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现在,我将即将发表的自传整理后,分期发表在《美篇》平台上,供朋友阅读。</h1> <h1> <b>二、 求知追梦</b><br><br> 1964年9月我开始上学,在离家约为150米的小学,读了5年半(其中的半年是秋季招生变为春季招生)。学校设在钱家祠堂里,校名“宜兴县钱家浜小学”。<br> <i><b>1. 钱家浜小学。</b></i> 一年级有正式的《语文》、《算术》课本,语文从汉语拼音a o e 学起,学生人数多,是单独设班。从二年级起,就是复式班,我们二年级与四年级在同一教室。现在还记得我上二年级时,四年级教的语文课《寒号鸟》,说的是寒号鸟在寒冷的冬天,白天玩,晚上冷,冻得发抖,到晚上就叫喊着“哆啰啰,哆啰啰,明天就垒窝”,等到明天,太阳出来暖哄哄,寒号鸟照样玩,不去垒窝。这样,不久贪玩的寒号鸟最后冻死了。<br> 我旁听时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那时在复设班上,我们在课堂上做作业时,不会一心一意做作业。总是会去听老师在其他年级授课时的讲话。<br> 我们上二年级,有正规的教科书。现在记得的语文课文有《他是谁》那是关于雷锋的故事,《骆驼和羊》说的是高和矮各有各的有缺点,《小铁锤》,《司马光砸缸》,还有《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刘胡兰》,《向秀丽》等经典课文。<br> 现在,回想起我们的启蒙老师钱老师给我们讲过“万百千”老师的故事。现在已经有好多的版本故事。(在此略说) 从三年级起,没有正规的课本了。脑子里的记忆也是空空的,语文课本是《毛主席语录》本,俗称红宝书,封面是红色的,内容全是毛主席语录,大约学了有三年。<br> 下午,午睡过后第一节课是写毛笔字,发过一本“三上干中,主为书冬”的字帖;调皮的学生有时会故意把一小滴墨汁弄到前排同学的衣服上,或者是故意把毛笔尖放在超出桌面的前面,前排同学往后依靠,衣服上就会沾上墨迹。<br> 上小学时,男女生同桌坐在一起,总会在桌子中间划出一条线,规定双方不准超过线。一旦过线,会被对方用铅笔尖戳手臂。感觉疼痛了,才知超越“三八线”了。我曾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但是,那位女生远嫁他乡后,有半个世纪没有见到她了。我相信 若能再此见到她,我们会很友好握手,述说童年难忘的幼稚糗事。那时的男生,比较调皮捣蛋,到学期将要结束时,往往会在自己坐的课桌上用小刀刻坏桌面。有刻上自己的名字,或有把桌子上的小洞挖大,或挖大桌面上的隙缝,便于考试作弊,一手在下面翻书,透过隙缝可偷看内容。<br> 算术是四则运算,大部分时间是学珠算,上算术课只要一把算盘。那时,我们的珠算都学得很好,打起算盘来很熟练。会在算盘上进行四则运算。现在,还记得一些除法口诀,如“三一三十一,二一添作五,三二六余二等”。下课后,我们会玩吃算盘子的游戏。在我们上学的年代,算盘是每个学生的必备学习用品。<br> 记得上小学时有体育、图画(美术)、唱歌(音乐)课程,还有劳动课,在校内外打扫卫生,在农忙,有时学校组织学生去附近农田里拾麦穗、拾稻穗,算是发挥小学生的作用,为社会作贡献。<br> 每天,傍晚各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排着队,从最北面的学校所在地(八队)集中出发,沿着各个生产队边走边喊口号,一直到最南面的一队结束,然后回头,经过自己家门口就可以回家。内容是防火安全(灶窠划划断,水缸挑挑满)等,那时的社会风气很好,不要防盗防偷,有时也会结合当前形势,喊一些政治口号。<br> <i><b> 2. 两次春游。</b></i>在小学时代,最难忘记的事情是两次走出家门的春游。 游张公洞。