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几十年,对单位而言,不算漫长;对个人来说,一辈子在单位几十年,既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又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很多人,很多事,在不知不觉中,被人慢慢地淡忘,他们好像从来没有到过这里,再过几年,连我们都可能想不起他们的名字了。</p> <p class="ql-block">他们,曾经是这个单位的中坚力量,引领专业的方向,他们曾经年轻,散发出青春活力;他们多才多艺,展现了智慧和力量;他们意气风发,魅力无限;他们在全省防疫条线,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傅廷源,归国华侨。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我进防疫站时,他是防疫科的主要骨干,参与过单位的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和重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外语、统计学、流行病学等基础理论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当年,与上一医、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合作等,发挥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傅老师,言语不多,待人真诚,也愿意帮助年轻人,让他们熟悉业务,健康成长,大家对他的印象蛮不错的。</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后期,为了照顾患有哮喘病妻子,经组织协调,调回上海工作 。回上海时,单位派毛泉生师傅开了一辆天津牌面包车,科里面的几个年轻人一同送到兴国路的家里。听说,傅廷源老师后来任南市区卫生防疫站业务副站长。</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进防疫科时,吴婉贞是科长,她是中专毕业生,但非常热爱防疫专业,为之,付出很多,当年她的爱人在山东大学当老师,她的母亲与许多家庭的母亲一样,支持女儿的工作,承担了全部的家务,个中滋味,只有妈妈知道。</p><p class="ql-block">大概八十年代初期,吴婉贞任职副站长,后来专门去上海第一医学院进修,与公共卫生学院俞顺章、胡善联、徐志一、欧阳佩英、刘佩莉等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由此在流行病学相关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方面,开启了苏州防疫事业的新篇章。1987年,她主持了“文革”结束以后的单位的首次职称改革工作,让符合条件的专技人员解决职称,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她继续前任那样,与省站、上一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更是将年轻人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她是防疫站副站长、主任医师。前几年,被授予第二届“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终身荣誉奖”称号。</p> <p class="ql-block">石国仁,出生于书香门第,他是防疫站的元老。虽然非科班出生,但其业务能力在全省是响当当的。当年全省防疫站检验条线,都知道苏州市站检验科石国仁的实验室操作水平是一流的。特别是与现场科室的工作配合,绝对让人放心。据前辈介绍:石老师在参与“流脑菌苗”、“痢疾依链菌苗”课题研究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他善于带教年轻人,做好“传、帮、带“,大家有目共睹。他喜欢开玩笑,几个老同事聚到一起,往往是笑声不断,关系和谐。</p><p class="ql-block">消媒科的沈慧红主任是石老师的爱人,建国初期,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文革时期下放到无锡洛社医院,文革结束后,返回原单位。沈老师为人师表,对专业精益求精,对年轻人非常友善,乐于帮助年轻人提升专业知识,培养工作能力。</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右一是石国仁老师当年参加痢疾菌苗现场效果观察时与医疗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轸麒,主任医师,原防疫科科长。1962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1962—1974年任职于江苏省常熟县人民医院内科,1974年7月调人苏州地区卫生防疫站防疫科(1983年地区、市合并为一)。从医36年,前12年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后24年从事以流行病为主要内容的预防医学。曾获得江苏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省抗灾防病先进个人;苏州地区先进个人;苏州市卫生局授予三等功等;享受市劳动模范待遇。</p> <p class="ql-block">谢世庚,广东电白人,60年代初,毕业于武汉医学院。70年代末,引进人才,调入苏州市卫生防疫站。他富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常常会动手改进工作辅助用具。80年代初,推广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研发一次性使用的输液器,后来单位又派任兴陆主任、谢世庚、穆卫民到江西抚州市进贤县,帮助指导当地企业生产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现在江西省进贤县已是全国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生产基地。为了解决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又研发了环氧乙烷灭菌柜。在浒关镇,建立了在全国比较早的环氧乙烷消毒站 。江西,浙江等地的一次性医疗用品都运到苏州来灭菌,后来又帮助江西、浙江、山东、广东,四川等地,建立了这种消毒站。全国推广使用的自动排气输液器,是苏州市卫生防疫站发明的,他是主要研究发明者。</p><p class="ql-block">可能是家乡情结浓郁,退休以后,谢世庚回到了广东电白老家,帮助当地的医疗器械企业发展,我在广东茂名市政府网站上面看到了对谢世庚老师发明创造的表彰奖励。</p> <p class="ql-block">张锦薇,计划免疫工作的资深专业工作者,1978年出席江苏省卫生系统工作会议,被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劳动模范待遇。敬业、勤勉,工作细致,在全省计划免疫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热情带教年轻人,深得同志们的尊重,人际关系特别好。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调往沧浪区卫生防疫站,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张锦薇大女儿告诉我,前几年她妈妈因患重病,离开了大家。她的音容笑貌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当年,劳动卫生科的丁兆年、薛家耀在本专业工作中,都是名声大噪的人物。早年,薛家耀是江苏省防疫站劳动卫生科从事专业工作。后来,照顾家庭,调入苏州市防疫站。曾经参与卫生部劳动卫生防护相关标准的制订。后来调入办公室任副主任,主管科研、教育和培训工作。参与建立江苏省卫生防疫人员苏州培训基地,为全省和苏州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常常超负荷工作,以至于退休前夕,患了肝炎,在与疾病抗争几年后,过早地离开了亲人、同事和老朋友们。</p><p class="ql-block">大家对他的评价是过于较真,或许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科研、教育、培训工作中,才是没有水分的。他也喜欢体育,有时间的话,还和年轻人一起打排球。</p><p class="ql-block">丁兆年老师在改善企业职工劳动保护方面,贡献才智,深得企业职工的赞扬。特别是改善企业生产车间的通风条件方面,他是具有权威性的专家。一瓶“劳动护肤霜”东山亚美日用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研发人就是丁兆年老师。“劳动护肤霜”深得煤矿工人、铁路工人的喜爱,价廉物美,效果非常好。直至现在,我们单位的在职职工、退休老同志还每年都会发放。许多老同志还会登记购买送给亲朋好友。</p><p class="ql-block">丁兆年抽烟厉害,患上了老慢支、肺气肿,但天性乐观的他,与大伙儿一起的时候,说话幽默、风趣,大家也喜欢与他开玩笑。 </p><p class="ql-block">工作的时候,严肃认真,容不得一丝马虎,遇到他去工厂检测环境,没有人敢弄虚作假。</p> <p class="ql-block">当年,许革同志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市民、医院健康教育科普宣传工作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单位搬迁三香路后,为我市建设第一座健康教育馆和虫媒知识展示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位老知青,回城以后,被分配到食堂工作,后来单位推荐、考试,进入南京师范学院艺术系学习美术,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功底,回单位后,参与过卫生系统许多大型宣传工作和专项展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健康教育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今年,单位搬迁至相城区广前路的新址,看到单位发展进程中的变化之大、之快,心中有许多感慨,许多老同志为这个单位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才华,为这个单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岁月留下了他们为之奋斗的足迹和动人的故事,他们是值得尊敬的疾控前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