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同桌的她》</b></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日本同学的故事……</p> <h5>全班同学毕业合影</h5> 1961年9月1日,初中入学的第一天。<br>班主任老师招呼同学们在教室里坐好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挨个点名,让大家相互认识。被点到的同学,一边答应一边从座位上站起来,对着大家或点点头或笑一笑或面无表情,然后就迅速地坐下。<br>点名顺利进行,教室里很安静。<br><br> <p class="ql-block">毕业照中的女同学(2排右4是郭丽娜)</p> “郭丽娜”,老师叫出一个新的名字。<br>一个女生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只见她穿着一身崭新的衣服,雪白的衬衫,红色的背带裙子。衬衫的领子上绣着小花,裙子背带上镶有荷叶边,头上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脚上穿一双黑色的凉皮鞋。<div>那个年代,所有的同学甚至老师都穿着破旧的衣服,唯独她的这一身打扮,显得是那样与众不同。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她,脸上都露出惊讶的神色。<br>“苏联人”,不知是哪位男生忍不住叫了起来。<br>顿时,郭丽娜的脸一下子变得通红,她重重地坐下来,双手捂住头埋在桌子上,身体不停地晃动。大家小声议论起来,教室里一片闹哄哄的。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让在场的人都始料未及,连老师都愣住了。过了一会儿,老师把名册搁在桌子上,用双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缓缓地说道,郭丽娜确实是外国人,但不是苏联人,而是一名日本人。</div> <p class="ql-block">郭丽娜头像</p> 班上有这样一位特别的外国人,让新入学的我们兴奋不已。和同学们相比,郭丽娜的个子稍高,手脚粗大,脑袋似乎小了一点,显得有点不成比例。皮肤白皙,毛发粗硬,眉毛浓密,眼睛近视,眼球外突。<div>她特别害怕与人交往,总是低着头,眼睛不敢平视前方,偶尔与她目光相遇,只见眼神犹疑,没有光彩。有人叫她的名字,她不搭理,给她说什么事,她不置可否。不仅如此,她还会莫名的紧张,脸突然变得通红,一直红到耳根子,显出无地自容和很害怕的样子。</div><div>大家用好奇的眼光打量她,关注她的一言一行,编排她的种种传闻。胆小、害羞、脾气古怪,这是同学们对她的最初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她身上发生了许多故事……<br></div> <h5>42中老照片(网络图片)</h5> 就说穿着打扮这件事吧,入学那天其实并不是刻意而为。后来大家发现,她每天穿的衣服都不同样,有同学细心观察说,她的衣服多得不计其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花色品种、做工款式让人眼花缭乱。<br>一天下午,她迟到了,众目睽睽之下,一副窘相地走进教室。大家惊奇地发现,她竟然换掉了上午的服装,又穿上了一件新衣服。这件衣服底色米黄,上面印着三种不同大小的咖啡色圆点花纹。<br>有个同学小声嘀咕道:“她怎么把‘膏药旗’都穿来了”。<br>听到这话,有的人笑出了声。郭丽娜涨红了脸,深深地埋着头,双手用力地在胸前撕扯,又拿起钢笔在衣服上乱画。不消说,这件衣服从此就再也没有穿过。<div>有一次春游,她穿了一件红色的尼龙外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这是一件高档而贵重的衣服。可不知怎么回事,却被她弄丢了。老师着急了,发动大家寻找却没有结果。<br>老师对郭丽娜说:“这样吧,回去后我跟你的妈妈说明一下情况,叫她不要责备你。”<br>郭丽娜眼睛里流露出不解的神情,说道:“我妈妈根本就不管这些事。”<br><br></div> <h5>学校周边街景(网络图片)</h5> 秋天里,学校组织去花溪公社支农劳动一周,老师关照说,“郭丽娜可以不去。”可是她坚决要求参加,于是带了一大包衣物前往。下雨路滑,同学们都打着赤脚在泥地里行走。郭丽娜穿着当时罕见的塑料凉鞋,鞋子陷进泥里拔不出来,十分狼狈,她顺手就将鞋子扔进了小河里。她换下来的衣服也不知丢在了什么地方,回去的时候她的行李少了一大半。