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 农民儿子的平凡人生 (2)

张泽桥人

<h1> 现在,我将即将发表的自传整理后,分期发表在《美篇》平台上,供朋友阅读。</h1> 用软件制作童年的照片 <h1><b> (7)赶鸡鸭上窝</b></h1><h1><br>  我们家南边有一条小河,俗称“浜顶头”,60-70年代家家户户饲(散)养鸡、鸭、鹅,让其自由觅食。每到晚上,各家各户要把鸡鸭鹅赶回自己家的窝里过夜。一般鸡很聪明,自己能回窝;鸭子就不同了,比较野,尤其被人家赶来赶去会昏头转向,不认识自家的窝。那到时候小孩子就要去找回自己家的鸭子和鹅。那时,小孩子也很聪明,都能认识自己家的家禽。<br> 我母亲年老眼花,总是在自己家养的鸡身上做上记号,以便很快认出自己家的家禽。她总是用剪刀在鸡头至颈脖子的羽毛上剪个“一”或者“二”字,有人总说我家的鸡有点特别,长得怪怪的像个瘌痢头。那时也有人家在小鸡不同部位的毛上染点颜色做上特定记号,以便区别。因为,小鸡不认识家,容易被人家(错)捉走。染上颜色做上记号,若放出来还是会被主人家认走。<br> 有时,小孩子在自己家门口的场上晒稻谷或麦子,还要承担看护的任务;发现不是自己家的家禽来吃晒场上的稻谷或麦子,先是用嘴喊“哦-嘘,哦-嘘”,喊不走就用竹竿去赶走。有时会将竹竿随手向鸡身上掷过去,吓的鸡“咕哎、咕哎”叫喊着逃走。有时若随手将翻板(翻动稻麦的工农具)扔过去赶鸡,把别人家的鸡弄伤了脚,那家主人会找上门说三道四,责怪你太狠心。在家的人听见“咕哎、咕哎”的鸡叫声总会走出家门去看看,关心发生了什么事。那时,农村中常会因细小琐事发生口角。<br> </h1><h1><b> (8)看捉鱼等</b></h1><h1><br>   以前,我家小河浜里的水很清澈,吃的水就是起早从小河浜里挑上来的,我们会乘早起时河里的水没有搅动很清澈时挑水,一般用大木桶挑2--3担水缸就满了,然后加入明矾搅拌搅拌,沉淀一下待会就可以用作烧饭等饮用。有时起晚了浜顶头里的水浅,出现浑浊时,就要到家北面(约离我家60多米远)的小河里挑水;或是到更远的村东头的河里去挑水。以前,农村的人都很勤俭,没有睡懒觉的。<br> 那时,村上的人情关系都很熟,基本上天天见面,打招呼问好。甚至是路过的陌生人(来客)都会认出是谁家的亲戚。<br> 我家门口的小河里经常有捉鱼船来捉鱼。有敲鳑鲏鱼船来时,“砰砰砰,嘭嘭嘭,砰嘭砰嘭”,发出巨大的响声,小孩子听到响声,脚底就会发痒,会跑出家门去看捉鱼。捉鱼船上的老太用手摇橹控制渔船前进,用脚踏着一块木板,不时敲打木船发出声音,目的是让水中的鱼听到声音,引起惊吓,快速游动到船头上捉鱼老头子捉鱼的网里。这种捉鱼的船一般只能捉到鳑鲏鱼,车条鱼。<br> 有时,大人哄骗(吓唬)小孩子总会说,你是敲鳑鲏鱼船上领来的,不是亲生的。你若不听话,我会把你送回去。 有时,会有鱼鹰(鸬鹚)船来河里捉鱼。船体很小非常灵活,船上的老渔夫嗓门很大,拿着长长的竹竿,拍打着水面,大喊大叫着,赶着鱼鹰到河底去捉鱼,当鱼鹰捉到鱼露出水面时,渔夫会很快赶到鱼鹰身边,赶快把鱼鹰嘴里的鱼拿出来,装进船仓里。渔夫看到捉鱼功劳大的鱼鹰,会把它捉过来放在船上让其休息一会。当有鱼鹰来家边河里捕鱼时,正好遇上午饭时分,家里的大人也会端着夹满菜的米饭碗来到河岸上,边吃饭边观看捉鱼,俗称“摇饭碗”。其实“摇饭碗”就是端着在装满米饭的碗上夹上菜,摇摇晃晃走出自己的家门,边走边吃,到其他地方去与其他同伴在一起吃饭。那时,在农村老家我们常聚集在家边一条弄堂里摇饭碗吃饭,特别是在夏天,那里荫凉并有风穿过,很暇意。<br> 以前农村河里还有两种摸鱼捉鱼方法。一种是在冬天用手摸鱼捉鱼。一般为夫妻俩老渔民摇着像敲鳑鲏鱼船一样的小船,老太婆在船尾用竹竿撑着船,将船与和岸形成一个三角形,老头子在船头半穿着棉袄(即是光着膀子)伏在船上用手在河边摸鱼;船上放着一锅温水,待摸鱼的老头子的手感觉吃不消冷的时候,就会把手浸在温水锅里一会儿,暖和暖和,待会继续摸鱼。当时,我们感觉老渔民的本领真大,能够忍耐极度的寒冷在摸鱼。以前,我们看到渔民的孩子在冬天不穿鞋袜,在雪地里行走。现在,明白这是他们家里穷,长期锻炼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br> 还有一种不是在冬天,在水比较深的时候,用笼(鬼怪笼,易进不易出)围着桥墩或是河埠头,撒些石灰,把鱼从石桥墩缝里赶出来,在齐腰深的水里,渔夫能用脚把鱼捉上来,亲眼看到过渔夫用脚趾夹住桂鱼、昂公鱼,把它捉上来,这是渔夫练就的特异功能绝活,现在,见不到这类人了。<br> 渔民还有一种放麦钓钩捕鱼的方法。一般在太阳下山前,放麦钓钩,将好多个竹丝用线连接起来,用浸胖后的麦子做诱饵,具体操作是把两个竹丝头弯曲后插进浸胖的麦粒里,鱼吃麦粒子后竹丝头会弹开来,竹丝会撑在鱼的嘴里,使鱼不会逃走,鱼只能乖乖地连在线上,第二天,渔民来把线上鱼收走。做这麦钓钩很有学问,竹丝的长短、粗细、弹力、麦粒的浸胖程度独有讲究。有时我们在河边和小桥上可以看到吃了麦钓钩的鱼,连在线上游来游去。因为,线的两头是固定在河边的树根(桩)上的,鱼不会游走只会被待擒。<br> 农村以前还有一种独有的捕鱼方法,叫做钩瓮。