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春游,在春游的前一天学生都很兴奋,夜里睡不着觉,就害怕错过时间,都会很早就起床。自带的干粮解决午饭,大都是塌饼子,面粉饼上加点食盐或是加点食糖,口渴就喝河水。我们乘坐的农船有2只,用木橹摇的。摇船的是“四类分子”,大约在午饭前到达湖㳇镇桥北村,船靠岸后停在一条小街的巷子边。现在我走过那条巷子还会想起童年的事。步行2公里到张公洞。<br> 张公洞自下洞进入,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拾级而上,即是海王厅(天蓬大场),为洞之精华所在。周围还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盘洞、一线曙光洞等洞中有洞,洞内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复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从海王厅经“云梯”、“天桥”而上,由“天洞”出,即达孟峰山顶。洞顶有“望湖亭”,可远眺太湖风帆。参观结束,步行下山回来,乘船而归。<br> 游善卷洞。大约是上五年级的时候吧。交通工具是用大队里灌溉用的抽水船改装的冲水船,。后面拖了2只农用木船,载着师生春游。时间已久,难以回忆清楚。那时教语文的宋老师是善卷祝陵村人,家里很大,像电影里的地主人家。我们住在附近的小学里,在宋老师家里吃了三顿饭。第二天,上午去游善卷洞,吃饭后回来的。善卷洞附近是小山坡,当时我没有爬过山,没有经验,在半山腰脚下打滑冲下来时,由于有惯性刹不住脚步,不知怎么办?后来我灵机一动,迅速抓住路边的一颗树木,才止步停下来。当时感觉很危险,差点滚下山。<br> 我原来对善卷洞风景区的影响不深,只记得洞里可以划船。最近重游后,知道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兴地形有平原、有山地,俗称有山有水。我们钱家浜在宜兴东面的水边,靠近太湖,但离西南部的山区较远。善卷洞位于宜兴城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长约800米,全洞分上中下后四洞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br> 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长120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进入洞中,宛如进入一座地下宫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点一滴的石乳聚积而成,每30至50年长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万多年。石厅内可容上千名游客,高大宽敞,上面挂满各种形象生动的石钟乳。石厅两旁,屹立着一对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惟妙惟肖,形态逼真。最近,我退休后,又去体验游洞的快乐。善卷洞风景区为了吸引游客,在进入洞内游览时,增加了一个野人表演项目。在洞内增设了供佛捐款的地方。还有最大的变化是洞内灯光很明亮。以前,在游览前,进入洞口时总会有小商品经营者在兜售手电筒,说是在洞里很暗,必备手电筒。胆小怕事的游客就会去购买手电筒。确实,那时的导游手里有控制器,控制洞内灯光的开启和关闭。讲解结束,他就会关闭灯光。不是跟队的散客就会在黑暗中漫游。<br> <b>3. 升学初中。</b>小学毕业后升学上初中(那时是七年制教育),即是上六年级时(相当于现在的初一年级),要到邻村的方家村上学,离钱家浜有1公里多路程。