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打开的博文。 今年2024年10月离我们纪念下乡50周年又过去了六年,在网络的天空再也寻找不到我们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们已经飞过,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凭着记忆,给同学们留下丝丝点点快乐的回味。<div> ——题记</div> <p class="ql-block">新闻稿件:投稿荆州新闻网、沙市晚报、新浪博客、网易博客</p><p class="ql-block">摄影人:张国柱、李世然、张兆信的巴黎结婚照像馆</p><p class="ql-block">视频制作:李运珍</p><p class="ql-block">作者:程岩、郑尚谦</p><p class="ql-block">时间:2018年10月28日</p> 2018年10月27日,沙市六中老三届同学共200多人集合在一起,重返50年前下乡的地方——荆州区李埠镇,与当地农民共同纪念知识青年下乡50周年;感恩当年社员群众对他们的关心培养;庆贺"第二故乡"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翻天复地的变化。 上世纪六十年代未,沙市六中老三届毕业学生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走上山下乡之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来到了当时的江陵县李埠区,分配到各个生产小队插队落户,成为原沙市市第一批下乡知识青年。在这里,他们度过了成长期最具挑战性的时光,艰苦磨砺的过程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50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均已年近七旬,虽然他们的境遇不尽相同,但那久违的知青岁月,依旧是同学们心中最深重的情结。 今天,他们相互邀约重走下乡之路,其中很多学友还是从祖国各地和海外特地返回故居,就是冲着“知青”这一特定的名称,纪念人生特定的历史阶段而来,为的就是不忘初心,就是对自己曾经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这片热土的深深眷恋。 走在回李埠的路上,同学们心潮澎湃,难掩激动。李埠已改变了原有的模样!笔直宽阔的公路有了直达公交车,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社员们的新居分立两旁。现在的李埠镇家家户户已通电通水通网络。社员们科学种田、电商销售,成为荆州市著名的蔬菜供应基地。已建成的引江济汉工程横贯李埠,正在兴建的李埠港和长江大桥工地一片繁忙……。 看到这一切,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概:正是改革开放的大手笔才创造出这样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神话!虽然再也看不到曾经居住过的茅草屋,看不见生产队的牛棚,但我们心中却为农村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为之宽慰。 为了这一天,老三届的学友们还分班排练了30多个文艺节目。全体与会学友特地排演了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我们这一辈》,抒发正能量的价值观不仅是这场文艺汇演、同时也是他们这辈人一生的主旋律。 在班级节目中,有的用自己的切生体会创作出了诗歌《我们的青春》、《刻骨铭心的记忆》、《什么是知青》等诗歌,进行了热情洋溢地朗诵。有的将当年挑堤打夯的当地民摇进行了演唱,从而将同学们又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战天斗地的年代。 大家欢歌载舞,宣泄着对美好青春无限怀念的情感。受这种浓烈氛围的感染,前来参加纪念大会的嘉宾和亲友团的成员也情不自禁地跳上舞台,进行即兴演唱,台上台下,高潮迭起。 此情此景正如在纪念大会上知青代表刘向明教授所言:我们许多同学,在返城后的几十年间,一直牵挂着这里的父老乡亲,表现出对中国农村、中国农业的真实了解,真心关切和真情厚意。也许正是难忘的下乡经历,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演绎后知青时代一幕又一幕感人的画面。知青的经历无法忘怀,知青由此结下的友谊,绵绵长存。 这一天是这些鬓已染霜的老人仍在追寻青春足迹的日子,是生死与共的学友加战友们畅叙情缘的日子,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诉完蕰藏在心中所有的衷肠,就已经手握黄昏!但是有了这短短的一天,相信他们就更加坚定了自己有价值的人生走向,青春无悔就不再仅仅只是一句宽慰,晚年的天空就抹上了更加熠熠生辉的霞光。<br> 长枪短炮一起对准台上。