境界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是立言,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p><p class="ql-block"> 我请工作人员帮忙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天泉证道后,王阳明两位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阳明启程广西前,又乘相送的机会,在桐庐的严子陵钓台,继续问:“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问题。王畿融佛教于其中,阐发"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之说,这便为史称有名的“严滩问答”。</p><p class="ql-block"> 下面视频为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讲释:</p> <p class="ql-block">  绍兴——阳明的故乡,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绍兴兰亭是阳明为自己确定的墓址,是阳明心学的萌发和成熟地!</p><p class="ql-block"> 在阳明洞他奠定了“心学”的雏形,是其“始条理”;晚年连续六年居绍兴,宣讲“致良知”与“万物一体”,为其思想发展最成熟期,也是其思想“终条理”,这个“始与终”的历史定位,不可代替!</p><p class="ql-block"> 做完美篇,我才觉得刚开始的那一小段弯路,有所值!也很美!人生不也如此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