那时没有升学考试,只有辍学的。我们步行上学。中午,放饭时在路上几乎都是一口气跑回家吃饭。在放学的路上常常你推我,我推你,闹着玩。有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穿的一件花格子衬衣(我哥的旧衣服)背上被同学撕破,撕口有40-50厘米长。最后,有那位同学拿回家补好后,归还给我。当然,那位同学回家后肯定要挨骂。<br> 我在上学的路上经常与小伙伴走近路。在冬天过邻村的小河时,河面结冰时我们就从冰面上走(爬)过去,记得有一次有位身高体重的同学,就是爬过去的。在冬季河面没有结冰封冻时,我们用大泥块填河筑坝,以前种植红花草时在田间开沟的泥土都是堆在田里的,我们徒手把它搬来填河筑坝(墩),这样可以在坝(墩)上跳跃过河抄近路提前到校。<br> 我有时早到校后,不去办公室拿钥匙开教室门,我体力过人,总是凭借着灵活的身体,爬上透气窗,以前教室门上方都有一个可以半翻转的小窗,翻入教室,把门打开。<br> 我们钱家浜小学的学生有时在路上玩输赢四角板游戏,用纸折起来有正反两面的方形纸品,地点是在钱家浜村南面的庵里面或门口空地上。有一次,在早晨上学的路上,我们玩得正高兴,忽然闯进来一个大人,说我也要来(加入)的。我们抬头一看原来是学校里的余老师,都害怕极了;不知所措,只得赶紧收起赌具,匆匆忙忙赶快上学去。原来余老师家住在蜀山东坡书院附近,周一乘轮船到张泽,步行到方家村七年制学校上课,正好路过我们上学路边玩的地方。那天,我们玩游戏的几位学生,放学后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后,我们内心都感觉忐忑不安很害怕,只得个个耷拉着脑袋恭恭敬敬接受训话。后来吸取教训,周一早上再也不敢在路上那个地方玩了。<br> 当时,我们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都有课本。还有体育、美术、音乐课,没有教材(课本)。音乐课就是唱唱歌,只是教过几次认识简谱,我的嗓子不好,不喜欢唱歌,对音乐课不感兴趣。体育课想不起来有啥好回忆的,场地也小,好像就是队列训练。值得回忆的是美术课,钱志明老师教我们学写仿宋、黑体等艺术字。老师的水平较高,他写的字很规范。以前,没有电脑,大型的横幅标语都是用手工刻写,附近村上有大型的活动要挂横幅标语(或是会标)都是请钱老师用手工刻写。我的模仿能力较强,很喜欢动脑动手画画,但不善于与人交流说话。<br> 在方家七年制学校期间,记忆最深的是我们学生在教室里批斗过老师。挨批的一位是由于嘴里说错话(俗称“咀里拨”)的许老师(家庭成分不好);一位是历史上有问题的吕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受当时潮流的影响太无知太可笑了,真是愚昧之极,荒唐透顶。</h1><h1> 一学年结束,方家村七年制学校撤并,把学生拆分到大浦中学与厚和农业中学就读七年级(初二)。 钱家浜有5位学生在大浦中学,4位学生在大浦厚和农业中学进入七年级学习。最后,有几位辍学的同学,就记不清楚了。 </h1> <h1> <b>4. 初二转学。</b>我初二转到大浦中学学习,学校地址是现在丁蜀镇汤庄村的林义渎,与原水产村隔河相对,现在仅保留一棵古老的银杏树为主要标记。其余地方都改造成制作紫砂壶的工场。据说原来的大浦中学是在一座破旧的土地庙上建立起来的,我们是大浦中学招收的第三届高中生,据统计该校共招收10届高中生。<br> 我上初中二年级时每天要走5公里的路程,快速步行1小时才能到校。为赶上早读课,在冬天早上天色还是很黑暗时从家里就要出发了。那时没有钟表,不知时间,我凭借家里大人的生物钟感觉而起居。有时早起了,吃好早饭后就坐在家里等待有线广播喇叭响,《东方红》开始曲响起,我们就出发了。那时我们上学仅带一只网织袋,里面放一只方型饭盒和一只带菜的搪瓷杯或是方型的菜盒。