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祠,作为祭祀西周初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后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的祠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是一个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于一体的千年古祠。晋祠不仅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其建筑和艺术价值也得到了高度的评价。1961年,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晋祠广场,一左一右矗立着两座仿古亭,太白亭是纪念唐代诗人李白“到此一游”的;乐天亭是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中间是一座现代汉白玉“十字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圣母殿前鱼沼飞梁,</span>桥中立12根柱承托十字形桥面,有“四通八达”之意。</p> <p class="ql-block">过了十字桥是芳林寺牌楼,四柱三门三楼,歇山顶,黄绿琉璃瓦。牌坊正面匾额上书“晋祠胜境”;背面匾额为“唐晋斯源”,即意为古唐和晋国的历史起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正中的匾额上“晋祠”两个金色的大字,为唐太宗李世民所题;两侧的楹联为: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p> <p class="ql-block">这是歇山顶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中柱群门,西南为廊,采用朱柱和青紫彩画,整体气势雄伟,是进入景区的主要通道。这座大门不仅在建筑上具有显著的特点,而且因其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了晋祠公园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园:晋祠公园中的第一个园中园。因晋阳是唐朝的发源地,故名唐园。园内有飞龙阁、长守厅、望月楼、留云楼、御井亭等建筑。园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东、南、北三面出抱厦,南北两侧连廊。门前一对铁狮,铸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p> <p class="ql-block">清代砖雕照壁:正面为福、禄、寿三位神仙;另一面是《群仙会》,总共有九位神仙。</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四角攒天顶,二层三檐、进深三间、面阔三间、四周围栏,飞龙阁坐落在假山石洞之上,是晋祠公园内一处登高远眺之处。飞龙阁身下的石洞也被称为“转运洞”。</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三层挂有三个匾额,分别为“飞龙阁”、“凌云阁”、“观汾”。</p> <p class="ql-block">唐园内长守厅:两侧楹联“晋阳自古称佳丽,高殿歌台奏管弦”,高悬匾额“唐宗遗风”。</p> <p class="ql-block">“龙兴晋阳”青铜群像:太原市内最大的青铜雕塑,晋祠公园里最为著名的一组群雕。2003年,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为承历史,启后世,以彰显唐太宗李世民及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勣、马周等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马踏青山,凝眸远眺;风掠斗篷,气宇轩昂。这组群雕反映了唐王李世民进军太原的一段历史,以及和晋祠的一段渊源,雕塑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枕流亭:顾名思义,河水在此穿流而过。“亭头看月色如画,枕畔听溪流水声”,枕流亭的这幅楹联写得很美。</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蘅于一九八二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美文佳作。它即刻就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p> <p class="ql-block">远望晋祠山门,后面是悬瓮山。</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晋祠大门是1964年新建的,当时因景清门与水镜台、献殿、圣母殿等中轴建筑不在一条直线上,故北移十数米,重新构筑大门。大门两边台阶上各有一个歪头咧嘴若微笑状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山门上的“晋祠”二字是陈毅元帅于1959年题写。</p> <p class="ql-block">穿过朱红色的山门,只见古树婆娑,绿荫蔽日,一座座古建藏与其间,弥漫着千年岁月的沉淀,<span style="font-size:18px;">晋祠建筑之美扑面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晋祠景观可分中、南、北三部分。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p> <p class="ql-block">隋唐老槐</p> <p class="ql-block">先走中路,清康熙年间,晋祠武举人杨廷翰题写了“三晋名泉”的匾额,悬挂在晋祠的水镜台上,成为晋祠的一大景观。