我家在东氿边上,离开东氿仅有300米远的路程。每个生产队有农船3-4条。每到冬天有闲着的船,队里的捉鱼爱好者就会行动起来。利用农村丢弃的破旧瓮头、破小缸、残缺不全的盆罐,将其底部打上孔,以便能漏水。在破旧的瓮头、破的小缸、盆罐里再放入小的瓦片、碎缸片、瓦钵等,目的是确保鱼虾能在里面安静地栖息,再将破旧的瓮头、破的小缸、盆罐四周用几道绳子牢牢的扎起来,实际上是做成多个鱼窝,让鱼虾能在里面繁殖栖息。然后,由4-5人一起合作装在船上,放到远离河岸的氿里。存放时要对着岸上有明显的标记,按照一定的间隔距离排着放置鱼窝,大家都要明确记住(四周的标记)位置,不能告诉其他人。<br> 过几天后,放瓮的人一起去把它钩上来。用挠钩(细长的竹竿上装上2个钩子)钩住瓮、缸、盆罐上的绳子,将瓮、缸、盆罐钩上来,露出水面前,手脚要轻,一旦露出水面动作要快,立即将其放到船仓里,然后开心地观看有无战利品。待全部捕鱼器皿钩上来后,有时要重新整理,放好里面的瓦片等做好鱼窝。这些捕鱼器皿有时会被罱河泥的劳动者破坏掉,有时也会有游手好闲的人去坐享其成,预先把你的捕鱼器皿钩上来过。捉到的鱼,拿到村上家门口的场上按照参与者人头平均分配。有时把捕到的鱼分成若干份,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分配,签是用稻草芯长短不同来确定序号后,谁抽的最长,就是1号,以此类推,剩下的就是做签的人自己的。几个人将签要放在一起比较后,确认后各自领回分好的鱼。<br> 在发水时,昂公鱼最多,金灿灿的鱼好可爱。有时还会捉到有花纹、颜色很美丽河豚鱼,白白的、大大的肚皮,肚子会一鼓一鼔,摸在肚子上会发出“啵啵”的响声的鱼(俗称河豚鱼),大家知道这种鱼不能吃,只能供小孩子养着玩赏。还有一种叫“刀拨里”,形状像泥鳅,但比泥鳅细小,脊梁上的鳍有齿(与桂鱼的相似),这种鱼也是让小孩子拿去玩玩的,养在水里好久也不会死亡。<br> 我老家的大河里有一口扳鱼网,那是属于大队里的。在春夏秋季有2人日夜轮流在看守,不用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可以在大队里记工分。村上的村民想吃鱼,就会派小孩子去那里等候着,等到有鱼,拿回去时只要到大队的商店里记个账,年终一起结算,那时社会上的公民诚信度非常高,民风很纯朴。现在,回忆起来非常向往那个年代,但这已是历史,不会重现。</h1> <h1>  <b>(9)自己捉鱼</b><div><br>  我们自然村上2个生产队里与我年龄相仿的男小孩有10多个。他们都喜欢捉鱼虾、逮泥鳅、河蟹、摸蛳螺、河蚌等。我妈看到很羡慕他们能捕鱼,说我没有他们能干。<br> 有一次,在梅雨季节,我们说是在发水时期,大河小河水位高涨。我一人背起草篮,拿着镰刀,到离家1里多路的圩田(扇子田)边割草(现在已经是工业园区了)。我在路边靠近稻田的水沟里听到“哗哗”的响声。我感觉奇怪,迅速走近看看,原来是有一阵鱼在稻田边的一条小水沟里游动,鱼游动后泛起好大的水波纹。我定睛看到沟里有几条鱼在游动,心里感觉很高兴,想着今天有好运气能抓到大鱼了。我捉鱼之前先轻手轻脚的过去筑“坝”;在水沟的一头用草篮放在水里当作捉鱼笼,在草篮与水沟的空隙处用大泥块堵住,使鱼只能逃到草篮里;然后我把水沟的另一头用泥块筑好坝,让鱼没有退路。安排停当,我就从泥坝一端下水,屏声静气张开双手往草篮方向赶鱼。越接近草篮陷阱,鱼就越多越密集,捉鱼的心情也越激动和紧张。因为我是一个人捉鱼,没有预先带水桶、鱼篓等盛鱼的器皿,田埂面积小也不足以抛鱼上岸。我捉到鱼后只能先用镰刀把鱼杀死,放在田埂上;再去捉第二条鱼。这次,总共捉到8条鲫鱼,这是我徒手捉到鱼最多的一次。<br> 大获丰收后,将鱼放草篮里,然后再去割草,割满篮后回家。在家边的路口,我妈早就在等候我了。她说“大水茫茫,把你赶出家去捉鱼后,就后悔了”。妈就担心我的安全。那年我大约是11-12岁吧。<br> 我哥是竹篾匠,会制作“鱼笼”,还记得最多一次我家一笼装到8条鲶鱼,听人家说鲶鱼是结伴上水游的。地点是我家附近的一条放水沟的下河处,鱼是从河里游到鱼笼里的。<br> </div><div> <b> ( 10)合伙捉鱼。</b></div><div> </div><div> 大约在13-14岁的时候吧,在夏天,放暑假期间,是河水比较浅的时期,在河东圩的湾塘里,有一浅滩,水位低时,呈现月牙状,经常看到有鱼在游动,我们知道有水就会有鱼。那时,我们男孩子在家闲着,有的就是力气,就想去逛水捉鱼。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吃过饭后带着铁钎,粪桶,麻绳等,撑船去河东圩。将呈现月牙状的水塘开口处用泥块建筑成一条牢固的土坝。然后逛水,即把塘里的水一桶一桶往外逛出来。泥水溅到身上也全然不顾。<br> 为省力气我们等到水位在膝盖下时就开始捉鱼了。我们开始捉鱼前,先是用铁耙在水里搅拌,就是搅浑水,鱼在浑水中会因缺氧而肚皮朝上泛起,用肉眼很容易看出,我们只要用手去抓就行了。先泛起的是小鱼,然后,是大一点的鱼。若是黑鱼(乌鱼)它就根本不会泛起来。这次,我们收获不大,几乎是劳而无功,捉到的鱼不满2斤。后来也不知道这鱼给谁了。