<div>有同学看见她上学的路上穿着高跟鞋,快到学校门口了,又才换掉。</div> <h5>学校周边街景(网络图片)</h5> 郭丽娜中午在学校食堂搭伙,可是她却常常不去食堂吃饭,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吃家里带来的食物。她把书桌当成餐桌,摆满各种吃的东西:有早晨剩下的包子、馒头,有面包、蛋糕、饼干,有煮熟的香肠、鸡蛋、咸鸭蛋,还有味精、芝麻油和豆瓣酱,等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她怎么吃也吃不完,剩下的就塞进书桌抽屉里。她每天都会带这样那样的东西来,过不了几天,抽屉就装不下了。这时她会进行清理,把那些发了霉、变了质的东西统统扔进垃圾堆。<div>那时中国正经历严重的自然灾害,食物极度匮乏,同学们大都饥肠辘辘,而郭丽娜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br><br></div> <h5>学校周边街景(网络图片)</h5> 初二的时候,吕耀芳老师教我们班的几何,头一次见面,她操着河南话对大家说:“我姓吕,是名副其实的女老师。”性格直爽,说话风趣,同学们都很喜欢她。<br>有一天上课,吕老师突然发问:“谁是郭丽娜同学,请站起来。”<br>郭丽娜很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吕老师望着她的那一瞬间,显然有一点吃惊,仔细端详了一会儿才慢慢地说道:<br>“我看你白白净净的样子,衣服又穿得这么体面,怎么作业却那么潦草。”<br>她翻开手里的作业本,“你看,这上面画了多少黑圈圈,字也写得像核桃一般大。”<br>郭丽娜涨红着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br>吕老师停顿了一下,最后语重心长地说道:“女孩子啊,要秀气一点,细心一些,中不中?”<br>这对于郭丽娜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她哪里受得了。老师让她坐下后,她用双手捂住脑袋,趴在课桌上,伤心地小声哭泣。过了一会,她腾出一只手来,翻出三角板、直尺来,把它们扳断,又拿着圆规在凳子上猛戳,发泄心中的愤怒。吕老师对此似乎浑然不知,依然用她那浓重的河南口音讲课。<br> <h5>学校周边街景(网络图片)</h5> 一天中午,可能是豆瓣酱什么的泼洒在课桌抽屉里了,郭丽娜忙乱地收拾。她用报纸当抹布,里里外外的擦拭,地上丢满了垃圾和纸团。几个同学吃过午饭走进教室,看着满地狼藉,发现其中有一卷人民币零钞,悄悄捡起来数了一数,有好几块钱,这可是一笔巨款,肯定是郭丽娜粗心扔掉的。几个人商量,决定捉弄她一下。 <h5>学校周边街景(网络图片)</h5> 一个同学对郭丽娜说:“我没有吃饱饭,借两毛钱给我去买一碗米粉吃。”<br>郭丽娜也不做声,就从衣服口袋里摸出钱来。这几个人原本以为郭丽娜会发现钱没有了,进而好看她慌乱着急的样子。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身上竟然 还有钱,这一次没能奏效。于是,第二个人如法炮制,也去找她借钱,她仍然二话不说,又掏出了钱,对丢钱的事毫无察觉。<br>隔了一会,第三个人开口了:“郭丽娜,真对不起,我也想借点钱,不知你还有没有?”这人试探着说道。<div>郭丽娜虽然满脸狐疑,但还是把钱拿了出来。还说“没有关系,不够的话我还有存折,可以到银行去取。”<br>听到这个话,几个人真是傻了眼,不过还是不死心,故伎重演轮番上前。这时郭丽娜似乎也察觉到有什么名堂,于是不再理睬。这几个同学自讨没趣,只好道出实情,并把捡到的钱和借来的钱全都还给她。</div><div>郭丽娜一脸茫然,没有言语,只是脸又红了好一阵子。<br><br></div> <h5>学校周边街景(网络图片)</h5> 郭丽娜的妈妈在重医附二院工作,家也在位于临江门的医院里。她每天乘公交车来学校,晚上9点钟,她的妈妈会准时在临江门车站等候。一天下午,正在上自习课。有一个中年男人来到教室门口,小声地叫郭丽娜的名字,她虽然听到了却不予理睬。有同学大声叫道:“郭丽娜,你爸爸来了!”她仍然不搭理。她的妈妈也来过学校,穿一身米黄色的西服套裙,和班主任老师交谈时,不停地点头鞠躬。<div>对于郭丽娜的家庭情况,同学们仅仅知道这一些。<br><br></div> <h5>学校周边街景(网络图片)</h5> 郭丽娜从不主动和同学一起玩。课间的时候,她一个人坐着发呆,或者用笔在纸上乱画。中午休息时,她闭着眼睛养神。或者,在鸡蛋、鸭蛋上面画人偶,摆成一排,独自欣赏,显得十分孤独。初中二年级之后,女同学匡奕湘和郭丽娜开始有了交往,我和郭丽娜成为同桌,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慢慢地,我和匡奕湘成了她在班上唯一的好朋友。