三晋名泉的名称来源于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意指这些泉水在山西(三晋之地)内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在中轴线的起点,是为神演绎人间悲欢离合的戏台——水镜台,它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融合拼接而成,后台在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其屋顶尤其特别,典型的重檐歇山顶和卷棚歇山顶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水镜台的后台,相信从小看电视剧《西游记》长大的一代都会觉得眼熟,在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孙悟空变形而成的庙,就是以水镜台为原型设计的。其后要讲到的金人台、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也都是《西游记》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之一水镜台:这是一座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古戏台,寓意为“清水明镜”,象征着忠奸善恶尽人皆知。</p><p class="ql-block">“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此匾由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太原县晋祠旁边的南堡村人杨二酉所题,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被誉为“秀丽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千年树龄的唐槐,依然生机勃勃。根据梁衡先生描述的特点: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p> <p class="ql-block">走过会仙桥,看见金人台。台上有红绿黄三彩明代琉璃阁,台四周矗立着4尊铁人,铁人高举臂膀,显示着威严。铁人为何称金人?原来是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之。古人当年铸铁人在此为何?答曰,晋祠处于晋水源头,为防水患,故以金神镇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光流转,金人渐渐遗失了手中的兵器,其中一位金人还丢失了自己。所以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四尊金人,三尊是宋朝作品,一尊是民国二年重新铸造的。</span></p> <p class="ql-block">越过金人台,就可以看到建于明代的牌坊——对越坊。“对越”匾是位于在晋祠的中轴线对越坊上的牌匾,“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span>“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匾相传由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也是为母亲祈福而立,“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端摩,被誉为“雄奇之笔”,同样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之一献殿: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殿和亭结合的建筑,坚固耐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献殿,为金代建筑,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即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p> <p class="ql-block">献殿四面开敞,十二根木柱之间以栅栏相连,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抬头仰望匾额和朵朵斗栱,似乎可以感觉到岁月流淌的痕迹,恍惚在遥远的时空下,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隐士僧人、贩夫走卒,都同我们一样,抬头仰望过同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之一鱼沼飞梁:这是一座独特的桥梁建筑,展现了古代桥梁建筑的高超技艺,其十字形桥梁设计独特,是古人的智慧结晶。</p> <p class="ql-block">桥下泉池接近正方形的平面,下面的泉水是晋水发源的三大源头之一,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沼中多鱼,故名“鱼沼”。桥呈十字立体交叉状,桥面东西为干,宽阔笔直,南北下斜如翼,若鸟振翅欲飞,故称“飞梁”。</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p> <p class="ql-block">借用网上图片</p><p class="ql-block">这座跨在鱼池上飞跃的十字桥梁,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唯一特例,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水陆“立交桥”。桥梁的构造也非常特殊,是石头和木材混合的结构,八棱形的石柱和木质的斗栱、梁枋共同支撑着桥梁,千年如故。<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span></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之一圣母殿:这是晋祠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是中国现存宋代建筑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八根立柱开七间,正中为明间,向两侧依次为次间、梢间、尽间。</p><p class="ql-block">仔细看这些柱子与地面不是垂直的,会向内稍微倾斜一点,而与它对称的柱子会反向倾斜一点,两根柱子形成等腰梯形的结构,起到抗震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晋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着姬虞的母亲邑姜。