<br> 以前,农村缺肥需要放养“三水一绿”增加肥料。每个生产队在河里放养水葫芦、水田菜、水花生、绿萍,用作猪饲料和沤制肥料;有一年夏天,在村附近东田圩的河塘里打捞水花生。那时的生态条件好,在打捞时会打捞到乌龟、甲鱼等水生动物。在打捞前,可以在水花生里摸鱼,记得那时很热闹的场景还记得。男女老少齐上阵,只要带一只装鱼的蓝或捉鱼箩头。水花生里鲫鱼、鳊鱼、泥鳅、黄鳝、黑鱼等都有。谁摸到一条鱼,都会大喊大叫,庆幸有收获。记忆最深的事,我在水花生中摸到一条(凭手感)是黑(乌)鱼,鱼没有露出水面时,我紧紧抓住鱼身,并且告诉大家我已经抓到一条乌鱼,在高兴之时,把抓住的鱼刚露出水面时,一看脸上顿时失色,原来是一条水蛇,那条蛇吃了一条大泥鳅,肚子鼓鼓的,在水里用手摸着蛇肚子时感觉很像一条小乌鱼。<br><br></div><div> <b> (11)洗冷水澡 </b></div><div> <br>  夏天,是小朋友最开心的日子。在炎热的夏天,成年人要参加劳动挣工分,树上知了在拼命地叫着“知了,知了”,引诱催促小孩子往家外跑,那时家里没有电风扇,更不用说有空调了。那时长期出汗后农村的小孩子头上、脸上、身上会长满脓包疮,宜兴人俗称节“石节头”。以前小孩子纳凉的地方完全是依靠自然条件如大树树荫下或房子之间的夹弄,除此之外就是在河里洗冷浴。现在时髦的说法是游泳。<br> 我们老家村东头离我家大约不足200米就是一条宽100多米的大河。我家门口是一条死水河浜,若水浅时,不是理想的洗冷浴的场所,我们常去村东头的河边玩水。不会游泳的小孩都是从那里学会游泳的。我们开始学游泳就在家门口的小河浜里,用一块木板贴在肚皮下面,漂在水面上用手向前划水,用脚上下漟(压)水,不使身子下沉,这样可以漂在水面悠闲地歇着。熟练之后,可以把木板去掉,在水里游泳了。我在没有学会游泳之前,在河埠头玩水时,还被其他的小朋友推到河里去过,不会游泳,只能在水里挣扎,沉入水中,由于有同伴们的大声叫喊,幸好我哥在家,我家离河埠头仅有20多米路程,我哥听到叫喊声飞快跑到河边,跳入水中,把我抱了上来,我在水中喝了好多水,幸好相安无事。<br>  还有一种学游泳的方法,有成年人辅助,带小孩到齐腰深的水域,有成年人用手托着初学游泳小孩的下巴,让小孩子在水中划水,熟练之后,突然松开手,小孩子要拼命向前划水,游向岸边。在这过程中,免不了要呛喝几口冷水,呛在鼻子里好难受,俗称吃鼻酸。几次以后自己就学会游泳了。游泳学会后,本领大的小孩子还会潜水,俗称(攻没身),潜到水底抓鱼或捡回掉水里的东西。有时还会进行潜水比赛,看谁钻的远,但要有第三人在场做裁判作证,不然的话,有人会作弊,就是钻出水面后,吸口气后又潜入水中,在老远的水面露出头,在那里示意,我在这里,我游(钻)得远。但我从来没有敢潜水,只是在原地钻过水底下。因为我的游泳技术水平不高,最多只能游几十米的水面,就感觉游泳很累,使不上劲。<br>  游泳学会以后,我们在去割草的时候在野外有时也游泳,但是,一般要有几个同伴在一起时才敢游泳。经常洗冷浴,我的耳朵里进了水,发过中耳炎,治疗一段时间就治愈了。后来,我在上高中时候进行“招飞”体检时,在五官科就被淘汰了。原因是我的左耳耳膜上穿过孔,后来又长好了,听力正常,但“招飞”体检非常严格,我们大浦中学没有学生成为飞行员。</div></h1> <h1>  (12)追逐嬉闹等<br><br> 玩ding铁、攒铜板;玩滚铁环,推独轮车,纸风车,催石子,猪婆拦屎缸,造房子,玩打官司草、下象(军)棋、玩扑克牌争上游、捉迷藏、掏鸟窝、塞蜜蜂、逮知了、捉螳螂、捉萤火虫、抓蟋蟀、捉河蟹、钓黄鳝、捉泥鳅、捉迷藏、老鹰叼小鸡等游戏。<br><br> 那时,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多,几乎整天在外面的,吃饭还要大人喊,才回家。那时,我们一个生产队20多户,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就有8个,女孩7个。玩这些游戏可能有地域性,各个地方小孩子会有不同的玩法。在此,只说几种吧。<br><br> 塞蜜蜂。我们那里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住的房子基本上是砖瓦房。但也有几间土坯房子,那是外来户或是生产队的猪舍和农户的辅房。那时的瓦房,陈旧后墙壁上有小孔,土坯房子上的洞更多,蜜蜂会居住在洞里生活。春天,我们会用一根小竹棒或小树枝、一只小口的瓶子,用我们的小手逮住蜜蜂。即是用一根有柔性小棒,塞进小洞里,把蜜蜂慢慢地从洞里往外赶,当蜜蜂爬出洞口时,立即用瓶口罩住洞口,让蜜蜂爬着、飞进小口的瓶子里。捉到的蜜蜂有时会放入较大的瓶子里,再放几朵油菜花养着观赏;有的当场把蜜蜂的身子撕开,舔吸蜂蜜。<br><br> 摔跤比赛。那时地面是泥土的,摔在地面上不会受伤。我们比赛的规则是:开始时双方各抓住肩膀,开始后可以用手和脚用力将对方摔或拌倒在地上就是赢,一般是三局二胜。玩者的年龄一般相差1-2岁,身高不限,互相都是熟悉的伙伴。这种比赛范围是全村,全村有近300户人家,按照10%的家庭有同龄孩子的话,也就是30多个小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进行一次。