郭丽娜向我们敞开了心扉,展现出她那真实的一面。<br>郭丽娜告诉我们,那天下午来叫她的那个男人,是她的继父,中国人,江北红会医院医生。几年前,她的妈妈生了一个妹妹,当时请了一个奶妈来哺乳。不料,这个奶妈太过肥胖,晚上喂奶时睡着了,不小心竟使婴儿窒息夭亡。<br> <h5>学校周边街景(网络图片)</h5> 郭丽娜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我因为害羞推辞了,匡奕湘一个人前往。郭丽娜的妈妈亲自在门口鞠躬迎接,泡了甜茶,摆上点心招待客人。匡奕湘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隆重的款待,局促不安,手足无措,坐在那一动也不敢动。<br>郭妈妈见状说:“不喜欢喝茶的话,那我出去买牛奶。”<br>匡奕湘一听,更是受宠若惊,感到浑身不自在,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语无伦次地说了告辞的话,急急忙忙地退出房门,一溜小跑回了家。<div>匡奕湘告诉我郭丽娜的家很小,但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地板铺的是草席,进门脱鞋,席地而坐。还说,她们家的收音机装在一个皮套子里。这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特别想不明白,那收音机怎么还有一个皮套子,于是后悔那天没有去,不然就能亲眼得见了。<br><br></div> <h5>学校周边街景(网络图片)</h5> <p class="ql-block">匡奕湘同学(右)</p> 郭丽娜和匡奕湘去解放碑玩,在留真照相馆拍了一套古装像。其中有一张是两人的合影,郭丽娜装扮成梁山伯,匡奕湘是祝英台。我看到过这张照片,当时的感觉是,不伦不类,其丑无比。然而,郭丽娜却很喜欢,放大后还用水彩涂上了颜色。郭丽娜还带匡奕湘去拜访位于小什字的平壤口腔科,那是一位朝鲜人开的小诊所,主人姓朴,人称朴大夫,他们两家人是朋友。<br><br> <h5>学校周边街景(网络图片)</h5> 每天午饭之后,有一段休息时间,我们常在一起看郭丽娜从家里带来的照片、明信片之类的东西。<div>在日本,郭丽娜有几个舅舅,那些照片都是舅舅家寄来的。有好几张工作照,宽大的办公桌,整齐的书柜,墙上的木质挂钟,照片上的人正襟危坐,面无表情。还有几张全家福照片,男女老少十几个人在一起,女人大都穿着和服,男人们则西装革履。</div><div>还有好多明信片,是郭丽娜的妈妈两次回日本时和平日里她的舅舅们寄来的。收信地址清楚地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信的内容很简单,真正吸引我们的是背面的彩色画片。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东京的高楼大厦、春天公园里盛开的樱花、古色古香的街市、小巧玲珑的庭院,还有浓妆艳抹的歌舞伎表演剧照。</div><div>郭丽娜还说,舅舅们经常寄东西来,有成袋的面粉、大米,铁皮罐装的奶粉、木条箱的腌肉,还有许多布料和服装。</div> <h5>学校周边街景(网络图片)</h5> 每隔一段时间,郭丽娜还会带一卷报纸到学校来,那是日本共产党的机关报——《赤旗报》,厚厚的一叠,有好几十版,纸张和印刷都非常好,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报纸完全不同。我们随意翻看,从夹杂着大量汉字的文章中,了解大致的内容。<div>我记得,刊头上有一行标语,意思是“为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日本而奋斗!”我猜想那一定是日本共产党的纲领。那个时候,中苏两党正在进行公开的论战,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也因此分成了两派,而日本共产党是倾向于中共的。我们在报纸上曾看到过日共中央主席野坂参三的文章,还有关于中国和毛泽东主席的报道。在这些文章中也刊登领袖人物的照片,不过只有一张邮票那样大小,也不一定摆在重要的版面。</div><div>报纸上还刊登有大量的广告,不过能够确认的恐怕只有“味精”,那上面印的是“味素”。这一些和中国的报纸很不一样,使我感到很新奇。</div> (网络图片) 初中三年级的时候,郭丽娜悄悄地写了入团申请书。一天,她红着脸很郑重地对我说:“这是我的申请书,只给你一个人看看。”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认真地看了,因此知道了她的身世。