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库门,其实叫做“石箍门”,宁波人“箍”字音发“库”,众所周知,上海话是由宁波话发展演变而来,所以上海的“石箍门”就讹作“石库门”了。 </p><p class="ql-block">石库门建筑位于上海的旧里弄里,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上海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瞅准商机大量修建住宅。19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全、私密的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精雕细刻,而是追求简约,改多进为单进,因此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的平面和空间大量地吸收了江南民居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式样,保持着正当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常见的两厢。这种建筑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于是,这“门”也就变得至关重要起来,它总是有一圈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上有铜环一副。这种式样的建筑被上海人称为“石箍门”,即“石库门”。</p> <p class="ql-block">张园是由无锡籍富商张叔和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2年</span>购地后修建的,命名为“张氏味莼园”,人们习惯称其为“张园”,1885年向社会开放。历史上的张园是晚清民初上海政治活动中心、文化娱乐中心,首屈一指的市民活动场所,有着“海上第一名园”的美誉,同时也是新式公共文化的诞生地。电灯试燃、照相连景,以及1897年后电影的频繁放映,吸引观者云集。无数文人雅士和各界名流曾在这里聚集:孙中山、黄兴、章太炎、蔡元培等名人在此发表过重要的演讲。</p> 附近周边环境 走进张园 <p class="ql-block">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张园演变为里弄街坊,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可谓上海极其珍贵的城市及建筑遗产资源。</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找到的动迁之前的张园一角的照片(致敬作者),电线、晾衣杆多如蛛网,尽显百姓生活,人间烟火。这里现在是江诗丹顿专卖店。</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张园,东至石门一路,南为威海路、西为茂名北路、北至吴江路,属于2005年上海市政府批准的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狭窄的楼梯仅供一人侧身勉强通过,直通楼梯口的小门,不再拐弯。不知小门里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亭子间?</p> <p class="ql-block">石墙缝里长出了茁壮的草,我不禁想到刘禹锡的《乌衣巷》:</p><p class="ql-block"> 朱雀桥边野草花,</p><p class="ql-block"> 乌衣巷口夕阳斜。</p><p class="ql-block"> 旧时王谢堂前燕,</p><p class="ql-block"> 飞入寻常百姓家。</p> <p class="ql-block">基于张园“沪上第一名园”的历史底蕴,<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园的业态分布以</span>“东静西闹、沉浸无界”为核心框架:利用张园街区的天然优势,开展多元混合、立体纵贯的综合性规划。以文化艺术、零售、餐饮、酒店、公寓、商务办公等多维度业态,打造上海文旅商业新地标。东区顶级办公区域,西区商业区,各个店家分布其中,服一流,东西也价格不菲。比如,hunter的一双孩子雨靴,499 RMB。</p> <p class="ql-block">江诗丹顿专卖店及其复古阳台(此为网图,致敬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里面有很多小装饰、点缀,使张园更具现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周五,里面年轻人不多,主要是大爷大妈老阿姨们打卡拍照。看到一群上海七八十岁的老阿姨,六七个人,互相拍照,期间不断地互换包包、帽子,变换姿势凹造型,拍的照片还挺好看的。据说她们有的还是奶奶级网红,抖音、短视频做得溜溜的。我觉得这样挺好的,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们,孙辈也大了,不再要带娃,自己的父母辞世了再需侍奉床前,终于可以自由自在逛街会友,吃吃喝喝聊聊天,日子过得开心自在。</p> <p class="ql-block">张园的前世可谓风光无限、光怪陆离,而后洗尽铅华、尽显人间烟火气。而2019年初动迁、重新规划、保护性修缮后的张园,则成了奢侈品专卖店、文创店等聚集的潮流地和网红打卡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