比赛时,周围喊“加油”,参加比赛的伙伴很卖力使劲,争夺没有奖金、奖状、奖牌的比赛冠军。<br><br> 打擂台比赛。可能是我们那里独有的比赛。在晚上,那时还没有通电,没有电灯,农家为省油不到天黑不点灯,这样,我们小孩子在天黑前就在外面拼命地玩。六十年代,几乎不用化肥,只有少量分配的肥田粉(硫酸铵),其余,全是一看农家肥肥田。如人粪尿、猪羊兔灰、鸡鸭鹅粪、土杂肥、河泥、烂草、红花草、苕子、绿萍等绿肥。那时的擂台是路边积肥用的河泥加烂(稻)草的土堆,在月光下,在干燥的土堆上,一对一,武器是用一束(把)稻草各自互打,最后,把擂主推下台,就是胜利。为争做擂主,在寒冷的冬天,小伙伴往往会玩到满头大汗。外村来作客的小朋友也会有兴趣参加我们的比赛。<br><br> 捉迷藏。以前农村的冬天有好多、好大的稻草堆,是生产队里专门用于养猪(垫猪圈)和沤制肥料。在晚上的月光下孩子们经常相约在一起玩捉迷藏。有时把自己藏在稻草堆里面,闷着不吱声,待捉你的同伴走过你的身边时,更要忍住不发出声音。有时也会爬在草堆上,平躺在草堆面上,一般不往上看的;有时也会藏在搬空的草堆洞里;有时会卷曲着身体匍匐在倒置的稻箩里。当然,有时也会小心翼翼地绕着草堆转,不让寻找的人看到。<br><br>  追逐嬉闹。尤其在冬天,农民收工较早,到天黑后晚上总是忙里忙外找事做,总是凑足几个人在一起,聚集在固定的人家里坐着搓草绳,织草(簿)饼,站着织草莲等;搓的草绳有用于织草莲的,也有单独出售草绳子的。我母亲70多岁时还搓很粗的草绳,用于渔民连接捕鱼虾笼,俗称“虾笼绳”,出售后挣钱为我上大学付生活上的零星费用。那时,我看着我母亲粗笨的双手,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六、七十年代晚上村民结伴在一起劳作,一是有伴能消除寂寞;二是为了节省能源,不要每家每户点灯;三是能在一起,能互相照看孩子,并让孩子在一起也有玩的伙伴。大人在忙,小孩子在找玩。当然,小孩子有时也会帮忙的,端茶送水,做递上用完的稻草之类的琐事。小孩子最高兴的是你追我赶,到处跑动,实在无聊时在每个大人后面刁刁抖抖,有时不小心会把在大人前面的草料踢翻、踩乱,带来麻烦;这时小孩子会遭到训斥,大人往往嘴里骂道“小讨债鬼,走开点”。<br><br> 小孩子在玩撒时总是对着自己的影子感兴趣,因为那时点的是煤油灯,影子会在墙壁上变化、动荡。大人往往会说这小孩子晚上疲(哈)疯了,夜里要踩被头、尿被子,明天要晒被子了。还有小孩子在家里喜欢撑雨伞玩,家里人往往会对他说“在家里撑雨伞,小人不会再长高”,小孩子害怕长不高,就不玩撑雨伞。还有说小孩子晚上照镜子,脸上会长雀斑。说小孩子吃了鱼籽会蠢等等恐吓孩子的话,更有甚者说晚上小孩子不听话,把他放到外面,不让他回家,等外面的“红灯笼”(老虎)来把他叼去。还有告诉孩子不能做坏事,否则,要遭雷击。现在想想有些话是不能恐吓孩子的,会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难以愈合的阴影。<br><br><b> (13)看修船</b><br><br>  农船是生产队的运输交通工具,每年夏天要轮换维修。每到夏天,生产队的公场上会有在维修的木船。修船时在家里也会听见修船师傅打花哨的锤声,“定笃、定笃、定笃,定定笃,定笃笃笃,定定笃......”那是在钉钉。后来,才知道这是师傅的经验绝活“敲花锤”,钉钉时,不能一次性猛用力钉进去,否则,船板会裂开。我们小孩子在家里闲着无事做,就会去看修船师傅干活。看他们牵钻(打钉眼)、拉大锯(锯板)、换船板、嵌油灰、上桐油,样样觉得好奇。拉大锯(将大的木板锯成小块木板)有个规矩,师傅在上面拉锯,徒弟在下面拉锯,有时遇上有风时,徒弟在下面,脸上常常沾满木屑,时间一长,头上冒汗,用手一摸,往往像个花脸老虎。<br><br> 场上最热闹的是农船拖上来或是下水的时候。农船拖上岸来时,一般在中午或是傍晚,人人在家的时候,生产队队长会大声叫喊“易船喽”! 听到叫喊的人们,都会放下手中的活或饭碗出来帮助“易船”,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有领头的喊口号,“一二三,嗨哟、嗨哟”,大家会听着口号一齐用劲,把船拖上来,真是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庞大沉重的农船被搬上岸,摆放在打谷场上。开始的时候,有人要站在水里在船的两边用劲易船,在岸边铺上稻草和摆上多根圆棍棒,使移船的人可以让船滚动向前时省力。我们十来岁的小孩子只会在那里看热闹。等过十几天以后,船要翻过身来,又要村民一齐动手。到修好后,下水时又是如此重复。不同的是,船下水时,场地上、河滩边要铺上一层稻草,以减少船体与地面的摩擦受损。<br><br> 顺便说,那时的修船师傅由各家轮流供匠人吃午饭。轮到供匠的农户要准备好比平时好一点的饭菜。而且还有家规,要让师傅先吃后,家人才能用餐。但是,匠人也有规矩,徒弟要等师傅先动筷子,并只能先去夹师傅动过菜碗上的菜,饭可以多吃,菜不能多吃,尤其是好吃的菜,否则,要遭师傅的“白眼",也就是说要看菜吃饭,看脸(色)吃饭。