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一年,从老家坐船到上海,行至镇江水域的时候,便听到随行者中传来一声轻轻的呼唤:“看,那边就是北固山。”不由自主地循声望去,果见一绝壁临江,下有惊涛拍岸,惟浪花滚滚。自然而然,脑海中就浮现出辛弃疾当年“怅寥廓”的身影。那是他在镇江做知府时,登上北固山后的“苍茫”一问:“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词中,辛弃疾的怅然若失是有理由的:朝廷偏安一隅,自己以六十四岁的高龄再出“江湖”,也只能镇守京口而已,“北定中原”不过是一场繁华落尽后的残梦。登楼远眺中,看大江东去,这位老人止不住慨然而吟,有着说不尽的沧桑:“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是京口三山名胜之一,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虽然海拔不过五十余米,但因为横枕大江,素以险峻著称,被誉为“京口第一山”。唐人王湾是洛阳人,但他似乎更喜欢江南的婉约迷离。有一天,他泊舟京口,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有名的诗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中有游子的归意切切,更有江山无限景的工笔描绘:绿水青山,潮平岸阔,孤帆远影,仿佛人在画中。难怪,梁武帝萧衍登山望远,见“深潭下无底,高岸长不测”,也是禁不住叹曰:“此岭不足固守,然京口实乃壮观。”于是,相传武帝即兴挥毫,题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在今天北固山上的多景楼里,我们仍能找到这款遒劲中不乏敦实的题刻,但据载为南宋镇江刺史吴琚所书。</p> <p class="ql-block">北固楼,就建在北固山的顶端。按《南史·萧正义传》的记载,北固楼初建时乃作军用:“初,京城之西有别岭入江,高数十丈,三面临水,号曰北固。蔡谟起楼其上,以置军实。”蔡谟为东晋重臣,曾任征北将军,所以,在山上建楼“以置军实”也不是没有可能。从东吴孙权徙治京口乃至在北固山上修建铁瓮城的举措中,我们也能窥见蔡谟起楼的初衷。铁瓮城依山而筑,形似卓瓮,南朝《舆地志》有载:“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建成之后,铁瓮城成为吴地的政治中心,后来迁都金陵后,也一直是衙署办公的地方,历千年而不衰。所以,清帝玄烨登上北固山,赋得《铁瓮城》诗一首,对它的险固是赞赏有加的:“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p> <p class="ql-block">因为三面临水,北固楼自是扼得险要。所以,李白在追随永王东巡时说,北固山就是吴关。登上北固楼,他看到的是,两岸旌旗招展,千岩烽火复燃。在唐人戴叔伦看来,北固楼前,亦曾是狼烟四起:“三方归汉鼎,一水限吴州。霸国今何在?清波长自流。”而北伐中原,复兴社稷,正是辛弃疾四十三年以来的孜孜以求。所以,北固楼前的遥想,就是他郁郁不得志的心声。无论是孙仲谋,还是刘寄奴,都在北固山下经受过血与火的淬炼,想必也是辛弃疾的戎马追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惜的是,就在他秣马厉兵两年之后,辛弃疾便一病不起,称得上是壮志未酬身先死了。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风和日丽中,我终于还是登上了北固楼,就是为了辛弃疾的那句“凭谁问”。站在山顶,想起,自古以来的那些熙来攘往,壮怀激烈也好,英雄迟暮也罢,都化在千里江南的风情万种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