圣母殿面宽七开间,进深六间(间,是指外立面柱子中间的空间,两根柱子即为一间,八根柱子中间有七个空间就叫七间),前檐的八根柱子,微微倾斜,其高度也由中间往两侧微微升起,这种“柱侧角”、“柱升起”的营造法式,使圣母殿的屋檐呈现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仿若鸟张开了翅膀,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p> <p class="ql-block">远观圣母殿秀丽清雅,屋顶采用歇山顶,檐角飞翘,飘逸灵动。走上前去,八根檐柱上的木雕盘龙扑面而来,它们各抱一柱,盘曲自如,金鳞抖擞,张牙舞爪,怒目圆睁,哪怕风雨千年,仍须发如戟,昂首天地。</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最引人瞩目的八根龙柱。这些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木雕是宋代建筑中极为罕见的遗存,也就是古籍《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弥补了宋代木龙雕刻在古建筑中的空白。因为蟠龙之制曾见于唐代及其以前石塔门龛倚柱和造像碑佛龛倚柱上。木构建筑上饰木雕蟠龙柱者,晋祠圣母殿是全国最早也是仅存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八条盘龙各有不同,由中间往两侧分别是应龙、蟠龙、蛟龙和螭龙。</p> <p class="ql-block">这些木雕盘龙在漫长岁月里,它们经历了风雨的侵蚀和岁月的打磨,但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姿态和神韵,鳞片层层,须髯根根,精致得让人叹奇。</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即奇为阳偶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至尊。圣母殿作为王后的主殿,建筑中便取阴数中最高数八,所立廊柱有八根,在廊柱上所雕制的盘龙也是八条,不同于以往所见的建筑内石刻盘龙的粗壮大气,圣母殿的盘龙身躯并不算庞大,反而给人一种精瘦的感觉,但怒目圆睁的龙眼,苍健有力的龙爪,微微立起的鳞片,无时无刻不在显示着它们的威严与有力,仿佛下一秒这些木雕盘龙便要从这些立柱之上复活,即刻跃向云端。</p> <p class="ql-block">主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母殿</span>,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p> <p class="ql-block">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宋代贵族女子的标志性装束,</span>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一宋代彩塑侍女像:这些彩塑作品展现了宋代宫廷生活的细腻与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所有侍女中,最出彩的明星这位捏着帕子,微微颔首的女伶,她脸上带着 “悲伤的笑容”,据说近处看着彷佛还眼角含泪,“一笑一颦,似诉平生”。</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一周柏:这是一棵历经3000多年风雨依然屹立的周柏,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茂盛苍劲,枝干挺拔,叶子葱绿,高17.4米,树围5.5米,主干直径1.8米,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成45度角,形若卧龙,所以俗称“卧龙柏”。</p> <p class="ql-block">周柏,没有寒风中挺立的雄姿,也没有繁枝茂叶,只有不屈的精神和不老的心。明傅山立石上书:“晋源之柏第一章”。无疑,周柏是晋祠的根。周柏不仅是晋祠三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晋祠三千年连绵不绝的庇护神。</p><p class="ql-block">宋代欧阳修曾感叹“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冯玉祥避居晋祠时,赋诗“大树苍苍数千载,虽然倾斜成大观。饱经风霜冷暖事,能耐风霜不畏寒”。</p> <p class="ql-block">历经古老的岁月沧桑,“卧龙柏”腰杆不再挺直,像一位老者那样,趔趄着扶住一棵年轻侧柏的肩膀。它树皮粗砺,苍老却也益发遒劲。因为搀扶依存的形状,两棵柏树同心同德,相依相偎,就像一对父子,被形象称为“父子柏”。</p><p class="ql-block">树冠上枝叶已稀疏,颜色绿中泛黄,很像一位年逾古稀老者稀疏的头发那样色彩斑驳。走近可见,原本纵裂成片的树皮已剥离成条条朽丝。站在周柏下,最能感受到时空的苍茫,蜉蝣天地、沧海一粟、吾生须臾,而自然长存。</p> <p class="ql-block">明朝傅山立石上书:“晋源之柏第一章”。</p> <p class="ql-block">圣母东南角的一棵1500扭柏已干枯,不过,细支像虬龙,形状依然非常漂亮,主干仍旧显示着一种扭转向上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难老泉亭建于泉眼上,亭内泉眼深约10米,砂石砌筑,泉口虽有木栏杆相围,亦不敢深望。亭内匾额有傅山所书“难老”,还有刘汇所书“晋阳第一泉”。<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晋水的源头,难老泉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持久,泉水清澈,永不干涸。</span></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匾之一难老:</p><p class="ql-block">“难老”匾是位于晋祠圣母殿一侧难老泉亭的匾额,长1.45米 宽0.7米。此匾由傅山所题,是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锡”同“赐”),寓意着泉水永不干涸,象征着生命的持久与活力,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傅山,山西太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傅山皆造诣颇深,在当时被人尊为“清初第一书家”。