我们在校吃午饭,自带大米放在饭盒里蒸饭,自己加足水,花一分钱买一张蒸饭券贴在饭盒上,由学校食堂陈工友小心翼翼地收起,有序装进食堂的蒸锅里。蒸饭加的水,一般情况是直接加河里的水,若夏季遇上刮大东风时,河里的水会充满蓝藻,不能直接用河水。那天,陈工友会早早地挑满一大缸河水,滤去表面蓝藻,再加明矾,进行简单的水处理后,供同学们放心用水。为了避免拥挤,节省时间,有学生会用手帕滤水,直接加河水。那时,我们学生口渴就直接饮用河水或食堂水缸里的水。午餐的菜一律自带,我家比较困难,经常带的是素油炒咸菜。<br> 现在依然想起午饭下课铃一响,各自飞奔向学校食堂争抢饭盒的情景。大家一拥而上围着热气腾腾的堆满饭盒的桌子,真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你挣我抢,我们在饭盒上各自做上容易认领、显眼的标记,抢不上位置时,会大声叫喊着熟悉的同学帮忙将自己的饭盒递过来,我的饭盒盖上用红漆写着一个“良”字。<br> 那时,我们上学不用带书包,书放在教室的课桌里,平时从来不带回家,只有学期结束时才将书本、作业本带回家。当时,学生用的钢笔是折叠式的,使用时将两个一半装配起来变成一支完整的钢笔。回家没有家庭作业。以前,生活很艰苦,学习用品舍不得买,同学之间会借用同桌或邻桌同学的圆规、三角板(尺)、橡皮等。<br> 在此值得骄傲的是我的体育成绩很好,短跑、跳远在班级里是首屈一指number one。我曾经代表大浦公社初中组,参加过在丁蜀中学举办的丁蜀区(初中组)田径运动会,100米13秒7获得季军。<br> 我在班级中担任职务是学习委员,成为班级中第一批加入共青团的团员。在初二开设了《英语》课,第一课,Long live chairman Mao! 第二课、第三课也都是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语文》,《数学》课开设基本正常,《工业基础知识》学完后,要请机电站的维修拖拉机、电工等师傅上实际操作课程。并且还在公社机电站、冶炼厂参加学工劳动,同时练习爬电线杆等技能。学完《农业基础知识》,没有考试的。<br> 在此,记得还有一件值得回忆的事情,在初二第二学期,学校宣布规定:在几天时间内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要捉交5只体型较大的(成年)癞蛤蟆。听学校老师说是支援国家的医药事业,把这个任务摊派到学校。任务下达,学生是最听话的,回家与家长合作,或是自行完成任务。蟾蜍汁藏在蟾蜍眼睛旁边部位的皮囊内,学校分发收刮蟾蜍汁的工具,由每个班级处理收集。分派任务时,老师向同学们作说明,在捕捉的时候要小心,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被蟾蜍汁射到眼睛里。因为不去用力撞击蟾蜍,蟾蜍不会射出汁的。接着在以后的几天,学生纷纷把癞蛤蟆装在塑料袋里带到学校,处理完毕即把癞蛤蟆在附近的田边、河边放生。当时,有偷懒、调皮的学生把放生的癞蛤蟆捉回来完任务,但是一经查验就知道是不符合要求的,放生的癞蛤蟆眼睛旁边部位被刮过的已经干瘪,没有蟾蜍汁了。蒙混过不了关的学生,只得第二天再去捕捉。那时的学生纯朴、听话、爱面子,老师说一学生不二。那时,放生的蟾蜍还会爬回学校边,路边到处是蟾蜍。其实,蟾蜍与青蛙一样也是有益虫(生物),就是长相没有青蛙漂亮,不招人喜爱。<br> 在初中读书时,做过支援附近(汤渎村)围垦太湖芦苇田为水稻田的农活,自带铁钯、扁担、挑箕,挖芦苇根,挑高头填低塘格田成方。在校读书时候还到附近的生产队参加栽秧支农;当时栽秧的情景还能清晰地回忆出来,好像鸭船翻了一样,田头好热闹。栽秧前甩开秧把时故意丢在别人的脚边,溅起泥水捉弄人。喜欢出风头手巧的同学栽秧特别快,把先下田栽秧的甩在后面,俗称“包馄饨”,给人以难堪。栽秧快的同学还会顺手拿走人家身后的秧,便利自己栽秧。这样栽秧慢的同学,要花时间去拿秧,栽秧的速度会更慢。