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襄汾之行我学我感</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宏荣</p><p class="ql-block"> 耄耋不改犹存志,老骥伏枥忧国情。在霜降过后即将进入冬天的暮秋,昌宁三晋文化研究会在郑中午会长的带领下,老中结合的50人乘坐大巴浩浩荡荡,向着目的地襄汾前行。虽然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最大的已有83岁,但是大家都怀着一颗热忱之心,怀着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去寻觅代表一段历史的古人的遗迹,这深刻体现了大家对历史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由于襄汾与乡宁接壤,千百年来有割舍不断的地域和人文历史,所以了解襄汾对于挖掘乡宁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三晋文化研究,旨在挖掘山西的历史,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千万年来这一大地上发生的历历往事,以便丰富华夏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没有界限,不论是哪个群体、哪个组织,都有权利、责任和义务去研究,而不受任何组织和任何人的约束,此行目的地是丁村遗址和汾城古镇。</p><p class="ql-block"> 一、丁村遗址</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属远古人类;后来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属旧时器时代;再后来的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上世纪五十年代(1953年),发现的丁村人距今约12-10万年,涵盖了旧石器早中晚期,其中以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最为著名,同时填补了北京人至山顶洞人这一段历史的空白,在中国历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丁村人生活在汾河中、下游一带温暖湿润的疏林草原环境之中,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出土的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其中大三棱厚尖状器具有代表性。“南有周庄,北有丁村”,丁村是中国首批国宝级古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拥有明清时期的高楼大院和古建筑,保存完好。丁村是古人类的家乡,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环境,被誉为桃花源。丁村的丁氏家族曾是明代以后的望族,以诗书传家和经商致富,但随着家族的繁荣和经济负担的加重,丁氏家族逐渐衰败,商业倒闭。丁村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见证了丁氏家族的辉煌和衰落。千百年来,丁村的丁氏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从没离开过孕育他们的这片热土,现在的丁村丁氏人依然有百分之七十之多,他们经历着每个时代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二、汾城古镇</p><p class="ql-block"> 汾城古镇现存遗址大多数属于明清建筑风格,古镇起初叫太平县,最早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距今约一千六七百年,之前叫敬德堡(也叫鄂公堡),是尉迟恭与李世民打完仗后在此修建的城堡,在民国三年(1914年)改太平县为汾城县,1954年的时候汾城县和襄陵县合为现在的襄汾县,县址迁到现在的襄汾县城。之后汾城古镇也没搞过大拆大建,后来被粮站、学校和医院等单位占用,所以免遭了文革的破坏而得以幸存。汾城古镇属于国宝单位,作为以前县衙的标配建筑,此处城隍庙和文庙保存完好,属于国家级文物的有23处之多。</p><p class="ql-block"> 1、城隍庙,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庙里一般都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匾额和楹联,以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p><p class="ql-block"> 2、文庙,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文庙的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突出,是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汾城古镇文庙和城隍庙一样,也是曾经作为粮站、学校和医院等单位,而得以保存了下来,这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意义。它始建于唐代,作为文庙有近1400年的历史,其中大殿属于元代建筑,其它多为元代和明代重修建筑,作为文庙的标配建筑大城门、棂星门(石质)等,都基本完好保存。大殿属重檐歇山顶,也叫九级顶,属于第二等级(第一等级是北京故宫太和殿),与天安门相同,很壮观。</p><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乡宁的城隍庙建于明代成化十八年(1483年)。有关庙的祭祀为:知县焦守己曰“城隍古不载,祀典自宋有之,明洪武始封伯爵,六年正,诸神封号改题某府、州、县城隍之神,与风云雷雨山川并坛而祀”。古历祭每岁三月清明,七月望日(每月15),十月朔日(每月初一),正月为五日,先期三日,县官牒告城隍,至日奉神位,坛上主之,祭品为羊一、豕一。设无祀鬼神牌于坛下,羊二、豕二,以米为羹饭,设各鬼神前。乡宁解放后,古城隍庙改为县土产公司、日杂公司和县供销社驻地,将原古迹拆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代表乡宁县古代建筑精华的城隍庙最终以这样的形式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1862年1月30日开始至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驾崩为止)年间,乡宁时任县令陈鲁为了乡宁文运亨通,积极响应皇上号召,在县财政极度紧张和百姓手中也少有余钱的情况下,自己带头官民自愿捐款,两年后开始动工修建,不到半年完成对文庙的修复,以昭示人们要时时重视教育,并寄希望天下重归于好的美好愿望。可惜文庙也早已损毁而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和文庙是一个地方的标配性建筑,与古县衙即今县政府同等重要。欣逢老城改造之际,期待城隍庙和文庙也能列入恢复之范围,并希望改造之步伐能加快一些,但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民之事早日功告大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