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立德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吴浩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引用古代典故,论述了:什么是官德、为什么要有官德、怎么养成官德,为各级领导干部为政之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五、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南宋诗人呂本中所著《官箴》中的一句话,原文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呂本中曾任南宋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一是要清廉,二是要谨慎,三是要勤恳。遵守这三条,就可以保住官位,远离耻辱,得到上司的赏识和下属的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在《古夫于亭杂录》中说:康熙皇帝曾亲自写“清、慎、勤”三个大字,刻在石头上赐给内外诸臣。这三个字出自吕本中的《官箴》。这是几百年后,还承蒙皇上采用他的话,训诫百官,可见他所说的话非常有理。虽然文字不多,但言简意赅,所以是为官者之宝鍳啊!另据清代史学家赵翼的《陔馀丛考》记载:当时,各衙门诉讼公堂大都书写“清、慎、勤”三字作为匾额。可见“清、慎、勤”三字已成为清朝通用的“官箴”。近代学者梁启超也在《新民说》第五节“论公德”中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的三个字,就是“清、慎、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总书记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中引用了这句话,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做到清正亷洁,谨慎踏实,勤政实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六、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帝范》是李世民自己撰写的一部论述为君之道的政治文献。书中对为政者的个人修养、选任和统御下属的学问,乃至经济、民生、敎育、军事等事务都作了颇有见识的论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前后的原文是:“古人有云:非知之难,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终实难。是以暴乱之君,非独明于恶路;圣哲之主,非独见于善途。良由大道远而难遵,邪径近而易践。小人俯从其易,不得力行其难,故祸败及之。君子劳处其难,不能力居其易,故福庆流之。……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这段话的大意是:“古人说:凡事知道並不难,但实行却並不易。可以努力去做,但最终做到確很难。所以暴虐的君主,並非只知道做坏事;圣贤的君主,並非只知道行善事。是由于走正道远而难以遵行,走邪路近而容易践行。小人都找容易的去做,不愿费力去做难做的事,所以灾祸降临。君子愿意辛劳地做难事,不想努力做容易的事,所以得到福祉。…...以上等的要求作为标准,只能收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的要求作为标准,只能收到下等的效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库全书》为上文作解释时说:“孔子曰:取法于天而则之,斯为其上。颜、孟取法于孔子而近之,才得其中。后儒取于颜、孟而远之,则为其下矣。既为其下,何足法乎?为儒者当取法孔子、颜子、孟子,为君者当取法于尧、舜、文王。”意思是:“孔子说:效法于天道而並以其为规则,才能得到上等的效果;颜回和孟子效法于孔子並接近他,才得到中等的效果;后代的儒生效法于颜回和孟子,但因距离时间远,就只能取到下等的效果。既然是下等的,怎么足以效法呢?所以儒生们应当效法孔子、颜回、孟子,君主应当效法于尧、舜和周文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就是说:学习上等的,只能得到中等的效果;学习中等的,只能得到下等的效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敎育我们:为人、处事要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对自己要求不高,必然庸庸碌碌,一事无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七、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程颢、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集》是这兄弟俩一生传道讲学言论的结集。上面这句话是二程对《论语.子路》的解释。原文为:“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说的是:鲁国的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请敎怎样管理政事。孔子告诉他:“先让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各负其责,宽恕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发现并选拔贤才?”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二程就此对话发表评论说:由此可见仲弓和圣人用心的大小。推论此义,可见为政者一种心态可以使国家灭亡,一种心态可以使国家兴旺,只是在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的区别罢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总书记《在十八屆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习总书记还指出:“衡量党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领导干部掌握着公权力和公共资源,他们的心用在哪里,是秉公用权,还是以权谋私,这是基本的政治道德和为政操守,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八、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语出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重要哲学著作《洪范传》。意思是:君主要先修心治身,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然后才能理政、治国、平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修齐治平”是一个完整的成就人格的路径。《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道理和规律,治国的官吏,必须先格物(硏究事物),懂得道理,掌握规律;在此基础上修身、正心,具备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正確的思想方法;然后首先管好自己的家;最后才能担当大任,治国平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敎育各级领导干部:“做官”必先“做人”,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才能担当起治国平天下之大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九、为官避事平生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是从清朝曾国藩《治心经.诚心篇》中“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化用而来。曾国藩认为,为官者应在其位谋其政,应以庸庸碌碌苟活贪生为羞,以任职而不尽责为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国藩在《治心经》中还提出:为官者应心、身并治,口、体兼防。他认为:“治心之道,先去其毒”“以‘广大’二字为药”,“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治心必须有善心,克制自己,有宽广的胸怀,爱护别人,同时要去除虚伪,纯朴诚实。