午后,还要供应一顿“点心”,一般为一人一碗面条或白粥加几个小扁团子。那时的供匠是记工分补贴农户的。<br><br><b> (14)打(担稻)草绳</b><br><br>  现在的种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割稻麦。在我童年时代,全部是手工劳作。人工收割的稻麦要放在田里晒几个太阳后,先用稻草扎成把,再将稻麦把用(担稻绳)捆扎起来,然后用扁担挑上船或打谷场。<br><br>  担稻草绳是预先在农闲时用稻草特别加工制成的。其制作过程大致为:<br><br> 第一步,捶稻草。用作制草绳的稻草,要选用没有发热的白净的稻草。并预先去除稻草基部的草壳,将选用的稻草打成捆,约重5斤左右。再将稻草放在石墩上捶打,一人负责将稻草翻身,有几个人围着石墩,用木制榔头轮流捶稻草使稻草软化。用木制榔头轮流捶稻草的人都是非常熟练的(都像玩杂撒的高手),稍有疏忽就会出现木榔头碰撞,造成停工。捶好稻草,要洒些水,使稻草进一步软化后备用。我家下场边角上就放着一个专门用作捶稻草的石墩,旁边有一颗白杨树(现在的名称为意杨),夏天,可在下面乘凉。<br><br> 第二步,打草绳。要三人合作。一人负责摇绳车头,一般不熟练的人先是摇绳车头。十多岁的小孩都会摇的,就是重复劳作,感觉无聊,不感兴趣。绳车头固定装在长凳上,摇绳车头的人坐在长凳上,双手按照顺时针方向同时摇动绳车头;另外二人在绳车头的钩子挂上稻草,随着绳车头的转动,将勾上的稻草形成螺旋条状,到时要添稻草将形成的螺旋条状草逐渐加长,人要倒行,到指定的位置时,放稻草的二人将草条合在一起。然后其中一人腰身上带着一副可以摇动的钩子,用钩子钩住二根形成螺旋状的稻草条,向反方向摇转,另外一人用带着的小木棍夹在草条中间,慢慢地压向摇绳车头的人移动。摇绳车头的人一直要不停地摇,直至带小木棍的人移动到钩子前,才可以停止。带小木棍的人脱下二个草头,打上结。然后与腰身上带着钩子的人,同时用力,将绳子拉拉,上上力,放在地上。以此周而复始。打绳时可以说说笑笑,非常愉快。这种农活年轻人没有见到,可能看起来也很费力,甚至会看不懂。我写出来算是记录历史,供老辈回忆,供后人知道有这段史料。<br><br> 打草绳经常是独家或几家邻居合作共同完成的。但是也有作为家庭副业来做的。就是将绳子出售卖钱。一般是20根绳子扎成一捆,作为出售单位(捆)。1970年我与我父亲摇木船去氿北(新庄圩附近)出售过担稻绳。在此,我想说说我的父亲。我父亲的个子较小,身高不足155厘米。因为小时候感染上天花,脸上长着麻子。因此有个“箍桶麻子”的绰号。也有人说是“箍桶老”,这个“箍桶老”的绰号有个来历。以前,我们村上来了个箍桶匠人,长相与我父亲很相似,这个绰号就是这样来的。在氿北那里我们见到了几位远亲,就是我奶奶娘家的后人。记忆特别深的是那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天各地的广播里播放悦耳的《东方红》乐曲。</h1> <h1>  <b>(15)吃杂粮饭</b><br><br>  宜兴大浦乡间食物有:“麦宁(仁)饭”、糠团子、“老君只”、南瓜粥。在粮食紧张的时候,米糠舍不得喂猪、喂家禽,还是做成“糠团子”用来给人吃。<br><br> 啥叫"老君只"?宜兴土话,就是用麦麸做的团子。那时候农村没电磨米面,米和面都是全手工弄出来的,饭米自牵笼或在石臼里舂出来,面粉全是用麦子在石磨上磨出来,出粉率不高,筛去面粉后的麸皮重新再牵,如此反复多次,最后的麸皮可喂猪和鸡鸭,也可包馅做成团子(老君只)吃。有糖馅和盐馅(油酥)的。烤在饭锅边上的糖馅"老君只",香、甜,一口咬下去,热糖流出,烫嘴烫手,虽痛犹甜。<br><br> 那时还有吃树皮、草根的故事。草根是茅草根,在冬天采挖出来,晒干、磨成粉可食用;我记得吃过这玩意儿。用嘴嚼嚼略有点甜。<br><br> 还记得我家下场边靠河边有一颗榆树,又名春榆、白榆等,素有“榆木疙瘩”之称,树皮内含淀粉及粘性物,磨成粉称榆皮面。在一个冬天的早晨起来,开门看见那颗树变成光秃秃的,树皮不见了。被村上人刮下(偷走了)。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发生这种事情,并不奇怪。<br><br> 吃“麦宁(仁)饭”。那是我记得不够详细的事情。就是将大麦或元麦放在石臼里,用舂米榔头舂,使其脱去表皮后,用来蒸煮成“麦宁(仁)饭”,吃起来很费劲,要用牙齿多次嚼嚼,才能吞咽进去。还有南瓜粥当主食。听我妈说过,我哥就是带着南瓜粥当主食,去上学的。我哥不愿去上学,我妈拿着木棒在后面,赶走我哥,逼着他去上学。用宜兴话说是押着老鸦去做窝。当然,最终我哥没有上完初中。后来,去学手艺做蔑工,俗称做竹匠。学艺满师后应征入伍成为军人。服役后,回乡务农、后来招工入商业系统成为一名工人,直至退休。<br><br> <b> (16)煨蚕豆、煨黄豆。</b><br><br> 2021年1月7日,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突然而至,气温降至了零下7-8摄氏度,这股寒意勾起了我对儿时那无数个寒冷冬日的记忆。