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学》全文诵读</p><p class="ql-block">—读诵客</p> <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p><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 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1]。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 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 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类别</p><p class="ql-block">儒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p><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在明明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处</p><p class="ql-block">大学、礼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曾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体裁</p><p class="ql-block">散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p><p class="ql-block">春秋末期</p> <p class="ql-block">大学</p><p class="ql-block">两汉 · 戴圣</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全译</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b></p> <p class="ql-block">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p><p class="ql-block">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p><p class="ql-block">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p><p class="ql-block">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p><p class="ql-block">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p><p class="ql-block">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p><p class="ql-block">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止:知道目标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得: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格物:革除内心的私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庶人:指平民百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壹是:都是。本:根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p> <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本文又称“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p><p class="ql-block">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p><p class="ql-block">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p><p class="ql-block">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戴圣</p><p class="ql-block">两汉·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 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 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 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开</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大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p> <p class="ql-block">大学</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春秋末年思想家曾子创作的散文</p><p class="ql-block">《大学》是春秋末年思想家曾子于秦汉时期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