<br>郭丽娜,原名青山稻子。父亲青山稻夫,曾参加侵华日军;母亲青山久荣,曾加入日本反战同盟,两人因此来到中国,战后结婚,并生下女儿。后来,她的父亲回到了日本,母亲留在中国工作,其他的细节我已记不清楚。<div>我不明白,她为啥要给我看这份申请书,也不清楚她是否正式向团组织提交了申请,只知道郭丽娜最终未能如愿以偿。<br><br></div> <h5>日本风光(网络图片)</h5> 1964年的夏天,初中毕业,我们都没有考上高中。我报名参加上山下乡,行程匆忙没来得及与她当面告别。到了大巴山的林场后不久,收到郭丽娜的来信,她表达了也想来大巴山的愿望。说心里话,我也希望她能够来,可是直觉告诉我,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div>后来,她又来信说,她在平壤口腔科跟着朴大夫学习镶牙。我暗地里想,她性格那么毛躁,眼睛又近视,那不是开玩笑吗?</div> <h5>日本风光(网络图片)</h5> 时间又整整过去了一年,记得在1965年的8月,又收到郭丽娜的来信。信中说,她和她的妈妈将于10月份去日本探亲,行期与路线已定,先从重庆乘船到上海,再转海轮东渡,现在正办理相关的手续,信中还留有她在日本的通讯地址。<br>在她出发前后的那几天,我不时翻看中国地图,仔细查看长江沿线的港口,测量上海到日本的直线距离,心里默默地为她送行。<br>1966年的春节,我回重庆过年,妈妈拿出一个小包说,“这是你那位日本同学留给你的礼物。”<br>我打开一看,是一张毛巾、一副象棋、一支竹笛三件东西。见到匡奕湘同学,她告诉我,郭丽娜临走说,回来时要送纱巾给我们。<br><br><br> <h5>日本风光(网络图片)</h5> 不久,中国大地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一切旧的秩序全被打乱了,不知什么原因,郭丽娜没再回到中国。我在那几年的颠沛流离之中,把她给我的几封信连同日本的通讯地址都烧掉了。从此之后,我们之间彻底失去了联系。<div>匡奕湘同学去过平壤口腔科,向朴大夫打听。据说,文革期间,郭丽娜的继父自杀了,她从日本回来处理相关事宜,不知为什么只到了北京,而没有来重庆。还说,郭丽娜回日本后,在一家旅行社工作,接待到日本访问的中国客人,也带团到中国观光,仅此而已……</div> <h5>日本风光(网络图片)</h5> 1997年11月,重庆直辖后不久。经中国贸促会牵线,日本贸易振兴会邀请重庆市政府组团到日本作招商引资宣传,我有幸成为代表团成员,第一次去了日本。<br>行前,我给日本驻重庆领馆筹备处去函,希望帮助寻找青山稻子的下落,没有得到回复。到她妈妈工作过的重医二院也没有找到线索,匆忙中就踏上了行程。<br>飞机刚到日本,前来迎接的跟团翻译与我们打招呼,这是一位中年女性。乍一看,个头、相貌似乎与青山稻子都有几分相像,我的心不禁有点激动。但那有这么巧合的事情。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光阴,“纵使相逢应不识”。不过,我还是进行了一番询问,这才打消了疑虑。<br><br> <h5>笔者访问日本留影</h5> 我在日本一共呆了12天,访问了广岛、大阪、名古屋、东京四座城市。期间,有一个周末,按照惯例没有公务活动,陪同人员回家度假,主人安排我们自由行。<br>我在大阪繁华的商业街区漫步,穿行于茫茫人海之中。偶然走进一家服装店,漫无目的地观看。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有适合我的一套西服,而且打了特价,仅仅4000日元,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虽然原本没有列入购物计划。<br>我提着购物袋出门,此时已近黄昏,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无意间我回头望了望这家店铺,只见招牌上赫然四个大字:青山洋服。顿时,一股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br>我穿过人流,高兴地回到饭店。同伴们看到后都说太划算了,中国贸促会的小刘说,她想给父亲买一份礼物,这个就太合适了。于是,我就带他们再次到这家店淘货,可是一行人千挑万选,却无功而返。<br><br> <h5>笔者在广島公园</h5> 大街上流光溢彩,人流如织。我久久地盯着“青山洋服”的招牌,我知道,此青山并不一定就是彼青山。不过,冥冥之中似乎觉得也有几分蹊跷。<br> <h5>笔者在日本街头</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