<br> 在一次支农劳动(栽秧)中,我非常感激一位女同学,我栽秧的速度快,最后一行恰巧轮到我,栽秧要弯着腰,越到最后越感觉累,这一行若是由我一人栽完,约要近半小时。当我这一行栽过一半时,大部分同学已经收好秧绳,清洗泥手泥脚,准备回学校。此时,有位女同学在我栽的这行(靠近田埂的1/3处)拦腰栽秧,接着,在她后面又有同学为她栽秧,这样为我节省了时间。当时我内心非常感动,感激同学情,不然的话,我要好长时间才能栽完,要在归来队伍的尾后追赶回校。不知,这位同学还会记得这件小事吗?<br> 当年,大浦公社有3所初级中学,各有一个毕业班。公社组织了升学考试,举行语文统一考试,写一篇作文《当我唱起国际歌的时候》,最后,仅招收一个高一班(66名学生),高中录取率约为30%。这个作文题目,被我们的语文潘老师猜中的,我们应考是得心应手。但当时不是全部按照考试成绩录取的,有按照各个大队的应届学生数按照比例录取,也有考虑体育成绩较好的个别学生(现在时髦的说法是“体育特长生”)升入高中,那是为学校的体育运动成绩争名次、争光彩打好基础;家庭成分好(贫、下中农)的学生一般优先录取,家庭成分高的学生不会被录取。我应该算是成绩较好,家庭出生一般的学生。<br> 我们钱家浜大队有4位学生上高中读书。没有上高中的学生,就在家开始从事农业劳动,戏说是“修地球“。<br> <b>5. 两年半高中。</b>高中读了2年半。因在读高二时由春季招生变为秋季招生,学制改变了,我们多读了半年书,当时教材没有变,就是老师讲课速度故意降慢,拖时间延迟毕业,浪费了半年宝贵的时间。<br> 在高中阶段所学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到高中二年级时有《物理》、《化学》,按照书本要求都学完的;我们发过一本《世界历史》书,有当时的孙校长兼课,但是没有上几课,我们就毕业了。我没有上过几节《历史》课,所以,我的历史知识很匮乏。我女儿总是开玩笑说,说我历史知识匮乏的不足之处,家庭氛围影响给了她,致使她的历史成绩也不太好。这段历史这也源于我们中小学时期课程的经历,个人受时代的影响。我们没有学过《地理》,因此,我们这辈子人地理知识较缺乏。<br> 我在班级中担任职务仍然是学习委员。我们的《英语》课,好像是学了四册。现在还记得有一篇《The cock crows at midnight 半夜鸡叫》的课文。还有一篇故事是《The boss has too much coal》说在美国的社会里,一位黑人煤矿工人的小孩子,问他妈妈,父亲为什么失业,他妈妈说“因为老板的煤太多了”。那时,我们根本不懂生产过剩。《语文》、《数学》、《物理》三门课程授课很正常。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忆着老师的音容笑貌。《化学》课有点特殊,授课老师一知半解,讲不清楚,后来还是换了蒋老师来上课,授完了课。我们的《体育》课算是正常,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缺乏,有些需要体育设施的课就没有上,那时也没有教育大纲,上课很随意。考试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等级划分。在成绩报告单上填的是分数。《音乐》课就是唱歌,没有课本。考试就是唱歌,每个学生分别独唱一首歌,有老师随意打分计入成绩。<br> 那时的学习没有竞争,没有压力,没有统考,全凭借自身努力。学生毕业后统统回家修地球,成为修理地球的美容师,老师和学生都很轻松。<br> <b> 6. 高中忙假。</b> 在校学习期间,农忙时学校放“忙假”,时间长达20多天。在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一天能挣3分工,正劳动力每天10分工,那时实行的是大寨式记工,每天10 分。