</p> <p class="ql-block">潭中间建有一道石堰,石堰上有10个直径一样的孔,其中,三个孔的水向南流出,七个孔的水向北流去,用一条“人”字形的石坝分开,这便是流传千古的“三七分水”。</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有个传说,相传晋水南北两河的村民就水资源分配问题,屡起纠纷,发生械斗。县官出面调停,想出了一个狠毒的办法。在难老泉边支起了一口大油锅,燃起柴火,待油锅沸腾后投入铜钱十枚,双方各派一人捞取铜钱,以铜钱数量决定分水多少。就在众人面面相觑犹豫不决时,来自北河花塔张氏的一青年跃入油锅,捞出了七枚铜钱,自己却因此重伤不治。于是县官判定北河得晋水十分之七的水量,南河得十分之三。这就是三七分水的由来和油锅捞钱的传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母娘娘传说,相传水母娘娘柳春英为人贤惠,却受婆婆与小姑虐待,日日挑水,婆婆特意给她准备了尖底的水桶,让柳春英一路都不得休息。而且挑回来的水,婆婆只用身前一桶,理由是身后那桶沾惹了柳春英的屁。一日,她遇到一位骑马的白发老人向她讨水饮马,马只喝前桶不喝后桶,且一桶不够再喝一桶,春英毫无厌烦之意,老人赠她金丝神鞭,置于瓮中可使瓮水永不涸竭。但婆婆小姑不听春英叮咛,将神鞭提出瓮外,导致大水喷涌而出,春英奋然向瓮上坐去,水流变缓,安定下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了生生不息的难老泉。</span></p><p class="ql-block">这个传说被称作“柳氏坐瓮”,柳氏化身成了一尊神仙,名字就叫“水母”!</p> <p class="ql-block">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部分依山而建,需要拾级而上,这里也是傅山隐居之所。</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殿内塑像均为明代作品。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之子,受封为唐侯,其子改国号唐为晋,山西的简称晋就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p> <p class="ql-block">“剪桐封弟”故事。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做了诸侯。</p> <p class="ql-block">左右金龙盘于柱上。</p> <p class="ql-block">元代乐妓。这些雕塑栩栩如生,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元代乐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晋祠之铭并序》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在300余通的晋祠碑碣中,它堪称晋祠碑碣之最,被列为晋祠“三大铭刻”之首,位于唐碑亭。</p> <p class="ql-block">李世民御笔《晋祠之铭并序》,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之先河,也是李世民留世的唯一一通行书碑,代表了李世民晚年的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碑高195厘米,宽122厘米,厚26厘米,开创了行书上碑之先河,被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杰作。</p> <p class="ql-block">李世民画像,光线不好要细看。</p> <p class="ql-block">三株古榆树,从左到右依次为 300年,500年,500年。顶似华盖,枝似虬龙,齐头并进,一种自然生命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出口附近的150年的旱柳,应该是带着“挽留”之意,与游人依依惜别的吧。</p> <p class="ql-block">三百年树龄的银杏,而且是一公一母,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祠”是为纪念名人和祖先而修建的空间,得到了普遍认可,随着时间推移,每个朝代都以其独特的文化审美和宗教信仰扩建晋祠,让这里不仅仅是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和母亲之地,而变成了一种多元化多民族的祭祀胜地。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和祖先对话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清代刘大鹏在《晋祠志》一文的描述一语中的,道出了晋祠之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晋祠不但是中国古代最古老、最丰富的一座祠庙建筑群,同时也是一座优美的中国古典园林。现存古建筑包括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寺、宫、观、碑刻还有很多,历经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时期,反映了木构建筑技术发展演变的历史。所以这就是它丰富多彩、纷繁复杂之处,我们看到的“古代”的塑像和建筑可能相隔了几百年,古建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天成,相互闪烁。</p><p class="ql-block">晋祠内古木参天,随手碰到的树都是3000多年前的周柏,1000多年前的唐槐,几百年前的银杏、榆、柳。生命延续至今,故事留传现在。</p><p class="ql-block">左右移步皆天地,上下转眼已千秋。</p><p class="ql-block">当有限生命面对无尽时空,而生发了感悟与创造,恰是人类文明最富张力的部分。漫步在晋祠,仿佛趟过时光悠长的碎片,摇曳岁月深处的冷暖,掬一抹秋日暖阳,温润时光。嗅一缕叶落清风,草木素心。淡看红尘聚散,静享岁月安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