<br><br> 回想起六十至七十年代,每当晴朗的冬日来临,家家户户的门前都会挂起一长长的草帘,作为挡风障。它是冬日的守护者,为我们挡住了西面刺骨的寒风,而东面的阳光洒下一片金黄,暖洋洋地照在人们的身上。那时,我们喜欢坐在长凳上,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而脚下,则有一个黄铜制成的脚炉,农村人亲切地称之为“脚炉”。<br><br> 这脚炉,可是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小奢侈品,只有家境稍好的人家才能拥有。那时,有受冷空气的影响,穿着单薄年幼的小孩,小肉手冻得发紫,就会嗷嗷大哭,但只要抱他到风障前晒晒太阳,哭声会嘎然而止。 这脚炉的形状像个圆柱形的桶,直径大约二十厘米,上面有一个精致的盖头,盖头上分布着规律排列的圆孔。使用时,我们会在脚炉的底部铺上一层厚厚的砻糠,然后,再从灶膛里取出一层热灰,轻轻地铺在砻糠上,让热灰慢慢燃烧砻糠,让其散发出热量,我们把手和脚放在脚炉盖上取暖。而那些家境稍差的人家,没有脚炉可用,便会用火罐头来替代。这火罐头,形状像个圆台形的陶瓷盆子,上口面略大,也是在底部铺上一层厚厚的砻糠,再放上热灰,为了防止意外烫伤,还会在火罐头的上面放上一根木棍用来搁脚。<br><br> 有趣的是,这脚炉和火罐头不仅能取暖,还能用来煨蚕豆或黄豆。我们轻轻扒开上面的死灰,铺上一层废纸,然后将蚕豆或黄豆放在纸上,或者直接放在热灰上,其间要将豆翻几个身,让它们慢慢加热至煨熟。煨出来的豆子,皮脆肉嫩,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那时,哥哥姐姐总会让着弟弟妹妹先吃,还会留一些给长辈尝尝。若有邻居在旁边,也会慷慨地分享给他们。我们打趣地说着“一粒香香,两粒尝尝,三粒四粒好算账”,在欢声笑语中,传递着邻里间的友好与温情。<br><br> 如今,虽然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脚炉和火罐头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那份对儿时冬日的美好回忆,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每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我都会想起那些温暖的日子,想起那份来自脚炉和火罐头的温暖与幸福。<br><br> <b>(17)晒太阳轧牛筋</b><br><br>  在冬天还有一种取暖的方法是“晒太阳轧牛筋”。那要在向阳的墙壁边角上,几个人靠着墙晒太阳,人过多时,向阳的墙边容不下过多的人时,人们会想出“晒太阳轧牛筋”的方法来取暖。就是很多的人向墙角边方向挤,中间的人要紧紧靠着墙壁,不能被旁边的人挤出来,被挤出的人要重新从边上往墙角边方向使劲往里挤,把中间的人再挤出来,这样往复循环,许多人在一起活动筋骨。力气小的、技术不到位的人总会被挤出;当然,中间占位时间长的也会自动退出稍作休息后,重新挤进去占位置。小朋友做这种游戏时间长了,家里的大人会叫小孩出来休息休息,说是出汗过多、再受凉要伤风感冒。也有家长担心做这种游戏会损坏衣服,以前的墙面是石灰粉刷的,衣服在墙壁上摩擦,衣服容易破损。这种游戏成年人也会偶尔做做。<br><br> 还有就是跳绳、踢毽子、斗鸡、老鹰捉小鸡等。鸡毛毽子,都是自家做的,精心挑选公鸡毛,找一根鹅毛管子剪成十字形开口,用针线缝牢在一个“细铜钱”上,成为底座。在鹅毛管子里插满漂亮的公鸡毛 ,就成为健身的毽子。 也有用质量较好的纸,剪成条状做的毽子。健身活动里,踢毽子简便易行。常玩的是“一人一脚踢”。每人轮流踢一次毽子,没有踢到的那位要去捡毽子,捡起来后再继续踢,依次轮回踢。还有一种玩法是:规定次数谁首先踢满预定的次(个)数。输者要连续捡起三次毽子,让赢者踢,赢者也会故意将毽子踢得老远,要输者跑过去捡。第三次后,赢者踢一个毽子后要打跳,要求输者抓到打跳(踢)出去的毽子,才算结束本轮比赛。没有抓到还要继续下去,直至抓到才能算结束。<br><br>  更容易的是不需要工具,两个人斗鸡,一脚独立,另一脚用手抓住,扳成三角状,膝盖朝外,用膝盖去攻击对方。在童年游戏中,这是最激烈最有男子汉气概的游戏。强健的男孩击败所有对手,就是佼佼者,会赢得赞誉。老鹰捉小鸡则需要多人参加,老鹰和鸡群攻守双方来回跑动,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目前,这是幼儿园仍然在玩的传统游戏。玩丢手帕游戏,也能锻炼小朋友的机智和体力。总之,儿时的游戏很多,户外活动的时间很长。以前小朋友个个生龙活虎,几乎没有胖子,患近视眼的人也很少。<br><br> <b> (18)逮麻雀等</b><br><br>  在冬天白雪铺满地,小孩子会在雪地里打雪仗,往往是玩得很开心。有时乘人家没有防备时搞恶作剧,会用一个小雪球塞进同伴的衣领里,然后,迅速逃离。<br><br>  记忆最深的还是“逮麻雀”。当地有句俗话“落雪落雨狗欢喜,麻雀子肚里一肚气”, 连续几天下雪,天寒地冻,麻雀要出来找食物吃。