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防患于未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这句话,勉励各级领导干部要勤勉任事,敢于担当,不要逃避责任,遇到难题推、拖、踢,为官不作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三国诸葛亮《兵要》。原文是:“人之忠也,犹魚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意思是:人有忠诚的品德,就好比鱼儿有了水。鱼离开水就会死,人失去忠诚的品德就很危险。所以好的将领都会坚守它,使志向得以实现,名声广为传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兵要》是诸葛亮从军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法治军”所必须遵循的治军要领,共十则。它从军事纪律、良将品德、用人选贤、将领作风、捕捉战机、打击歪风、杜绝朋党、战术敎练、驻防移防、军规军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是硏究诸葛亮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总书记《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强调各级干部要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才能做到如魚之有水,坚定不移。正如晚清诗人郑板桥《咏竹》诗所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东汉张衡《应间》,原文是:“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黟,而耻智之不博。”意思是:君子不担心地位不夠尊崇,而担心自身道德不夠完善;不以收入不高为耻,而以学识不够渊博为耻。《应间》是作者对“间者”(提出责难的人)诘难的应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衡是东汉杰出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发明家、文学家,他创作了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能探测地震源方向的地动仪、指南车、独飞木雕等九项科技发明,发现日食和月食的原因,被称为木圣、科圣。他还写作了《二京赋》、《归田赋》,为汉赋四大家之一。早在汉安帝时,张衡就担任太史令,执掌天文、历算,后来离开了这个职位,汉顺帝时又回来担任此职。引起了一些人的诘难和非议:尽管你能叫三轮自转、使木雕独飞(三轮、木雕是张衡的发明),却免不了耷拉着翅膀落回老巢。你何不也调理自身的“机关”,赶快往高枝上飞。面对世俗小人的讥讽,张衡作了如上回答。体现了他一生不求功名利祿,一心为科学献身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不要只关注仕途的升迁、官职的大小,而要提高自己道德品质,忠于职守,做到德配其位;不要计较工薪的多少,而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一个称职的国家干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二、廉不言贫,勤不道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河南内乡县衙的一付对联,下联是:尊其所闻,行其所知。上联的意思是:真正廉洁的官吏,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下联的意思是:君子尊崇他所实际的见闻,努力践行他认知的理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衙。内有许多楹联、匾额,含义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和执政理念。这是其中的一副对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勤政、廉政是官吏从政的应备品德。廉政者,不贪不占,不言贫;勤政者,苦干实干,不怨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一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教育各级干部要做廉政、勤政的好官,不做腐败的贪官和无所作为的懒官,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三、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春秋战国时墨子的《墨子.修身》。原文为:“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惰),反其路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聪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做事而不夸耀,以此就可以名扬天下。话不要多说而讲究智慧,不追求文采而讲究明察。没有智慧,不能明察,加上自身懒惰,想成功只会背道而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中引用了这句话,敎育各级干部要务实,踏踏实实工作,多做少说,多出力而不表功炫耀,这是国家干部应有的修养和品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四、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大学的道理,在于懂得道德,在于亲近百姓,在于达到最好的目标。知道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了才能静心;镇静不躁才能心安;心安了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了才能有所收获。这段话记录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运行过程:止一定一静一安一虑一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敎导领导干部要戒骄戒躁。古人说:“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出政绩,图升迁,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大拆大建,劳民伤财。治国理政,必须解决好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才能静心思考,冷静处事,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求实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五、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的《牧民》篇里的《四维》和《国颂》两篇文章,原文是:“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话的意思是:国家有维系安全的四项道德准则,即:礼、义、廉、耻。缺了一维,国家就会倾倒;缺了二维,国家就会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会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倾倒了可以扶正,危险了可以转为安定,颠覆了可以重新崛起,而灭亡了就不能再复生啦。“礼”指上下有节、有序,有了礼就不会超越无度,野蛮、任性;“义”指合宜恰当的行事标准,有了义就不会妄自行动,做事就合情合理;“亷”指廉洁公正,不贪腐、循私;“耻”指知道耻辱,不做坏事。治国依靠这四个道德支持,就可国泰民安;丧失了这四个方面,国家就会灭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一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国家的安康必须依靠道德为支柱,道德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为人需要品德,干部需要官德,丧失了道德,国家就会危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