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建造佛像,其中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p><p class="ql-block">宋代龙门石窟新凿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帝曾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p><p class="ql-block">1997年,开展龙门奉先寺遗址考古调查与保护工作。</p><p class="ql-block">2001年,由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看经寺内的罗汉像,送还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p><p class="ql-block">2007年,卢舍那大佛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对大佛除尘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边细缝。</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和香山寺四大景点构成。景区内多为皇家石窟。</p><p class="ql-block">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还承载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 站在龙门石窟前,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亲眼目睹了古代工匠们的惊人创造力。那一个个窟龛中栩栩如生的佛像,或庄严肃穆、或慈祥温和、或威武刚健,每一尊都有着独特的神态和气质。比如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其庄严典雅、高大慈祥的形象令人心生敬畏,精湛的雕刻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古代的工匠们仅凭简单的工具,就能在坚硬的石壁上雕琢出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这是何等的智慧和毅力!它不仅仅是一尊佛像,更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历经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等多个朝代的营造,长达 400 余年。这漫长的岁月里,它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朝代更迭。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斑驳相互交织,让人不禁感慨历史的沧桑和无常。看着那些因岁月侵蚀、战乱破坏而残缺不全的佛像,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它们曾经是那么的完美,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磨难,有的失去了头部,有的缺失了四肢,但它们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元素,从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风格过渡到唐朝“躯体丰腴,面相圆润”的大唐风范,同时还能看到优填王像、佛塔、西域纹样及服饰等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吸收。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多元性的生动体现,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皇家石窟寺艺术的典范,其营造离不开皇家的支持和推动。从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开凿宾阳中洞,到唐朝时期多位皇帝对龙门造像的重视和支持,使得龙门石窟的规模不断扩大,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这背后体现了古代皇家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也反映了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皇家的参与不仅为龙门石窟赋予了更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被誉为“释源”和“祖庭”,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的创建与汉明帝刘庄的“永平求法”密切相关。相传汉明帝夜梦金人,于是派遣使者西行求法,最终邀请印度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以及佛经、佛像到洛阳,并用白马驮载,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汉明帝敕令修建寺院,并命名为“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印度佛教建筑的特点。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等,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还定期举办各种佛教文化活动,如法会、讲经、禅修等。此外,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也是游客们体验佛教文化的重要活动。</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游客可以参观寺内的各种佛像、壁画和碑刻等文物,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后的第一座寺院,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走进白马寺,就像是走进了一部活的佛教历史书。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记忆。看到寺内的古建筑、佛像、经文等文物,仿佛能看到当年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译经讲法的场景,能感受到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深厚底蕴和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也是世界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佛教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从山门到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布局严谨,庄重肃穆。寺庙内的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代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寺内的园林景观也别具一格,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与古建筑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忘却尘世的喧嚣,静下心来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是全球唯一具有中、印、缅、泰四国文化风情佛殿的国际化庙宇。寺内的印度风格佛殿、缅甸风格佛殿和泰国风格佛殿,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国家的佛教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白马寺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国际性和包容性。它让人们在一座寺庙中就能领略到不同国家的文化风情,增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友谊。</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内香火旺盛,信徒们虔诚地拜佛祈福,僧人们诵经礼佛,整个寺庙弥漫着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很容易被宗教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内心会变得平静和安宁。佛教所倡导的慈悲、智慧、宽容等精神理念,对于人们的心灵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游览白马寺,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之旅,让人们在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