我看着村上的大人用奇妙的方法 “逮麻雀”。<br><br> 用大筛子“逮麻雀”。在雪面上撒一些砻糠,因为下雪的原因,在雪地里麻雀的眼睛会“晕眼”,以为是稻谷,上面用大筛子罩着,并用一根小棒将大筛子撑起来,形成一个空缺口,这根小棒用一根细小的麻绳连接起来,将这根细小的麻绳一直连到家里,当有麻雀进入大筛子下面取食时,只要拉动细小的麻绳,将小棒拉倒下,麻雀就会被罩在大筛子里面,逃不出去就成为我们的猎物。<br><br> 以前,我们生产队里有2个猪舍,都是用泥土垒成的墙面,上面架上竹竿,盖上稻草屋顶,那个猪舍除进出的门外,还留有几个透气的窗户。我们要逮麻雀时,就预先在留有几个透气的窗户上装上渔网。然后进入猪舍,关上门,猪舍内就比较暗,我们就挥动长竹竿驱赶,人们发出大的叫喊声,将猪舍里的麻雀赶的昏头转向,麻雀在被追赶中要寻找逃生路,看到透气的窗户比较明亮时,以为是逃生的路,纷纷往明亮处钻,正好中了我们设计的圈套,钻进网兜里麻雀就成瓮中之鳖,我们轻而易举就抓到麻雀。最多一次抓到上百只。<br><br> 以前,农村还有一种抓捕鸟的方法,叫“装弓”。那是在春季,麦苗长到抽穗时节(3-4月),春雨连绵田间湿度很重,鸟的羽毛潮湿的,要站在高处晾晒。人们就在麦田里用细小竹竿做成“弓”,专逮(俗称)麦雀鸟。这种逮鸟的“弓”,插在高出麦苗约60-100厘米处,引诱麦雀鸟栖息,鸟栖息到“弓”上,“弓”上的机关就会将鸟逮住。被逮住的鸟会发出“怪怪”的叫声,示意鸟的同伴不要过来赶快离开。看到有逮住的鸟,立刻会去取回鸟,重新装“弓”。当然,有时也会有灵敏的鸟逃脱。“弓”被破坏后要重新去装好。<br><br> 那时,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法》,农村没有爱鸟护鸟的的意识和氛围。现在,我们知道爱鸟护鸟是人类的美德。鸟类是环境的指示物,鸟类少了,表明我们的环境在某些地方出了问题,可以及时警醒人类注意。我们要呵护野生动物,关爱野生鸟类,保护我们的家园,美化我们的环境。要让人类在大自然愉快前行,让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br><br> <b>(19)捉蜻蜓 </b><br><br>  捉蜻蜓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一种游戏。“蜻蜓点水”那是雌蜻蜓在产卵。我们童年时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蜻蜓的颜色很丰富,或红,或黄,或黑,或青,个头有大有小,黑色、红色的蜻蜓,个头大都比较小;黄黑相间的蜻蜓,体型都比较大,就是我们常说的“豆瓣蜻蜓”。下雨前,蜻蜓一般低飞。蜻蜓有吃昆虫的习性,我们还会把它放在蚊帐里让它吃蚊子。<br><br> 春夏之际,到处可以见到这种可爱的小精灵。农村的小孩子没有玩具,蜻蜓自然成为我们“下手”的目标。捕捉的方法有徒手抓和用工具抓。我们看到蜻蜓栖息在稻田边、池塘边、花草边,就会蹑手蹑脚赶到蜻蜓的后面,悄悄地走过去时要屏住呼吸,不能发出响声,慢慢的靠近也不能让蜻蜓感觉有风动的感觉,当快要接近蜻蜓时,要很快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徒手捏住蜻蜓的翅膀,然后牢牢的抓住它。抓到一只会很高兴很兴奋,并让弟弟妹妹保管着,再去抓其他的蜻蜓。当然,也有快要抓到时蜻蜓会飞走,那时内心会感觉到非常懊悔。</h1> <h1>  <b>(20)田头煨黄豆</b><br><br> 疫情宅家的周末,我和家人看了《坐着火车上北京》的电影,此电影在 2019年11月26 日获第 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最佳音乐两项提名。故事发生在内蒙古,背靠成吉思汗陵有个蒙汉杂居的小村庄榆树湾,上世纪 70年代,在那段物资匮乏的岁月里,大响和他的小伙伴们享受着快乐的童年。此时,我也想起了童年有趣的往事。<br> 那些童年往事,一桩桩,一件件,碎片化地拼接出独特的年代质感。<br> 60 年代中末期,我是个10多岁的顽皮孩童。我们村上相邻的2个生产队有6-7个同龄男小伙伴,都是“皮刹精”。<br> 我们放学后或是星期天总是拎着草篮去割草(喂猪、羊、兔)。那是在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的大晴天,离农家舍约1里地的农家自留地上种的黄豆成熟了,由于播种时间和种植的品种不同,地上会出现早熟的黄豆,早早地成熟(枯黄)了。我们之间会有头脑灵活调皮的孩子,那个(领头鬼)孩子与大人在一起吃过田野的煨黄豆,有了灵感和想法,他身上带着火柴,凭刚学的经验带我们寻找成熟了的黄豆地块。选定的地块要避开我们孩子之间自己家的自留地。小兄弟们约定有福同享,商定一起行动,要吃煨(爆)老黄豆,就要分工合作去完成各自的任务。<br> 为了田野美食,有的小伙伴把成熟的老黄豆整棵拔来,每次大约拔4-5颗,多了会被主人家看出被盗;拔时还要花点小计谋,不能连片地块拔,要跳跃式去拔,这样更不易被看出破绽,留下偷盗的痕迹。