<br> 我们学生从事的农活主要有撒施猪灰、垩(撒开)烂草,拔草,栽秧,拆麦田、收割稻麦油菜等农活。<br> 在假期中除非是雨天,每天都要干农活。以前,农民每天干活吃不饱肚皮;现在,农民天天歇歇,照样有饭吃。想想那个年代的农民,真辛苦,真可怜。但是,那时干活不讲效益,是磨洋工,是混工分。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在冬季干活,生产队里分成两组,在不同地点,我们下午在河东圩干活,小歇后等待远处的那一组人起来干活。但是同样的,他们也在等待着我们先起来干活,这样大家等着等着,太阳马上下山了,有点不好意思了,大家只得起身干活,不一会就收工。<br> 那时全是手工栽秧,拉好绳子划定位置栽6行;我们小孩子2人一个位置,一人栽3行,速度与成年人相仿。我们小孩子在劳作时,最爱听大人说笑话讲故事,栽秧时手脚也会加快,赶上成年人栽秧的速度,以便能听清楚笑话、故事。为了赶上进度,有时会把秧栽得歪歪斜斜,甚至会有浮起来的秧棵,也不去管它。那时大人总是说小孩子(栽秧)干活不腰疼,说小孩子无腰无背。在栽秧时有人姿势不够正确,有时批评他(她)屁股翘在半天里。所以民间有“问天有多高,答案是两个屁股高”。<br> 还有在水稻田里拔草,大人讲的故事、笑话更多,小孩子更爱听,也更容易赶上他们,总是“大草掐掐,小草塌塌,浑水掏掏,往前就跑”。以前农民在生产队劳动时不讲究质量,只是单纯为了混工分。<br> <b> 7. 高中时代的友谊。</b> 在高中学生时代,还参加学工活动,到丁山水泥厂参加二周时间的劳动。最苦的活是钻入闷热的窑炉管道里清灰,在里面劳动一小时就要轮换。而且是参加三班制劳动。在此期间,我还接受过一位同学省下的饭菜票。还接受过一位同学的袜子,穿几天后还给她。在寒冷的冬天,在半夜里要起床,参加劳动。不知那个年代学工有啥用途。贪玩的我,有一次,白天与其余两人爬上高空的行车轨道,在上面行走;应有人影在晃动,幸好被开行车的师傅发觉即刻停止操作,把我们赶下来,险些造成伤亡事故。<br> 我在上高中时有几个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我们就是坐在前后排的。下课后,玩扳手腕,都挺认真地在玩,竭尽全力参加比赛。语文老师教我们古代兄弟排名的顺序是:伯、仲、叔、季。我们就学以致用,把我们的名字改成:1.伯宝,2.仲良,3.叔芳,4.季民。现在,我还保留存着一张我们几位好友合影的老照片。我们几位学生兄弟还利用星期天,摇着农船为王老师在太湖边做过割草、运草等义务劳动。<br> 学生时代的生活真是开心浪漫。有一次,有位性格很开朗、活跃的大个子女生,在晚自习课没有开始前说:“你们哪位同学坐在位置上,不要动,我来给你们扎辫子。谁愿意?”那时,在座的学生大约有十多个人,当时男女生之间有鸿沟都很腼腆,不好意思有任何交往,害怕事后听到有风言风语。我有点怀疑她在说大话,就自告奋勇举手表示同意。那女生也真是胆大,很大方的,毫不犹豫地拿起橡皮筋和梳子,撩起我头顶上的浓密头发,很快为我扎了条冲天小辫。那时教室里的灯光有点昏暗,我手头没有镜子,看不到辫子长啥样子,只能看到在灯光照耀下我有小辫的黑影。她没有食言,赢了。不一会儿,我只能自己摘掉小辫子,撸平头发恢复我本来的原样。我现在能想起哪些糗事,说明我还年轻,脑子没有老化吧。</h1> <h1> <b>8.辉煌的高中成绩。</b>在高中阶段,我的体育成绩一直是不错的,我是排球队、篮球队、田径队队员,现在还保存着一张男篮队员的合影照片。我经常在操场上训练,同学们能看到我矫健的身影,但我的球艺不是一流,最多称上二流,不是首发主力队员。在田径项目上我是佼佼者,曾经代表学校参加县中学生运动会,上台领过奖,还记得领到过第11名的集体奖(当时有46个乡,加4大镇),我与领队王老师说,要去掉一个“1”字才有面子。<br> 现在,回忆当年住学校集中训练时,我耍小聪明做了一件滑稽事。学校为改善我们运动员的伙食,王总务买了一个猪头,吩咐我要在晚上把猪头上的毛拔干净。当时有专门拔猪毛的工具(镊子)。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我拔着拔着,感觉太麻烦。我为了节省时间,就用点着蜡烛的火焰烧净露在猪头皮上的细毛,比直接拔毛容易多了。我预料第二天食堂工友不会看出我耍的小聪明。<br> 在暑假里,我还参加过县里的中学生田径骨干培训班,穿着带钉齿的跑鞋练习,进行的培训项目是短跑、跳远。我的特长是跳远和短跑100米有优势。地点在现在体育公园(老体育场)的室内球场(馆)里,练习时左、右单脚向上跳,进行力量训练,能一口气单脚跳到台阶的顶部,来回几次均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现在,回想起来,我年轻的时候身强力壮,生龙活虎,想想年轻人真开心。在训练期间还观摩过江苏省田径队在宜兴的表演赛和摩托车越野赛、航空模型飞行表演。<br> 当时在大浦中学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认识我。我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在学校时老师们对我有很深的印象。后来,孙维章(大龙)校长推荐我回大浦中学当老师就是这个缘故吧。<br> 在那个年代高中语文考试还得过100分,当然,其中有点水分,那次考试,正好遇上我在参加宜兴县中学生运动会,回来后补考还是原来的试卷,有同学说了(按照拼音默写)一个没有默写出的字,“波澜壮阔”的“澜”,这个字确实有点生疏。为此,我沾了点便宜。但是,凭实力我还是行的,不用提示也能默写出来的。<br> 有一次郭老师上语文教学公开课,预先叫了几个同学“开小灶”开碰头会,早做准备,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没有叫我参加。当时,我以为在这堂公开课上不会叫我回答问题的,但是,出乎我的意料,课上还是要我起来回答问题。当然,我用我的智慧比较完整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事后,我问郭老师这是为什么?郭老师说你是“细呀妮”(小孩子)吃拳头------拿手戏,不用提示,肯定会回答的。<br> 我在读2年半高中时,有四个学期评为“三好学生”,有一个学期不知什么原因降了级,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后来,得知其原因。我在一次学校运动队训练结束时,洗手后将手上的水故意洒向一位女生脸上,恰好被校长看到,说我有谈恋爱的意识。<br> 大约在1973年学校里开展“批林批孔”,墙壁上贴满了大字报。在冬天我和孙一新同学合作用大排笔刷写过黑体字的大标语,用的纸是旧报纸,并用浆糊张贴在学校食堂边的墙面上。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在墙上书写,手冻得通红通红,但是,为完成任务只得忍受着,就是那年,我手上从来没有生过冻疮,仅此次手上出现了紫色冻疮斑块,幸运没有出现大面积溃烂。<br> 同年,校园的外围墙专栏上贴满了学生和老师写的大字报。忽然有一天,在大字报里出现了两张针尖对麦芒充满火药味的大字报。大意是“关于文人相轻”和“论文人相轻”的两张大字报。那是两位高中语文老师各自写的。他们都是我的任课老师,一位是高中、另一位是初中的语文老师。大家看到后,知道其中有点不对劲,心知肚明是老师暗暗在作文字较量。为此事老师们暗中议论纷纷,其中聪明的学生也能悟知出点道道来。为了平息此事,孙校长把我叫去,要撕下这两张大字报。我执行嘱咐,为此立即行动,将两张充满火药味的大字报撕下,完满解决此次不愉快的事情。</h1> 1973年高中男子篮球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