有胆子略小的孩子自告奋勇去田野广阔采集枯枝落叶,这是比较轻便的活。柴货两齐之后,我们选定比较开阔、干燥的地方,把枯枝落叶堆放在一起,再将成熟的老黄豆棵放在上面,在上面再加盖一层枯枝落叶。有在旁边往远处观望的,监视是否有熟人来田边劳动,那时成年人都在一起参加农业劳动,我们选的地段总是远离他们劳作的地方。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按奈住心里的小激动情绪,黄豆连枝点火。看着浓烟滚滚升起,火苗跳跃,把中间的黄豆棋烧的“滋啦啦”响,田间江洋大盗小分队队员心里暗爽,计划按小步成功。火苗燃烧不知过了多久,当我们听到第一个黄豆荚爆破的声音,表示美食之旅开启。豆荚爆炸“啪啪啪”的爆炸声,让每个人内心就更高兴了,再等一会,就有煨老黄豆吃了。有多少声响起,就会有多少爆熟的黄豆。当然,有时会连续响起爆炸声,会数不清响声。在烧爆时,我们会用镰刀或木棒去挑火,让枯枝落叶完全燃烧,以致完全烧(爆) 熟火中的老黄豆棋,爆熟老黄豆。<br> 等到火灭烟消,有经验的同伴提醒要再等待一会让火中的豆煨熟,同时,也在等候降温,便于用手抓。<br> 在焦急的等待中,我们几乎一直是在往喉咙里咽(垂涎)口水。<br> 当有人宣布豆熟了时,围在豆堆旁边的小伙伴都会迅速用镰刀扒开豆灰,争先恐后抢着豆灰中爆透的老黄豆,刚出灰堆的豆很烫手,不能直接往嘴里送吃,只得放在地上或者是放在手心里两手交换几次等待略凉后,才往嘴里送;用牙咬时,爆豆还会发出“嗤”的响声,香味扑鼻,嚼碎后下咽感觉好香好香。<br> 然后,再去抢吃老黄豆棋上没有完成爆熟透的黄豆。当然,这味要比爆熟透的黄豆差点。不一会,吃完煨黄豆,每个人嘴巴和脸上会留下乌黑的豆灰,同伴们会互相关心,提示脸上有污秽,但会越摸越黑都会变成大花脸。有时互相会打趣,把手上的灰往对方脸上抹,故意说是为他擦去污秽。这样大家变成“大花脸”,互相会开心大笑,笑得肚皮都疼。<br> </h1><h1> 在那个艰难岁月时代中的孩童,能吃到(爆)煨黄豆,应该是感觉非常开心了。<br> 我童年有很好的记忆力,就是常人说的很聪明。我在上学前,现在还记得我姐教我唱的歌曲,是《洪湖赤卫队》“洪湖水,浪打浪”。我比村上的同龄小伙伴晚一年上学,还说他们会等我的,在二年级他们都留级了。后来,有辍学、有名额限制上高中的,我村仅有四个人读完高中,我是其中之一。<br> 我小时候很乐意猜谜。一般猜过的谜语,我都会记得。现在记得最简单的谜语:一棵树,笔(列)直,上面生个红(乌)枣子【谜底是:火柴梗】。白天站着,夜里睡着,猜出一个物品【谜底:门闩】。在孩提时代,我还记得有“相面先生”给我看过面相,“相面先生”说我肚里有货。<br> 现在回想值得说的是在11岁时候,我独自一人从安徽省广德县新杭镇刘家岗乘坐长途汽车回到宜兴。那时我姐在宜兴县张泽卫生院工作,我姐生了女儿后,要补养身体。我姐夫在安徽省广德县刘家岗(穷山区)一个保健站里做医生,那是个丘陵山区,他母亲在保健站附近搭建了3间草茅屋,在周围地上种鹅草,养了一群鸡鸭鹅。看着土墙茅草房,我感觉很新奇。这地方住着4、5户农家,周围种满了绿油油的草料。听村民说有一次在阴雨天,还出现过老虎进村的事,村民只能眼铮铮地看着老虎把猪圈里的猪叼走。现在,还记得我姐夫老妈夸我的话,“小娘舅很聪明”。就是夸我说过的东西很快记住了。<br> 那次我与姐夫二人一起去刘家岗保健站,第二天在他们的住处拿了2只鸡和一篮鸡蛋,在路边招手上车,我一人回宜兴。上车时,我姐夫再三督促我中途不能下车,要到车不走了才好下车。车到宜兴,我父亲进入车站接我出站,那时,很人性化,没有人说谎,各自都很诚性,车站工作人员很信任他人。我们再乘轮船到张泽后,步行5里路回到钱家浜老家。<br> 现在想想不可思议,小孩子出校门都要大人接送。回忆这段历史,其实,也是当时社会风气好,民风淳朴,没有人贩子,汽车很少等原因,那时没有出现小孩子丢失的事情。<br> 童年的我,也干过不聪明的事。以前我们在小学读书时,没有上过生物课。我在生产队做3分工一天的劳动中,在撒肥料垩(撒)烂草时,把挑到田里的草塘泥均匀撒开,大人不在附近劳动,小孩子很自由,但规定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工作量要保证。我在田间捉到一只中等大小的青蛙时,看到青蛙有鼻孔,知道是用肺呼吸,我把青蛙按在水里,不让青蛙露出水面,想把青蛙淹死。耐心地等待着,好长时间了,手有点累了,看看青蛙还没有死,眼睛还在动,四肢还在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等着等着,等到自己手臂发酸感觉不耐烦了,看看青蛙还能动,仍然活着,无奈只好把青蛙放生,看着它一路跳跃形成一条水线从我的身边离开。那时就不知道青蛙是两栖动物,在水里也能呼吸的道理。<br> 还有更可笑的事,听我老妈说,我小时候说过,要没有风很容易,只要把树截截断,就没有风了。那是我家门口的下场边角上,长着一棵山白杨树,有风就摇晃,发出呼呼的声音,没有风树不动,我把这事本末倒置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